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八十八)——医者当识轻重缓急之道 在行医几十年的过程中,我越来越体会到一点,真正的医者,首先要懂“分寸”。这个“分寸”,不仅仅是针刺的深浅、用力的轻重,更是判断的分寸、取舍的分寸、针具的分寸。 现在的针灸医生,往往走向两个极端。一个是学习了针刀医学后,便觉得它无所不能;另一个就是,巧用毫针是最高境界。两者看似不同,本质上都是“失了分寸”。 很多善用针刀者,看到哪里痛,就想“切、剥、松”;就是对于高血压、糖尿病、焦虑症、失眠、更年期综合征等,也都用针刀去治,似乎刀一出,百病可解。但刀有刀的边界,它是用来改结构、松粘连、破瘢痕的,不是用来调节神经、内分泌或心理功能的。用力太重,反而扰动气血,破坏平衡。很多病,不是“堵”,而是“虚”;不是“结”,而是“乱”。对这种“乱”、“虚”,要的是调“气血”,而不是用刃针,而要用“毫针”。 我曾见诊治过一位梅杰氏病患者,这种病属于大脑功能性紊乱,表现为口部和眼部反复痉挛。它的根在脑部,是神经功能调控的问题。但我的同行看到病人脸上痉挛,就在局部用针刀反复操作。病人痛得呲牙咧嘴,一共做了十多次,不仅没见好,反而更加敏感、紧张。这类病属于功能性紊乱,用刀去“破”,不仅徒增痛苦,也无助于调节。这样的治疗,就是没有掌握好“刀的适应证”。 也有些针灸医生,坚守毫针的“轻”“细”“少”之道。可是他们不知道,当病变已经从功能性进入结构性病变阶段,筋膜粘连、关节挛缩、神经卡压、腱鞘纤维化,再用细的毫针,不过是隔靴搔痒。真正的“巧劲”,不是一味地轻,而是轻重有度。该重时重,该破时破。所谓“轻灵不离沉稳,柔中自含刚劲”,说的就是这个针分寸。 我见过很多这样的病例。病人在外面针灸治疗几十次,效果始终不明显。一问病史,往往已经拖了好几年。这种病早已不是功能性的,而是结构性改变。筋膜僵硬、神经受压、组织纤维化,已经进入不可逆阶段。再用细毫针去“调气血”,就很难触及病根。而我采用刃针去松解结构,两三次治疗后,病人往往立刻感到效果。 医者当识轻重缓急之道。很多医生的问题,不在技术不够,而在判断错误。该重时不敢重,该破时不敢破;该轻时又用力过猛。真正的临床功力,是知道“什么时候用什么针具”。

> View article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八十七)——为什么同样是针灸,早期有效,慢性却没效果? 近年ACC规定:针灸治疗需在12周内完成,超过期限不再资助。这项政策的依据,来自于澳洲同行的一项研究——结论认为“针灸对急性损伤有效,对慢性损伤效果不明显”。这个研究并非错误,设计上也相当严谨。但问题在于,研究所使用的针法过于单一。整个研究从头到尾,都只用传统的毫针进行治疗,而没有根据病变阶段与组织状态去选择相应的针具与手法。 传统毫针的长处,在于调节气血、恢复功能。它适合于肌肉、筋膜、韧带尚未出现结构性改变的早期阶段,也就是功能性病变。这时候,人体自我修复能力强,针灸的作用是促进气血运行、消肿止痛、恢复功能,属于可逆性调整。因此,用毫针治疗急性拉伤、扭伤、关节疼痛等,效果自然显著。 但当损伤时间超过半年或一年,肌肉、筋膜、神经、韧带等往往出现纤维化、瘢痕化、结构变形,这已属不可逆性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单靠毫针已无法改变组织结构。此时,必须使用具有结构松解与再生诱导作用的微创针法,如三棱针放血、刃针、芒针、针刀、微针刀、滑罐、浮针等。这些方法实质上是一种结构性修复,能打破纤维粘连、诱导局部修复反应,属于现代“结构医学针法”的范畴。 其实古人很早就懂这个道理。《灵枢》里说“九针各有所宜”,不同的病,要用不同的针。这种“因病择针”的理念,正是中医治疗体系的灵魂所在。 临床上最常见的例子之一,就是狭窄性腱鞘炎。患者早期表现为手指屈伸疼痛、晨起僵硬、活动后缓解,这个阶段多属于功能性障碍,用毫针疏通局部气血即可改善。但若病程超过半年,一般已经形成腱鞘口的纤维化、腱滑动障碍甚至“弹响指”,这就是典型的结构性病变。此时若仍以传统毫针治疗,只能暂时缓解疼痛,却难以松解病变组织。而改用刃针或微针刀,沿腱鞘口轻度剥离、松解纤维粘连,再辅以热敷与功能训练,往往一次即可显效。这正说明——病同名,期不同,针亦不同。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变化从权”,强调因时、因地、因人、因病机而变。但在现代研究中,为了控制变量、便于统计分析,往往只选用一种针法、一种针具——这就违背了中医的辨证精神。急性与慢性,本质不同;功能性与结构性,治法也必须不同。如果用同一种毫针去治疗两类病,结果必然是急性有效、慢性无效。这并不代表针灸无效,而是研究设计本身忽略了针法选择的层次性。 临床医者应根据病变的阶段、组织状态与患者体质,灵活选择针法与针具。同一疾病,从早期到晚期、从功能性到结构性,治法必须随之演变。而研究者在设计实验时,也应尊重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对急性与慢性损伤分开设计研究,采用不同针具、不同层次的治疗方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反映针灸的临床价值与理论深度。 针灸不是无效,而是你用错了针。急性病用毫针,慢性病用微创针。这,才是中医真正的“辨证论治”。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 View article

皮穿支针法讲座学习体会 ——经络的现代解剖学验证 昨天参加了关于皮穿支针法的讲座,内容非常精彩。讲者利用现代影像设备(类似血流探测仪)演示了皮穿支的存在与分布。 所谓皮穿支(perforator),是指从深层动脉或静脉分出的细小血管分支,伴随神经、淋巴、筋膜小通道穿过筋膜裂孔,最终到达皮下,支配局部皮肤。 讲者指出: 这些皮穿支点与中医传统的腧穴位置高度重合,验证了古代“穴位”确实具有解剖学基础。 他还通过实例展示了皮穿支针法的临床应用: 飞扬穴(BL58):治疗鼻炎、过敏性鼻塞,效果显著; 阳溪穴(LI5):用于戒烟调理,也取得一定效果。 理论启发 皮穿支针法把“气”的概念落地到解剖结构上。针刺得气时的“吸针感”“空中之机”,很可能正是针尖穿过筋膜裂孔、触及穿支点的生理反应。 传统所说的“补泻”“气至病所”,在现代视角下可理解为: 补法:促进局部血流增强与组织代谢; 泻法:疏通排出、解除张力与炎症。 这让我们看到,古代的经络经验,其实与现代生理机制并不矛盾,而是不同语言对同一现象的描述。 临床思考 皮穿支理论让穴位定位更精准,不仅凭体表经验,还能结合触诊与结构验证; 穿支点是深层循环与皮肤感应的交汇处,针刺到位后往往能获得更深、更稳定的疗效; “得气”的判断可以结合解剖触感、患者反应以及血流变化,更加客观。 个人体会 这次课程让我深刻体会到: 古人以气论穴,今人以结构证穴。皮穿支针法为经络提供了新的科学解释,让我们看到经络并非抽象能量线,而是由血管、神经与筋膜链共同构成的动态网络。 未来针灸的精准化、标准化,也许就从这一点开始。对我而言,这是一次重新理解“得气”与“通络”的重要启发。 皮穿支的发现,让“穴位”从经验概念变成了解剖实体,它证明了古人发现的经络系统并非虚构,而是有明确的结构基础。这种“结构性验证”的意义,确实远大于它当下的临床应用价值。

> View article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八十六) ——膝无力,估计你怎么也想不到是下腹部的一个吊筋引起的 今天接诊一例膝关节无力患者,六十多岁,男性。他自己以为是膝关节坏了;理疗师、家庭医生、专科也都把问题归在膝上:锻炼、理疗、电疗、针灸等。做了X光“骨头没大问题”,专科还准备安排他做MRI。几个月过去,仍从双膝跪着起不来,需要扶着地,从下蹲位也站不起来。他是我的老病人,兜兜转转,最后又回来找我治疗了。 这位病人最大的特征,是“无力为主”,而不是“疼痛为主”。典型的关节病变多为痛大于无力,而他恰恰相反,起不来、发不上力,更像神经性无力而非关节性疼痛。于是我的思路是,从无力想到股四头肌发不上力,追上游的股神经,再追它最容易受限的腹股沟通道,而通道张力增高的常见“推手”,正是髂腰肌高张或短缩。由此形成假设链,髂腰肌高张→腹股沟区狭窄→股神经受压→股四头肌抑制→蹲位起不来。 检查时发现,仰卧屈膝力量差,伸膝平抬力量弱,提示股神经支配环节受抑制;髂腰肌压痛8/10,髂前上棘前压痛点9/10,股直肌上段筋膜牵扯明显。检查时还发现,他必须扶着床才能从蹲位起立。这些体征基本坐实了“髂腰肌—腹股沟—股神经—股四头肌”这一条抑制链。 治疗时,我以腹部精准松解髂腰肌为主,联合股直肌上段筋膜滑移。治疗后复测:髂腰肌压痛从8分降到4分,患者不扶床即可从蹲位站起。这不是“突然有劲”,而是股神经通路的抑制被解除,动力链重新接通。 这样的病例,正体现出功能性与结构性治疗的分界。早期(尚未进入明显挛缩与结构性卡压)时,单纯经络取穴、脏腑辨证的功能性调节,有时也能见效,因为它间接松了髂腰肌,暂时缓解了神经刺激。但这位病人从去年12月拖到现在,接近一年,已经进入结构性锁链期。不针对性松解髂腰肌,就解决不了问题。这就是功能性治疗的天花板与结构性治疗的切入点。 可能有人问我,书上没写“蹲不起就查髂腰肌”,你怎么想到的?其实答案很简单,靠长期的病例积累与知识构架。书本给的是“点”,临床要的是“链”。面对“无力大于疼痛”的线索,我先定位到神经,再顺着股神经—腹股沟—髂腰肌这条链去验证。病人说“膝有问题”,我不被症状牵着走,而是用链条去反证症状。病例见多了,思考的点就多了;思路多了,方法就多了;方法多了,疑难病例就会有出口。 这位病人一路在“膝关节路径”上消耗了几个月,真正改变他的,是把诊断起点从膝,挪到神经与上游。临床上,没有明确诊断,就谈不上治疗,那种模糊、馄饨的治疗方式,对功能性病例有效,而对结构性病变就无能为力了。 这个患者的检查和治疗过程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 View article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八十五) ——从治疗尿频尿急,谈谈针灸医生的临证思维 作为一个针灸医生啊,当我们遇到尿急、尿频、尿痛这些泌尿系统的症状时,第一步不是急着针灸,而是先搞清楚原因。尿急尿频只是一个表现,背后可能是感染、结石、肿瘤压迫,或其他系统疾病。真正高水平的针灸医生,第一步要做的,是排除这些器质性病变。 如果尿检发现大量白细胞,那就是感染,应先去家庭医生那里用抗生素;若是膀胱间质炎、肿瘤、结石、前列腺肥大,都要先通过B超或CT明确。妇科疾病如盆腔炎、子宫肌瘤也常可反射性引起尿频。此外,脊髓压迫、糖尿病性神经病等周围神经病变也必须排除。只有当这些器质性、神经性原因都被排除后,针灸医生才真正登场。 接下来就是要判断是不是膀胱过动症了,是原发性的膀胱过动症,还是继发性的。原发性的膀胱过动症这一类病人,没有腰痛、没有下腹压痛、也没有肌肉牵扯的体征。问题多在大脑中枢或神经调控功能紊乱。治疗的重点,不在“膀胱”本身,而在调节中枢神经与体质平衡:注意休息,不要过度劳累;调整情绪,改善睡眠;规律运动,提升身体素质;必要时针灸介入,作为辅助调节植物神经与大脑兴奋性。但要明白,这一类的治疗不可能立竿见影,是一个慢慢调整整体功能的过程。 而继发性膀胱过动症,这一类病人就不一样了。他们常常伴有腰痛、腰胀,下腹或腹股沟的酸胀,髂腰肌或盆底肌压痛明显,按压某点时尿意甚至会被诱发。这些就是典型的肌原性继发性膀胱过动症,它的根源在肌肉紧张、筋膜挛缩、神经受牵。而这,正是我们针灸医生最有优势的领域。 我常用的治疗思路,叫做“三环解锁法”。它的核心原则是,先解上游,再松中桥,后调外环,目标是恢复下焦气机与神经肌肉的协调。 上环是髂腰肌,为起点,主穴髀关、冲门、阴廉,手法以直刺或斜刺1–1.5寸为宜,得气向下腹或会阴放散,可配合下腹按压与轻牵伸髂腰肌,以解前筋牵拉、疏膀胱前壁、解除膀胱反射。中桥是闭孔内肌,取环跳、秩边,并辅以大转子内上压痛点,针尖向坐骨棘方向斜刺1–1.2寸,结合深压放松,可松外侧盆壁筋膜,解除提肛反射性锁定。外环是臀中、臀小及梨状肌,为骨盆外环的支撑,取居髎、臀中穴、环跳外上缘,针刺结合按压,俯卧或侧卧位操作,能有效打开骨盆外环稳定链,减轻闭孔代偿压力。 这“三环”是下焦功能协调的关键。当髂腰肌、闭孔内肌、臀中肌三者的张力重新平衡时,膀胱的神经反射自然归于安静。 做针灸,不只是下针,更重要的是会分辨。要看清病在哪一层,是膀胱自身的病变,是神经调控紊乱,还是肌肉筋膜牵扯。当你能在这些之间清晰划界,并且知道什么能治、什么该转诊、什么该协同,那你就不只是一个会针灸的医生,而是一个有全局观、有分寸、有医道思维的医生。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 View article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八十四) ——尿频尿急,不一定是膀胱病 这两天我连续看了两位尿频、尿急的患者。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夫人,一位二十多岁的女大学生。两人都查过尿,没有感染,却都被当作“尿路感染”治疗。抗生素吃了不少,效果却不理想。 老夫人伴有腹股沟区肿痛;年轻女孩则出现腰痛,以为自己“炎症上行到肾了”。我查她们的髂腰肌,压痛都在七、八分。针刺松解后,疼痛降到三、四分,下腹坠胀和尿意都明显减轻。这让我再次意识到,很多被认为是泌尿系感染的症状,其实可能是髂腰肌的紧张牵拉所致。 髂腰肌的位置很深,既邻近腹腔脏器,又紧贴盆腔结构。当它紧张或痉挛时,会牵扯到相邻的神经和筋膜,从而出现许多容易被误判的症状。腹部方面可表现为下腹坠胀、腹部紧绷或消化不良;泌尿道方面则会出现尿频、尿急、尿不尽感,甚至尿道刺激感;腹股沟方面可有牵扯痛或肿胀感,有时甚至放射到大腿根部。 这些症状极易被误以为是膀胱炎、尿道炎或妇科炎症,但其实很多属于功能性的膀胱刺激症。判断的方法其实很简单,按压髂腰肌,如果压痛明显(疼痛指数3分以上),并且治疗后压痛下降、症状同步缓解,那就要想到髂腰肌的可能性。 不过写到这里,我也提醒自己,不能什么都往腰大肌上扯。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就在两个月前,我治疗过两例痛经患者,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 一位是子宫肌腺症,西医诊断明确。她每次来例假都疼得厉害。我治疗后,当月来例假时居然不疼了。那说明肌腺症不是引起她痛经的主要原因。治疗中,我松解了髂腰肌,疼痛指数从七、八降到三、四,她的痛经也随之消失。 另一位是子宫内膜异位症,从十五岁起每次来例假都痛。她一直服用避孕药来抑制月经。这次想尝试针灸。我还是按髂腰肌下针,治疗后她的腹痛明显减轻。 这两例都让我再次看到,髂腰肌对盆腔症状的影响远比我们想象的深。但也正因为如此,我开始警惕自己。当我在痛经、尿频、腹痛中都能找到髂腰肌的线索时,我必须提醒自己,别太过了。 于是我告诉自己,既要相信身体的反应,也要防备自己的执念。这一句“别太过了”,是我写给自己听的。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 View article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八十三) ——功能性与结构性的那条界线 昨天有个学生来跟诊。看我给一个板机指的病人做刃针,他忽然问我:“老师,您常说功能性的问题、结构性的问题,到底有什么区别?” 这个问题问得真好。其实我自己,也花了很多年,才慢慢体会到其中的差别。 板机指在早期的时候,其实只是轻微的炎症或水肿。早上起来手指有点僵,弯曲或伸直时会“咔”一声,但活动几下又好了。这时候的病,多半还只是功能性的——也就是说,组织本身的结构还没变,只是循环不畅、腱鞘滑动受阻。就像门轴上少了点油,磨一磨还能转得动。针灸、拔罐、热敷、活动训练,这些调节气血的办法都能奏效。那时候的病,是“活”的,是可以逆转的。 但时间一长,情况就变了。腱鞘在反复摩擦、反复炎症的过程中,慢慢增厚、变硬,腱和鞘之间开始粘连,通道变窄。弯指时“卡一下”,甚至伸不直。那时候,再也不是功能性的问题,而是结构性的问题——形已经变了。就像水管里结了垢,再冲水也没用。针灸能调气,却改不了形。 刃针的意义,就在这里。它不是单纯去“调”,而是去“解”。解那一点“卡”,解那一处“硬”。它把粘连的腱鞘划开,让结构恢复本来的滑动。那一刻,患者能立刻感受到——那种被松开的轻松。那就是结构被重新释放。 我常说,刃针是针灸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它让针术从“调功能”走向了“改结构”,从“气的层面”深入到“形的层面”。气可以调,形必须解。调不动的气,往往是因为形被卡住了。 很多病都是这样,起初是功能的紊乱,久了就成了结构的固化。早期治,是“调”;晚期治,就要“解”。一个医生能否看清这条界线,决定了他医术的深浅。 一位针灸师,从只能治疗功能性疾病,到能治疗结构性疾病,这是成熟的重要标志。而能治疗结构性疾病的工具越多,他的段位也就越高。因为那代表着他不仅懂“气”的运行,也懂“形”的束缚;他不只是调节身体的功能,更能修复身体的结构。 到这一步,针灸不再只是“扎针”的手艺,而是一种结构与功能、气与形相互映照的医者境界。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 View article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八十二) ——医生最高的修炼,是养自己的“神” 年轻时,我们学医讲“辨证论治”;多年行医后才发现,真正高明的医生,不只是辨证,还要辨神。《素问·移精变气论》说:“圣人之治病,必先安神,乃治其形。”当你能从病人的神气、目光、言语中看出病机之根,当你明白“神乱则百病生”,那时,诊疗已不止针与药的层面,而进入了“治神”的境界。 许多医生能安人之神,却安不了自己的神。行医日久,最耗的不是手与脑,而是心与神。焦虑、疲惫、比较、名利,皆是耗神之源。《灵枢·本神》云:“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医者若不能养神、守神,即使术高,也终将神疲气散。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这是养神的根本。医生最该学的,不是多看几个病,而是少扰自己的心。忙碌之余,静坐片刻、品一盏茶,让神归位。这是节制,不是懒散;是清明,不是退隐。养神,是为再治他人而蓄力。 医者的气场,其实就是“神”的力量。气场的大小,反映神的充盈与否。当医者神旺气正,其气场自然宽大、平和、安定;病人进入这样的场域,精神自然松解,气机自然调顺。有时针未下、药未服,病人已感轻松,这便是“医者之神”在起作用。反之,若医者自身气乱神虚,纵有妙手,也难以安人之神。因此,养神不仅为己,更为患者。 守神,是守住清明与慈悲。面对嘈杂、质疑与痛苦,仍能不乱其心;面对诱惑与浮华,仍能不失本心。医者之神若稳,便能以一己之正气安众人之乱气,这正是“气场疗愈”的真正本质。 治病从治神着手,已是医者的境界;若能再知养神、守神,便是更高的修为。这是医道的目标,也是医生一生的修炼。 神者,医之魂;气场者,神之形。医者自养其神,则能以神疗人。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 View article

序章 · 前言 从医四十余年,我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临床诊疗方法。我称之为 “黄博士医道合参诊疗体系”。 之所以这样命名,是因为它既根植于现代医学的诊断逻辑,又承载着中医经络与辨证思维,更在长期实践中不断印证、融合,最终沉淀为一套属于我自己的完整方法论。 回望我的行医生涯,这条路并不平坦。年轻时,我接受的是严格的西医训练,那时的我手里拿着的是解剖学、病理学、影像学的工具;而后来,我又在针灸和中医的天地里深耕数十年,体会经络的奥妙、辨证的灵活。于是,在别人眼里,我常常显得“不西不中”,像是个四不像。 但我自己心里明白,我的诊疗思路,并不是“不伦不类”,而是“兼收并蓄”。如果没有真正的疗效,患者不会一再口口相传,也不会让我的诊所赢得新西兰各地,甚至海外患者的信任与口碑。 正是这种“尴尬而独特”的身份,让我逐渐意识到:我确实有一套不同于传统针灸医生的诊疗方法。它不是纯粹的西医,也不是单纯的中医,而是我几十年沉淀、反复打磨出的个人体系。 今天,我想把它梳理出来,不光是给同行一个参考,更是给自己一个交代。毕竟,若是稀里糊涂地退休,带着这些经验与思考一同消散,那才是我最不甘心的事情。

> View article

【医学病例报告】 如履鹅卵石:一例被误诊为跖板撕裂的 Morton 神经瘤 患者信息患者女性,67 岁,欧洲裔,护士。主诉前足疼痛约 7–8 个月。 现病史患者自述前脚掌持续锐痛,行走赤足或踮脚时加重,前足负重时尤为明显,以致无法正常承重。穿紧鞋或高跟鞋时症状加重,休息或脱鞋后缓解。患者形容疼痛感如“脚下踩到一粒小石子”,即使赤足行走时亦然。站立时可见足趾分开,排列不齐。 既往就诊及检查 起初因疼痛及足趾排列异常就诊足科医生。 X 线片:未见骨折。 转诊足踝专科医生。 MRI 检查:提示跖板部分撕裂,并伴有跖趾关节退变。 专科医生处理意见:建议 11 月复诊;若撕裂未愈合且症状持续,考虑手术修复。 体格检查 第 3–4 趾间跖骨头间隙明显压痛。 Mulder 征阳性。 前足跖面感觉减退,趾端感觉基本正常。 临床印象 Morton 神经瘤(第 3–4 趾间)。 跖板部分撕裂伴退变(MRI 所见)。 分析与推理虽然 MRI 显示跖板部分撕裂,但患者的临床表现——如“踩石子感”、锐性神经痛、Mulder 征阳性以及前足感觉异常——更符合跖间神经卡压的特征。跖板撕裂很可能是既往旧伤或背景性病变,其作用主要在于改变足趾排列、增加跖间隙,从而使跖间神经更容易受到压迫。真正导致患者疼痛的原因,更符合神经卡压而非撕裂本身。 结论跖板撕裂可能是旧伤,并非直接疼痛来源;真正的症状源自跖间神经卡压。本病例强调了临床检查与影像学结果结合的重要性,提示只有通过临床—影像对照,才能揭示真正的致痛因素。 备注患者将接受针灸治疗,随访结果将在数周后报道。

> View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