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四十六) ——不是每一个“突出”,都需要治疗 有一个词,“无症状性椎间盘突出”是不是很陌生,其实它存在与大多数成年人当中。 就是你做MRI时,发现了“椎间盘有突出”,但你本人没有任何不适,不腰痛、不腿麻、不坐骨神经痛,生活、工作一切如常。 一,“无症状性椎间盘突出”并不等于“患病” 事实上,这种影像上的“突出”,就像白头发、皱纹一样,是一种生理性退变,是年龄增长后人体结构的自然变化。 医学研究已经表明,在没有任何症状的人群中,60%以上的中年人做MRI时,都能查出轻度椎间盘突出或退变。但他们并不痛,也没有任何神经症状,因为“突出”≠“压迫”,更不等于“疼痛”。 它并不是疾病,不需要治疗,更不应该当成威胁一样恐惧或回避。 二、把“无症状性椎间盘突出”当成病态,这类错误认知,会带来四大危害: 1️⃣ 心理负担加重 很多人一看到报告写着“椎间盘突出”,立刻陷入恐慌,觉得自己“得了大病”,甚至担心“随时可能瘫痪”。 结果,过度紧张 → 不敢动弹 → 肌肉僵硬、血液循环变差 → 反而真的开始疼了。 2️⃣ 医疗路径被误导 医生看到MRI,也往往“顺着片子走”,默认是神经受压,按“椎间盘突出”来设计治疗方案,结果反而忽略了真正的病因,可能是肌筋膜紧张、骨盆旋移,甚至是髋关节的功能障碍。 结果,误诊 → 误治 → 久治不愈 → 患者越来越迷茫、痛苦。 3️⃣ 活动过度限制 一旦贴上“突出”标签,很多人开始对身体“处处小心”:不敢弯腰、不敢下蹲、不敢锻炼,日常生活如履薄冰。 结果,活动减少 → 腰背肌肉退化、核心稳定性下降 → 腰椎变得更不稳,反而更容易出问题。 ⸻ 4️⃣ 被标签“锁死” “我这个是椎间盘突出”“专家说我这没救了”,于是很多人彻底放弃进一步的诊断与治疗尝试,不再查、不再问、不再希望。 结果,本来可能是肌肉问题、筋膜牵拉、骨盆代偿,却因为被“突出”这个标签套牢,错过了本可以康复的最佳时机。 三、这个“错觉”,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 作为一个老医生,我必须坦诚,把无症状性椎间盘突出当成“重大疾病”,这个集体错觉并不是偶然形成的,而是多方力量共同制造的“医学幻象”。 1️⃣ 影像学的“权威迷信” 很多人相信“片子不会骗人”。 一看到MRI报告上写着“椎间盘突出”,就仿佛坐上了通往瘫痪的列车。 但必须提醒大家:影像只能显示结构,不能说明疼痛是否来自于这里。 2️⃣ 医生的默认从众与“免责心理” 一旦报告写了“突出”,许多医生便“顺着片子走”, 懒得重新评估,也不愿否定已有标签—— 怕一旦出事被患者追责,干脆顺水推舟,走流程、套方案。 结果是:真正病因被忽略,治疗方向越走越远。 […]
> View article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四十五) ——被贴错的标签,有时比病还可怕 今天是他第二次来诊,腰腿痛已经五年了。 左侧从腰到腿,反反复复,严重时连站都站不稳、走也走不了。在中国做了个核磁,说是“腰椎4-5椎间盘突出”,这个诊断他就记在了心里,从此所有医生的治疗也都围着这个“帽子”转。他出门看病,MRI片子随身带着,谁看都是那句话,你这是椎间盘压迫神经。 可越治越重,疼痛越来越频繁,甚至干不了活、无法走路。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怕瘫痪、怕加重、怕做错动作,这五年,他基本放弃了锻炼,整个人小心翼翼地“活着”。 他来找我,说:“我这椎间盘又严重了吗?” 我听了他的症状,疼痛从腰到大腿外侧,再到脚踝,我第一反应就是,他疼痛的部位就不是椎间盘问题。 检查直腿抬高试验,阴性;腱反射、皮肤感觉都正常,连一点典型坐骨神经痛的迹象都没有。这哪里是神经受压? 再细查,腰大肌压痛明显,按到腹部那一块他直喊“救命”;臀中肌、臀小肌、阔筋膜张肌全都紧绷;髋关节活动时“吱吱响”,就像一个生锈的门轴。 这是个典型的腰臀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核心问题是肌肉,不是椎间盘。 我告诉他,你的椎间盘没问题,问题在肌肉。这种病能治,根本不是什么“快要瘫痪”的征兆。第一次治疗后,他明显感觉左腿轻松了,血流“过去了”,那种久违的畅快感让他信心倍增,也把压在他心头多年的恐惧和焦虑拿走了一半。 今天第二次治疗后,他回家就写了这张Google评价。语气很轻松,能看出来他是真的释怀了。 这个病例,我想说几点: 一、错误的标签,比疼痛本身更可怕 他并不缺努力就医,也不缺医学检查,但被一个“椎间盘突出”的诊断绑架太久,导致治疗方向错了,五年时间全部浪费。 很多人都是这样,MRI 一做,医生一说,就像铁证如山。但没人追问,这个“突出”真的会导致这些症状吗? 二、换一个医生,就是换一个命运 如果我们不推倒原有诊断,不重新审视病因,就永远跳不出错误循环。只要真正找对方向,再顽固的旧伤,也可能出现转机。 他的改善,不靠运气,而是靠重新评估病因、重新理解疼痛路径。这不是“神经压迫”,是肌肉张力和血液供应问题,当然能治。 三、技术可以被复制,诚意无法伪装 他在谷歌上写的评价中,有一句话我特别感动:“黄博士与其他医生最大的区别,是他为人真诚,医术精湛,诊察亲民。” 说实话,这并不是我“特别厉害”,只是我愿意多听几分钟,肯多按几下,也愿意推翻既有诊断,从头再来。做医生久了才知道,技术是可以学的,但诚意,是伪装不了的。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 View article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四十四) ——也许你就是那个能治好的幸运儿 Leo 是我去年接诊的一位病人,四十岁出头,十五年前打篮球扭伤了左膝。从那以后,膝盖总是酸痛、伸不直,不能运动,下蹲也蹲不下。他一直以为是半月板损伤,也听别人说可能要做手术,但他拖着没查,也不想进医院,怕排队、怕麻烦,就这样放了十五年。 直到他父亲一句话:“去找黄博士看看,他也许能帮你。” 我看了他的症状,立刻排除了半月板损伤的可能。他的症结在于“膕肌”紧张。这块小小的肌肉隐藏在膝后外侧,容易被忽视,但它的紧张,会直接导致膝盖伸不直、蹲不下。几次针灸和筋膜松解后,Leo的膝盖能伸直了,疼痛缓解,下蹲正常。他兴奋得在Google上写了长长的感谢留言,文笔很好,一看就是有文化的人。 感谢他没有彻底放弃。我想借这个病案说两点: 一、不要轻易放弃,只有挑战,才没遗憾 我见过太多患者,病了好多年、查了几张片子、听了专家几句话之后,就彻底失去了希望。其实不是不能治,而是没人告诉你,那可能不是你以为的那个病。 我治好过15年头痛,被人说成颞动脉炎,最后发现是耳大神经卡压; 我也遇到腿麻十几年,以为是糖尿病神经病变,结果是梨状肌压迫坐骨神经; 还有肩痛抬不起来、以为是肩袖撕裂,结果是胸小肌卡压臂丛神经。 只有坚持再查一遍,再问一个医生,才可能遇到改变你命运的那一针。 二、不要迷信标签,也不要轻信“专家”或“自己” Leo认为自己半月板有问题,连专家也这么说;可我一看查体、症状分布,就知道不是;更可惜的是,他也差点信了这个错误的标签,耽误了十五年。 我们太容易给自己贴标签了:“我就是老腰”“我这是骨刺”“我可能是风湿”…… 就像有些“专家”一句话:“这个病没办法”,病人就信了。 问题是,这些贴的,也许就是错的标签。 贴错的标签可以撕掉,放弃的机会还能找回。只要你不放弃,故事就还没结束。 也许,再换个角度;也许,再找一个医生;也许,再重新评估一次病因,你就是那个幸运儿。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 View article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四十三) ——腘窝外侧沟综合征:教科书之外的神经卡压 有时候,医学的真正启示并不在书本上,而是在患者身上。 最近我接连治疗了三例类似的病例:患者主诉为小腿外上侧的麻木、灼痛、放射样不适,常在久坐、久站、剧烈活动后加重,局部查体压痛点多在腘窝外侧沟——也就是股二头肌腱与腓肠肌外侧头之间。我用针灸、小针刀松解该区,一次见效,症状立刻缓解。 这是典型的腘窝外侧沟综合征,但这个词你在标准的《人体解剖学》《实用神经病学》《骨科手术学》里,很难查到。教科书上讲的是腓总神经在腓骨颈处的卡压,甚至更远端踝部的腓肠神经卡压,而腘窝外侧沟这一结构,几乎未被列为高发卡压点。 解剖细节决定一切 我们来看看这个区域的解剖结构—— 腘窝外侧沟是股二头肌腱与腓肠肌外侧头之间的筋膜性狭窄通道,腓总神经在此穿行,并发出其皮支——腓肠外侧皮神经(lateral sural cutaneous nerve, LSCN),该神经支配小腿外上侧的感觉,个体变异极大。 有文献表明,LSCN 有时会单独穿行腘窝,有时与腓肠神经融合,但都可能在穿越腘窝外侧筋膜时发生卡压,尤其在肌腱紧张、筋膜肥厚、腘窝囊肿、外伤瘢痕之后更容易发生压迫(参考:Springer解剖学文献 & PeripheralNerve.org 案例报告)。 尽管这样的案例不常见,但在临床实践中却远比文献数量所反映的更常发生。 临床胜于文献,经验高于逻辑 我不是靠理论判断这个区域有问题,而是从病人身上“读”出来的。每个压痛点、每个皮肤区域的感觉异常、每次针刺的反馈,都是患者亲自“教我”的。 这不是唯一一次“教科书之外”的发现。 我还遇到并治疗过多例如下“非典型卡压综合征”: 耳大神经卡压:不仅引起耳后痛,甚至导致耳鸣、耳堵、轻度听力下降、眩晕等“耳科症状”。一旦解除神经卡压,这些症状也随之缓解。 桡神经在三边孔处受压:教科书常讲桡神经沟、前臂浅支受压,我治疗的几例却明确表现为前臂不适,麻木,无力,检查虎口区感觉障碍,治疗松解三边孔后缓解。 髂腰肌导致股外侧皮神经牵拉:传统解剖学将焦点放在腹股沟韧带下的卡压,但临床发现,深层髂腰肌紧张才是主因,尤其在久坐、产后、跑步者中多见。 闭孔神经卡压导致腹股沟内侧放散痛:教科书讲闭孔管,但我们针灸师不能“穿墙而入”。我通过放松臀深肌群,尤其耻骨下支附近触诊压痛点,成功缓解疼痛。 这些都不是我“发明”的,而是患者“告诉我”的。 教科书是出发点,不是终点 我们必须承认:教材的编写需要共识与统计学支撑,而临床的发现往往先于共识的形成。很多今天已经被写进教材的“综合征”,最早不过是一些医生反复遇到、认真记录、不迷信书本而坚持下来的结果。 我写这些随笔不是为了“挑战权威”,也不是“否定基础”,而是想说: 真正实用的医学,往往来源于临床,而不是纸面。 几例腘窝外侧沟综合征治疗实例 1,腿痛十多年,腿发紧,疼痛,不适,一个血罐症状缓解一大半 2,Still sharp pain in the knee after surgery | tears of the meniscus +ACL | lateral popliteal sulcus 3,Knee pain for year […]
> View article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四十二) ——膝关节疼痛的六个针灸临床思维层次 膝关节疼痛,是我在临床上最常见的主诉之一。很多患者挂号时说“膝盖疼”,但这个“疼”背后,可能是六种完全不同的病因和路径。 刚当医生那几年,我也常常以“疼痛在哪里,就在哪里取穴”为主要策略。那时候治膝痛,大多离不开阳陵泉、足三里、阴陵泉,或者直接在膝周围扎针,多少也能缓解。 但后来我发现,有些膝痛明明局部处理有效,过两天又痛回来了;有些膝痛扎了几个星期,毫无动静;还有一些人,说是膝盖痛,仔细一查,根本不是膝盖的问题。久而久之,我开始总结出自己看待膝痛的分层思维。 这不是书本上的知识,是我二十多年临床一点一滴踩出来的路径。我把它归纳为“膝关节疼痛的六个针灸治疗层次”: 第一层次:经络辨证,按痛取穴 这是最基础的一层,也最符合传统中医思维。哪里疼,就看归属哪条经络: • 膝后痛,多属足太阳膀胱经; • 膝外侧痛,属足少阳胆经; • 膝前痛,归足阳明胃经; • 膝内侧痛,多见于足三阴经(肝、脾、肾)。 按经络循行,可以局部取穴,也可以远端取穴,效果往往立竿见影。但这只是起点,不是终点。 第二层次:辨病与辨证结合 光靠经络还不够,得知道病是什么。是骨关节炎?风湿关节炎?痛风?半月板损伤?还是某种反应性关节炎? 只有把“病”辨清楚,再结合“经络”,才能真正做到精准针刺。 这就像射箭,辨病是拉弓,经络是箭道,辨证是校准风向。 第三层次:不是膝的问题,却痛在膝 很多患者以为是膝盖发炎,其实问题出在旁边的结构: • 鹅足肌腱炎,痛点在内侧下方; • 隐神经痛,像蚂蚁咬,有时夜里痛醒; • 股外侧皮神经卡压,会让膝外侧麻木、刺痛; • 甚至坐骨神经痛,也会“伪装”成孤立性膝痛。 如果不仔细查找,只在膝盖周围打转,就容易误诊误治。 第四层次:深部结构,少见但不能忽略 临床上还有一些隐匿的病因,常常被忽略: • 膕窝外侧沟综合征,腓总神经受压; • 膕肌损伤,运动员里不少见; • 闭孔神经卡压,导致膝内侧牵涉痛。 这些病例不多,但一旦遇上,能不能认出来,就看医生功力了。 第五层次:从“上游”寻找病根 很多膝痛,是“下游受害者”,真正的根源在上游: • 腰椎间盘轻度突出,压迫L3-L4神经; • 髂腰肌紧张,卡压股神经; • 骶髂关节错位,牵连整个下肢肌肉链。 • 臀部深层肌肉牵涉痛。 这种时候,必须从腰、骨盆、髋部入手治疗,不能光盯着膝盖。 第六层次:从全身整体与生活方式出发 还有一些膝痛,其实是全身状态或生活方式导致的: • […]
> View article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四十一) ——AI时代,临床医生该怎么用AI 我行医四十多年,见过太多“技术变革”,从纸质病历到电脑系统,从手抄检查单到PACS影像系统(影像归档与通信系统),再到今天,AI已经悄无声息地走进了每一位医生的诊室。 不少年轻医生问我:“AI会不会取代我们?” 我说:“不会。但会用AI的医生,会取代不会用AI的医生。” 过去,一个医生从初学到成熟,需要十年、十五年,靠的是不断积累,反复撞墙,不断推翻自己。我也曾是那个到图书馆翻阅外文期刊、晚上熬夜写讲稿、手写病案、亲自整理图片的人。但现在,只要你愿意学、敢于问,AI可以大大压缩这个过程。 AI不是替你治病,而是放大你的判断力。 就像我那例误诊为坐骨神经痛的患者,大腿后麻木,但不过膝。我一看,症状不对路,坐骨神经不支配大腿后侧皮肤。再检查,坐骨结节压痛明显。我当场判断是股后皮神经卡压。 这个案例,我后来拿来问AI,它也能回答对,但前提是你要问得准、方向对。否则它会被“坐骨神经痛”这个标签带偏。 这让我越来越明白,AI再聪明,也靠你提的问题引导。 我还有不少病例,比如深蹲蹲不下,我用点穴+柔性微调一分钟,立刻下蹲顺畅。这类结构性调整,AI看不见,摸不到,逻辑通了,手下得准,病就好了。但AI只能提醒你“可能是腘窝外侧沟综合征”,但它也不会动手。 这时候,就得靠老医生几十年训练出来的触感、诊断力和治疗策略。 但你不能否认,AI真的很强。 它能写病历摘要,能帮做讲座提纲,能查科研文献,还能帮我用英文整理病例报告发在网站上。有时我不确定某个英文术语写法,AI几秒钟就搞定。而我,省下这些时间去想更有价值的事,比如怎么让患者少走弯路。 有些患者对我说:“黄医生,我信你,不信机器。”我心里明白,他们是信我这个人。但我用的工具,只要对他们有帮助,就是我的“延伸”。 就像以前用的针灸、电针、拔罐、正骨等,现在用了AI,它也临床上的一种“工具”。 AI像一个学生,你教它,它能学得很快;它像一个秘书,你交代得清楚,它干活利索;它像一个助理医生,能帮你抓细节、查资料、整理方案。但它不是“真正医生”,因为它没有经验、没有判断、没有人心。 未来的好医生,是“医生+AI”的复合体。一个不懂AI的医生,就像一个不愿意用听诊器的老医生,即使技术再好,终有一天会落伍。 “AI不能替代你,但你不会用AI,就真的会被别人替代。” 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 View article一杯Guinness,让我想起了中医的味道 昨天傍晚,天气有点冷,我点了一杯Guinness黑啤,等牛排上桌。黑色的酒液缓缓落入杯中,泡沫细腻绵密,像奶油一样浮在最上面。第一口喝下去,有点苦,有点焦,有点沉稳的厚重感。 说实话,Guinness不是那种“好喝”的酒。它不甜,不清爽,也没有果香。但它有一种老派的从容,让人慢慢静下来,细细去品。 这酒始于1759年,已经流传了两百多年。它不是靠流行活到今天的,而是靠“撑得住时间”。 这让我一下子想起了中医。 中医呢?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也常常不被第一时间理解,甚至被误解。但它就像Guinness一样,一旦有人真正走近、慢慢理解,就会发现里面藏着的,是时间打磨出来的智慧和讲究。 它们有个共同点:不是迎合,不讨喜,但很耐看,也很耐用。它们都不争一时的流行,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喝完那杯酒,我忽然明白了一句话——流传下来的,往往都是有理由的。 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 View article腰腿痛,大腿后侧的麻木过电,麻木疼痛坐不住,坐骨神经痛,为什么理疗,针灸,调脊,麻痛,奥克兰中医针灸正骨诊所
> View article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三十七) ——我从不相信“点穴”,到今天点穴治病 今天,一位患者深蹲蹲不下,需要垫脚跟。我用点穴手法按了她下腹部一个部位,不到一分钟,再让她下蹲,她竟然一下就蹲下去了,自己也吓了一跳。 这种瞬间效果,我已经见怪不怪了。针灸下去,腰不痛了、头不晕了、呕吐止住了、肠梗阻缓解了,这些病例我经历太多。但是,至于“点穴”,早些年我是完全不信的。 很多年前,一些患者跟我讲他们家乡的神奇医生,点一下穴,腰椎间盘突出好了;膝盖伸不直,一点穴就恢复了;还有人多年胸闷,一点穴立刻舒畅。 听得多了,我一开始只是将信将疑。 但随着临床时间长了,我越来越发现,仅靠针灸有时难以解决一些结构性问题,比如筋出槽、小关节错位、骶髂关节错位、斜角肌卡压等等。针灸可以缓解症状,但结构不复位,病根还在。 于是,我开始认真对待“点穴”和“手法”治疗。我上网找资料,看YouTube视频,研究点穴的理论机制、手法技巧,并尝试将其用于实际病例。 渐渐地,我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方法。我把点穴用于临床,把柔性整个发展成自己的一套“柔性微调”技术。只要我判断出是结构性病变,比如小关节紊乱、筋膜粘连、肌肉神经卡压,我就会尝试点穴或柔性微调手法,很多时候立竿见影,效果令人惊喜。 这条路我走了几十年。从最初的怀疑、不屑,到慢慢了解、尝试、改进、融合,今天我已经完全把点穴作为中医骨伤治疗的重要一环。 现在我明白,不是点穴神奇,是你真的懂了它在干什么。不是方法不行,是你还没走到那一步。 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 View article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三十八) ——不是帕金森,而是桡神经在哭泣 最近接诊一位女性患者,右手拇指和食指震颤已有一年。尤其安静时最明显,越是不动,抖得越厉害;一活动,反而减轻了。专家给她的诊断是“震颤麻痹”(帕金森病),建议她服用多巴胺类药物。 她担心副作用,不愿吃药,转而来找我针灸,抱着试试看的心态。 说实话,这种“局部静止性震颤”,确实容易让人联想到帕金森病。安静时抖动,活动时缓解——这正是教科书上对帕金森震颤的描述。但我总觉得哪儿不太对。 她没有动作迟缓,也没有步态异常;没有面部表情变少,没有齿轮样肌张力。更关键的是,震颤局限于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一年多了,不进展也不扩散,这不像是帕金森病。 我换了个思路,问她:“端锅、提东西有没有问题?” 她说:“端锅的时候,手腕发软。” 我一听就来了兴趣。于是让她坐下,检查她虎口区的感觉——果然有轻度迟钝。我又在肩部的三边孔区域按了一下,她一下说:“哎呀,大拇指麻了一下,还有点疼。” 线索开始清晰起来了。 大拇指、食指震颤,拇指麻木,手腕无力,虎口感觉减退,再加上三边孔压痛诱发麻木,这不是帕金森病,这是桡神经出问题了。 我告诉她:“你这个问题,不是脑子出了问题,而是肩膀深处的神经出了问题。桡神经从肩后一个叫‘三边孔’的地方穿过,如果因为旧伤、粘连或瘢痕压住了它,就会导致你这些症状。” 她这才想起,一年前确实有过“肩凝症”,医生当时就在肩后部打过封闭针。 “这些症状虽然不排除有神经源性震颤的成分,但并不符合帕金森病的模式。帕金森病的震颤,虽然是静止性为主,但往往伴随动作迟缓、齿轮样肌张力增高,以及逐渐加重。而你这一年不变的局部震颤,更可能是肩部桡神经通道的卡压,造成了肌肉控制的不稳定。” 针灸的目的,不是立刻“治好震颤”,而是尝试松解这处压迫,看看震颤是否随之缓解。这是一个顺着线索往下走的过程,一边治疗,一边验证。 有些病,不是诊断难,而是方向一旦错了,越往前走,离真相越远。静止性震颤不一定是帕金森,尤其是那种局限于一个局部、一年无进展的,更要仔细想一想,是不是外周神经在放电,而不是中枢神经的问题。 下一次复诊时告诉上次的治疗效果,也会验证下我的诊断。 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 View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