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十三) ——医生不是修理工,而是举旗的人 现代医学太强调“精准”“规范”“指南”,但忘了一个事实:老百姓不是逻辑机器,而是情绪动物。 我们总说要“尊重科学”,但你若真正深入人心,就会发现——90%以上的人,其实是迷信者,是随从者。 他们相信什么,并不取决于“理论有多严谨”,而是取决于谁举起了旗子,谁给了他们希望,谁看起来“像神”。 胡万林的警示与启发 胡万林当然是错的,错在他滥用剧毒、玩弄生命。但我们不能否认,他深知人性的弱点:恐惧、渴望奇迹、对“神医”的投射心理。他像个“旗手”,喊出“绿豆汤排毒”的口号,病人就纷纷跟上去了。 可悲的是,这面旗帜是伪科学;但更可悲的是,太多正统医生连旗都不愿意举。 他们埋头看片、开药、做检查,严谨得像工程师,却冷漠得像机器。他们只在修理“器官”,却不想引导“心灵”。 医者,不只是治病,更是引导 真正的医生,应该懂得如何引导。用可信的语言,讲出可以信的故事;用心理的技巧,唤起身体的自愈;用病人的“迷信”,托起治疗的契机。 我们不能轻视病人的迷信,因为那不是“无知”,而是一种寻找依靠的本能。我们不能害怕病人的依赖,因为那恰恰是建立信任的开始。 你若善于利用这一点,把信任变成疗效,把情绪变成动力,再用你真正的医术去托底,疗效只会更快、更持久。 医者之道,是人心之道 现代社会压力大,情绪病层出不穷。你说高血压、糖尿病、癌症——哪个不跟情绪有关?如果医生只关心血糖数值、肿瘤大小,而不去看一个人每天怎么活、心里多压抑、关系有多糟,那就错失了治病的本质。 我有个病人来看腿疼,坐下来就开始哭诉她家里的种种丑事,一把鼻涕一把泪,讲了半天。我问她:“你今天来是干什么的?”她说:“看腿疼啊。”我说:“那你现在起来走走。”她站起来一走——腿不疼了。 你看,这就是心理压抑在身体上的投射。如果我只是照着“腿痛”去治,而不让她宣泄这一场哭,那才是误诊。 还有个阵发性心颤的病人,其实心率早就控制住了,但他每次一生气、劳累,就开始心慌、胸闷,总觉得心颤又来了,怕得要死,担心伴发心梗、中风。每当这样,他就跑我诊所来。我扎一针,他就在诊所呼呼大睡。这针治的是心率吗?不是。这是信任,是安全感,是一个病人在心理濒临崩溃时能找到的一个“港口”。 这些,哪一项写在教科书里?哪一个属于针灸治疗的标准路径?可它就实实在在地发生在现实中。是不是我平时的修行?是不是我这些年的积累和我的“粉丝效应”,在那一刻起了作用? 人不是机器,医生不是技工。人心会痛,会迷路,会需要信仰。医者最大的悲哀,是只会修器官;医者最大的修行,是引导人心。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 View article

一位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十二)——中医内部的同名异义:六经之名的混淆与默许 核心:中医术语混淆|六经辨证|同名异义|内经与伤寒论 我们常说,中西医在对“心肝脾肺肾”等脏器的命名上,虽然用的是同一个词,但所指内容却完全不同,这让学习者一开始常常感到困惑。可是,如果仔细回头看看中医内部,是否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其实答案是肯定的,甚至可以说中医内部的“同名异义”更加微妙。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六经”这个术语的使用。 在《黄帝内经》体系中,我们讲的“十二经脉”,包含了“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这六个名称,用以划分经络系统——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是联系脏腑与体表的桥梁,是中医解剖体系的一部分。所以我们说“足太阳膀胱经”、“手少阴心经”,这些都是具体经络的走向与生理功能。 而到了《伤寒论》里,张仲景也用了“六经”来建立自己的辨证体系,比如“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但这时候的“六经”,已经完全不是经络的意思,而是病邪从表入里、由浅入深的六个病位和阶段。比如“太阳病”是初感风寒、病在表,“阳明病”则是实热在里的阶段,“厥阴病”则已经伤及里阴,接近危重。从理论逻辑到应用功能,它与《内经》中的“六经”已经完全不同了。 同样的“六经”二字,一边指的是经络系统,另一边却用来代表病位与病势的层次结构,这显然是中医内部的同名异义。在我们学习伤寒论时,常常听说“太阳经证”,如果不加说明,很多初学者就会把它误解为“足太阳膀胱经”的病证,而不是“太阳病位”的整体状态。这种混淆,其实并不罕见。 可我们中医界似乎都默认接受了这种“名同而义异”的现象。大家心知肚明,不再纠结。久而久之,也就成了传统。可如果从教育、传播、跨学科沟通的角度来看,这其实是一个结构性的语言障碍。 我常想,如果当年张仲景在编辑《伤寒论》时,能换一套不与经络重名的名称,比如“表一证”、“里一证”、“半表半里证”之类,是否会更清晰明了?后世学者在理解和传授上,也许就能少一些绕弯。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感想。语言的演化本就不是纯理性的,它受限于历史、文化、使用者的习惯。而中医学的语言体系,是在几千年的积累中慢慢沉淀下来的。我们这一代中医师,既要理解其背景,也要学会在传承中做出清晰的诠释。 ——一点思索,作为自我修炼的第十二篇随笔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 View article

一位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十一) ——心和哈特(Heart),中西医学语言的错位与误解 核心:中西医名词差异、临床沟通、文化语境、概念错位 大学时初学医学,我最困惑的一件事,就是中医和西医对脏器的命名明明一样,背后的含义却截然不同。中医讲“心肝脾肺肾”,西医也讲“心肝脾肺肾”,但这五个器官在两种医学体系中的功能定位,却天差地别。比如,中医讲“心主神明”,西医讲“心脏负责泵血”;中医讲“脾主运化”,其实是指整个消化吸收系统的功能,而西医的“脾脏”只是一个边缘的免疫器官,和消化基本没关系。还有“肾”,在中医里主骨生髓、主生殖发育,在西医中则是代谢与排泄的中枢。这种“同名异义”的现象,刚开始学的时候特别混乱,常常记着记着就糊涂了。 我曾问中医老师:为什么不用另外一套名字?老师笑着说:“中西医是两种不同的认识体系,名字虽然一样,但内涵不同,记住就行,别纠结。”我听了也就不再追问,只管照书本记。 可进入临床后问题又来了。比如,一个女性患者说:“大夫,我最近老是烦,动不动就跟我老公吵架,怎么爱生气啊?”我回答:“你这是肝气郁结,肝郁了。”患者一脸疑惑:“可我刚体检过,肝功能一点问题都没有啊?”我只好解释:中医讲的“肝”,不等于西医讲的肝脏,它更多是一个调节情绪和气机疏泄的概念,当然也包括器质性的肝脏,但不是一回事……解释半天,解释得她更懵,我自己也越来越乱。 后来我来到新西兰行医,情况就更复杂了。面对华人患者还好,大家从小接受中国文化,听得懂“上火”、“心烦”、“肝火旺”、“烧心”、“头风”等生活化的词汇,这些词本身就带有中医的概念背景,诊断和沟通都比较顺畅。但遇到非华人就不一样了。如果我说“你是心气虚”“你肝有郁滞”,他们常常会吓一跳,以为我发现了什么严重疾病,转头就去看家庭医生,最后医生来信质问我们说了“不负责任的话”。 临床中,对非华人患者,我用西医语言解释病因,用中医方法治疗。比如,“你最近容易疲劳、焦虑,是因为自主神经系统失衡,压力过大导致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听上去就很合理;但治疗时我用的仍然是调心气、疏肝理气的针灸方案。 有时我也瞎琢磨,为什么中医和西医使用了同样的名词?为什么不干脆给西医的器官用另外一套名称?比如heart可以音译成“哈特”,而不是翻译成“心”;这样中医的“心”和西医的“哈特”就不会混淆,医生也省得在解释上花费大量精力。我猜测,当年西医引进中国时,翻译者是为了让国人更容易接受,于是采用了大家熟悉的词汇。但这种“方便”,却在中西医长期并存的今天,成了一个持续的困扰。尤其在中医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更是沟通的障碍。 这就是我临床多年,一点小小的困惑与调整。语言的错位,文化的差异,反映的是认知世界的不同方式。而我们这些中医师,正行走在这条错位之间的细线之上,既要忠于传统,又要学会变通。这或许也是一种修炼。 ——一点心路历程,记录下来。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 View article

一位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十) ——未来医学模式的构想 核心:未来医学、中西医融合、治未病、健康中国、预防为主 目前,中国的医学模式是以西医为主、中医为辅,可以说是两套并行的医学体系。所谓的“中西医结合”,其实只是两种医学方法同时使用,但尚未真正融合,严格来说,还不能称作一种医学模式。 在西方国家,更是完全以西医为主导,中医多被当作调理手段,是边缘的、辅助的,往往被归类为“民间疗法”。即便某些国家设有中医学院或中医诊所,也多为私立机构,与主流医疗体系几乎没有实质联系。可以说,在中国之外,要想建立一套完整的中医医学系统,像中国那样,二套医疗体系并行,目前看来几乎不可能。 但我对未来医学模式,仍充满想象和期待。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更广阔的国际背景下,我设想的未来医学将不再是中西医“并行”或“混用”,而是一种真正融合的现代医学模式。 让中医的核心思想融入西医体系,形成一种统一的新型医学。比如: 将“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辨证施治”等中医理念融入现代诊疗体系; 把中医的经方、针灸、艾灸等方法,纳入医院治疗流程; 把“治未病”上升为国家战略,实施在全民健康管理中。 我设想的未来医学模式,应包括以下五个核心方向: 1. 把“治未病”上升为国家战略 从中医理念出发,强调体质调养与动态干预。国家层面提供体质辨识与评估服务,类似健康体检,提前发现体质偏性(如寒热虚实、阴阳失调),并通过中药调理、针灸、运动、饮食与生活方式调整,实现早期干预,逆转亚健康,防止疾病发生。中医理念,中医手段,西医管理方式。 2. 推动全民养生与健体工程 政府应加大投入,建设更多健身设施,如体育场馆、步道、公园等;并推动劳动制度改革,例如试点“四天工作制”,让大众有更多时间休息与锻炼,减少因过劳与久坐导致的慢性病。这既能提升国民健康素养,也能长期节约医疗支出。健康的身体,不用住院看病,省下的钱再用到强体上面。 3. 全面加强健康教育 从小学到大学设立系统的健康教育课程,强化“健康第一”的理念;媒体也应长期传播健康知识,让“对自己的健康负责”成为全民的基本意识,形成全民自觉的预防文化。让健康意识深入到每个人的生活中。 4. 加强疫苗研发与精准防控 对传染病和重大慢性病,国家应加大疫苗研发投入与接种普及率,并建立疫苗接种动态跟踪系统,实现科学化管理。中医可在疫苗接种后的调养、免疫系统恢复等方面发挥独特作用。利用现代高科技,从细胞分子、基因水平预防疾病。 5. 医院聚焦重症与高端治疗 医院的重点应是“未能预防而最终发病”的个体,如癌症、遗传病、先天缺陷、老年病等。像癌症的靶向治疗,遗传病的基因治疗,老年病的干细胞治疗等应加大投入,希望有更高的突破。而普通慢性病的防控与调养,可逐步下放至社区健康服务体系,由“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 这样的现代医学模式,最有可能首先在中国实现。中医是我们自己的医学,群众认同感强,文化基础深厚。若中国能率先建立这种融合模式,未来或可成为世界医学体系的新方向。 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能在60岁之前很少与医院打交道,国家能节省多少医疗资源?个人又能节省多少时间与金钱?这不仅仅是医学模式的转变,更是一种社会文明的跃升。像目前,每个人都在高强度压力下工作,身体三天二头出问题,国家和个人投入很大精力和金钱在治疗上,但最后结局让人失望。 这就是我,一个老医生,对未来医学模式的构想。希望能引发更多的讨论与思考,也欢迎提出不同的观点。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 View article

一位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九) 海外做中医师,不是你想象的那么风光 核心:海外中医,行业监管,医疗体制差异,技术与信任 20年前,我移民到新西兰。出国之前,从各种渠道听来的信息,都说在国外做中医很风光、很吃香。我也曾这样期待过。但真正走入这条路,才发现现实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那时候,在新西兰开中医诊所几乎不受限制。你可以是中医博士、国内知名教授,也可以是刚培训了三个月的按摩师;不论你来自哪里,只要通过 city council(城市管理局)的卫生标准检查,就能拿到营业许可证,正式开业。这种标准其实跟理发店类似,完全是从卫生条件出发,对技术水平、专业背景没有任何要求。 甚至如果你不开设店面,只是私下看病,city council 也不会管你。因为在那时的法律体系下,中医被归类为“民间疗法”,和按摩处在同一等级。不需要行医执照,也没有入行门槛——任何人都可以做针灸、拔罐,甚至是中草药调理。 后来,虽然注册成为针灸协会的成员后可以接受ACC(新西兰意外事故赔偿局)的病人,但这也只是ACC自己的政策安排,而不是法律意义上将针灸纳入国家医疗体系。没注册的中医师也依然可以照常给人针灸,只是不能处理ACC相关的病例。 直到2019年,新西兰才开始真正推动中医立法。2024年正式实施,针灸师、中医师、推拿师等所有中医从业者,必须在新西兰中医管理局(CMC)注册,才能合法执业。 但请注意,即使立法了,中医师仍然是“自己管自己”。中医管理局是靠我们中医师的注册费用维持运作的,政府没有出一分钱。虽然政府在名义上承认了中医行业,将其纳入了医疗监管体系,但事实上并没有真正融入新西兰主流医疗系统。 举个最直接的例子:在新西兰,普通看家庭医生、做检查、住院治疗,全是免费的,这是典型的全民公费医疗制度。而中医针灸呢?除了ACC认可的那一部分,其余全是自费。你说民众会不会更倾向于去看免费的西医?这是现实,也是压力。 因此,如果一个中医师没有真本事、没有过硬的技术、没有稳定的患者信任基础,在新西兰开诊所、想靠中医谋生,远不是外人想象的那么轻松和体面。 这些年走过来,说不辛苦是假的,也曾被误解,也曾有过撑不下去的时刻。今天把这段经历写下来,是想真诚地告诉每一位想在海外行医的中医师朋友,这条路,远不像你想的那么风光。这不是“淘金”,更不是“镀金”,它是一场看不见终点的马拉松。你只有真材实料,才能在异国他乡扎下根来。 ——一点心路历程,记录下来。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 View article

一位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八) 核心:非特异性疗效,信任与心理作用,自愈力,治疗反思 “别把疗效都算作中医的功劳”——认识治疗中的非特异性因素 年轻时,我常常把治疗后的效果,全部归功于自己所用的方法。针灸见效了,是因为我选对了穴位;用药后症状缓解,是因为我方子开得好。久而久之,越有“疗效”,越自信,甚至有些自满。 可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我慢慢意识到一个事实:中医治疗中,真正由治疗本身带来的“特异性疗效”,往往只占一部分。其余的效果,往往来源于其他更复杂的人体因素。 首先,人本身就有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像轻度的腰扭伤、感冒、肌肉酸痛,很多情况下,即使不治疗,几天也能恢复。如果我们在恢复的过程中刚好给予治疗,那“好转”自然就被归到了治疗头上。 其次,人是有情绪、有信念的动物。治疗过程中,心理作用和安慰效应不容忽视。有些疾病,如癔症、焦虑、抑郁等,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躯体症状,针药一用,立刻“见效”。但其实,这些疗效大多来自信任、关注、倾听、环境和语言的共同作用。这也是为什么老中医往往比年轻中医更容易让患者“感到见效”,他们不只是技术老练,更多的是由经验积累出来的稳重形象、温和语气、和谐医患关系,甚至是诊室布置带来的信任感。 中医经典讲“六不治”之一便是“不信者不治”,信任是疗效的前提条件之一。如果患者根本不信中医,那再精准的穴位和方药,疗效就大打折扣。 作为中医师,我们当然不否认中医自身的疗效,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个治疗方案之所以有效,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年轻医生如果能明白这一点,就能在讲病案时更谦逊、更真实,也不会轻易遭遇同行质疑。更重要的是,这种清晰的认识,能帮助你不断提升自己,避免在“疗效”的幻象中迷失方向。 当我们理解了这些“非特异性起效因素”,我们就可以有意识地去激发它们、整合它们,让疗效最大化。比如: 帮助患者增强体质,提升他们的自愈能力; 建立良好医患关系,让患者信任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注重语言引导,营造积极的心理氛围; 特别面对心理因素主导的疾病时,更要重视“治疗背后的力量”。 最后一点非常重要:我们在谈论某个穴位、某味中药治疗某种病时,必须想一想——这是特异性的治疗效果?还是环境、语言、期待、信任共同作用的结果?别人能不能复制? 认识这些,你就离成为一个成熟的中医师不远了。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 View article

“一针见效”背后的误区与陷阱 核心:一针见效(Misleading Instant Relief),病因诊断(Root Cause Diagnosis)医学误区(Medical Misconceptions)精准治疗(Precision Treatment) 临床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形:患者第一次接受针灸治疗后,症状立刻缓解,有的甚至当场就说“不疼了”,高兴得不得了。 可问题来了——这就说明病治好了吗? 年轻的时候,我也曾为“一针见效”沾沾自喜,觉得这是自己医术高明的体现。病人也欢喜,说终于找对人、找对方法了。 但多年以后,我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 “见效”≠“治愈”,“缓解”≠“解决”,有时甚至只是一种错觉。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症状减轻,只说明神经传导或局部张力得到了暂时缓解;但它并不代表病因已经解除,结构已经修复,或者疾病不会再发作。 比如有个患者,肩痛多年,甚至做了手术。术后好了一阵,但没过几个月又复发了。这能说问题彻底解决了吗?显然没有。 我们必须搞清楚:症状是表象,病因才是根本。 有时一个肩痛,远端取穴有效,局部取穴也有效,经验取穴也有效。推拿、拔罐、理疗、消炎药,甚至整脊也能缓解症状。那是不是每种方法都“对”了?不是。 只是,这个症状刚好被这些方法“碰巧”缓解了而已。 问题是:肩痛到底是由什么引起的?是肌腱撕裂?滑囊炎?神经卡压?还是颈源性放射?——没人去追究。 我们太容易被“有效”两个字牵着走。病人一见效,医生就安心了,病人也不再追问。 可是真正负责的医生,应该问的是: 为什么有效? 到底哪个结构出了问题? 最适合的治疗方案是什么?保守?微创?还是手术? 当我们不去追问这些问题,就会把病人带入一个“见效-复发-再治-再复发”的循环中。病人从这个诊所跑到那个诊所,花时间、花金钱,还得不到明确答案,最后对整个医疗系统失望。 我们医生,常常把“一针见效”当作医术的荣耀。可如果十次治疗后病人还是反复发作,那这“一针”的价值又有多大呢? 有时,我们所谓的“一针见效”,其实是“糊弄”——糊弄病人,也糊弄了自己。 真正能让病人不再复发、彻底康复的,不是那一针的“巧合”,而是对病因的深刻理解和精准的干预。 如果有一天,我们真的能做到“一针除根”,那当然是病人的福气,也是医者的光荣,应当被大书特书、传为佳话。 但在此之前,请我们每一位医生记住: “见效”只是开始,“找准病因,解决病根”才是目的。 “不是每一次见效都值得庆贺,唯有找到病因,才配称为‘好医生’。” 一位老医生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 View article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一) 你一定不知道,我们的医学盲区有多大(以肩痛为例) 核心:医学的知识边界、误诊、盲点。 肩痛,是我们最常见的主诉之一。 肩周炎、肩袖撕裂、钙化性肌腱炎、颈椎病放射痛……几乎成了“标配诊断”。 但说实在的, 我从年轻的时候,也像很多医生一样,诊断自信、治疗熟练、自觉经验丰富。 可我现在60多岁了,才越来越清楚——很多病,其实我一辈子都“见过”,但从未真正“诊断”过。 今天我在看一个关于臂丛神经的临床视频,讲到了“肩胛上神经”。 我听过它很多遍,也看过很多次解剖图,也知道它支配冈上肌、冈下肌。 但我突然发现——我行医至今,竟然从未真正诊断过一例“肩胛上神经痛”的患者。 是这种病不存在吗? 一定不是。 而是我把它诊断成了别的病。 这,就是我的知识盲区。 这个神经源自臂丛上干,穿过肩胛切迹。受压时会出现: • 肩背部钝痛,运动后加重 • 冈上肌或冈下肌无力、萎缩 • 外展、外旋乏力,甚至MRI仅提示肩袖退变 我不是没见过这些病人, 是我根本没怀疑过这个结构、这个神经、这个病因。 不是我能力不够,而是我从未真正把它纳入我的临床思维路径中。 医学里有一种盲区,不是因为我们粗心,而是因为我们太熟悉自己的知识边界,反而忽略了边界之外的世界。 很多病之所以“罕见”,并不是真的少,而是我们把它们诊断成了别的病。 我并不自责。 因为我知道:思考的开始,就是改变的开始。 每一次看到一个新的结构,理解一个新的病因,哪怕它早就在解剖书上、课本上出现过,我都在悄悄变得更成熟。 我现在依然有盲区,但我不怕了。 我愿意一生学习,不装懂,也不怕承认“我曾经不知道”。 这,不只是医学修行,也是人生修行。 所以我决定开始写下这一组《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 不是为了显得“高明”,而是为了记录那些我们曾忽略、误诊、绕过的真实时刻。 “多思考,盲区就会变小。” 这,就是我现在仍愿继续学习、继续临床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位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二) 每位医生的灵魂,是他独特的“隐形知识” 核心:隐形知识的力量,经验与体悟的价值。 年轻的时候,我一直以为, 只要读好书、掌握扎实的理论,就能成为一个好医生。 我也确实读了不少书,课本、杂志、指南,后来还有网络上的各种最新知识。 但慢慢我才体会到——那些写在书本上的是“显性知识”,而真正决定一个医生深度的,是“隐形知识”。 什么是隐形知识? 它不是隐藏的技巧,不是故弄玄虚的“秘方”, 而是一种只能意会、难以言传的理解方式, 它藏在每一次望闻问切里,藏在你诊断时的直觉判断里,藏在病人还没说完话你已经知道他要说什么的那一刻里。 你知道该怎么治,但你说不清你为什么知道。 你听到一句主诉,就能联想到一个结构;你看到一个舌象,就会知道这个病人“没说全”。 这,就是隐形知识。 […]

> View article

周围性面瘫临床体会(2025年) 黄文川 一、诊断要点 1. 注意鉴别不典型中枢性面瘫 • 有些中枢性面瘫患者并无典型的偏瘫、偏身麻木、失语等中枢症状,仅表现为面瘫,容易误诊为周围性面瘫,尤其在面瘫症状较轻时。 • 关键在于神经系统查体,如腹壁反射、提睾反射、病理反射(如Babinski征): • 阳性提示中枢病变; • 周围性面瘫则无异常反射。 二、预后判断 2. 患者年龄越轻,恢复越快、越完全。 3. 无基础疾病者恢复快 • 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肾病等慢病会延缓恢复,甚至影响最终疗效。 4. 面瘫症状未完全发展者,预后良好 • 若发病后7天内仍可皱眉、闭眼、鼓腮、耸鼻,说明病情较轻,常能完全恢复。 5. 无并发症者恢复好 • 若无以下并发症,恢复更快: • 流泪异常(泪腺受累) • 听力异常(面神经支配镫骨肌) • 舌前2/3味觉减退或舌麻木(鼓索神经受累) 三、治疗要点 6. 激素治疗 • 发病初期(72小时内)及时使用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一般用药5–7天) • 有助于减少神经水肿,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7. 针灸治疗越早越好 • 发病越早介入针灸,疗效越显著。 • 前期尽量避免电针,以免过度刺激;宜采用温和的手法刺激为主。 8. 局部取穴为主 • 主穴:翳风、完骨 • 配穴:依症状加减,如迎香、太阳、下关、地仓、颊车等。 9. 配合头针 […]

> View article

✅ 斜角肌综合征的八大常见诱因 一、结构性与力学相关 1,肌肉张力不平衡 / 短缩 前后、左右肌群之间张力失衡,斜角肌代偿性紧张,常见于颈深屈肌无力(头长肌;颈长肌)或肩胛带不稳定者。 2,第一肋骨升高或活动障碍 影响斜角肌起止点张力分布,可牵拉肌肉或直接压迫臂丛神经、锁骨下血管。(锁骨骨折后、第一肋骨畸形;慢性哮喘,慢阻肺;头前伸、圆肩) 3,胸椎-肩胛带力学异常 胸椎后凸、僵硬或肩胛骨前移内旋,使颈椎代偿性前屈,增加斜角肌负荷。(驼背,园肩) 4,颈椎结构异常 颈椎曲度变直、不稳(颈椎病),或神经根刺激(颈丛),都会反射性引起斜角肌痉挛或持续紧张。 二、功能性与代谢相关 5,慢性劳损与过度使用 久坐、伏案、频繁抬举、肩挑重物等日常动作引起肌肉慢性劳损、筋膜黏连。比如长期伏案、习惯性高枕、偏头睡姿、健身过度使用胸锁乳突肌群、错误的颈部牵引等, 6,受凉引发肌纤维炎 寒冷刺激(如夜间吹风)导致斜角肌血管收缩,形成无菌性炎症,触发肌痛与僵硬。 三、神经反射与心理因素 7,颈部外伤后遗(如挥鞭伤),或身体其它部位的创伤,引起反射性的斜角肌紧张。 创伤后肌肉进入保护性紧张模式,斜角肌成为慢性高张力肌群。或身体其它部位的创伤,引起反射性的斜角肌紧张。 8,心理-情绪因素 长期精神紧张、焦虑,促使斜角肌等颈肩部肌肉产生非意识性紧张,诱发或加重症状。 斜角肌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一、疼痛相关症状(牵涉痛 + 神经痛) 头痛、耳痛、眼痛 颈部痛、肩痛、肩胛骨内缘痛 胸痛、锁骨痛、腋窝下痛、胁部痛 上肢痛(包括肘部痛、腕部痛) 👉 肚脐以上的疼痛,都可以考虑与斜角肌有关 二、神经血管压迫表现 上肢麻木(特别是尺侧) 手发沉、发凉、无力 手变颜色(紫色、白色) 奇痒、烧灼感、放射痛 三、植物神经相关症状 头晕、头鸣 心慌、胸闷、恶心 耳堵、听力迟钝 阵发性后头局部出汗 打嗝 🔍 临床症状提示斜角肌综合征诊断要点 当患者表现出以下情况之一或多项时,应高度怀疑斜角肌综合征: 1,存在两个或以上疼痛部位,无法用一个疾病解释 → 多处疼痛分布广泛但定位不清,警惕神经源性或肌筋膜牵涉痛。 2,某一或多个部位疼痛,同时伴有: – 手麻、上肢麻木、感觉迟钝或针刺感等神经症状。 → 上肢远端症状可能由颈部近端压迫所致。 […]

> View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