一杯Guinness,让我想起了中医的味道 昨天傍晚,天气有点冷,我点了一杯Guinness黑啤,等牛排上桌。黑色的酒液缓缓落入杯中,泡沫细腻绵密,像奶油一样浮在最上面。第一口喝下去,有点苦,有点焦,有点沉稳的厚重感。 说实话,Guinness不是那种“好喝”的酒。它不甜,不清爽,也没有果香。但它有一种老派的从容,让人慢慢静下来,细细去品。 这酒始于1759年,已经流传了两百多年。它不是靠流行活到今天的,而是靠“撑得住时间”。 这让我一下子想起了中医。 中医呢?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也常常不被第一时间理解,甚至被误解。但它就像Guinness一样,一旦有人真正走近、慢慢理解,就会发现里面藏着的,是时间打磨出来的智慧和讲究。 它们有个共同点:不是迎合,不讨喜,但很耐看,也很耐用。它们都不争一时的流行,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喝完那杯酒,我忽然明白了一句话——流传下来的,往往都是有理由的。 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 View article

腰腿痛,大腿后侧的麻木过电,麻木疼痛坐不住,坐骨神经痛,为什么理疗,针灸,调脊,麻痛,奥克兰中医针灸正骨诊所

> View article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三十七) ——我从不相信“点穴”,到今天点穴治病 今天,一位患者深蹲蹲不下,需要垫脚跟。我用点穴手法按了她下腹部一个部位,不到一分钟,再让她下蹲,她竟然一下就蹲下去了,自己也吓了一跳。 这种瞬间效果,我已经见怪不怪了。针灸下去,腰不痛了、头不晕了、呕吐止住了、肠梗阻缓解了,这些病例我经历太多。但是,至于“点穴”,早些年我是完全不信的。 很多年前,一些患者跟我讲他们家乡的神奇医生,点一下穴,腰椎间盘突出好了;膝盖伸不直,一点穴就恢复了;还有人多年胸闷,一点穴立刻舒畅。 听得多了,我一开始只是将信将疑。 但随着临床时间长了,我越来越发现,仅靠针灸有时难以解决一些结构性问题,比如筋出槽、小关节错位、骶髂关节错位、斜角肌卡压等等。针灸可以缓解症状,但结构不复位,病根还在。 于是,我开始认真对待“点穴”和“手法”治疗。我上网找资料,看YouTube视频,研究点穴的理论机制、手法技巧,并尝试将其用于实际病例。 渐渐地,我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方法。我把点穴用于临床,把柔性整个发展成自己的一套“柔性微调”技术。只要我判断出是结构性病变,比如小关节紊乱、筋膜粘连、肌肉神经卡压,我就会尝试点穴或柔性微调手法,很多时候立竿见影,效果令人惊喜。 这条路我走了几十年。从最初的怀疑、不屑,到慢慢了解、尝试、改进、融合,今天我已经完全把点穴作为中医骨伤治疗的重要一环。 现在我明白,不是点穴神奇,是你真的懂了它在干什么。不是方法不行,是你还没走到那一步。 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 View article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三十八) ——不是帕金森,而是桡神经在哭泣 最近接诊一位女性患者,右手拇指和食指震颤已有一年。尤其安静时最明显,越是不动,抖得越厉害;一活动,反而减轻了。专家给她的诊断是“震颤麻痹”(帕金森病),建议她服用多巴胺类药物。 她担心副作用,不愿吃药,转而来找我针灸,抱着试试看的心态。 说实话,这种“局部静止性震颤”,确实容易让人联想到帕金森病。安静时抖动,活动时缓解——这正是教科书上对帕金森震颤的描述。但我总觉得哪儿不太对。 她没有动作迟缓,也没有步态异常;没有面部表情变少,没有齿轮样肌张力。更关键的是,震颤局限于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一年多了,不进展也不扩散,这不像是帕金森病。 我换了个思路,问她:“端锅、提东西有没有问题?” 她说:“端锅的时候,手腕发软。” 我一听就来了兴趣。于是让她坐下,检查她虎口区的感觉——果然有轻度迟钝。我又在肩部的三边孔区域按了一下,她一下说:“哎呀,大拇指麻了一下,还有点疼。” 线索开始清晰起来了。 大拇指、食指震颤,拇指麻木,手腕无力,虎口感觉减退,再加上三边孔压痛诱发麻木,这不是帕金森病,这是桡神经出问题了。 我告诉她:“你这个问题,不是脑子出了问题,而是肩膀深处的神经出了问题。桡神经从肩后一个叫‘三边孔’的地方穿过,如果因为旧伤、粘连或瘢痕压住了它,就会导致你这些症状。” 她这才想起,一年前确实有过“肩凝症”,医生当时就在肩后部打过封闭针。 “这些症状虽然不排除有神经源性震颤的成分,但并不符合帕金森病的模式。帕金森病的震颤,虽然是静止性为主,但往往伴随动作迟缓、齿轮样肌张力增高,以及逐渐加重。而你这一年不变的局部震颤,更可能是肩部桡神经通道的卡压,造成了肌肉控制的不稳定。” 针灸的目的,不是立刻“治好震颤”,而是尝试松解这处压迫,看看震颤是否随之缓解。这是一个顺着线索往下走的过程,一边治疗,一边验证。 有些病,不是诊断难,而是方向一旦错了,越往前走,离真相越远。静止性震颤不一定是帕金森,尤其是那种局限于一个局部、一年无进展的,更要仔细想一想,是不是外周神经在放电,而不是中枢神经的问题。 下一次复诊时告诉上次的治疗效果,也会验证下我的诊断。 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 View article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三十七) ——找到病根,不等于你能治病根 一位10岁的小女孩,是游泳俱乐部的头牌,教练的金牌希望。每天训练2到3小时,周末还有比赛。终于撑不住了,肩背一动就痛,连比赛都放弃了。 她妈妈带她来找我。我一看,就是典型的肌肉劳损。几次治疗后,疼痛缓解,训练也恢复了。 但家长问了一句让我沉思的话:“她以后还会不会犯?” 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中医常说是“治根”。但这个孩子的“病根”是什么?不是体虚,也不是气血不调,而是训练过度。 这才是她反复疼痛的根本原因。医生能治的是疼痛,不是训练制度。我们看到了病根,却治不了病根。但我们必须指出病根,否则患者和家属会把希望全部压在医生身上,治不好就觉得是医生的问题,甚至失望、埋怨。 这种情况太多了。 有的电脑工作者颈椎病反复,天天靠针灸推拿。可真正的病根是久坐不动、不合理的桌椅高度、不良的坐姿习惯。医生能松解斜角肌、调节颈椎,可治不了你八小时不动的工作习惯。 瓷砖工膝盖痛,一跪就是半小时,一跪就是一个工程。膝盖出问题很正常。但要不反复,必须改换姿势、戴护膝、设法减少单次跪地时间。这是生活方式的问题。 还有人因为移民身份久拖不决,焦虑、失眠、肠胃功能紊乱。你可以用中药安神,针灸调理,但病根是“身份未定”这件事。你治得再好,移民局没批,焦虑不会真的消失。 最常见的是肥胖引起的“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根本病因是体重。而体重控制不是医生能帮你做到的,是管住嘴、迈开腿,是饮食与运动的坚持。医生只能提醒和辅助。 医生不是万能的,但医生必须有辨识病根的能力。指出来,是医生的责任;解决掉,是患者的课题。 很多时候,真正的“根治”掌握在患者手中。我们只是陪跑者,而不是替跑者。 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 View article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三十六) —-我认识肩痛的六个阶段 肩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我自己从医几十年,对肩痛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今天回头看,几乎可以把这段历程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哪里痛,扎哪里 最初行医时,只要患者说肩痛,我就按最传统的方法——局部取穴、循经远端取穴,再配合拔罐、推拿。治疗思路简单粗暴,但有时也有不错效果,毕竟大部分是轻症或自限性疾病。 第二阶段:会分病名了,治疗更“对路”了 渐渐开始分清一些常见肩部疾病:肩周炎、肱二头肌腱炎、肩峰下滑囊炎等。不再“通治肩痛”,而是“对号入座”地治疗。治疗上依然是经验取穴为主,思路开始向病因靠拢,不再完全依赖传统经络理论。 第三阶段:进入解剖和功能的世界 在第三阶段,我几乎重新学习了一遍肩部的解剖结构。关节、肌肉、韧带、滑囊位置与功能了然于心,开始应用现代方法治疗,包括小针刀、正骨、松解技术。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判断哪些肩痛可以治疗,哪些应当转诊。 第四阶段:识别少见病,打开盲区 这一阶段,我开始关注“肩痛但不常见”的病因,如:肩胛下肌损伤、喙肱肌劳损、肱肌炎症,等等。我也逐步掌握了神经卡压类疾病的识别与治疗,如:四边口综合征、腋神经卡压、颈椎源性肩痛等。 第五阶段:系统掌握肩痛的“神经性地图” 到了第五阶段,治疗思路已经脱离“肩部局部”,而是转向整个神经系统。我开始熟练识别各种神经源性肩痛:肩胛上神经、肩胛背神经卡压,胸出口综合征,颈椎神经根病,甚至包括: • 糖尿病性神经痛 • 隐匿型带状疱疹 • 酒精中毒性神经病变 • 癌性疼痛 • 丘脑性神经痛 这些病可能表现为肩部疼痛,却完全不是局部肌肉问题。 第六阶段:超越“病”本身,治人而非只治病 到了现在,我对肩痛的理解不仅是“识病-治病”,还要结合患者体质、生活方式、用力习惯,做整体评估。比如有的人肩痛是因为姿势不良,有的人则是过度焦虑、睡眠障碍,单纯治疗病灶远远不够。 在这个阶段,治疗已不再只靠“技术”,而是要有“对人的判断”。我会用中医方式调理身体,用沟通打开患者心结,告诉他如何锻炼、如何避免复发,甚至如何认识身体老化的过程。 这六个阶段,是我几十年行医路上的脚印。它们不是严格分开的,每个阶段都是融合的,彼此交错。但它们真实地代表了我从“治肩”到“识病”再到“疗人”的认知跃迁。 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 View article

一位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三十五) ——青春痘,不是病 昨天,一个17岁的华人女孩来找我看痘痘。 她皮肤干净,只有几颗不算明显的小痘。我检查了舌象、脉象,一切正常。我说:“你没有病,可以不用治疗,回去吧。” 她有点意外,似乎从没听医生这么说过。我继续解释:“你现在的痘痘,是身体自然在变化,不是疾病。” 在我看来,青春期的痘痘,不是病,而是身体发育的一个标志,是体内激素水平波动带来的正常反应。真正需要担心的,是内分泌严重失调、感染化脓,或者全身状态明显异常。 我告诉她,女人一生中,会经历几个身体的大变化期,每一个阶段,都会有一些“小反应”,但这些反应,绝大多数都是身体自我调节的过程,不需要过度干预。 少女期,乳房开始发育,有人会胀痛;也许有些月经不规律,也许开始长痘,这都很正常。 成年期,压力变大,睡眠失调,偶尔内分泌紊乱,也可能起痘。 怀孕期,有人血压升高、血糖偏高,也不一定就是病,只要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更年期,潮热、失眠、烦躁,是身体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的信号。 这些阶段,有时候并不需要医生“治疗”,而是需要一个人“理解自己”。 我常说,医生不光是治病的人,也是一个“翻译者”——把身体的语言,翻译给病人听。 有些疼痛,不是病;有些反应,是修复;有些起伏,是正常的生理波动。 当然,如果这种身体反应严重到影响日常生活,比如痘痘感染化脓、妊娠期出现高血压危象、更年期失眠到无法正常生活,那就需要严肃看待、及时干预。 但她的情况不在此列。她的身体很好,她也没有生病。 她只是在长大。 临走时,她松了一口气,对我说:“谢谢您,我以为自己有问题。” 我笑着回答:“你很好,不用改变任何事。” 有时候,一个医生最重要的处方,就是,【告诉一个人,她没有病】。 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 View article

这个患者,男性,30岁,华裔, 木工。后背前胸痛一周。他以前也在我们诊所治疗过,这一次就直接过来治疗。 从检查到症状,患者诊断肋间神经痛是没问题,这里我就谈谈我的诊断思路。 1, 开始听到他说,前胸后背痛,我脑子里,想到的第一个病是,”肩胛背神经合并胸长神经卡压“。这个合并卡压的典型症状就是前胸透后背的疼痛,如果发生在身体的左侧,有些患者按“心脏病”检查处理。但是,我检查颈椎5卡压点,无阳性体征。 2,我们临床上做物理检查,不是大撒网样的检查,全面检查,或无目的的检查,而是有目的的检查,这样才准,快。想到肩胛背神经合并胸长神经卡压,就去检查颈椎五卡压点,无阳性体征,再考虑别的问题。 3,我想到第二个病,就是“肋间神经痛”。也是患者描述的“像刀子插进去,到后背”。这个症状一定是神经痛,患者没有拉伤,不可能是肌肉,肋骨的问题。因此按压胸椎5旁,疼痛传到患者前胸的疼痛处。再检查感觉,沿着肋间神经5,有一个感觉敏感带。诊断肋间神经已经确定。我怀疑他是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痛。 4,有时候我们常说,针灸治疗什么病效果好,是的针灸治疗很多病,并且效果好,但是每一个患者来找我们都不是贴上标签啊,不是把“肩周炎”,“颈椎病”,”坐骨神经痛“,”肋间神经痛“,“斜角肌综合征”贴到脑门上的啊,需要我们去”识病“。只有识病,诊断明确,才有我们想得到的治疗效果,不然就是为什么我们治疗不好”肩胛背神经合并胸前神经卡压“。 5,有人会说,中医讲究的辩证,针灸讲究的是经络辩证。你想想,针灸的经络辩证是不是以大致部位辩证为主,以头疼为例,厥阴头痛,少阳头痛,太阳头痛,阳明头痛,是不是大致部位诊断,就是跟经络联系上,也看不出疾病的性质。我们说识病要从定位,定性二方面着手,但经络辩证就是定位,并且还是粗略定位,病位在哪里也还是不明确。定性更谈不上了。 6,上两星期,治疗一例老熟人,认识我二十多年,现在住的离我诊所很远,小病就找附近的医生治疗。这次,她的”网球肘“就是在外边怎么也治疗不好了,影响了她正常生活。这不,又找我。她右手拿水杯都吃力,整个小臂酸麻。我一检查,按压肘部,二侧无明显差异。我就知道她不是”网球肘“。再检查,虎口区感觉迟钝,我感觉她是桡神经损伤。最后按压肩贞穴处压痛明显,因此我诊断”三边口“综合征。在肩贞穴处针灸拔罐,三次后,她告诉我右手有力了。这就是识病的重要性,我也按网球肘治疗,结果可想而知。 一点体会,与大家分享。 今天(13/07/2025 }与患者联系,身上起了水泡,发来照片。诊断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痛无疑。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 View article

一位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三十四) ——小小穴位,直通中枢 今天接诊一位耳部带状疱疹患者,耳垂、耳廓下部及下颌角出现密集水疱,红肿刺痛,正好符合耳大神经带状疱疹的分布。最有意思的是,耳廓上部干净如常,分界清晰。 这是神经在皮肤上的真实“投影图”——耳大神经(C2-C3)只支配耳朵下部,而耳廓上部则归耳颞神经(三叉神经分支)和枕小神经(颈丛分支)。带状疱疹病毒不会越界,神经分工泾渭分明。 这个病例让我再次惊讶,一个耳朵,竟由九条神经共同支配。从脑神经到颈神经,层层防护,只为守护这个看似小巧的器官。 这些神经包括: • 蜗神经(听觉) • 前庭神经(平衡) • 面神经(蹬骨肌及耳后感觉) • 舌咽神经(中耳鼓室、鼓膜内侧感觉) • 迷走神经(耳道深部、鼓膜外侧下部感觉) • 三叉神经下颌支(耳颞神经,耳前与耳廓上部感觉) • 枕小神经(耳后上部感觉) • 耳大神经(耳垂与耳下部感觉) • 三叉神经下颌支(鼓膜张肌运动) 在人体,器官功能越复杂,神经保护越周密。 耳朵不仅听声音,还参与平衡、姿态、反射,甚至与咳嗽、面瘫、咀嚼等系统相关。 我也联想到,大脑皮层的感觉区地图上,耳朵、眼睛、手、舌等部位,占据显著位置。大脑总是把最重要的器官,安排在“核心地段”。 这也让我理解了针灸的治病原理。耳针、眼针、手针、舌针,并非经验之谈,而是中医在没有解剖工具的年代,对神经系统规律的本能把握。 这些小部位之所以能治疗大病,是因为它们直通中枢、连接全身。一个小小刺激点,就像击中电路板上的关键芯片,牵一发而动全身。 小小穴位,直通中枢。这不是玄学,而是人体神经系统的精准设计。 这或许就是针灸“以小制大”“四两拨千斤”的真正背后机理。 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 View article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三十二) ——医生要懂得保护自己,不然你只剩下“责任”两个字 前段时间看到新闻,新西兰一位针灸师被判性侵,原因是在治疗中手碰到了患者私处。患者报警,他最终败诉。 我背后一凉。因为我在新西兰行医二十多年,太清楚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医生几乎没有解释空间。不管你是不是无意,患者说什么,往往才是决定性证据。 所以我越来越觉得,医生必须学会保护自己。 在新西兰,诊所墙上总贴着《患者权利章程》,但有没有人告诉你,医生也有权利?当你被投诉、被误解、被举报的时候,有没有一个系统真正站在你这边? 我以前也栽过不少跟头: 有位Kiwi女性,我帮她走罐治疗肩背筋膜炎,力度稍大。第二天她打电话,说我粗鲁,还骂我是蒙古大夫,威胁投诉我、要我赔500元。最后真投诉到针灸协会。虽然没有处分我,但他们提醒我:“再好的效果,也得看病人能不能接受。” 还有一次,一位香港来的女士,手臂麻木,我判断是锁骨下出口问题,就针刺了缺盆穴。第二天她打电话,说脖子淤青,骂我是“假博士”。 还有一位Kiwi男患者,大腿外侧刺痛,我用了拍打法。结果第二天症状加重,还起了瘀青。他直接在Google留了一星评价,说我“野蛮、不专业”。 我还碰到病人嫌治疗时间短“不值”,时间长了说“被晾着”;有人因为孩子哭闹中断治疗,转头就在网上差评。 这些事让我明白:治疗有效只是基本功,能不能避免麻烦,才决定你能不能走得长远。 所以这几年我改变了很多做法: 针前说明风险,高风险部位要求签知情同意; 敏感区域尽量让患者带人陪同; 治疗中不单独关门; 有些不合常规的请求,不管关系多熟,也婉拒; 必要时拍照留档,有记录、有流程、有防线。 不是怕病人,是保护自己。 医生是孤独的职业。你再尽力,也不一定被理解。一个差评可能让你沮丧好几天;一个投诉,甚至会让你怀疑人生。 不能把希望寄托在理解,更不能寄托在制度。我们得自己留下证据,自己守底线,自己建防火墙。 行医之路,不求功高,但求无过。或许不伟大,却是真正走得远的法门。 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 View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