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六十七) ——在海外,中医师先要学会放下 前段时间,我遇到两个病人,让我重新思考中医师在海外的位置和心态。 一个是手麻病例。她大拇指、食指、中指,还有无名指一半麻木,一看就是正中神经的问题。他去看了神经内科,医生说不是腕管综合征,但不知道是哪里出问题了,先让她服用B12。我诊断是胸小肌卡压,做了几次松解,麻木明显减轻。但当我问他感觉怎么样时,他说:“好了一点,尤其是吃了B12以后。”在他脑子里,疗效是维生素的作用,而不是针灸。 另一个是坐骨神经痛患者。她是KIWI,坐骨神经痛几个月了。核磁显示腰椎间盘突出,专家就给她打了封闭,还告诉她“有时几周以后才会见效”。事实上,封闭打完第二天就应该立即有效,可她一点变化都没有。我诊断是梨状肌综合征,照这个思路治疗,她一次比一次好。但在她心里,还是觉得是封闭在起作用,只是需要时间。KIWI更相信西医,我承认。 这就是现实。哪怕你有很扎实的西医基础,哪怕诊断再精准、逻辑再清晰,疗效多么的好,在海外的医疗体系里,病人最终往往还是会选择主流西医的诊断与方案。为什么?第一,社会信任度。大家认定正规医疗就是医院,就是西医。 第二,制度保障。医保、ACC、保险,全都以西医为准。 第三,文化习惯。从小到大的教育、宣传、指南,全是西医的声音。 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医师要把自己的位置摆正。别把自己当权威,别想去争话语权。我们就是一个中医师,仅此而已。 如果你总是想着“我诊断得更准”“我治疗见效更快”,却希望病人完全把功劳归给你,那你一定会产生落差。因为在病人的心里,最有分量的声音,永远来自主流的西医。 所以,当病人把疗效归功于西医的西药、注射、手术时,我们不必失落,也不必觉得不公。这样一来,心态就会从不平衡,变得平静。 在海外,中医师首先是把中医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我们靠针灸、靠辨证、靠双手养家糊口,这是最直接的存在理由。但在这个谋生的过程中,其实你也在无形中传播中医。每一次针后的改善,每一个病人的康复,都在替中医做宣传,替中医赢得口碑。 至于病人信不信,主流医生认不认可,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它需要时间,需要一个个活生生的事实去累积。一个病例传到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再传到一群家庭,一群家庭又传到一个社区。当这样的病例越来越多,连主流医学也不得不承认:“中医确实有价值。” 那一天,就是中医在海外真正立住脚跟、被认可的一天。那一天,疗效显现时,病人首先想到的,就是中医治疗。 (不放下又如何呢?这也是一种无奈。我只能寄望三十年后,当我九十岁的时候,中医在海外已不再是今天的处境。 到那时再翻开这一篇随笔,若能带着微笑而不是遗憾,那便足够了。)
> View article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六十六) ——五年偏头痛,五次治疗见效的背后 昨天,我治疗了一位头痛整整五年的 Kiwi 患者。 他的症状很典型,左侧头痛,伴着头晕。平时轻轻的痛,大概 3–4 分,严重时能达到 7–8 分,还会牵连到眼睛。因为头痛长期存在,他晚上睡不好,白天整个人都很疲乏,工作和生活都被严重影响。 他是个“中医粉”。他曾在韩国工作过一年,那时候就针灸治疗他的头痛,回到奥克兰后依旧在针灸治疗。效果也不是没有,能缓解一些,可头痛就是不肯彻底放过他。 后来,经朋友介绍,他来找我。没想到,仅仅五次针灸治疗,他的头痛几乎完全消失了。睡眠改善了,精神也回来了,脸上终于有了久违的笑容。 那为什么我能治好他的头痛呢?我总结为二个字:精准。 第一,精准诊断。 他并不是“真正的偏头痛”,而是枕大神经痛。 很多老百姓说的“偏头痛”,其实就是“一侧头痛”,严格意义上讲,这种更多是“假性偏头痛”。真正的医学上的偏头痛,机制不同,无很好的方法,不好根治;而枕大神经痛,是有办法可以治好的。 第二,精准治疗。 头部虽小,却有 七条主要神经负责感觉,三叉神经前额支、耳颞神经、耳大神经、枕小神经、枕大神经、第三枕神经和枕下神经。 别看它们细细的,每一条神经都有自己的分布区域。任何一条神经受压,都会在相应区域引起疼痛。 所以,治疗的关键不是“头痛就扎针”,而是要找到究竟是哪一条神经出了问题,在那个部位卡压了,或受损了,并把它松解开。 第三,精准卡压点。 每一条神经都有“最容易被卡压的地方”: • 耳颞神经易卡压点下关穴 • 耳大神经易卡压点天窗穴 • 枕小神经易卡压点完骨穴 • 枕大神经易卡压点风池穴 • 第三枕神经易卡压点天柱穴 • 枕下神经易卡压点也是天柱穴 只要判断清楚是哪个神经受压,对准它的卡压点松解,疼痛往往就能当场缓解,甚至立刻消失。用神经感觉障碍区和压痛点就可以判断是那条神经受损了。 第四,精准康复。 在松解卡压点时,我常用 0.4mm 粗的毫针,有时也用 0.4mm 微针刀,用苍龟探穴法,一点点精准探刺。 但我要强调的是,头痛消失,并不代表治疗结束。 疼痛没了,只是症状缓解。只有等头部的感觉恢复正常,才说明神经损伤真正痊愈。换句话说,头痛不痛了,是康复的起点,而不是终点。 这就是我为什么能治好这位五年偏头痛患者的原因。 医学的秘诀,其实很简单,找对病因,锁定卡压点,精准松解,再守住康复的底线。
> View article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六十五) ——针灸医生的边界感 很多针灸医生喜欢说一句话:“针灸不是万能的,要有边界感。”都知道针灸是有治疗适应症的。 但真正的挑战,并不是“知不知道有边界”,而是,当病人坐在你面前时,你能不能分辨,他的病是在针灸的边界内,还是已经跨出边界了?其实,分辨针灸边界说出来容易,做起来很难! 我把针灸医生的边界感,分成四个层次。 第一层:照单全收 刚走上临床时,很多初级医生只会按照课本和症状来针灸治病。 病人说“我是颈椎病”,就当颈椎病治;报告写“腕管综合征”,就当腕管治。 这种医生“会用针”,但不会看病。疗效往往一般,有时治疗数次都没有起效。归根到底,还分不清针灸的边界。 第二层:会治常见病 随着几年临床经验的积累,有些医生开始能分清落枕、肩周炎、腰肌劳损等常见病。对面瘫,神经卡压,痛经等少见病,也能得心应手。 一旦遇到复杂的情况,针灸无效,他们只会说“治不好”,却说不清“为什么针灸无效”。 这就是缺乏深入的鉴别诊断,常常困在“经验诊断”的圈子里,其实是治疗了针灸边界意外的疾病。例如,肩背麻木患者,当颈肩病治,如果能查出“马褂样感觉分离”,做MRI 能证实是脊髓空洞症,最后手术引流有效。 第三层:懂诊断与鉴别 再往前一步,医生开始具备了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能力。 能分辨出症状相似但本质不同的疾病。比如,病人手麻,别人都当腕管综合征治。而你通过检查颈椎、斜角肌,发现其实是胸廓出口综合征。 这就是边界感的成熟,知道哪些病针灸能治,哪些必须转诊。 第四层:专家级的边界感 最高层次的边界感,建立在深厚的诊断力之上。不仅能治常见病,更能在常见症状背后,发现少见病、疑难病。 例如一例走路不稳患者,别人按颈椎病治,我多问了一句,发现伴随“听力下降”,我推荐做MRI,结果是桥小脑角的听神经瘤,手术后症状消失。 再例如腋下疼痛一年患者,别人当肩部病治,总在肩膀处打转,我发现异常在脊髓,做MRI结果是髓内肿瘤,手术也很成功。 如果没有这种诊断力,病人就会被困在“针灸按摩”的边界里,耽误最佳治疗时机。其实是针灸边界外疾病。 一个医生的成熟,不在于“什么病都敢治”,而在于知道什么能治,什么不能治;更重要的,是能看出病人患的病,究竟在不在针灸的边界内。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 View article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六十四) ——膝关节炎只是背景,不是严重膝痛的主角 前两天来了一个六十多岁的病人,膝关节外侧疼得厉害,走路一瘸一拐。他对我说:“大夫,这个膝关节疼了半年了,我这感觉啊,就像有一条筋被拉住一样,一走路,钻心的疼啊。” 这些年来,他一直被诊断为“老年性膝关节炎”。在外面针灸了将近三十次,换了两三个医生,都没有效果。为什么?因为大家都认定——膝关节炎就是导致疼痛的元凶。既然关节炎治不好,那疼痛当然也治不好。 可是在我检查的时候,发现了一个细节。他的膕窝外侧沟,压痛非常明显。我就在那一带给他做了松解。结果很快,他的疼痛就缓解了,走路也轻快了许多。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他的主要疼痛,并不是膝关节炎本身,而是神经受到刺激。膝关节炎当然存在,但它只是一个背景。真正让他痛得走不了路的,是叠加的继发病因。 针灸治病并不是越多越好。他在外面做了将近三十次针灸,为什么没效?因为没有对因治疗。针灸也得扎到点子上。普通的针灸,只能解决一些单纯、容易恢复的问题;而像这种疑难病例,就必须进行针对性、精准的治疗,才能见效。 这让我更加体会到,病人的描述往往就是关键线索。他说“像筋被拉住”,其实已经给了提示。可如果医生脑子里没有相关知识,就听不懂,也不会去查。于是只能看到关节肿胀、关节变形,就认定是关节炎的疼痛。其实真正的问题,就这样被忽略了。 我们医生最容易被表象误导,看到膝关节肿胀、看到年纪大,就自然想到“骨性膝关节炎”。但是我们往往看不到更深的一层,看不到隐藏的、合并的、继发的病因。要想避免误诊,就得多想一步,再深入一层。 我们常说呀,“难了不会,会了不难。” 可这个“会”,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要长期学习、长期积累经验。 对那些治不好的、效果不理想的病人,要去找原因,要查资料,要去问老师。 我的治疗视频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 View article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六十三) ____免费的,其实最贵 前些天,我订阅了 GPT 的 Plus 版本。每月四十美元,对我来说并不是负担,但我犹豫了很久。心里反复盘算,既然有免费的版本,为什么还要付钱? 直到有一次,免费版的额度用完,我正要上传图片做卡通时,它提示“今日已达上限”。那一刻我才真正体会到,所谓的“免费”,其实就是一个半吊子。能用,但处处受限,偏偏在最需要的时候掉链子。 这种心态让我想起我的病人。 在新西兰,注册针灸师可以为 ACC 病人提供治疗。ACC 会补助每个病人一小时,大约几十纽币。但是否额外收费,就取决于各个治疗师,有的分文不取,有的收十元、二十元,有的甚至手五十。 这种差别,说到底反映的是医生水平和投入的不同。可很多病人,尤其年纪稍大一些的,第一反应总是,哪里免费就去哪,哪里便宜就去哪。 他们并不是没钱,而是心里过不去这个免费的坎。结果往往是省下几十块,却多花了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把病拖到慢性。便宜是便宜了,但代价却是时间和健康。 这种“免费思维”并不仅仅出现在看病上。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面对类似的情况。 ChatGPT、Spotify、YouTube、Netflix、NBA 转播,几乎都有免费版。可一打开,就是广告轰炸,清晰度有限,还经常卡顿。你以为没花钱,实际上是在用时间、耐心和注意力在付费。 而一旦付费,体验就完全不同了。在 Spotify 听音乐,不再被广告打断;在 YouTube 看视频,不再被插播破坏专注;看电影、看 NBA,画质更清晰,过程更完整;在 GPT 里,写文案、做卡通、上传下载图片,都能随时进行,不再担心额度限制。 付费换来的,并不是“高级功能”,而是一种完整而流畅的体验。钱花出去了,省下的却是更多的时间和心力。挣钱的意义,本就不是攒着,而是花在值得的地方。 我为 GPT 犹豫,病人为 ACC 治疗选择犹豫,本质上是一回事。问题从来不在于钱,而在于观念。 免费让人觉得“赚到了”,却忽略了隐藏的代价;付费让人心疼,却换来效率、自由和质量。 免费的,其实最贵;而付费,才是对时间、健康和生命的尊重。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 View article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六十二) ——患者发信息问“这个病能治吗?”,其实医生是没答案的 最近接到不少咨询,几乎都从一句话开始:“医生,我有××病,能治吗?” “我拍了片子,你看看能不能治疗?” 看似直接,其实很难回答。真正的诊断,并不是一句信息、一个片子就能下的。 病例一|颈椎病?头痛? 一位女士,自诉颈椎多年不好,左侧头痛多年,最近还伴随左脸痛。她拍了颈椎片,显示骨质增生,问我能不能治“颈椎病”。 面诊检查: • 左脸痛觉敏感,三叉神经炎得证据 • 左风池穴压痛,左后头痛觉敏感,可诊断枕神经痛 • 颈椎X片骨质增生,与症状并不匹配 患者以为是颈椎病,其实病因另有所在。最后我的诊断是枕神经痛、三叉神经炎。她咨询我颈椎病能治吗?是不是没法回答。 病例二|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一位87岁老人,两个月前臀腿长过疱疹,疼痛迟迟未缓解,家属认定是“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电邮咨询,针灸是否能治疗? 面诊发现: • 左下肢明显水肿,膝下僵硬 • 直腿抬高、神经体征正常 结论并非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而是下肢水肿造成的下肢痛。针灸放松、活动患肢后,疼痛缓解,老人居然能下床行走。家属的认识与病情相差好远啊。 病例三|椎间盘突出? 一位男患者做了腰椎核磁共振,显示腰5、骶1椎间盘突出。他发信息问能不能治他的“椎间盘脱出”。 检查: • 核磁共振显示左侧椎间盘突出。 • 而右腰痛,右大腿内侧麻木。 • 右侧腰大肌压痛明显,直腿抬高无力,提示腰大肌损伤、股神经受累。 症状和核磁共振完全不符啊。 针灸五六次后,疼痛缓解,麻木消失。但患者仍坚持再做腰椎核磁,执念于片子上的“椎间盘突出”。 针对三则病例,我的一些体会: 第一,诊断必须遵循医学原则。 中医靠望闻问切,西医靠问诊、查体,再结合辅助检查。诊断不是“病人说了算”,也不是“机器拍了算”。 第二,患者口中的诊断往往并不精准。 很多病人说出的“病名”,其实是从其他医生那儿听来的,或者是从检查报告上看到的,或者是自己推测的。这些往往并不等于真实诊断,仍需医生详细问诊和查体来核实。 第三,网络咨询有其局限性。 现在网络看病兴起,但从手机信息、图片中得到的信息本身就不够完整。医生没有第一手资料,诊断就只能模棱两可,偏差很大。 第四,真正的看病需要预约面诊。 医生面对面问诊、检查、推理,才能做出精准诊断,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误差,也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最后,当患者发来一句“什么什么病能治吗?”时,医生最负责任的回答是,请预约面诊吧。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 View article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六十一) ___临床疗效,往往来自那些看不见的信号 前几天和一个老病人聊天,忽然让我产生了一个新的信号灵感。 这个病人是老乡,早些年我还在山东省立医院上班的时候,他就找过我看病。他见到我,还习惯叫我“黄主任”。他笑着说:“黄主任啊,要是你现在还在省立医院上班,那更了不得了。” 我就跟他说:“我要是还在省立医院上班,恐怕我的治病水平不一定有现在高。” 在大医院里,要搞课题、做研究、写论文、出书,还得平衡各种关系,精力被分散得厉害。而我在小诊所二十多年,心无旁骛,把全部精力都用在琢磨技术、治病救人上,这才有了今天的积累。 说到这儿,我就自然谈到一个话题,做科研。像焦虑症、抑郁症、慢性疼痛综合症、慢性疲劳综合症这些病人,在针灸研究里很难做出真正严谨的临床课题。为什么?因为影响病人的因素太多,根本无法控制。 比如我最近遇到的焦虑症的病人、内膜异位症的小姑娘,几次治疗就出现了惊人的改善。我心里很清楚,不可能完全是针灸本身的作用。里面掺杂了太多其他的东西: • 朋友的推荐,给了她信任的信号; • 对中医、对针灸的神秘感,给了她希望的信号; • 诊所的停车场停满了车辆、病人笑脸,传递了实力与可靠的信号; • 医生本人稳重、专业,让她产生尊重的信号。 这些信号交织在一起,共同起了作用,才有了满意的结果。 但如果要把这些东西纳入研究,就几乎没法做。实验室研究强调“剥离变量”,可临床真实效果恰恰是多种变量交织的结果。这种差异,就形成了 实验室研究与临床实践的反差。 更何况,现在很多临床研究是多中心合作的。可是在不同的医院,这些信号能一样吗?医院大小不同,病人的第一印象完全不一样;医生的气质不同,产生的信任感完全不一样;环境不同,病人接收到的心理暗示也完全不一样。甚至病人是“熟人推荐”来的,还是“随机招募”的,也会有本质差别。这些怎么可能做到统一?显然不能。这就是为什么科研和临床之间总会存在落差。 这个“信号”的灵感,它让我再次确认,真正的临床疗效,往往并不在冷冰冰的实验数据里,而是在一个个鲜活的信号中,在病人亲眼看到、亲耳听到、亲身感受到的细节里。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 View article手部疾病谱与医生临床思维的支点 一、常见病(临床最常见,医生日常都会遇到) 👉 特点:发病率高,诊断相对容易,处理有标准路径。 • 创伤类:手指/掌部裂伤、指骨骨折、肌腱断裂(伸肌腱、屈肌腱)、甲床损伤、腕关节扭伤 • 炎症感染类:甲沟炎、手指脓肿、腱鞘炎(狭窄性腱鞘炎 / 弹响指)、急性化脓性腱鞘炎、类风湿性关节炎 • 退变/劳损类:狄奎凡病(de Quervain 病)、骨关节炎(远节/近节指间关节)、扳机指 • 良性肿物:腱鞘囊肿(最常见的“包块”) • 风湿免疫: 痛风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 • 神经卡压:腕管综合征,颈椎病神经根型 🔑 临床思维支点:常见病要熟练 • 因为 80% 甚至 90% 的病人,都是来找我们解决这些问题的。 • 熟练意味着不仅能“看出来”,还要能:诊断准确 + 治疗得当 + 处理并发症。 ⸻ 二、少见病(临床中偶尔能碰到,需要一定敏感性) 👉 特点:并非每天都会遇到,但一个医生在职业生涯中能见到一些。 • 腱膜/纤维类:Dupuytren 挛缩(掌筋膜挛缩症) • 缺血/血管类:雷诺氏病(Raynaud)、血管瘤、血管畸形、红斑性肢痛症 • 骨病类:月状骨坏死(Kienböck 病)、舟骨坏死、骨软骨瘤、软骨瘤 • 肿瘤样病变:巨细胞瘤(腱鞘)、脂肪瘤、血管球瘤(Glomus tumor,小而典型) • 风湿免疫:硬皮病影响到手部 • 神经压迫类:Guyon 管综合征(尺神经压迫)、桡神经浅支卡压、旋前圆肌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胸出口综合征 […]
> View article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六十) ——无形的信号,才是治疗疑难病的隐形处方 最近接了几例非常特殊的疑难病人,让我再次意识到,临床上真正能让病人好转的,不只是技术,而是无形的信号。 病例一,21 岁,焦虑症、慢性疼痛和疲劳综合征十二年,从小吃过无数药,几乎失去了正常生活。也是在朋友的推荐下,她的父亲无奈之下带她来找我。治疗两次后,她焦虑明显减轻,睡眠改善,疼痛消失,精力恢复。最惊人的是,当她最亲近的狗去世时,她再也没有惊恐发作,家人和她自己都震惊不已。 第二个病人,也是 21 岁,从 15 岁起子宫内膜异位症,一来例假,下腹疼痛难忍。止痛针、避孕药、住院治疗都无效。三次针灸,她左腹疼痛几乎消失,右腹轻微疼痛,并且停了止痛药,生活基本恢复正常。 你看,这种快速好转,很难说只是针灸的作用。针灸只是一个工具,真正起作用的是病人在治疗过程中接收到的一系列良性无形的信号: • 针灸的神秘感:对于KIWI病人,中医几乎等同于针灸。古老、神秘、未知等象征,深深印在人们脑子里。这种信号本身就让病人产生希望。 • 朋友和家人的推荐:两个病人都是朋友介绍来的。朋友的推荐,比医生自己说一百句都更有力量。 • 诊所的印象:满停车场的车、病人满意笑脸、温馨舒适的就医环境,都无声地告诉新病人:“这里值得信赖。” • 医生本人:精神饱满、衣着得体、语音利索、诊疗严谨。这种老中医形象,让病人自然产生信任。 • 亲身体验:疼痛减轻、精力恢复、惊恐消失,让病人确认,我的病一定能好。 这些信号,有的可以主动营造,有的需要时间积累。对于心理、免疫、神经、内分泌等 摸不着,看不见的疾病,这些无形信号往往是最主要的治疗手段;而对于结构性、器质性 人体硬件疾病,则仍需精准手法和针刺,无形信号只是辅助。 医生的任务,不只是学好技术,练好本领,治疗疾病,更是要营造出良性信号,并把握时机,适时利用这些信号,让患者从痛苦中走出来。形象、气质、语言、诊所环境,都可以精心把控,可以有意识得训练;而外界对诊所、医生得评价和口碑,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信号不是虚幻的心理暗示,而是真正作用于患者康复过程的核心因素。它是我们临床工作中最需要自觉把握和经营的“隐形处方”。 良性信号”是通过大脑情绪环路,把心理的安全感和信任感,转化成真实的神经化学变化(多巴胺、5-羟色胺、内啡肽、去甲肾上腺素),从而缓解焦虑、抑郁和慢性疼痛。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 View article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五十九) ——经验,是财富,也是新的起点 昨天晚上,我去听了一位资深医生的讲座。他五十多岁,临床经验非常丰富,几十年一直在做肩周炎、肩袖损伤的治疗。 他的治疗方法,是通过手法松解肩胛下肌、胸小肌、肩胛提肌、斜角肌等肩周肌肉。对他来说,这些部位是治疗的关键。病人也确实因为这些松解,肩痛减轻,活动度改善,疗效很好。 在讨论环节,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实他松解这些肌肉的时候,也在无形中缓解了神经的卡压。 • 胸小肌紧张,卡压臂丛神经;松开以后,症状缓解。 • 肩胛下肌、冈下肌,可能卡压腋神经;松解之后,疼痛减轻。 • 肩胛提肌紧张,会牵扯肩胛背神经;松开以后,活动改善。 • 斜角肌问题,则常常牵扯臂丛神经。 所以,真正的本质不是“肌肉紧张”本身,而是“肌肉紧张造成了神经卡压”。 如果能进一步明确到底是哪条神经受压,才导致了肩部的疼痛,那治疗就会更加精准,更有目的性。 他听了以后,表示同意。但我能感受到,他不愿再进一步思考,这样的转变对一个医生来说,其实非常难。 因为他的经验体系已经非常牢固。几十年来,他一直靠这种方法,帮助了很多病人。病人一再反馈“有效”,不断强化了他对这个体系的信心。 于是,在他心里,这个方法就是对的,甚至是最好的。 这就是经验固化,它让人越来越自信,但也让人不再追问“为什么”。 经验让我们形成一种“习惯性的正确感”,我用了几十年没问题,为什么还要改? 经验也让我们逐渐失去继续探索的冲动,反正有效,何必解释? 但是,如果能在经验的基础上,再加上理论的支撑,临床水平一定会更上一层: • 诊断更精准,不必面面俱到寻找所有压痛点; • 疗效更可靠,因为直指病因,而不是笼统放松; • 自己的成就感也会更大,因为不仅“能做”,还“能讲清楚”。 写到这里,我也在提醒自己: 每个人都会在经验里形成一个“舒适区”,觉得自己已经足够好,不愿再改变。 但医学的成长,往往来自于不断的怀疑与突破,从“经验的正确”,走向“理论的清晰”。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 View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