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痛病例分享 今天接诊一位50多岁的女性患者,主诉右肩疼痛已超过3个月,每天服用止痛药仍无法缓解。她带来了B超报告,提示“肩袖撕裂伴滑囊炎”。她此前曾接受过针灸5次,但疗效不佳。由于她的家医是我的粉丝,且她的肩痛是我之前治疗过的,因此家医在诊断为 rotator cuff syndrome 后,推荐她来找我。 诊断再思考 患者右肩活动明显受限,稍一活动就痛得齿牙咧嘴。从病史和检查来看,她的诊断似乎毫无疑问就是肩袖损伤。 但在问诊中,患者补充了一个细节:夜间痛得无法入睡。同时,她还指出右侧肩胛缝也疼得厉害,自己以为是肩袖损伤牵涉过去的。正是这个夜间痛和肩背痛,让我警觉并开始怀疑。 进一步检查中,我让患者做 Adson 实验:头转向右侧,下颏朝向锁骨后再抬头。结果立刻诱发了她熟悉的肩背剧痛,甚至让她难以忍受。随后按压右侧前、中斜角肌,患者疼痛高达 9/10,并伴随麻木感放散至整个右上肢。 结合这些表现,我确诊为 胸出口综合征(斜角肌卡压),而非单纯的肩袖损伤。 治疗过程 确诊后,我在右侧斜角肌区取 天窗、缺盆穴,每穴按压1分钟。按压后让患者活动肩关节,症状立刻减轻不少。 随后针刺松解斜角肌,远端取 后溪穴,得气后指导患者活动肩关节约10分钟。再针刺 天窗、缺盆、天牖穴,得气后留针30分钟,中间行针2次。 治疗结束后,患者肩背痛由原来的剧痛缓解至 3/10,斜角肌按压痛降至 5/10。她激动得直喊“太神奇、太不可思议”,最后甚至能与我击掌庆贺。 临床体会 1,看似肩袖损伤,其实只是像,真的不是。临床上这种像而不是的病例太多了。我们的任务就是把看着像的,找出它真正的疾病。 2,再一次验证B超报告不可信,只做参考。 3,单从中医辨证出发,知道它是斜角肌的问题与不知道它是斜角肌的问题,选穴一定是大不一样,不知道斜角肌的问题,一定是选肩井,肩宗,肩髃穴为主,而知道它是斜角肌,一定是以天窗、天牖,缺盆为主。 4,别人也选肩髃,肩井,肩宗穴,治疗不管用,为什么我就选管用啊,最后也是以失败告终。 5,很多来找我的患者,我会推翻原有诊断或治疗方案。虽然患者一开始未必理解,但按我思路治疗,往往能获得理想结果,这也是我行医生涯中的庆幸所在。   像这样的病例,我一天能接四、五例。别人久治不效,我常常一次见效。真正的差别,不在针法,而在思路。抓住病因,疗效自然就出来了。

> View article

今天治疗一例膝痛,男性,50岁,二个月前健身房训练时,扛杠铃时,马步下蹲,再起时,扭伤了左膝关节,一直不舒服,带护膝保护,不是很疼,但总觉得不对劲。昨天突然膝痛加重,走不了路,需要柱双拐。 膝痛病例分析: 1. 起病机制 • 健身房扛杠铃,下蹲起身时扭伤。 • 之后持续两个月仅有“感觉不对劲”,提示膝关节内部结构可能有轻度损伤,而非单纯软组织扭伤。 • 昨天突然加重,疼痛剧烈,行走困难,需要双拐。 2. 体格检查 • 屈曲受限:不能大幅度弯曲,强行屈膝痛达 9/10。 • 膕窝深压痛:压痛点 9/10,定位意义强。 • 影像学:X 光提示关节积液,但无明显外观肿胀。 提示关节腔内刺激,而非单纯骨性损伤。 3. 针灸治疗反应 • 针刺 委中、委阳 后疼痛立即明显缓解。 • 病人屈膝疼痛降至 5/10,下床能自行走路,不再依赖双拐。 • 提示为 急性痉挛/功能障碍 性疼痛,而非固定性机械卡顿。 4. 鉴别要点 半月板撕裂 • 自然史:典型半月板损伤一旦发生,多为反复发作、长期屈伸障碍。 • 本例不符:患者两个月几乎无明显疼痛,仅“不对劲”,不符合典型大撕裂的病程。 膕肌损伤 • 特点:轻度损伤时仅表现为隐约不适、深部酸胀,运动后偶有发紧。 • 加重机制:在下蹲、扭转或负重时容易诱发痉挛。 • 急性表现:一旦痉挛,屈膝立即受限,疼痛剧烈,甚至无法行走。 • 针刺反应:委中、委阳能快速解除膕肌紧张,临床表现与本病例高度吻合。 5. 逻辑链 • 初始扭伤,膕肌轻度损伤(或拉伤)。 […]

> View article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七十二) ——针灸该往哪走? 这几年,我参加过太多针灸学术讲座。平衡针、董氏奇穴、舌针、脉针……一个接一个,听得人眼花缭乱。有时候听完,我心里就会冒出一句话:针灸到底是什么?它究竟该往哪走? 今天的针灸,说白了,已经成了一个“学派丛林”。从传统的经络八纲,到董氏奇穴、平衡针、针灵、动筋针、浮针,再到眼针、脐针、腹针、耳针……各种新名字层出不穷。表面看是百花齐放,其实背后暴露了一个问题:没有统一标准。 很多学派有创始人,有理论,有追随者,但大部分还停留在“个人经验”的层面。真正能体系化、被广泛认可的,也就针刀医学、董氏奇穴、腕踝针、浮针这几个。所以,国际医学界常批评针灸“不严谨”——不是没有道理。 我越来越清楚地感觉到:传统针灸的作用,本质上是功能调节。比如肌肉痉挛、紧张、神经功能紊乱,这些它都能起作用。再加上心理暗示和名声效应,病人往往觉得“扎针就有用”。 但一旦遇到结构性问题——肌肉挛缩、神经卡压、韧带粘连、关节损伤——传统针灸就显得无力了。 比如骶髂关节、颈椎、脊柱的错位,本质是力学问题,针灸无法复位。肩背筋膜炎、筋膜增厚,也不是单纯扎针能解决。往往需要配合火罐、滑罐,甚至针刀松解,疗效才会显著。 这也是为什么全息针灸(眼针、脐针、腹针)、象诊体系(舌针、脉针)、各种特色学派,虽然各自都有新说法,但归根结底,还是在传统针灸的框架里打转。能治的,大多是功能性和心理性疾病;真要解决结构性疑难杂症,就力不从心。 真正的突破,是针刀体系的兴起。从小针刀,到微针刀,再到刃针,针灸第一次有了介入结构性病变的能力。 过去像网球肘、跟骨痛、骨膜炎,传统针灸怎么扎都不见效;颈椎病、斜角肌卡压、肩胛提肌卡压、肩背神经卡压、肱二头肌长腱炎,这些病人和医生都愁。但有了针刀,疗效一下子上来了。 可以说,这是针灸体系里一次真正的“革命性跨越”。 但我也必须说:针刀只是工具。工具用对了地方,它就是利器;用不对地方,就是白搭。 针刀的革命,必须和现代医学结合。你如果连神经卡压在哪里都不知道,影像学、解剖学一窍不通,那就算手里有针刀,也无从下手。所以我一直强调:精准诊断,才有精准治疗。 走到今天,我越来越明白:一个现代针灸医生,必须推开两扇大门。 第一扇门,是传统针灸的知识。守住老祖宗的根基,保留整体观、经络学说、阴阳平衡、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这是西医所没有的优势。 功能性疾病并不只有针灸能治,推拿、按摩、西方理疗也能起作用。但针灸几千年来已形成完整体系,老百姓普遍接受,全世界也认可。它不仅有生理作用,还有心理暗示和文化信任的加成。 正因如此,在功能性疾病的治疗上,针灸往往更稳定、更持久。因此,我们必须坚守传统针灸,守住经络与整体观,这是我们最大的根。 第二扇门,是现代医学的知识。学会解剖、神经、影像,理解结构性病变,用针刀、刃针、浮针去处理那些传统针灸解决不了的问题。 两扇门都打开了,我们才能既看得见“森林”,又看得清“树木”;既能调节功能,又能解决结构。只有这样,针灸才真正有未来。 针灸学派的七大体系—-针灸【学派丛林】的现状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 View article

针灸学派的七大体系 A. 传统中医辨证系统 经络辨证:循经取穴,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按经脉走向辨证。 八纲辨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最宏观的辨证框架。 脏腑辨证:肝肾亏虚、脾虚湿盛等;以脏腑功能失调为核心。 子午流注针法:依时间取穴;顺应经气昼夜流注。 灵龟八法 / 飞腾八法:以日期、时辰配合取穴;强调天人相应。 B. 针刀医学类体系 小针刀(朱汉章):针刀医学创立者;软组织粘连松解。 微针刀:小针刀改良,更微创;损伤更小、恢复快。 刃针(王学昌):结合针刀与手术刀;创伤更小的松解。 超微针刀(胡超伟):进一步微创;门诊可普及操作。 钩活术(魏玉锁):钩鍉针发明人;2009 年获官方推广。 棍针疗法(李志刚):粗针体,按压拨动;结合经筋与康复。 三棱针:古老放血针;活血化瘀,已系统化。 C. 特色针灸学派 董氏奇穴(董景昌):奇穴体系;穴位独特,远端取穴。 谭氏平衡针(谭××):平衡原理;少穴速效,常治痛症。 针灵(潘晓川):调脉理论;针下见效,脉象即时反馈。 动筋针(陈德成):经筋与运动学;动态留针,松解软组织。 腕踝针(张心曙):分区取穴;远端针刺,安全无痛。 大叉穴(左常波):微针气化体系;调命门气机,温补阳气。 醒脑开窍针法(石学敏):经络结合神经;治疗脑血管病。 浮针疗法(符仲华,1996):皮下浅筋膜扫散;颈肩腰腿痛见效快。 D. 全息针灸体系 眼针(彭静山):眼区全息;眼周分区治全身病。 脐针(齐永):神阙全息;脐周取穴调全身。 腹针(薄智云):腹部分区;针刺浅而舒适。 头针(朱明清等):皮层功能区对应;常用于中风、痛症。 耳针(Nogier):耳廓全息;膝点治关节痛。 手针、足针(韩国):手足全息;独立体系,应用广。 E. 象诊体系 舌诊独立化:舌象为核心;诊断与治疗依舌像。 脉诊独立化:以脉象反馈;脉灵针法即代表。 F. 现代医学结合体系 神经调控针法:针对神经卡压点;对应取穴与松解。 解剖针法 / 触发点针刺:类似干针;针刺压痛点、肌腱韧带。 经筋学说:筋膜链张力;远端筋结松解。 精准针灸 / 影像引导针刺:超声或 CT 导向;提高安全性与精准度。 G. […]

> View article

收集整理一些在民间常见、流传甚广的“土法子”“民间疗法”,大概分几类: 一、祛邪避病类 • 扎小人:做一个泥人或纸人,写上“病人名字”,用针扎,认为能把邪气、疾病转移走。 • 烧纸符/喝符水:把写好符咒的纸烧成灰,冲水喝下,或贴在病人身上。 • 请神驱邪:请道士、巫婆作法,敲锣打鼓、念咒语,驱赶“邪祟”。 • 打小鬼:小孩生病不愈时,有的地方会用鞋子或棍子象征性地打“鬼”。 二、滚蛋、拔毒类 • 滚鸡蛋:用煮熟的鸡蛋在小孩身上滚,说是能“吸走”发烧、邪气。 • 鸡蛋吸毒法:把鸡蛋剥开、放银针或铜钱,扣在肚脐或患处,说能吸走病气(类似“收阴术”)。 • 拔罐走罐:虽有医学基础,但在民间常常用于各种“邪气”解释,比如“罐里发黑=毒气被吸出”。 三、食物疗法类 • 红绳煮鸡蛋:小孩生病时,把鸡蛋系上红绳煮,吃下后认为能避邪。 • 喝鸡血/狗血:古代一些地区认为喝生鸡血能“驱瘟疫”。 • 土豆片/葱姜敷额头:孩子发烧时,把土豆片、葱姜贴在头上或脚心,说能退烧。 四、象征转移类 • 过火盆:病人或小孩从火盆上跨过去,象征烧掉邪气。 • 过桥/钻桌子:让孩子从桌子底下钻三次,象征重生。 • “过路财神”疗法:病人拿着东西送给陌生人,认为可以把病气转移出去。 五、特定人群习俗 • 孕妇禁忌:怀孕不能看丧事、不能碰剪刀、不能吃某些食物,否则孩子会出问题。 • 小儿惊风:给孩子挂红布条、戴虎头帽,认为能吓走“鬼怪”。 • 夜啼症:拿孩子的衣服放到十字路口丢弃,或在半夜敲门三下,说能治夜哭。 这些“土法”大多数带有: 1. 心理安慰:家属觉得“做了点什么”。 2. 象征意义:鸡蛋变黑=病邪被吸出,过火=烧掉疾病。 3. 自然病程:很多小孩病本来就能自愈,结果被归功于方法。 民间疗法是文化现象,不是医学方法。它能满足人心,但若混同于中医,会让中医看起来“迷信化”,所以必须 尊重但划清界限。

> View article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七十一) ——中医与民间疗法的边界 在行医生涯中,我常常遇到病人跟我说:“大夫啊,我家老人在家用这个办法治。” 有的是真正的方药经验,比如熬点姜汤、喝点藿香正气水;有的则是一些土办法,比如鸡蛋滚一滚、银片压一压,甚至小时候农村里还有“扎小人祛邪”的做法。 这些方法,有的确实能起到安慰作用。小孩发烧、抽风,家里人一折腾,反而退烧了。到底是自然病程自愈,还是热敷起了作用,抑或心理暗示在起作用?很难说清。老百姓往往记住的是:“用了这个办法,孩子就好了。”于是,这些经验就一代代传下来。 我并不一概否定这些方法。 它们的价值在于,老百姓相信,信则灵。心理安慰、家庭陪伴,本身就是康复的一部分。 在医疗资源稀缺的年代,这些办法确实帮过人,至少让家属心安。 问题在于,多人分不清中医和民间疗法。 在老百姓眼里,凡是祖上传下来的,都会被笼统地归到“中医”里面。 但实际上,中医是有完整体系的。 有经典文献、有理论框架、有诊断方法、有疗效积累。 而民间疗法,大多是基于经验、信仰和习俗的“土办法”。 把两者混为一谈,表面上是抬高民俗,实质上却是 矮化了中医。 当一个“煮鸡蛋+银片”的小把戏被说成是“中医的奇效”,在专业人看来,中医就更容易被贴上“迷信”的标签。 我最担心的,是一些老医生把个案经验,用很高的调子讲到学术圈里。年轻医生听了,就容易以为这就是“中医的真传”,于是照单全收,缺乏独立思考。久而久之,中医在专业领域里反而失去了公正性。 医学的本质是要 分清楚什么是经验、什么是证据。民间方法,可以讲,可以分享,但要标注边界。 它们可以是文化,可以是心理安慰,但不能被当成体系化的医学方法。 作为一个在中西医夹缝里走了几十年的医生,我越来越觉得,中医的价值,不是靠“神奇”来证明,而是靠严谨、靠疗效、靠体系。 而民间的土疗法,不是要否定,而是要尊重、要分类、要界线分明。 所以,我今天写下这一篇,不是要否定任何民间疗法,而是提醒自己,学术需要边界,经验需要公正。 不然,别人眼里的中医,就会永远停留在“鸡蛋、银片、扎小人”的层次。而这,绝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中医。 一些在民间常见、流传甚广的“土法子”“民间疗法”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 View article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七十) ——最会伪装的腰部肌肉腰大肌 今天接诊了一位Kiwi病人,主诉左下腹痛。 他先去找了家庭医生,被认为是肠炎,给了止痛药,可是没用。后来他在网上搜到我,想着试试中医。结果我一检查,发现不是肠炎,而是腰大肌出了问题。松解之后,十分钟不到,疼痛就消失了。 这类情况,我已经不是第一次遇见。腰大肌是最会“伪装”的肌肉。 腰大肌的几张“假面具” • 妇科病:不少女性下腹痛、盆腔痛,被误诊为附件炎、盆腔炎、甚至卵巢囊肿;检查结果往往显示正常,但疼痛就是不消失。 • 肠炎:今天这个病例就是典型,被当作结肠炎、大肠炎来治,结果方向完全错了。 • 泌尿/男性科疾病:有男性病人,表现为阴囊、睾丸痛,反复做泌尿检查,没有任何异常。最后发现是腰大肌挛缩,牵涉痛到了会阴区。 • 其他误诊:有一位患者跑了一年,看了三个科,妇科、消化科、泌尿科,结果“查不出病”,只能自己承受。 这种状况并不能怪医生。现代医学分科太细,每个医生只熟悉自己的那一块: • 妇科医生只看子宫、卵巢; • 消化科医生只盯肠胃; • 泌尿科医生只查膀胱、前列腺。 这种“专业的深”,带来了“知识的窄”。当病因来自肌肉、神经,却投射到内脏区域时,专科医生往往就无从下手。患者一次次检查,得到的答案都是:“没问题”。 可他明明就在痛。 针灸师往往没有那么多分科,什么病人都会接诊。正因为如此,我们不得不学得更杂一些,既要懂一点妇科、男性科、消化科的思路,还要熟悉肌肉、筋膜、神经的牵涉规律。 尤其在我的临床里,更多着眼于 肌肉、骨骼和神经问题,是不是肌肉太紧?是不是神经受压? 这样,很多“无答案”的病,才能找到线索。 当然,我也有自己的短板和弱项,不可能样样精通。但正是因为见过这些病例,我越来越感受到,针灸医生的价值,不仅仅是会针几根针,而是能够在 分科医学的缝隙里,帮患者找回一个完整的身体图景。 有时候,治病靠的不是多高深的技术,而是能不能换一个角度去看。病人说“我疼”,如果我们只想着“是哪一个器官坏了”,就会越来越走偏。 可一旦想到,也许是一个肌肉、一条神经在作怪,就可能豁然开朗。 医学需要分科,但病人的疼痛从来不是分科的。针灸医生的价值,就在于用更整体的眼光,弥补那些被忽略的角落。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 View article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六十九) —— 久治不愈的肩背痛,真凶可能在颈部 今天接诊了两位肩痛患者。一个是肩前痛,压痛明显,看起来很像肱二头肌腱炎;另一个是肩后痛,50岁,肩关节活动受限,伴轻微手麻,几乎所有医生都会当成“肩周炎”。 但在我检查以后发现,这两个人的问题其实都出在颈部的斜角肌。我在病侧斜角肌上按压,能马上复制出肩部的疼痛,甚至伴随上肢麻木。再一松解,肩部活动立刻恢复,疼痛几乎消失。 而在外面治疗了几个月都没好,原因就是根本病因没被找到。 斜角肌在颈部深处,血管和臂丛神经穿行与斜角肌。 • 血管受压,肩背部血流受影响,循环不好,就容易疼; • 神经受刺激、受压迫,就会把痛传到肩、背,甚至手臂麻木。 所以,很多人肩痛、背痛拖了几个月甚至几年不见好转,并不是病难治,而是方向错了,肩部只是“下游”,真正的“上游病根”在斜角肌。 有几个信号特别要注意: 1. 疼痛不是普通的酸胀,而是刺痛、烧灼样的神经痛,常常很厉害。 2. 夜里更痛,休息时比活动时更严重,甚至会痛醒。 3. 伴随手臂或手指发麻。 4. 活动肩膀不一定加重,但活动颈部时,疼痛明显。 如果肩背痛伴随这几个特点,就要想到是不是斜角肌在作怪。 简单的检查方法 • 按压病侧颈部斜角肌,如果能复制肩背部的疼痛,或者出现上肢麻木,就说明斜角肌有问题。 • 再和健侧对比,病侧斜角肌常常压痛明显,这也是一个重要信号。 确定位置: 斜角肌在颈侧、锁骨上方,靠近神经和血管。 医生用手指由浅入深按压,很容易找到一条紧张、敏感的肌肉,那就是斜角肌。 松解手法: 无论用针刺还是手法,只要把斜角肌松解开来,很多患者的肩背痛会立刻缓解,肩关节活动度马上改善。 这种“立竿见影”,其实也是最直接的诊断。 我的体会: 很多所谓的“肩周炎”“肩凝症”,其实并不是肩本身的病,而是斜角肌惹的祸。 如果只在肩膀附近做治疗,当然效果不佳。 真正要解决问题,就要从症状,检查,确定位置,松解验证,一步步找到病根。 这就是我常说的,精准诊断,精准治疗。 斜角肌引起肩背痛的自测和自我松解方法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 View article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六十八) ——从一个疲劳病例谈医生的责任 今天接诊了一位五十岁的华人女性。她的主诉是“累”——工作一天回到家,觉得精疲力竭。 我给她检查了舌脉和身体状况,发现并没有什么病理性的问题。她只是一个“正常的疲劳”,年纪渐长,加上性格认真、工作辛苦、思虑过多,消耗自然更大。 我告诉她:“五十岁的女性进入更年期,身体机能下降,精力不如二三十岁时旺盛,感到疲劳是正常的老化过程。正因为如此,中国的退休年龄是女性五十岁,男性六十岁。这不是病,不需要特别治疗。劳逸结合、好好休息,才是根本。” 她听后似乎理解,但临走时还是问我一句:“黄博士,要不要开一点药呢?” 我回答:“不需要。因为这不是病,开药既无必要,又可能带来副作用和经济负担。” 然而,这里就出现了医生的两难: • 不开药 —— 患者可能怀疑医生的水平,觉得“好像没看懂我的病”,转头去别处看,反而被贴上“气虚”“肾虚”等标签,再开一堆药。 • 开了药 —— 患者安心,医生也赚到钱,但这其实并不符合医学原则,也对不起自己的良心。 这让我再次想到,病人来找医生时,往往已经认定自己有病。可医生必须分得清,这是病,还是正常的生理现象。类似的情况,在临床中太常见了: • 女人来例假时,肚子胀、腰酸; • 熬夜后的头胀; • 长走路后的手肿胀; • 酒醉后的头痛; • 青少年的“生长痛”。 这些,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不需要治疗。真正的挑战是,如何在患者的认知与医生的判断之间找到平衡。 • 站在经营诊所的角度,给病人开药似乎“天经地义”; • 站在道德与良心的高度,不乱开药才是真正对得起病人。 这种取舍,考验的不是医术,而是医生的智慧与良知。 我只希望,这位病人能够和我的思维同频,别一扭头找另一位医生。 常见不需要治疗的生理现象清单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 View article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六十七) ——在海外,中医师先要学会放下 前段时间,我遇到两个病人,让我重新思考中医师在海外的位置和心态。 一个是手麻病例。她大拇指、食指、中指,还有无名指一半麻木,一看就是正中神经的问题。他去看了神经内科,医生说不是腕管综合征,但不知道是哪里出问题了,先让她服用B12。我诊断是胸小肌卡压,做了几次松解,麻木明显减轻。但当我问他感觉怎么样时,他说:“好了一点,尤其是吃了B12以后。”在他脑子里,疗效是维生素的作用,而不是针灸。 另一个是坐骨神经痛患者。她是KIWI,坐骨神经痛几个月了。核磁显示腰椎间盘突出,专家就给她打了封闭,还告诉她“有时几周以后才会见效”。事实上,封闭打完第二天就应该立即有效,可她一点变化都没有。我诊断是梨状肌综合征,照这个思路治疗,她一次比一次好。但在她心里,还是觉得是封闭在起作用,只是需要时间。KIWI更相信西医,我承认。 这就是现实。哪怕你有很扎实的西医基础,哪怕诊断再精准、逻辑再清晰,疗效多么的好,在海外的医疗体系里,病人最终往往还是会选择主流西医的诊断与方案。为什么?第一,社会信任度。大家认定正规医疗就是医院,就是西医。                第二,制度保障。医保、ACC、保险,全都以西医为准。                第三,文化习惯。从小到大的教育、宣传、指南,全是西医的声音。 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医师要把自己的位置摆正。别把自己当权威,别想去争话语权。我们就是一个中医师,仅此而已。 如果你总是想着“我诊断得更准”“我治疗见效更快”,却希望病人完全把功劳归给你,那你一定会产生落差。因为在病人的心里,最有分量的声音,永远来自主流的西医。 所以,当病人把疗效归功于西医的西药、注射、手术时,我们不必失落,也不必觉得不公。这样一来,心态就会从不平衡,变得平静。 在海外,中医师首先是把中医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我们靠针灸、靠辨证、靠双手养家糊口,这是最直接的存在理由。但在这个谋生的过程中,其实你也在无形中传播中医。每一次针后的改善,每一个病人的康复,都在替中医做宣传,替中医赢得口碑。 至于病人信不信,主流医生认不认可,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它需要时间,需要一个个活生生的事实去累积。一个病例传到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再传到一群家庭,一群家庭又传到一个社区。当这样的病例越来越多,连主流医学也不得不承认:“中医确实有价值。” 那一天,就是中医在海外真正立住脚跟、被认可的一天。那一天,疗效显现时,病人首先想到的,就是中医治疗。 (不放下又如何呢?这也是一种无奈。我只能寄望三十年后,当我九十岁的时候,中医在海外已不再是今天的处境。 到那时再翻开这一篇随笔,若能带着微笑而不是遗憾,那便足够了。)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 View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