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八十) ——这种少见病,你估计都没听说过 最近,我接连诊治了三例少见病。 一例【下船病】(Mal de Débarquement Syndrome, MdDS),患者在长途船行或飞行后,上岸落地仍感到身体摇晃、漂浮,好像人还在船上一样。多数人几天内恢复,少数患者却能持续数月甚至更久。 另一例是【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 Postural Orthostatic Tachycardia Syndrome),一站起来就心跳加快、头晕眼黑,严重时甚至昏厥。常见于青少年或年轻女性,往往一得病就是多年,却缺乏真正有效的治疗。 还有一例【持续性姿势知觉性眩晕】(PPPD, Persistent Postural-Perceptual Dizziness),持续三个月以上的眩晕与不稳感,常在走路、站立、转头,或处于超市、车流等复杂视觉环境中明显加重。它常常起因于耳石症、前庭神经炎或心理应激,久治不愈,严重影响生活。 这三种病有一个共同点,无论中医还是西医,目前都没有特异性治疗方法。病人能找到我来做针灸,是因为他们在西医那边已经走到了尽头。检查做过了,一切正常,头晕药也吃过了,仍然不见好转,连什么病都不知道。正是在这种无奈里,有病乱投医嘛,他们才会想到中医,想到针灸。 我一直认为,西医的优势在于结构性问题,比如有肿瘤、有炎症、有骨折,手术和药物都有办法。但在功能性问题上,西医往往缺乏有效手段,或者说根本没有在这方面下功夫。而中医恰好相反,我们最擅长的就是调节功能,调节失衡,但在严重的结构性病变面前心有余而力不足。 下船病、POTS、PPPD,正好都是以功能紊乱为主的少见病。没有明确的结构性损伤,却让病人苦不堪言。这正是中医针灸大有可为的地方。虽然这些是少见病、罕见病,但如果我们能在这类病例上积累经验,哪怕只是让患者症状减轻一些,也会留下深刻的印象。随着案例多了,中医和针灸的口碑也就会逐渐树立起来。人们会慢慢明白,结构上没问题,可功能总是失调的时候,中医针灸,也许就是答案。 很多人认为自己一辈子都遇不到这些少见病、罕见病,也就不再学习、深究这些疑难、少见病方面的知识了。其实并不是没遇到,而是遇到了也没认出来,就这样从身边溜走了。任何事情都是给有准备的人。 常见病检验的是医生的临床的广度,而少见病检验的,则是医生的医学的高度。

> View article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七十九) ——老伤新发,隐患未了 前些天,一位五十多岁的男士来诊,肩膀疼痛已有一周。我检查后认为是斜角肌痉挛所致,于是针刺松解。奇妙的是, 针刺松解后,疼痛消失,肩膀活动也完全恢复基本正常。 按理说,这应该算是“找到病因”了。可谁知,昨天他第二次来诊时,疼痛又回到了从前。我再次治疗,依然立刻缓解。这样的反复,让我心里打了个问号。 细细追问病史,他才告诉我,十多年前经历过一场惨烈的车祸,现场两人当场身亡,他侥幸抢救回来。“你仔细看,我的脖子现在还是歪的。”他说。我一看,果然,颈部明显偏向患侧。原来,斜角肌的痉挛只是表象,更上游的病根藏在颈椎结构中。那场车祸,留下的不只是伤痕,而是至今仍在制造肩痛的隐患。下一步,我建议他拍X光片,若无外科手术指征,便要考虑通过手法或针灸松解颈椎,矫正歪颈,才是治疗的关键。 这让我再次意识到,多年前的外伤,也许早已被患者遗忘,但它的危害却仍在身体里延续。 临床上类似的老伤新发病例,并不少见。 一位五十多岁的华人女性,跟随子女去徒步,第二天左踝关节肿痛到走不了路。她说徒步时也没扭伤,可我一问,原来十二年前就扭过一次,当时肿得像个馒头,几个月才消下去。虽然此后十多年没有疼痛,但关节内的无菌炎症一直潜伏着,这次徒步,成了彻底的诱因。她的病,不能当作普通的“急性扭伤”,而是典型的跗骨窦炎症。 还有一位老年人,腰痛时好时坏,我治疗许久始终未见“去根”。后来才知道,他年轻时是造船工,经常蜷缩在狭小空间里一干就是几个小时。那时就已经是卫生室的常客,拔罐、针灸、理疗不断。几十年的劳损,沉淀成今天的顽固腰痛。 这些病人告诉我一个深刻的事实,今天的病,并不总是“今天的事”。许多慢性疼痛,背后都有一段久远的病史。老伤未必当时要命,却可能在多年后以新的方式折磨人。 其实,我自己也是这样。年轻时,是校队排球运动员,训练不知道累,也不觉得肩膀疼,只是够后背时,总觉得右边不如左边够的高。那时候年轻,没当回事。可如今年过半百,肩膀疼痛已经缠了大半年。治疗有用,但总觉得难以“彻底痊愈”。我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不是疗效的问题,而是年轻时留下的隐患,几十年后正在清算。 所以,我们不能只看眼前的症状,要追问过去的伤痕。老伤新发,是临床上最容易被忽视、却最常见的病痛。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 View article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七十八) ——腰痛反复发作,病根没除啊 腰痛,是常见病、多发病。多数患者经过治疗或休息,最终能恢复。然而,也有一部分人,腰痛反反复复,时好时坏,一年发作好几次。到处求治,却始终不完全痊愈。病人自己往往也清楚,病根还在。 那么,病根到底在哪?怎样判断是否真正去根? 临床上,约八成腰痛与腰部肌肉有关,而腰大肌是其中首当其冲的元凶。腰大肌的病根,往往隐藏在下腹深处的一条“吊筋”。检查方法很直接,只要从下腹按压到吊筋,如果疼痛指数 ≥4/10,就说明病根还在;只有吊筋松解,压痛消失,腰痛才算真正治愈,病根解除。 在老百姓的眼里,腰痛消失、活动自如,就意味着痊愈,于是很快回到工作岗位。可在中医医生看来,这只是症状消失,而非病根拔除。 小林是个建筑工,腰痛多年,累了痛,坐久了痛,躺久了也痛。他四处求治,按摩、理疗都试过,当时缓解一些,却从未彻底好过。这次腰痛再次发作,痛得直不起腰。经过几次治疗后,他腰不痛了,活动也恢复正常。但当我再按压下腹吊筋时,疼痛指数仍然有 7/10,说明腰大肌依旧处于紧张炎症状态。然而,小林坚持说工作忙,休息不了,也不愿继续治疗。他认为“不痛了”就是痊愈,而我却清楚,这种情况下,只要风吹草动,他的腰痛随时可能再犯。 说实在的,患者是外行,腰不痛、能活动,在他们眼中就是病好了。但中医医生是内行,治病不能停留在“止痛”层面,而要治到彻底,把病根去掉。腰大肌引起的腰痛,要松解吊筋,直到压痛消失;臀上皮神经引起的“假性坐骨神经痛”,要治到分布区皮肤感觉恢复正常,不再敏感或迟钝;骶髂关节炎引起的腰痛,要治到关节按压不痛,相关检查试验均为阴性。腰不痛,不是痊愈的标准,医生的检查,才是痊愈的金指标。 很多人疑惑,为什么传统的中医常规治疗往往不能彻底治愈?大家知道,传统针灸治疗,常用毫针调气血、通经络,确实能缓解功能性问题,比如肌肉紧张、劳损,或软组织炎症。但如果是结构性病变,如长期的腰大肌挛缩、筋膜劳损增厚压迫神经、骶髂关节轻度错位,那么常规针灸就难以触及病根。这时需要特殊疗法,从腹部直刺腰大肌;动筋针松解臀上皮神经卡压;微调柔性正骨矫正骶髂关节错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拔除病根。 中医医生,不但要能解决功能性腰痛,更要有能力处理结构性病变。既能调气血、通经络,又能松解深层挛缩、矫正关节错位。唯有如此,才能不留隐患。 真正的痊愈标准,不是腰不痛,而是病根已去。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 View article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七十七) ——一句“放气减压”,患者什么都懂了 上星期接诊一例KIWI患者,膝关节肿痛大半年,走路沉重、发僵。我就给他做了拔罐放血,结果立刻感觉不一样了,今天来诊她告诉我,走路轻松了,关节的肿胀也明显消了。 她问我,你的治疗这么有效,什么原理啊。我说这就是中医的“活血化瘀、疏通经络”。这时患者一头雾水,我自己心里也虚,这个解释太抽象了,总觉得落不到点子上。 我然后又说,“这就是在放气、减压。” 膝关节肿胀,就好比一个憋得满满的气球,或者一根被堵住的水管。放血拔罐,就是给它开了个小口,把里面的压力释放出去。压力一降,局部的循环重新顺畅起来,水肿的液体被带走,人自然就觉得轻松了。 对患者来说,“放气减压”比“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更直观;对医生来说,这背后其实对应的就是改善微循环、促进淋巴回流、降低组织间隙压力这些现代医学可以解释的机制。 其实,这种‘放气减压’的思路,并不只限于关节肿胀,在神经卡压上同样适用。 用中医术语,常说解释神经卡压缓解就是“疏通经络”。但这种说法太抽象,怎么经络不通了?,怎么疏通的?,疏通什么地方?对中国人都稀里糊涂,对KIWI更是,不知所云。 更直观的比喻是,“一条水渠,被石头堵住了口子,水流过不去,下游就缺水;神经也是一样,被肌肉、韧带卡住了,电流传不下去,就会麻木、疼痛。针一扎、手一松,就像开闸放水,立刻通畅。” 这类比喻,病人一听就懂,“开闸放水”就是解除卡压,恢复传导。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把中医术语用成了套话,看似通俗,简单,容易理解,其实非常难懂,抽象而宏观。真正有效的沟通,需要找到一个能让病人立刻懂、医生自己也能站得住的表达。 ‘放气减压’、‘开闸放水’,看似粗俗,却把治疗机制讲得透彻,也让中医的科普变得轻松易懂。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 View article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七十六) ——不懂古人,不足以为医;不看今人,治病就一筹莫展 前几天,一个八岁的孩子,歪着脖子,被爸爸带到诊室。孩子一进门,我心里就有数了,不是受了风寒,而是手机玩得太多。 在我们中医的认识里,这样的病叫“落枕”。古人认为是风寒袭络,颈项不利,常常针灸即好。可如今,孩子们的落枕,发病机理已经完全不同,因长时间低头玩手机,导致颈项肌肉、筋膜慢性劳损,出现挛缩、肥厚。单纯的传统针灸往往收效甚微,必须加上滑罐、放血等手法,才更容易见效。 这就是“同名之病,异质之因”。看似同一个“落枕”,实则古今的病性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古人没有成型的医院,没有先进的设备,只有民间郎中的一双手,一根针,一把草药。急病来临,往往听天由命,中风、痈疽、产难,多半就是死亡。死亡率高,寿命短,这是那个时代的必然。 而现代,医疗条件完善,得了脑出血,可以开颅、微创;得了心肌梗塞,可以强心、放支架。于是人们“死得少”,但“活着带病”的人更多。偏瘫、心衰、截瘫、慢性并发症,成了我们必须长期面对的课题。 古人生活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饮食不足,营养不良,身体常见的是“气虚、脾虚”,所以医者多从补气血、健脾胃入手,以扶正为要。 今人却处在营养过剩的时代,饮食精细,油盐糖俱全,于是“三高”、肥胖、痛风层出不穷。这样的病机,不再是单纯的虚,而是实证偏多,治疗更要注重“泻实、清热、化痰”。 古人以针药相托,重在顺应自然。他们观四时,察阴阳,调和气血,让身体回归自身的节律。 今人以机器、手术、化药相救,重在与疾病搏斗。以钢刀、支架、影像设备为武器,和疾病短兵相接,把死亡推迟,把病程拉长。 作为针灸师,我更应该站在这两端之间。在针药相托、顺其自然、调节身体功能的同时,也必须看到现代人的新病机。颈项的神经卡压、筋膜的增厚肥厚,这些并非单纯“风寒之邪”能解释。若仍然一味尊古,而拒绝针灸微创、筋膜松解、放血滑罐等现代针灸技术的发展,当面对结构性改变疾病,而一筹莫展。 治病不仅要懂古人,更要看清今人;不仅要会用古方,还要认清当下的病机。 古今疾病谱对照表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 View article

古今疾病谱对照表 方面 古代(《黄帝内经》时期) 现代(21世纪) 工作方式 农耕、渔猎、长时间体力劳动 → 风寒湿痹、腰背痛、虚劳 办公室久坐、电脑手机使用过度 → 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干眼症,小孩也早发歪脖、驼背 作息与心理 作息随日出日落,失眠少见;“七情所伤”主要表现为忧思、悲恐 熬夜、睡眠不足;焦虑、抑郁、失眠爆发式增长;社会竞争导致心身疾病普遍 交通与事故 车马跌伤、战争刀箭创伤;战伤多致死 交通事故、工程事故频繁;截瘫、偏瘫、残疾人群增加;医疗进步 → 大病后遗症(慢性心衰、偏瘫)更多 饮食与代谢 粗粮为主,肉少 → 虚劳、积滞、虫病;食物腐败 → 中毒、痢疾 食物丰富 → 三高、肥胖、痛风、脂肪肝;化肥农药、转基因、食品添加剂 → 癌症、过敏 传染病与公共卫生 瘟疫反复(疟疾、痢疾、天花、麻疹);死亡率极高 疫苗普及 → 烈性传染病减少;新发传染病(COVID-19、耐药菌)仍有威胁;慢性传染病(乙肝、艾滋病) 生殖健康 强调多子 → 不孕少被重视;多见产褥热、难产死亡;阳痿、早泄记载为“房劳过度” 不孕症显著增多(避孕药、压力、环境污染);男性性功能障碍(阳痿、早泄)与心理生活方式相关 肿瘤与慢性病 多记作“积聚”“岩病”,发生率低;寿命短,多未到癌症高发年龄 寿命延长 → 癌症高发;心脑血管病、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病成为主要疾病 过敏与免疫 少见明确描述,可能以“喘证”“疮疡”记载 花粉症、湿疹、哮喘、食物过敏显著增多;与环境、饮食、免疫紊乱相关 医疗条件 医学理论初成(阴阳、五行、经络);缺乏手术、抗生素、麻醉;针药为主,死亡率高,重病少有康复 医疗科技发达(手术、抗生素、疫苗、ICU、康复医学);大病生存率高,但带来更多慢性后遗症、长期用药依赖

> View article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七十五) ——传统针灸的经络思维和现代医学的结构诊断 昨天我接诊一位新西兰职业足球运动员。他踢完球后,总是出现右大腿内侧刺痛,休息后缓解。如果只凭部位下诊断,很多针灸师会认为这是“三阴经不通”,或是内收肌损伤,于是在大腿内侧下针。病人也说,他去过别的针灸诊所,医生就是在那里扎针。但问题是,大腿内侧压上去并不痛,连病人自己都觉得不像肌肉拉伤。 进一步检查发现:大腿内侧无压痛;腰大肌压痛不明显,但髂肌压痛高达 9/10,腹股沟韧带压痛同样 9/10;Tomas 实验阳性(提示髂腰肌紧张/缩短)。这些表现让我排除了内收肌群损伤,更倾向于髂肌的病变。 我的诊断思路是髂腰肌挛缩引起闭孔神经卡压,造成大腿内侧神经性疼痛。因此,通过松解髂腰肌,刺痛很快消失 传统针灸确实可以解决很多功能性的问题,比如肌肉短暂紧张,气血不畅。针一扎,气血一动,症状能减轻。但如果病程进入结构性改变,比如髂腰肌长期高强度使用,已经出现明显挛缩,肌肉不仅紧,还缩短、变硬,而出现【结构性变化】,这就不是单纯“调气血”能解决的。 这个球员的髂肌和腹股沟韧带压痛达到 9/10,这已经是结构性卡压。在这种情况下,针灸必须“直面病灶”: 直接按压髂腰肌,从腹部深探到髂窝,触到那条紧绷的髂肌,点按数秒,病人往往会立即牵扯到腹股沟或大腿内侧,然后逐渐松缓; 针刺髂腰肌两个“扶着点”——腰椎横突和股骨小转子,一个松解近端起点,一个松解远端附着,才能真正解除髂腰肌挛缩,减轻对闭孔神经的刺激。如果还停留在“哪里痛就扎哪里”的层面,只能治表,治不了本。 传统针灸的诊断,主要依靠经络辨证,大腿内侧痛,就归在三阴经;大腿外侧痛,就说是胆经;后侧痛,就按膀胱经。再往上一步,就是把它牵扯到脏腑,比如大腿内侧痛,算作脾、肝、肾的问题。但这套体系,说到底是部位的诊断,而不是病因的诊断。 对于痛症来说,把大腿内侧痛牵扯到“肝肾不调”,其实没有实际临床意义。它只是一个古代的“标签”。真正决定病人能否痊愈的,不是标签,而是能不能找到那个具体的卡压点。 现代医学的解剖知识告诉我们: 髂腰肌的紧张, 腹股沟韧带的张力, 闭孔管内压力增加,都可能直接导致闭孔神经受到刺激。 这种诊断,比“三阴经经络不通”要精确千百倍。 传统针灸的长处在功能调节,但短板在结构层面。如果不吸收现代医学的解剖学、神经学知识,就很容易陷在“哪条经络有病,就在哪条经络下针”的惯性思维里。但病人不是古代的病人。一个踢职业足球的运动员,他要的不是“调理三阴经”,而是能不能马上踢球、跑动时不再刺痛。 所以,现代针灸师,要把传统针灸的经络思维和现代医学的结构诊断结合起来。前者善于调节人体功能障碍,后者则能通过精准治疗解决结构性问题。功能性的调节靠经络,结构性的松解靠解剖。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 View article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七十四)——八把半锁,解锁身体的疼痛密码 做中医推拿的医者,都知道古人有一套“八把半锁”——青龙锁、返魂锁、紫金锁、白虎锁、循门阴阳锁。把这些关键部位称为“锁”,其实形象极了,它们都是关节或关节周围的枢纽点;而所谓“解锁”,就是打开这些枢纽,让气血畅通,疼痛自然缓解。 最近查找这些锁的位置,才越发佩服古人的眼光: 青龙锁在颈肩交界,也就是斜方肌的转角位置; 返魂锁在腋窝区域,前后有胸大肌、背阔肌、大圆肌,以及肱三头长头腱组成的四边口; 紫金锁在腹部,下面就是腰大肌。 用现代解剖学来看,这些锁对应的其实是神经枢纽: 青龙锁,解臂丛神经卡压 返魂锁,解腋神经、桡神经卡压 紫金锁,解髂腹股沟皮神经、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卡压 换句话说,古人从表象入手、从外到里,早就精准地抓住了疼痛和麻木的根源。他们可能不知道“神经卡压”这个现代名词,但靠触诊、压痛反应、关节活动受限,就找到了问题所在。 在我们的临床实践里,我们一直强调: 斜角肌搞清楚了,解决一大半肩背痛麻问题; 髂腰肌搞清楚了,解决一大半腰腿痛麻问题。 而古人早就发现了这些枢纽点,并实实在在帮老百姓解除病痛。我们常说“继承中医精华”,可是真正的精华,其实就是这些功能锁与解锁手法——比那些空洞的口号强大百倍。 古人的眼光、临床智慧和直觉,远远超过了很多现代教科书上的描述。我们能做的,是把这些经验与现代解剖、神经学结合,让中医的手法更精准,也让老百姓真正受益。 今天我刚治疗一例腹股沟和大腿外侧疼麻的患者。三天前,她做瑜伽后开始右腿抬不起来,右大腿外侧麻木,右腹股沟刺痛。她一进诊室,一说病史,我就知道问题出在哪。我一压右下腹,她疼得难忍,疼痛指数9/10,右腹股沟压痛明显,右大腿感觉异常。诊断很明确——髂腰肌痉挛,刺激了股外侧皮神经。 于是,解锁,解【紫金锁】。一分钟以后,全部疼痛消失,走路抬右腿完全正常。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 View article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七十三) ——“像而不是”的病例,恰恰是很多慢性病、顽固病久治不愈的根源 昨天接诊一例肩痛患者。患者来时,带着B超报告、家医推荐信,诊断都是——肩袖损伤。她自己也坚信问题在肩袖。看起来答案已经写好,任何医生见到这样的病案,大多会顺着这个思路走。 可当我仔细追问,发现她夜里痛得睡不着,肩胛缝也痛得厉害。这两个细节让我停下脚步。正是这份警觉,让诊断的天平发生了倾斜。最后,一次简单的临床实验(Adson试验、斜角肌压痛)揭开了真相,她真正的病因是——斜角肌神经卡压。 1. 诊断的力量,远胜于治疗 如果不去怀疑,她就会继续在“肩袖损伤”的标签下兜圈子,吃止痛药、打封闭、做理疗,甚至考虑手术。真正让她好转的,并不是针灸手法,而是重新审视、重新定位诊断的那一刻。 2. 常见疾病背后的陷阱 肩痛是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很多医生习惯性地把它归到“肩袖损伤”或“肩周炎”。但真正让病人反复多年、久治不愈的,往往不是这些表象,而是被忽略的深层病因。“像而不是”,才是临床最大的陷阱。 3. 医生与机器的差别 B超可以看到撕裂,却解释不了“为什么夜里痛得不能睡”,更解释不了“肩胛缝痛”。影像能看到的是结构,而人的症状很多时候来自功能障碍。机器看不到这些细节,只有医生通过触诊、问诊和临床思维,才能捕捉到真正的病因。 4. 临床经验与自信 怀疑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用方法去验证。Adson实验、斜角肌压痛,给了我最直接的答案。这背后是一种自信,对经验的自信,对临床逻辑的自信。随着病例的积累,这种自信不断被验证,又反过来增强。这就是“临床经验的功力”,不仅治好病,还能改变病人甚至同行的思维。 5. 我的最终感受 这是一个典型的“超越教科书”的病例: 看似标准的肩袖损伤,实则斜角肌卡压 传统穴位(肩髃、肩井)针而无效,精准取穴(天窗、天牖、缺盆)立竿见影 影像报告提示有限,临床检查决定胜负 医学的最高修炼,其实就是看透“像”,找到“真”。 【昨天治疗肩痛病例分享】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 View article

肩痛病例分享 今天接诊一位50多岁的女性患者,主诉右肩疼痛已超过3个月,每天服用止痛药仍无法缓解。她带来了B超报告,提示“肩袖撕裂伴滑囊炎”。她此前曾接受过针灸5次,但疗效不佳。由于她的家医是我的粉丝,且她的肩痛是我之前治疗过的,因此家医在诊断为 rotator cuff syndrome 后,推荐她来找我。 诊断再思考 患者右肩活动明显受限,稍一活动就痛得齿牙咧嘴。从病史和检查来看,她的诊断似乎毫无疑问就是肩袖损伤。 但在问诊中,患者补充了一个细节:夜间痛得无法入睡。同时,她还指出右侧肩胛缝也疼得厉害,自己以为是肩袖损伤牵涉过去的。正是这个夜间痛和肩背痛,让我警觉并开始怀疑。 进一步检查中,我让患者做 Adson 实验:头转向右侧,下颏朝向锁骨后再抬头。结果立刻诱发了她熟悉的肩背剧痛,甚至让她难以忍受。随后按压右侧前、中斜角肌,患者疼痛高达 9/10,并伴随麻木感放散至整个右上肢。 结合这些表现,我确诊为 胸出口综合征(斜角肌卡压),而非单纯的肩袖损伤。 治疗过程 确诊后,我在右侧斜角肌区取 天窗、缺盆穴,每穴按压1分钟。按压后让患者活动肩关节,症状立刻减轻不少。 随后针刺松解斜角肌,远端取 后溪穴,得气后指导患者活动肩关节约10分钟。再针刺 天窗、缺盆、天牖穴,得气后留针30分钟,中间行针2次。 治疗结束后,患者肩背痛由原来的剧痛缓解至 3/10,斜角肌按压痛降至 5/10。她激动得直喊“太神奇、太不可思议”,最后甚至能与我击掌庆贺。 临床体会 1,看似肩袖损伤,其实只是像,真的不是。临床上这种像而不是的病例太多了。我们的任务就是把看着像的,找出它真正的疾病。 2,再一次验证B超报告不可信,只做参考。 3,单从中医辨证出发,知道它是斜角肌的问题与不知道它是斜角肌的问题,选穴一定是大不一样,不知道斜角肌的问题,一定是选肩井,肩宗,肩髃穴为主,而知道它是斜角肌,一定是以天窗、天牖,缺盆为主。 4,别人也选肩髃,肩井,肩宗穴,治疗不管用,为什么我就选管用啊,最后也是以失败告终。 5,很多来找我的患者,我会推翻原有诊断或治疗方案。虽然患者一开始未必理解,但按我思路治疗,往往能获得理想结果,这也是我行医生涯中的庆幸所在。   像这样的病例,我一天能接四、五例。别人久治不效,我常常一次见效。真正的差别,不在针法,而在思路。抓住病因,疗效自然就出来了。

> View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