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黄博士中医诊所
关于黄博士
黄文川博士拥有近40年的临床经验。他1981年进入山东菏泽医学专科,毕业后从事神经内科临床5年。1989年考取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的针灸研究生,跟随中国针灸界名医、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专家孙申田教授学习6年,并获得硕士、博士学位(针灸临床)。从1995年到2001年一直在山东省立医院(中国最大的综合性医院之一,有职工25000余人)针灸科工作,任针灸科主任、副主任医师。被山东中医药大学和山东大学(医学院)聘为副教授、研究生导师。从2001年在新西兰奥克兰,拥有自己的黄博士中医诊所。
阅读更多
黄文川博士一直从事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特别在针灸治疗脑血管病、脑外伤后遗症、面瘫、神经痛、血管性痴呆、延髓球麻痹、瘫痪等方面有所建树。在针灸,正骨治疗领域,对一些普通疾病如头痛、颈椎病、肩周炎、肩背筋膜炎、腰肌劳损、关节炎、关节错位,运动损伤,亚健康调理等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移居奥克兰后,对中医经方治疗妇科,内科等疑难杂症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曾经主持研究的医学科研课题有: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与实验研究(黑龙江科委课题);针灸治疗多发性脑梗塞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山东省科委课题);针灸治疗截瘫的实验研究(青年基金课题);针灸治疗假性球麻痹的临床研究(山东省卫生厅课题)。参与编写了《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和《神经系统疾病中西医诊疗手册》两部专业书籍。

客户感言
Please make an appointment, click below link online booking she have a bad face pain for 2 weeks, worse while eating, speaking and washing, the severe pain is 10/10, doctor said it is trigeminal neuralgia, she came to see me and acupuncture. I did examination, found that her right face is sensitive, so it […]

Please make an appointment, click below link online booking She has had an unhealthy body and mind for 25 years, and she is very busy seeing doctors, including both Western and Chinese medicine practitioners. She is a fan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takes herbs in Australia, but she still doesn’t feel right in her body. […]
Please schedule an appointment by clicking the link below: online book She had a discectomy due to the cauda equina syndrome 8 years ago, then she feels lower back pain and numbness, legs pain and uncomfortable, and bowl and bladder are not normal, weakness in the both legs, swollen and pain in knees and ankles, […]
感冒后咳嗽了4天,喉咙特别干燥,痒,一咳起来震天响,总觉得嗓子里有痰。但医生说没有痰。一开始以为估计感冒没完全好,就继续吃头孢布洛芬止咳冲剂,没想到丝毫减缓都没有。一起床一睁眼,胸口开始抽动,呼吸会经常急促,好像很喘一样,就开始了一整天的咳嗽直到闭眼。真的每几分钟都想咳嗽,自己完全没办法控制,比如有时候说话,会突然连续咳嗽导致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出来。到了晚上,还有咳到痉挛,双手握拳,眼泪都出来喘不上气的时候。我尝试过使劲憋着,是不是自己小题大做了,结果根本憋不住,硬是有股气把嘴巴冲开还发出怪音。我就开始慌了,深夜赶紧去急诊,期间狂咳到旁人侧目十分尴尬,测试了covid-19阴性,医生说有点高血压,开了雾化和止咳糖浆就让我走了。回到家,我以为拿了救命稻草,一咳嗽就用雾化,没想到缓解了1秒后咳的更剧烈,嗓子更干了,最后喷的只觉得喉咙凉凉而已,照咳不误。我都快成噪音污染了。只能想到找中医了,经过黄医生治疗后的当天,感到脸和双手热热麻麻的,最大的变化就是急促呼吸的频率降低了!我能有一些时间是正常的呼吸,而不是强忍咳嗽的呼吸!胸口抽动也减少了。这种能自我控制身体的感觉真的很感动。虽然还在咳,但是我已经完全没有咳到痉挛的时候了!第二次治疗后,也是觉得脸和双手热热的,间歇性咳的更少了,现在1小时内咳个几声而已。和之前全天咳简直天差地别,感谢黄医生!!
The day before yesterday she send a message, she wanted to make an appointment, and told me her problems. She has a stomach problem, who feels uncomfortable in stomach areas for 5 months. Tingling ,tightness, floating and pump gas from stomach to throat, the uncomfortable feeling radiates to the both flanks. She takes the medicine […]
The day before yesterday she send a message, she wanted to make an appointment, and told me her problems. She has a stomach problem, who feels uncomfortable in stomach areas for 5 months. Tingling ,tightness, floating and pump gas from stomach to throat, the uncomfortable feeling radiates to the both flanks. She takes the medicine […]
成功案例
特别在针灸治疗脑血管病、脑外伤后遗症、面瘫、神经痛、血管性痴呆、延髓球麻痹、瘫痪等方面有所建树。在针灸,正骨治疗领域,对一些普通疾病如头痛、颈椎病、肩周炎、肩背筋膜炎、腰肌劳损、关节炎、关节错位,运动损伤,亚健康调理等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移居奥克兰后,对中医经方治疗妇科,内科等疑难杂症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九十六) ——在古代河道堵了,用什么方法检查和疏通? 这几年在临床上,我越来越感受到,古代医学和现代医学的很多区别,并不是谁对谁错,而是“看到的距离与深度不同”。古代看到的是十公里以内的世界,现代看到的是几百公里,甚至千里之外的世界。 我经常用小河来比喻人体。比如一条小河,下游的水突然变少了,灌溉也不够了。古代人看到的,就是水变少了、水流慢了,于是他们判断“河道淤堵了”。这个判断一点问题都没有,是对现象的准确总结。但淤堵到底在哪里?堵的是树叶、树枝,还是一个大树倒下,还是山体滑坡?古代人看不到这个河流的状况。他们一天能走的路就是十来公里,没车、没工具,只能在可及的距离看看下游的情况。所以他们只能挪一挪树枝,清一清树叶,或者挖一挖淤泥,能通就通,通不了也只能量力而为。 现代社会处理河道於堵完全不同了。我们有车、有工具、有影像、有技术,可以沿着河往上走几十公里、几百公里。如果是树叶和淤泥造成的小堵,用简单工具清一清就通了;如果是一棵百年大树横在河道里,就得用吊车;如果是山体滑坡,那必须用挖掘机。不是古代人不知道堵,而是他们没有现代的手、眼、工具和能力,所以只能大致的观察表象。 人体其实是一样的道理。比如一个人,大脚趾麻了。古代就会说“经络不通”“气血淤滞”,如果再深入一点,还会结合脉象、舌象,说是“脾肾阳不足”“阴阳失调”。这些解释对不对?都对,但停在现象层,回答不了到底是哪里不通、怎么不通。现代医学不同,按一按、敲一敲、查一查,很快就能定位是踝管卡压,是胫后神经受限。松解一下、针进去松解一下,麻木马上缓解。 所以我一直觉得,现代的针灸师、中医师,应当用现代人的思维去处理“淤堵”的问题。能用中药解决的,就用中药;能靠针灸打通的,就用针灸。树叶型、小淤泥型的堵塞,我们传统方法最擅长。但是那种像大树横在河道、甚至像山体滑坡一样的“硬堵”,古代方法处理不了,而现代工具可以。现在有影像、有导管、有支架、有显微手术,有更精准的方式把真正的堵点打开。这不是否定中医,只是我们有比古代更多的能力。 我始终认为,医生最该保持的,是一种开放的心态。检查清楚了,知道是什么原因,用什么方法最有效,就用什么方法。不是因为我是中医,就什么都用中医;也不是因为我是做针灸的,就逢病必扎。我越来越相信,一个成熟的医生,不是停在“下游水少”的判断,而是愿意一路往上走,看清楚河道到底堵在哪里,堵成什么样,然后用最合适的方法把它疏通。这才是对得起病人的做法。
November 16, 2025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九十五) ——急性闪腰后,腰不太痛了,为什么你的腰还是歪着? 门诊里,急性闪腰的患者太常见了。最有意思的是,很多人在疼痛缓解后,腰却依旧歪着。疼倒好得差不多了,走路也可以了,就是站不直、歪到一边。家属看着着急,病人自己也困惑:“都两星期了,为什么还站不直?是不是椎间盘突出?” 其实,这种“久歪不正”,恰恰是急性闪腰最容易被误解的部分。 急性闪腰初发时,小关节囊往往会被瞬间卡住,身体第一反应就是用最深层的多裂肌,帮你把关节固定住,防止再错位。这是一种强烈的保护反射。它的目的很简单,不让你再动,也不让你再伤。问题是,小关节的卡压松开之后,这些深层的“卫兵”——多裂肌、竖脊肌、腰方肌、腰大肌,并不会立即解除警戒,它们依旧会保持高张力,把整个腰椎拉向某一侧,形成一种“偏身位”。 更关键的是,这种侧弯不完全是疼痛造成的,而是肌肉在执行“强制保护”。患者躺一会儿、放松一点,可以勉强站直;只要走路时间稍长,又会被拉回原来的“歪姿势”。这是肌肉记忆的结果,不是新的损伤。 临床上,另一个让患者误会的点是,他们总把“腰歪”归咎于椎间盘,以为只要腰歪了,就是椎间盘突出压神经。但事实上,没有腿麻、没有腿痛、没有坐骨神经牵扯、没有负重性加重,这些都说明,这不是椎间盘的问题,而是身体在维持一套错误但“安全”的结构姿势。 急性闪腰后最难恢复的,往往不是疼痛,而是深层肌肉防御系统的释放。尤其是 L4、L5、S1 这些关节突旁的多裂肌,它们是整个躯干最后的“锁”。疼痛缓解后,它们依旧维持着一个固定方向的张力,使身体非对称地旋转、侧弯、扭转。表层的竖脊肌、腰方肌、臀中肌、腰大肌会慢慢松掉,但深层的多裂肌如果不解锁,腰就不可能完全回到中线。 很多患者认为自己“好得慢”,其实不是好得慢,而是恢复次序不对称:疼痛先退,深层锁死后退,姿势恢复最慢。这就是为什么急性闪腰后两三周,有些人仍然歪着。 治这种“闪腰后歪身”的关键,不是继续揉大肌肉,也不是拉伸,也不是休息,而是找到那几个深层残余的锁点,把多裂肌从保护模式里慢慢“叫醒”。当深层防御松开,身体才会真正回正,站姿、步态才会恢复。 医学里有很多“肉眼看不到”的机制,多裂肌的保护性痉挛,就是其中之一。一个医生若是只盯着疼痛,就会漏掉真正的结构原因;一个病人若是只盯着“椎间盘”,就会误解身体的真实反应。
November 13, 2025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九十四) ——为什么现在疑难杂症那么多 这几年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所谓“疑难杂症”,并不是病有多罕见,也不是治不好。真正的“疑难”,是医生把简单变复杂了。病人痛得很真实,症状清清楚楚,但医生却很难说出“它到底是怎么回事”。这种“说不清的状态”,才是疑难杂症的本质。 回顾我们日常门诊中遇到的一些“疑难病”,其实很多都不是病本身难,而是诊断逻辑出了问题。我把造成“疑难杂症越来越多”的原因,总结为以下六点。 第一,望症生病,只看表面。手麻了就说颈椎病,腿疼了就说坐骨神经痛,腰痛就说是腰肌劳损。这样的诊断,医生的思维和老百姓的常识并无差别。症状只是一层外表,而疾病的根源是在神经传导、肌肉链条和生物力学关系中。如果只停在“像什么”,不去找“到底是什么”,那病当然越看越糊涂,越治越重。 第二,看报告诊病,把检查当结论。现在不少医生看病,不问诊,不查体,不验证,只盯着影像和化验单。例如看到CT写“腔隙性脑梗塞”,就把面瘫归为脑梗塞。但只要做简单的功能检查,就会知道那是周围性面瘫。报告是参考,诊断靠医生。当医生把顺序搞反了,病就自然变“疑难”了。 第三,不按诊断标准推理,只按“像不像”。每个病都有诊断标准,但现实中病人的表现经常“不典型”。这时需要医生去推理、对照、排除,而不是“看着差不多”。诊断不是“像不像”,而是“符不符合”。当诊断不扎实,病因就模糊,治疗方向也就偏了。 第四,多病叠加,不分主次链条。一个病人往往不止一个病,可能是两三个病叠加。症状覆盖、牵扯、放大,表现自然复杂。如果医生仍然用单一病名解释所有问题,那一定解释不通。真正的临床能力在于,抽丝剥茧,抓住主因,理清疾病链条。 第五,缺少逆向思维,不敢否定自己。大多数医生习惯顺向思维,症状→体征→检查→病名。但真正的临床高手,会逆向思维,只要有一个症状、一个体征与诊断不符,就必须重新审视诊断。医学的真功夫,不在确认,而在否定。不敢否定,就永远认识不了真相。 第六,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病人说出来的信息被忽视了。有些关键性线索,其实病人已经说出来了,“穿运动鞋脚痛,穿拖鞋不痛”;“走沙地痛,走草地不痛”;“光脚走硬地板就难受”。这些差异,往往就是疾病的切入点。听懂患者的话,比看十张片子都重要。 所以,【疑难杂症】不是病难治,而是病被看得不清楚。把模糊的,变成清晰的;把表象的,追到根源;把叠加的,理出主次;把“像”变成“准”;把顺向变成逆向;把患者的一句话,当成诊断入口。这,才是真正的临床。
November 12, 2025




中文微信:nzacupunctureclin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