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神经和肌肉问题

这个患者,男性,30岁,华裔, 木工。后背前胸痛一周。他以前也在我们诊所治疗过,这一次就直接过来治疗。 从检查到症状,患者诊断肋间神经痛是没问题,这里我就谈谈我的诊断思路。 1, 开始听到他说,前胸后背痛,我脑子里,想到的第一个病是,”肩胛背神经合并胸长神经卡压“。这个合并卡压的典型症状就是前胸透后背的疼痛,如果发生在身体的左侧,有些患者按“心脏病”检查处理。但是,我检查颈椎5卡压点,无阳性体征。 2,我们临床上做物理检查,不是大撒网样的检查,全面检查,或无目的的检查,而是有目的的检查,这样才准,快。想到肩胛背神经合并胸长神经卡压,就去检查颈椎五卡压点,无阳性体征,再考虑别的问题。 3,我想到第二个病,就是“肋间神经痛”。也是患者描述的“像刀子插进去,到后背”。这个症状一定是神经痛,患者没有拉伤,不可能是肌肉,肋骨的问题。因此按压胸椎5旁,疼痛传到患者前胸的疼痛处。再检查感觉,沿着肋间神经5,有一个感觉敏感带。诊断肋间神经已经确定。我怀疑他是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痛。 4,有时候我们常说,针灸治疗什么病效果好,是的针灸治疗很多病,并且效果好,但是每一个患者来找我们都不是贴上标签啊,不是把“肩周炎”,“颈椎病”,”坐骨神经痛“,”肋间神经痛“,“斜角肌综合征”贴到脑门上的啊,需要我们去”识病“。只有识病,诊断明确,才有我们想得到的治疗效果,不然就是为什么我们治疗不好”肩胛背神经合并胸前神经卡压“。 5,有人会说,中医讲究的辩证,针灸讲究的是经络辩证。你想想,针灸的经络辩证是不是以大致部位辩证为主,以头疼为例,厥阴头痛,少阳头痛,太阳头痛,阳明头痛,是不是大致部位诊断,就是跟经络联系上,也看不出疾病的性质。我们说识病要从定位,定性二方面着手,但经络辩证就是定位,并且还是粗略定位,病位在哪里也还是不明确。定性更谈不上了。 6,上两星期,治疗一例老熟人,认识我二十多年,现在住的离我诊所很远,小病就找附近的医生治疗。这次,她的”网球肘“就是在外边怎么也治疗不好了,影响了她正常生活。这不,又找我。她右手拿水杯都吃力,整个小臂酸麻。我一检查,按压肘部,二侧无明显差异。我就知道她不是”网球肘“。再检查,虎口区感觉迟钝,我感觉她是桡神经损伤。最后按压肩贞穴处压痛明显,因此我诊断”三边口“综合征。在肩贞穴处针灸拔罐,三次后,她告诉我右手有力了。这就是识病的重要性,我也按网球肘治疗,结果可想而知。 一点体会,与大家分享。 今天(13/07/2025 }与患者联系,身上起了水泡,发来照片。诊断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痛无疑。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 View article

一位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三十四) ——小小穴位,直通中枢 今天接诊一位耳部带状疱疹患者,耳垂、耳廓下部及下颌角出现密集水疱,红肿刺痛,正好符合耳大神经带状疱疹的分布。最有意思的是,耳廓上部干净如常,分界清晰。 这是神经在皮肤上的真实“投影图”——耳大神经(C2-C3)只支配耳朵下部,而耳廓上部则归耳颞神经(三叉神经分支)和枕小神经(颈丛分支)。带状疱疹病毒不会越界,神经分工泾渭分明。 这个病例让我再次惊讶,一个耳朵,竟由九条神经共同支配。从脑神经到颈神经,层层防护,只为守护这个看似小巧的器官。 这些神经包括: • 蜗神经(听觉) • 前庭神经(平衡) • 面神经(蹬骨肌及耳后感觉) • 舌咽神经(中耳鼓室、鼓膜内侧感觉) • 迷走神经(耳道深部、鼓膜外侧下部感觉) • 三叉神经下颌支(耳颞神经,耳前与耳廓上部感觉) • 枕小神经(耳后上部感觉) • 耳大神经(耳垂与耳下部感觉) • 三叉神经下颌支(鼓膜张肌运动) 在人体,器官功能越复杂,神经保护越周密。 耳朵不仅听声音,还参与平衡、姿态、反射,甚至与咳嗽、面瘫、咀嚼等系统相关。 我也联想到,大脑皮层的感觉区地图上,耳朵、眼睛、手、舌等部位,占据显著位置。大脑总是把最重要的器官,安排在“核心地段”。 这也让我理解了针灸的治病原理。耳针、眼针、手针、舌针,并非经验之谈,而是中医在没有解剖工具的年代,对神经系统规律的本能把握。 这些小部位之所以能治疗大病,是因为它们直通中枢、连接全身。一个小小刺激点,就像击中电路板上的关键芯片,牵一发而动全身。 小小穴位,直通中枢。这不是玄学,而是人体神经系统的精准设计。 这或许就是针灸“以小制大”“四两拨千斤”的真正背后机理。 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 View article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三十二) ——医生要懂得保护自己,不然你只剩下“责任”两个字 前段时间看到新闻,新西兰一位针灸师被判性侵,原因是在治疗中手碰到了患者私处。患者报警,他最终败诉。 我背后一凉。因为我在新西兰行医二十多年,太清楚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医生几乎没有解释空间。不管你是不是无意,患者说什么,往往才是决定性证据。 所以我越来越觉得,医生必须学会保护自己。 在新西兰,诊所墙上总贴着《患者权利章程》,但有没有人告诉你,医生也有权利?当你被投诉、被误解、被举报的时候,有没有一个系统真正站在你这边? 我以前也栽过不少跟头: 有位Kiwi女性,我帮她走罐治疗肩背筋膜炎,力度稍大。第二天她打电话,说我粗鲁,还骂我是蒙古大夫,威胁投诉我、要我赔500元。最后真投诉到针灸协会。虽然没有处分我,但他们提醒我:“再好的效果,也得看病人能不能接受。” 还有一次,一位香港来的女士,手臂麻木,我判断是锁骨下出口问题,就针刺了缺盆穴。第二天她打电话,说脖子淤青,骂我是“假博士”。 还有一位Kiwi男患者,大腿外侧刺痛,我用了拍打法。结果第二天症状加重,还起了瘀青。他直接在Google留了一星评价,说我“野蛮、不专业”。 我还碰到病人嫌治疗时间短“不值”,时间长了说“被晾着”;有人因为孩子哭闹中断治疗,转头就在网上差评。 这些事让我明白:治疗有效只是基本功,能不能避免麻烦,才决定你能不能走得长远。 所以这几年我改变了很多做法: 针前说明风险,高风险部位要求签知情同意; 敏感区域尽量让患者带人陪同; 治疗中不单独关门; 有些不合常规的请求,不管关系多熟,也婉拒; 必要时拍照留档,有记录、有流程、有防线。 不是怕病人,是保护自己。 医生是孤独的职业。你再尽力,也不一定被理解。一个差评可能让你沮丧好几天;一个投诉,甚至会让你怀疑人生。 不能把希望寄托在理解,更不能寄托在制度。我们得自己留下证据,自己守底线,自己建防火墙。 行医之路,不求功高,但求无过。或许不伟大,却是真正走得远的法门。 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 View article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二十三) ——我不只是中医师,还是一位“人生疗愈师” Steven,是一位70多岁的欧裔 Kiwi。去年肩膀疼了几个月,吃药吃得胃难受,后来来找我治疗。几次针灸、拔罐、正骨,他的肩痛就缓过来了。 从那以后,他彻底“粉”上了中医。他说:“中医是自然疗法,不像西药那么伤身,就算治不好,也没副作用。”不仅自己一直来调理,还把老婆、弟弟、妹妹都介绍了过来,从一个“中医盲”变成了“中医代言人”。 这次,他因为臀部疼痛又找上门来。我给他针灸、拔罐、调整骨盆,但连续治疗几次效果不明显,夜里甚至会痛醒。他开始有些灰心了,问我:“这次是不是更严重了?” 其实,他的问题不在技术和病情,而在他的生活方式。 他是一名花园工,一周七天不停歇,搬砖、修树篱、挖坑、运土,样样亲力亲为。这样的工作量,不是医生治不好他,而是他不给身体任何恢复的机会。 他的症状,是典型的老年性髋关节劳损。只要适当休息、注意保暖,加上中医调理,一般都能缓解。可他这样的不停的工作,再劳损下去,别说这次好不了,膝盖、肩膀迟早也要出问题。 因此,这次效果不理想,我没有从治疗上找原因,而是决定从根源下手。 我们坐下来,谈了一个多小时。从健康聊到病痛,从退休生活聊到人生意义。我告诉他:“你的客户并非只用你不可,是你自己舍不得放下;工作永远做不完,到死也做不完;人到了七十,就该过七十岁的日子。” 我还说:“你信中医,但中医也不是万能。你边治疗边拼命干活,我这边治得再好,也抵不过你每天自我损伤。” 他沉默了很久,最后愿意试着调整一下。他决定先减量,每周只工作三个半天,慢慢过渡到完全退休。 今天来诊,他兴高采烈地告诉我:“臀部疼痛没了,睡觉踏实了!” 我笑了笑,说:“这次不完全是中医治好的,主要是你自己治好了自己。我只是陪你做了一次人生决定。” 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 View article

一位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三十一) ——分不清的那几年,我也把旋前圆肌综合征当腕管综合征治 刚开始接诊“手麻”病人的时候,我其实是分不清腕管综合征和旋前圆肌综合征的。只要病人说拇指、食指、中指发麻,我下意识就往“腕管综合征”上靠。这个诊断太熟了,几乎成了模板。 可临床慢慢走下来,我开始碰到一些“对不上号”的情况: 有的病人手麻,大鱼际皮肤也发麻、发木,甚至还过度敏感; 有的人做了腕管手术,结果麻木根本没好; 还有一些病人手术前来试试针灸,我一按前臂上段的旋前圆肌,麻木就直接放射到手指。 这时候我才警觉起来:正中神经卡压?那到底是卡在哪儿?是腕横韧带压住的,才叫腕管综合征;是旋前圆肌或腱膜压住的,那就是旋前圆肌综合征。一前一后,两回事。 别看症状差不多,治疗方向差得可远了。 这两个病,最关键的区别不在症状,而在压迫的位置和机制: 腕管综合征:腕横韧带压住正中神经,卡在手腕; 旋前圆肌综合征:正中神经在前臂上段被肌肉或腱膜卡住了,是“肌肉性卡压”。 判断的关键,其实就藏在一个小细节里:👉 大鱼际皮肤的感觉变没变? 这个地方叫“掌支”,是正中神经的小分支,在进入腕管之前就分出来了,走的是腕管外面的路线。所以,如果大鱼际皮肤也麻,那就不是腕管的问题,而是腕管以上的卡压,比如旋前圆肌。 这个小细节,我以前真没在意过。但它常常就是误诊和正确之间的分水岭。 其实,旋前圆肌综合征一般不严重,也不会像腕管综合征那样发展到肌肉萎缩。酸、麻、放射痛为主,松松筋,针针灸,多数就能缓解。而腕管综合征要是拖到拇肌萎缩,那就是晚期了,神经已经压得不行了,手术才是出路。 回头想想,以前我也是“一把抓”地治。现在,我一看病人手麻,先检查大鱼际皮肤,再按旋前园肌,基本就能心里有数。 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 View article

患者情况摘要 • 患者: 70岁柬埔寨女性 • 主诉: 左髋和腿部疼痛持续5-6个月 • 症状特点: • 腰部轻度酸紧感 • 左大腿、股二头肌、膝盖、小腿的钝痛 • 走路困难,坐下起身要特别小心 • 上床动作变慢 • 曾在其他诊所针灸、服止痛药 • 由朋友推荐来我诊所尝试治疗 🔍 查体发现: • 左膝: • 弯曲受限,脚跟无法贴到臀部 • 被动屈膝时疼痛明显 • 左髋关节: • 活动受限 • 被动屈髋至右下腹,左大腿钝痛 • 左髋外展时,左膝内侧刺痛 • 压痛点: • 腰部 • 左臀部 • 腹股沟 • 膕窝 • 膝盖: 轻度肿胀 • 神经检查: • 直腿抬高试验阴性 • […]

> View article

黄博士病例分享|维生素B6引发的感觉神经病变 🧍‍♀️ 患者资料 • 性别:女性 • 年龄:20多岁 • 健康状况:平时健康,无基础病史 • 用药情况:服用维生素B6(100mg/天)共10天 🧠 主诉 服药后第5天开始,患者出现全身针刺样麻木感,夜间症状明显加重,影响入睡。夜间疼痛强度达8/10,白天为5–6/10。 🩺 查体所见 • 感觉系统:皮肤触觉敏感,伴轻度烧灼感 • 反射:存在,未减弱 • 肌力:正常,无肌无力表现 • 其他:无自主神经系统症状 🧪 临床初步判断 该患者出现典型的药物性感觉神经系统异常表现,结合用药史和体征,临床高度怀疑为: 吡哆醇(维生素B6)诱发的感觉神经病变 🧬 可能机制 维生素B6在高剂量下可对**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a)**产生毒性作用,导致纯感觉性神经病变。 因此患者虽麻木严重,但肌力和反射均可正常。 ✅ 治疗与随访 • 停用B6补充剂 • 补充甲钴胺、维生素B1、α-硫辛酸等 • 必要时使用加巴喷丁控制神经性疼痛 • 针灸取夹脊、八邪、肾俞等调节神经功能 • 每月追踪恢复进度,预计恢复期3–12个月 💬 医生点评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保健品引发神经毒性”案例。维生素补充剂并非无害,个体差异导致的超敏反应需要引起临床医生重视。 中医医生同样要具备现代神经系统判断能力,识别这种特殊类型的神经病变,才能更安全、更精准地介入治疗。

> View article

一位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18 寻找腰痛的上游原因 昨天接诊了一例腰痛患者,男性,45岁,华人,他腰痛2年发作4-5次,每次休息2 天就好转。这次二个星期前,五原因又犯病,这次比前几次都严重,休息二天,还是弯不了腰,干不了活,就去做了针灸,也做了理疗。按他的话说,不但没见好,反而加重了。这不,在朋友引荐下,找到我。 这种反复发作,治疗也不见好的腰痛,我直觉就是前医没治对症,因此,我给他一顿找原因,是肌肉的、关节的、神经的、或是脊椎的原因。最后,我确定是腰大肌的问题。这条肌肉从腰椎拉到大腿,一旦骨盆倾斜,它就会被牵拉、紧张,久了容易痉挛,引起反复腰痛。它就像是一个被拧歪的弹簧,累积久了自然出问题。 到这里还没完,我发现他右腿比左腿短3公分,一问他,朋友也说他平时走路有点瘸,都好几年了。因此,这个长短腿让我继续找原因,是真性长短腿,也就是二条腿实际长度不一样;另一个就是假性长短腿,二条腿实际长度一样,而骨盆倾斜,或骶髂关节错位引起的长短腿。检查发现,他的骶髂关节处压痛,髂后上棘稍翘,我考虑骶髂关节后错位。最后,真的找到了腰大肌损伤的上游原因。 推理一下,骶髂关节后错位引起骨盆倾斜,骨盆倾斜引起腰臀部肌肉力量不平衡,慢慢引起腰部肌肉的紧张,特别是腰大肌的紧张,当劳累或突然用力时就引起腰大肌的痉挛,因此患者就出现腰痛。每次发作,休息二天,痉挛缓解,疼痛也消失。这次腰大肌损伤严重,肌肉炎症水肿厉害,休息也不能缓解。前医不知道腰大肌的问题,更不知道骶髂关节错位的问题,治疗效果可想而知。 因此,碰到一些疑难病例,不但考虑引起腰痛的直接原因,还要查找引起这个直接原因的上游原因。 我治疗骶髂关节错位,一般在针灸放松肌肉的基础上,进行中医手法正骨,立竿见影,长短腿消失。 一点体会,就当作今天的随笔了。欢迎交流讨论!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 View article

周围性面瘫临床体会(2025年) 黄文川 一、诊断要点 1. 注意鉴别不典型中枢性面瘫 • 有些中枢性面瘫患者并无典型的偏瘫、偏身麻木、失语等中枢症状,仅表现为面瘫,容易误诊为周围性面瘫,尤其在面瘫症状较轻时。 • 关键在于神经系统查体,如腹壁反射、提睾反射、病理反射(如Babinski征): • 阳性提示中枢病变; • 周围性面瘫则无异常反射。 二、预后判断 2. 患者年龄越轻,恢复越快、越完全。 3. 无基础疾病者恢复快 • 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肾病等慢病会延缓恢复,甚至影响最终疗效。 4. 面瘫症状未完全发展者,预后良好 • 若发病后7天内仍可皱眉、闭眼、鼓腮、耸鼻,说明病情较轻,常能完全恢复。 5. 无并发症者恢复好 • 若无以下并发症,恢复更快: • 流泪异常(泪腺受累) • 听力异常(面神经支配镫骨肌) • 舌前2/3味觉减退或舌麻木(鼓索神经受累) 三、治疗要点 6. 激素治疗 • 发病初期(72小时内)及时使用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一般用药5–7天) • 有助于减少神经水肿,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7. 针灸治疗越早越好 • 发病越早介入针灸,疗效越显著。 • 前期尽量避免电针,以免过度刺激;宜采用温和的手法刺激为主。 8. 局部取穴为主 • 主穴:翳风、完骨 • 配穴:依症状加减,如迎香、太阳、下关、地仓、颊车等。 9. 配合头针 […]

> View article

✅ 斜角肌综合征的八大常见诱因 一、结构性与力学相关 1,肌肉张力不平衡 / 短缩 前后、左右肌群之间张力失衡,斜角肌代偿性紧张,常见于颈深屈肌无力(头长肌;颈长肌)或肩胛带不稳定者。 2,第一肋骨升高或活动障碍 影响斜角肌起止点张力分布,可牵拉肌肉或直接压迫臂丛神经、锁骨下血管。(锁骨骨折后、第一肋骨畸形;慢性哮喘,慢阻肺;头前伸、圆肩) 3,胸椎-肩胛带力学异常 胸椎后凸、僵硬或肩胛骨前移内旋,使颈椎代偿性前屈,增加斜角肌负荷。(驼背,园肩) 4,颈椎结构异常 颈椎曲度变直、不稳(颈椎病),或神经根刺激(颈丛),都会反射性引起斜角肌痉挛或持续紧张。 二、功能性与代谢相关 5,慢性劳损与过度使用 久坐、伏案、频繁抬举、肩挑重物等日常动作引起肌肉慢性劳损、筋膜黏连。比如长期伏案、习惯性高枕、偏头睡姿、健身过度使用胸锁乳突肌群、错误的颈部牵引等, 6,受凉引发肌纤维炎 寒冷刺激(如夜间吹风)导致斜角肌血管收缩,形成无菌性炎症,触发肌痛与僵硬。 三、神经反射与心理因素 7,颈部外伤后遗(如挥鞭伤),或身体其它部位的创伤,引起反射性的斜角肌紧张。 创伤后肌肉进入保护性紧张模式,斜角肌成为慢性高张力肌群。或身体其它部位的创伤,引起反射性的斜角肌紧张。 8,心理-情绪因素 长期精神紧张、焦虑,促使斜角肌等颈肩部肌肉产生非意识性紧张,诱发或加重症状。 斜角肌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一、疼痛相关症状(牵涉痛 + 神经痛) 头痛、耳痛、眼痛 颈部痛、肩痛、肩胛骨内缘痛 胸痛、锁骨痛、腋窝下痛、胁部痛 上肢痛(包括肘部痛、腕部痛) 👉 肚脐以上的疼痛,都可以考虑与斜角肌有关 二、神经血管压迫表现 上肢麻木(特别是尺侧) 手发沉、发凉、无力 手变颜色(紫色、白色) 奇痒、烧灼感、放射痛 三、植物神经相关症状 头晕、头鸣 心慌、胸闷、恶心 耳堵、听力迟钝 阵发性后头局部出汗 打嗝 🔍 临床症状提示斜角肌综合征诊断要点 当患者表现出以下情况之一或多项时,应高度怀疑斜角肌综合征: 1,存在两个或以上疼痛部位,无法用一个疾病解释 → 多处疼痛分布广泛但定位不清,警惕神经源性或肌筋膜牵涉痛。 2,某一或多个部位疼痛,同时伴有: – 手麻、上肢麻木、感觉迟钝或针刺感等神经症状。 → 上肢远端症状可能由颈部近端压迫所致。 […]

> View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