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六十一) ___临床疗效,往往来自那些看不见的信号 前几天和一个老病人聊天,忽然让我产生了一个新的信号灵感。 这个病人是老乡,早些年我还在山东省立医院上班的时候,他就找过我看病。他见到我,还习惯叫我“黄主任”。他笑着说:“黄主任啊,要是你现在还在省立医院上班,那更了不得了。” 我就跟他说:“我要是还在省立医院上班,恐怕我的治病水平不一定有现在高。” 在大医院里,要搞课题、做研究、写论文、出书,还得平衡各种关系,精力被分散得厉害。而我在小诊所二十多年,心无旁骛,把全部精力都用在琢磨技术、治病救人上,这才有了今天的积累。 说到这儿,我就自然谈到一个话题,做科研。像焦虑症、抑郁症、慢性疼痛综合症、慢性疲劳综合症这些病人,在针灸研究里很难做出真正严谨的临床课题。为什么?因为影响病人的因素太多,根本无法控制。 比如我最近遇到的焦虑症的病人、内膜异位症的小姑娘,几次治疗就出现了惊人的改善。我心里很清楚,不可能完全是针灸本身的作用。里面掺杂了太多其他的东西: • 朋友的推荐,给了她信任的信号; • 对中医、对针灸的神秘感,给了她希望的信号; • 诊所的停车场停满了车辆、病人笑脸,传递了实力与可靠的信号; • 医生本人稳重、专业,让她产生尊重的信号。 这些信号交织在一起,共同起了作用,才有了满意的结果。 但如果要把这些东西纳入研究,就几乎没法做。实验室研究强调“剥离变量”,可临床真实效果恰恰是多种变量交织的结果。这种差异,就形成了 实验室研究与临床实践的反差。 更何况,现在很多临床研究是多中心合作的。可是在不同的医院,这些信号能一样吗?医院大小不同,病人的第一印象完全不一样;医生的气质不同,产生的信任感完全不一样;环境不同,病人接收到的心理暗示也完全不一样。甚至病人是“熟人推荐”来的,还是“随机招募”的,也会有本质差别。这些怎么可能做到统一?显然不能。这就是为什么科研和临床之间总会存在落差。 这个“信号”的灵感,它让我再次确认,真正的临床疗效,往往并不在冷冰冰的实验数据里,而是在一个个鲜活的信号中,在病人亲眼看到、亲耳听到、亲身感受到的细节里。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 View article

手部疾病谱与医生临床思维的支点 一、常见病(临床最常见,医生日常都会遇到) 👉 特点:发病率高,诊断相对容易,处理有标准路径。 • 创伤类:手指/掌部裂伤、指骨骨折、肌腱断裂(伸肌腱、屈肌腱)、甲床损伤、腕关节扭伤 • 炎症感染类:甲沟炎、手指脓肿、腱鞘炎(狭窄性腱鞘炎 / 弹响指)、急性化脓性腱鞘炎、类风湿性关节炎 • 退变/劳损类:狄奎凡病(de Quervain 病)、骨关节炎(远节/近节指间关节)、扳机指 • 良性肿物:腱鞘囊肿(最常见的“包块”) • 风湿免疫: 痛风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 • 神经卡压:腕管综合征,颈椎病神经根型 🔑 临床思维支点:常见病要熟练 • 因为 80% 甚至 90% 的病人,都是来找我们解决这些问题的。 • 熟练意味着不仅能“看出来”,还要能:诊断准确 + 治疗得当 + 处理并发症。 ⸻ 二、少见病(临床中偶尔能碰到,需要一定敏感性) 👉 特点:并非每天都会遇到,但一个医生在职业生涯中能见到一些。 • 腱膜/纤维类:Dupuytren 挛缩(掌筋膜挛缩症) • 缺血/血管类:雷诺氏病(Raynaud)、血管瘤、血管畸形、红斑性肢痛症 • 骨病类:月状骨坏死(Kienböck 病)、舟骨坏死、骨软骨瘤、软骨瘤 • 肿瘤样病变:巨细胞瘤(腱鞘)、脂肪瘤、血管球瘤(Glomus tumor,小而典型) • 风湿免疫:硬皮病影响到手部 • 神经压迫类:Guyon 管综合征(尺神经压迫)、桡神经浅支卡压、旋前圆肌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胸出口综合征 […]

> View article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六十) ——无形的信号,才是治疗疑难病的隐形处方 最近接了几例非常特殊的疑难病人,让我再次意识到,临床上真正能让病人好转的,不只是技术,而是无形的信号。 病例一,21 岁,焦虑症、慢性疼痛和疲劳综合征十二年,从小吃过无数药,几乎失去了正常生活。也是在朋友的推荐下,她的父亲无奈之下带她来找我。治疗两次后,她焦虑明显减轻,睡眠改善,疼痛消失,精力恢复。最惊人的是,当她最亲近的狗去世时,她再也没有惊恐发作,家人和她自己都震惊不已。 第二个病人,也是 21 岁,从 15 岁起子宫内膜异位症,一来例假,下腹疼痛难忍。止痛针、避孕药、住院治疗都无效。三次针灸,她左腹疼痛几乎消失,右腹轻微疼痛,并且停了止痛药,生活基本恢复正常。 你看,这种快速好转,很难说只是针灸的作用。针灸只是一个工具,真正起作用的是病人在治疗过程中接收到的一系列良性无形的信号: • 针灸的神秘感:对于KIWI病人,中医几乎等同于针灸。古老、神秘、未知等象征,深深印在人们脑子里。这种信号本身就让病人产生希望。 • 朋友和家人的推荐:两个病人都是朋友介绍来的。朋友的推荐,比医生自己说一百句都更有力量。 • 诊所的印象:满停车场的车、病人满意笑脸、温馨舒适的就医环境,都无声地告诉新病人:“这里值得信赖。” • 医生本人:精神饱满、衣着得体、语音利索、诊疗严谨。这种老中医形象,让病人自然产生信任。 • 亲身体验:疼痛减轻、精力恢复、惊恐消失,让病人确认,我的病一定能好。 这些信号,有的可以主动营造,有的需要时间积累。对于心理、免疫、神经、内分泌等 摸不着,看不见的疾病,这些无形信号往往是最主要的治疗手段;而对于结构性、器质性 人体硬件疾病,则仍需精准手法和针刺,无形信号只是辅助。 医生的任务,不只是学好技术,练好本领,治疗疾病,更是要营造出良性信号,并把握时机,适时利用这些信号,让患者从痛苦中走出来。形象、气质、语言、诊所环境,都可以精心把控,可以有意识得训练;而外界对诊所、医生得评价和口碑,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信号不是虚幻的心理暗示,而是真正作用于患者康复过程的核心因素。它是我们临床工作中最需要自觉把握和经营的“隐形处方”。 良性信号”是通过大脑情绪环路,把心理的安全感和信任感,转化成真实的神经化学变化(多巴胺、5-羟色胺、内啡肽、去甲肾上腺素),从而缓解焦虑、抑郁和慢性疼痛。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 View article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五十九) ——经验,是财富,也是新的起点 昨天晚上,我去听了一位资深医生的讲座。他五十多岁,临床经验非常丰富,几十年一直在做肩周炎、肩袖损伤的治疗。 他的治疗方法,是通过手法松解肩胛下肌、胸小肌、肩胛提肌、斜角肌等肩周肌肉。对他来说,这些部位是治疗的关键。病人也确实因为这些松解,肩痛减轻,活动度改善,疗效很好。 在讨论环节,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实他松解这些肌肉的时候,也在无形中缓解了神经的卡压。 • 胸小肌紧张,卡压臂丛神经;松开以后,症状缓解。 • 肩胛下肌、冈下肌,可能卡压腋神经;松解之后,疼痛减轻。 • 肩胛提肌紧张,会牵扯肩胛背神经;松开以后,活动改善。 • 斜角肌问题,则常常牵扯臂丛神经。 所以,真正的本质不是“肌肉紧张”本身,而是“肌肉紧张造成了神经卡压”。 如果能进一步明确到底是哪条神经受压,才导致了肩部的疼痛,那治疗就会更加精准,更有目的性。 他听了以后,表示同意。但我能感受到,他不愿再进一步思考,这样的转变对一个医生来说,其实非常难。 因为他的经验体系已经非常牢固。几十年来,他一直靠这种方法,帮助了很多病人。病人一再反馈“有效”,不断强化了他对这个体系的信心。 于是,在他心里,这个方法就是对的,甚至是最好的。 这就是经验固化,它让人越来越自信,但也让人不再追问“为什么”。 经验让我们形成一种“习惯性的正确感”,我用了几十年没问题,为什么还要改? 经验也让我们逐渐失去继续探索的冲动,反正有效,何必解释? 但是,如果能在经验的基础上,再加上理论的支撑,临床水平一定会更上一层: • 诊断更精准,不必面面俱到寻找所有压痛点; • 疗效更可靠,因为直指病因,而不是笼统放松; • 自己的成就感也会更大,因为不仅“能做”,还“能讲清楚”。 写到这里,我也在提醒自己: 每个人都会在经验里形成一个“舒适区”,觉得自己已经足够好,不愿再改变。 但医学的成长,往往来自于不断的怀疑与突破,从“经验的正确”,走向“理论的清晰”。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 View article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五十八) ——以通为先,则无往不利;以通为本,则健康自来 昨天接诊一位荨麻疹患者,病史多年,近来发作频繁。她长期便秘,常常四五天才排便一次,大便干结如羊屎蛋。失眠、胃酸返流、疲乏等症状,也都与此密切相关。 由此我想到,人体就像一座城市。城市的供水、排水、供电、通信、交通,缺了哪一环都会混乱。人体同样如此。 消化系统就像城市的下水道,一旦便秘,就堵得死死的; 循环系统如同车流,必须从心脏畅通无阻地来回奔走; 呼吸系统是一呼一吸的风道; 泌尿系统是一条水路; 神经系统,则像城市的通信网络。 哪怕一个环节不畅,全身就会乱套。 所以,当你出现胃酸返流,就是“食道不顺”; 便秘,就是“肠道不通”; 小便断续,就是“尿路受阻”; 呼吸憋闷,就是“气道受限”; 四肢麻痛,往往是“神经被卡”。 身体里还有无数更细小的“管道”,泪管堵了就常流泪,鼻腔不通就返流到咽喉,腮腺管不通就肿胀,汗腺不通就皮肤干痒,咽鼓管不通就耳堵耳鸣。无一不是“通”出了问题。 古人早就道破玄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这不仅是中医的智慧,在现代医学中同样成立。血管堵塞要通,气道阻塞要通,神经受压要通。大道至简,养生与治病,皆在“通”字上。 通为先,则无往不利;通为本,则健康自来。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 View article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五十七) ——骨折之后真的“养一养就会好”吗? 上个星期,我治疗了一位踝关节粉碎性骨折的患者。三个月前,他滑板摔倒,踝关节骨折,当时是粉碎性骨折,手术打了11个钢钉。六周后,也就是7月8号,他拆了石膏,开始自己在家活动。可一个月过去了,踝关节依然肿胀,跖屈差了将近30度,走路多了就酸疼。 昨天他来第二次治疗,我一看,活动度明显改善,和健侧几乎差不多。通过这个病例,我想起一句老百姓总说的话,“伤筋动骨一百天”,似乎只要慢慢养就会好,骨折了不用干预。这种观念根深蒂固啊。 你想想这个骨折,冲击力多大啊,骨头都碎了,周围的肌腱、肌肉、韧带、关节也肯定受伤了。如果这些软组织损伤不处理,就会发生炎症、粘连,影响踝关节恢复。手术打了11个钢钉,这可不是一般打个小洞那么简单,是一个大手术,对周围组织的损伤很大。如果不处理,可能形成慢性炎症,甚至终生影响踝关节,走路一多就疼。 再考虑石膏固定六周,踝关节不能活动。任何关节,一个月不动,两个月不动,活动度都会明显下降。拆了石膏后,如果不做专业治疗,要把活动度恢复开来非常困难。早期介入、早期治疗是非常必要的,专业治疗能让整个关节功能恢复,而不是靠时间慢慢“养”。 临床上,我见过很多类似情况,外伤五年、十年后,踝关节仍然腫痛,站久了或走路、跑步就疼。影响正常生活,喜欢的运动无法继续。长期不干预,关节功能就会慢慢丢失,甚至成为终身残疾。 治疗不只是针灸,还可以做康复训练、理疗,也可以泡中药浴,做推拿,自己主动进行活动。手术了,石膏固定了,也不要完全不动。能动一点就动一点,比如趾关节、大腿膝关节没有受影响的地方,都可以早期进行有意识的锻炼。越早介入,越容易恢复正常功能。 通过这个病例,我再次提醒自己,也提醒患者和公众,骨折后的恢复,不是单靠时间,更不是拆了石膏就结束,而是需要主动、专业的康复和干预。 踝关节骨折患者治疗视频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 View article

一位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五十六) ——针灸只是一个媒介,一把钥匙 最近,我遇到一位特别的患者——一位21岁的欧洲女孩。 她的焦虑症,从9岁开始,整整持续了十二年。 她的症状很典型,一出门就紧张,见医生会紧张,遇到事情还会恐惧发作。她长期宅在家里,没有上大学,也没工作,全身酸痛、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睡眠不好。家人也长期承受心理压力。可以说,她的整个青春,几乎被焦虑症锁住了。 第一次走进我的诊所,她就表现出很强的信任感和配合度。 我告诉她:“针灸只是帮你打开一扇门,真正走出去,还得靠你自己。” 于是,我为她制定了一个循序渐进的生活计划。每天读书、听音乐、帮家里干活、出门散步;慢慢适应后,三个月再走向社会,先做兼职,让自己变成一个“new girl”,把过去的日子翻篇。 二次针灸后的变化真令人惊讶。她说,这次回家后,整个人像松开了紧绷的弦。 以前最怕的突发事件,比如猫生病,会让她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甚至恐惧发作;而这次,她只是觉得有点紧张,没有害怕,也没有慌。 原本一直困扰她的全身疼痛几乎消失,长期疲劳感大幅减轻。 她能安安稳稳地睡觉,早上醒来也精神充足;注意力和专注力明显恢复。 她开始主动帮家里干活,有时还能带狗出去散步;每天的生活比以前丰富多了,情绪也稳定了,家人看到都很欣慰。 就像被卡住了十二年的生活,突然重新启动了一样。 从9岁到21岁,十二年的问题,只用了两三次治疗就改善了八成。 我很清楚,这样的结果,不可能是针灸单独完成的。针灸只是一个媒介、一把钥匙,真正的疗效来自多个因素的合力。 1. 循序渐进的生活计划。不是一上来就要求她去上班、面对所有问题,而是先从简单的小事做起——读书、听音乐、帮家里干活、出门走一走。慢慢适应后,再走向社会,就像先学会走路,再学跑步。 2. 她自己愿意动起来。她不是被动等待,而是愿意按照计划去做事。每一次自己完成一件事,她的信心就增加一点,觉得“我真能做到”。 3. 家人的支持。父母看到她的进步很高兴,这种喜悦和鼓励,就像往她的心里加了“温暖燃料”,让她更有动力去改变。 4. 信任感和安全感。她觉得我懂她、尊重她,也不会批评她。心理压力小了,心自然就松了,身体也更容易配合治疗。 5. 正向反馈循环。她睡得好一点、疼痛轻一点,就更愿意出门走走;出门后又觉得自己有活力,于是更积极去做事。好转带动努力,努力带来好转。 6. 身体与神经的放松。长期焦虑会让肌肉一直绷着,神经也紧张。针灸帮她放松了,疼痛和疲劳自然减轻,人就像卸下了重担一样。 7. 心理暗示与信心建立。她在网上看到我很多好评,还有成功案例,再加上“针灸”在西方人眼里本身带点神秘感,及我的针灸博士、老中医形象,让她一开始就相信“这里能帮到我”。 8. 诊所的氛围。停车场满满的车、候诊室人来人往,还有一些同族病人。看着他们高高兴兴地离开,就像来朋友家坐坐一样。她当时的紧张感,直接少了一半。 针灸并没有魔法,它只是打开了那扇紧闭的门。 当门被推开,阳光、空气、支持与信念,便一起涌进来,帮助她重新开始人生。 患者效果反馈视频放这里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 View article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五十五) ___不是病,却要命!三年头痛,被我一根针松开 Steve 的治疗视频 Steve,KIWI,是一位在奥克兰工作的水工,头痛整整三年了。 这种头痛,不是瞬间的刺痛,也不是阵发性的偏头痛,而是整天像有人在他头上缠了一条厚厚的毛巾,紧紧勒着,让人透不过气。 这种感觉,日复一日,三年来没停过。 他说:“我每天像老牛拉破车,没得选。上有老,下有小,公司还得跑。” 可这样的状态,让他完全失去了生活的乐趣。 Steve 其实并不是自己来找我的。 他的一个员工曾在我这里治疗过疼痛,效果很好,就劝他说:“去试试针灸吧。” 他才勉强来了。 第一次针灸,他说:“好像松了一点。” 第三次,他说:“这两天没怎么痛。” 第五次,他已经能笑着说:“好久没这么轻松了。” 他后来在反馈中写道: “我头上的那条‘毛巾’终于解开了,感觉自己又能呼吸到新鲜空气了。” 像 Steve 这样头痛多年、生活质量被严重影响的人很多,很多人被迫一辈子依赖止痛药。 我治疗头痛无数,谈谈自己的一点临床体会: 1. 先分颅内、颅外 • 颅内病变(良性颅内压增高、偏头痛、癫痫性头痛、颅内占位、脑炎等),往往难以单靠中医根治,需要西医影像学检查和干预。 • 颅外性头痛(精神性、神经性、肌肉性),是中医针灸的优势领域。 2. 颅外再分神经、肌肉、血管 • 神经性头痛:针灸、穴位封闭效果显著。 • 肌肉性头痛:口服中药、推拿、针刺均可。 • 血管性头痛:配合活血化瘀、疏通经络的治疗方法。 3. 首选检查颈椎 现代人低头用手机、伏案工作过多,颈椎病几乎人人有,是导致或加重头痛的常见因素。因此治疗颈椎病是关键一环。 4. 取穴有重点 • 肌肉性头痛:颈头交界处八块肌肉是治疗重点,常取风池、天柱、完骨。 • 神经性头痛:重在解除卡压,重点穴位有风池、天窗、天牖。 • 精神性头痛:医缘很重要,患者的信任、配合,以及医者的语气与态度,都直接影响疗效。 一句话寄语 头痛不是病,痛起来真要命。 无论是什么类型的头痛,哪怕痛了十年、二十年,也不要放弃,想办法帮你缓解、改善,甚至摆脱它。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 View article

一位老医生的修炼随笔(五十四) —–一个慢性疼痛病案治疗失败分享 这篇随笔,想和大家分享一个我临床中遇到的慢性疼痛病例,以及我在治疗过程中的失败与思考。 患者双下肢小腿外侧疼痛剧烈,疼痛评分可达9分,已折磨他近13年。除小腿上外侧二个点,还有左颈部两个点、左肩前侧一个点。他长期依赖局部封闭注射,每3-4周一次,坚持了7年,同时还服用强效止痛药来缓解疼痛。 他不愿长期打封闭,想用中医方法,因此找到我。我为他采用针灸、拔罐、筋膜松解等中医疗法,持续治疗了几个月。在此过程中,左颈部的两个痛点和左肩前侧的痛点明显缓解,生活与工作状态都有很大改善。患者对此非常高兴,也因此坚持配合治疗。 然而,真正困扰他的核心问题,双下肢小腿外侧的两个痛点几乎没有改善,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更糟糕的是,他长期服用强力止痛药,已经形成了明显的药物依赖。 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慢性疼痛的成因远比想象复杂。它不仅涉及局部组织病变,还常伴有中枢敏感化、心理障碍、精神压力以及药物依赖等多重因素。单纯依靠针灸或肌筋膜松解等局部治疗,显然很难彻底解决。 回顾这次治疗,我认为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首先,是我最初治疗思路的局限。我起初主要将其视为肌肉筋膜问题,忽略了患者可能已进入中枢敏感化阶段。 其次,是我与患者在认知与期望上的偏差。他坚持使用中医疗法,不愿面对药物依赖和心理问题的存在,这使治疗方案难以全面展开。 最后,也是现实限制,作为一个私人中医诊所,没有资源,没有大医院提供的平台,无法提供止痛药物管理、心理疏导和康复训练等多学科支持。 面对这样的病例,我学会了承认失败,也更清楚自己的局限。慢性疼痛患者需要多学科协作与综合管理。疼痛科、心理科、康复科,甚至营养师的支持都不可或缺。 我希望能与更多专业团队合作,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治疗。同时,加强患者教育与沟通,让他们理解慢性疼痛的多维机制,接受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此外,非药物的“无形”治疗同样重要,如疼痛教育、认知行为疗法、渐进性运动疗法等,这些方法不仅有助于缓解疼痛,也能帮助患者戒除药物依赖。 我也会坚持定期评估疗效,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无效治疗的长期重复。 患者去年早期治疗的视频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 View article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五十三) ——咔咔两声背后的故事 一个星期前,来了一位中年患者,手心发麻已经半年多了。这半年里,她跑过家医,也找过专科医生,诊断都是腕管综合征,还被建议做手术。MRI检查也做了,却没发现明显问题。她犹豫着,不敢贸然动刀。 朋友介绍,她来到了我的诊所。接诊时,我轻轻扎了一下她手腕的尺侧,再按一按,心里已经有了判断:“你这个,不是腕管综合征,而是腕尺管综合征。” 这个病,少见。一年见不了几例,而且往往不典型。很多医生会把它混淆成腕管综合征,甚至当作颈椎病或肘管综合征来处理。 腕尺管综合征和大家熟知的腕管综合征有着本质不同。腕管综合征多表现为拇指、食指、中指麻木,手掌和手背桡侧都可能受累;腕尺管综合征的麻木,却主要出现在手掌尺侧(靠近小指一半),手背往往安然无事。原因在于压迫位置不同——腕尺管综合征发生在手腕尺侧的Guyon管内,压迫的是尺神经的浅支或深支。而肘管综合征则是在肘部压迫尺神经,症状会同时影响手掌和手背的尺侧。几个病症,一字之差,部位、范围、感觉变化却完全不同。 我让患者坐定,固定她的前臂,轻轻一抖——“咔咔”两声清脆响起。那一刻,我知道腕骨已经复位,尺神经的受压点释放了。他立刻说:“咦?我的手心不麻了!” 我向她解释,这是腕部的小骨关节轻微错位,正好压迫了尺神经,而我用的“轻抖法”能精准复位,解除压迫。 整个过程不过几秒钟,可背后是多年累积的诊断思维、手法训练,以及一次又一次失败的经验换来的。 毕竟,我是做针灸出身的,惯性思维是针灸治疗。手法治疗对我来说,本来机会就少,更别说用在这种少见病上了。 真正开始系统使用手法,也不过是近几年的事。从最初接触中医正骨,到理解柔性正骨,再到自己创立【柔性微调正骨】,一路走来,不知查找多少医学资料,不知在多少病例面前碰壁,才慢慢走到今天。 【柔性微调正骨】的理念,就是解决那些不是传统“大关节错位”的问题。比如腰背小关节错位,我会用“青龙摆尾法”;手腕骨紊乱,我用“轻抖法”;颈椎病,我用“拱桥摇摆法”。而这一次,面对腕尺管综合征,我依旧选择了“轻抖法”。 几天后,患者回访,说手心没再麻,手腕轻松如常。 咔咔两声,看似简单,但它背后,是无数夜晚的推敲与试探,是多年手法沉淀后的笃定与轻盈。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 View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