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神经和肌肉问题

一位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三十一) ——分不清的那几年,我也把旋前圆肌综合征当腕管综合征治 刚开始接诊“手麻”病人的时候,我其实是分不清腕管综合征和旋前圆肌综合征的。只要病人说拇指、食指、中指发麻,我下意识就往“腕管综合征”上靠。这个诊断太熟了,几乎成了模板。 可临床慢慢走下来,我开始碰到一些“对不上号”的情况: 有的病人手麻,大鱼际皮肤也发麻、发木,甚至还过度敏感; 有的人做了腕管手术,结果麻木根本没好; 还有一些病人手术前来试试针灸,我一按前臂上段的旋前圆肌,麻木就直接放射到手指。 这时候我才警觉起来:正中神经卡压?那到底是卡在哪儿?是腕横韧带压住的,才叫腕管综合征;是旋前圆肌或腱膜压住的,那就是旋前圆肌综合征。一前一后,两回事。 别看症状差不多,治疗方向差得可远了。 这两个病,最关键的区别不在症状,而在压迫的位置和机制: 腕管综合征:腕横韧带压住正中神经,卡在手腕; 旋前圆肌综合征:正中神经在前臂上段被肌肉或腱膜卡住了,是“肌肉性卡压”。 判断的关键,其实就藏在一个小细节里:👉 大鱼际皮肤的感觉变没变? 这个地方叫“掌支”,是正中神经的小分支,在进入腕管之前就分出来了,走的是腕管外面的路线。所以,如果大鱼际皮肤也麻,那就不是腕管的问题,而是腕管以上的卡压,比如旋前圆肌。 这个小细节,我以前真没在意过。但它常常就是误诊和正确之间的分水岭。 其实,旋前圆肌综合征一般不严重,也不会像腕管综合征那样发展到肌肉萎缩。酸、麻、放射痛为主,松松筋,针针灸,多数就能缓解。而腕管综合征要是拖到拇肌萎缩,那就是晚期了,神经已经压得不行了,手术才是出路。 回头想想,以前我也是“一把抓”地治。现在,我一看病人手麻,先检查大鱼际皮肤,再按旋前园肌,基本就能心里有数。 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 View article

患者情况摘要 • 患者: 70岁柬埔寨女性 • 主诉: 左髋和腿部疼痛持续5-6个月 • 症状特点: • 腰部轻度酸紧感 • 左大腿、股二头肌、膝盖、小腿的钝痛 • 走路困难,坐下起身要特别小心 • 上床动作变慢 • 曾在其他诊所针灸、服止痛药 • 由朋友推荐来我诊所尝试治疗 🔍 查体发现: • 左膝: • 弯曲受限,脚跟无法贴到臀部 • 被动屈膝时疼痛明显 • 左髋关节: • 活动受限 • 被动屈髋至右下腹,左大腿钝痛 • 左髋外展时,左膝内侧刺痛 • 压痛点: • 腰部 • 左臀部 • 腹股沟 • 膕窝 • 膝盖: 轻度肿胀 • 神经检查: • 直腿抬高试验阴性 • […]

> View article

黄博士病例分享|维生素B6引发的感觉神经病变 🧍‍♀️ 患者资料 • 性别:女性 • 年龄:20多岁 • 健康状况:平时健康,无基础病史 • 用药情况:服用维生素B6(100mg/天)共10天 🧠 主诉 服药后第5天开始,患者出现全身针刺样麻木感,夜间症状明显加重,影响入睡。夜间疼痛强度达8/10,白天为5–6/10。 🩺 查体所见 • 感觉系统:皮肤触觉敏感,伴轻度烧灼感 • 反射:存在,未减弱 • 肌力:正常,无肌无力表现 • 其他:无自主神经系统症状 🧪 临床初步判断 该患者出现典型的药物性感觉神经系统异常表现,结合用药史和体征,临床高度怀疑为: 吡哆醇(维生素B6)诱发的感觉神经病变 🧬 可能机制 维生素B6在高剂量下可对**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a)**产生毒性作用,导致纯感觉性神经病变。 因此患者虽麻木严重,但肌力和反射均可正常。 ✅ 治疗与随访 • 停用B6补充剂 • 补充甲钴胺、维生素B1、α-硫辛酸等 • 必要时使用加巴喷丁控制神经性疼痛 • 针灸取夹脊、八邪、肾俞等调节神经功能 • 每月追踪恢复进度,预计恢复期3–12个月 💬 医生点评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保健品引发神经毒性”案例。维生素补充剂并非无害,个体差异导致的超敏反应需要引起临床医生重视。 中医医生同样要具备现代神经系统判断能力,识别这种特殊类型的神经病变,才能更安全、更精准地介入治疗。

> View article

一位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18 寻找腰痛的上游原因 昨天接诊了一例腰痛患者,男性,45岁,华人,他腰痛2年发作4-5次,每次休息2 天就好转。这次二个星期前,五原因又犯病,这次比前几次都严重,休息二天,还是弯不了腰,干不了活,就去做了针灸,也做了理疗。按他的话说,不但没见好,反而加重了。这不,在朋友引荐下,找到我。 这种反复发作,治疗也不见好的腰痛,我直觉就是前医没治对症,因此,我给他一顿找原因,是肌肉的、关节的、神经的、或是脊椎的原因。最后,我确定是腰大肌的问题。这条肌肉从腰椎拉到大腿,一旦骨盆倾斜,它就会被牵拉、紧张,久了容易痉挛,引起反复腰痛。它就像是一个被拧歪的弹簧,累积久了自然出问题。 到这里还没完,我发现他右腿比左腿短3公分,一问他,朋友也说他平时走路有点瘸,都好几年了。因此,这个长短腿让我继续找原因,是真性长短腿,也就是二条腿实际长度不一样;另一个就是假性长短腿,二条腿实际长度一样,而骨盆倾斜,或骶髂关节错位引起的长短腿。检查发现,他的骶髂关节处压痛,髂后上棘稍翘,我考虑骶髂关节后错位。最后,真的找到了腰大肌损伤的上游原因。 推理一下,骶髂关节后错位引起骨盆倾斜,骨盆倾斜引起腰臀部肌肉力量不平衡,慢慢引起腰部肌肉的紧张,特别是腰大肌的紧张,当劳累或突然用力时就引起腰大肌的痉挛,因此患者就出现腰痛。每次发作,休息二天,痉挛缓解,疼痛也消失。这次腰大肌损伤严重,肌肉炎症水肿厉害,休息也不能缓解。前医不知道腰大肌的问题,更不知道骶髂关节错位的问题,治疗效果可想而知。 因此,碰到一些疑难病例,不但考虑引起腰痛的直接原因,还要查找引起这个直接原因的上游原因。 我治疗骶髂关节错位,一般在针灸放松肌肉的基础上,进行中医手法正骨,立竿见影,长短腿消失。 一点体会,就当作今天的随笔了。欢迎交流讨论!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 View article

周围性面瘫临床体会(2025年) 黄文川 一、诊断要点 1. 注意鉴别不典型中枢性面瘫 • 有些中枢性面瘫患者并无典型的偏瘫、偏身麻木、失语等中枢症状,仅表现为面瘫,容易误诊为周围性面瘫,尤其在面瘫症状较轻时。 • 关键在于神经系统查体,如腹壁反射、提睾反射、病理反射(如Babinski征): • 阳性提示中枢病变; • 周围性面瘫则无异常反射。 二、预后判断 2. 患者年龄越轻,恢复越快、越完全。 3. 无基础疾病者恢复快 • 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肾病等慢病会延缓恢复,甚至影响最终疗效。 4. 面瘫症状未完全发展者,预后良好 • 若发病后7天内仍可皱眉、闭眼、鼓腮、耸鼻,说明病情较轻,常能完全恢复。 5. 无并发症者恢复好 • 若无以下并发症,恢复更快: • 流泪异常(泪腺受累) • 听力异常(面神经支配镫骨肌) • 舌前2/3味觉减退或舌麻木(鼓索神经受累) 三、治疗要点 6. 激素治疗 • 发病初期(72小时内)及时使用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一般用药5–7天) • 有助于减少神经水肿,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7. 针灸治疗越早越好 • 发病越早介入针灸,疗效越显著。 • 前期尽量避免电针,以免过度刺激;宜采用温和的手法刺激为主。 8. 局部取穴为主 • 主穴:翳风、完骨 • 配穴:依症状加减,如迎香、太阳、下关、地仓、颊车等。 9. 配合头针 […]

> View article

✅ 斜角肌综合征的八大常见诱因 一、结构性与力学相关 1,肌肉张力不平衡 / 短缩 前后、左右肌群之间张力失衡,斜角肌代偿性紧张,常见于颈深屈肌无力(头长肌;颈长肌)或肩胛带不稳定者。 2,第一肋骨升高或活动障碍 影响斜角肌起止点张力分布,可牵拉肌肉或直接压迫臂丛神经、锁骨下血管。(锁骨骨折后、第一肋骨畸形;慢性哮喘,慢阻肺;头前伸、圆肩) 3,胸椎-肩胛带力学异常 胸椎后凸、僵硬或肩胛骨前移内旋,使颈椎代偿性前屈,增加斜角肌负荷。(驼背,园肩) 4,颈椎结构异常 颈椎曲度变直、不稳(颈椎病),或神经根刺激(颈丛),都会反射性引起斜角肌痉挛或持续紧张。 二、功能性与代谢相关 5,慢性劳损与过度使用 久坐、伏案、频繁抬举、肩挑重物等日常动作引起肌肉慢性劳损、筋膜黏连。比如长期伏案、习惯性高枕、偏头睡姿、健身过度使用胸锁乳突肌群、错误的颈部牵引等, 6,受凉引发肌纤维炎 寒冷刺激(如夜间吹风)导致斜角肌血管收缩,形成无菌性炎症,触发肌痛与僵硬。 三、神经反射与心理因素 7,颈部外伤后遗(如挥鞭伤),或身体其它部位的创伤,引起反射性的斜角肌紧张。 创伤后肌肉进入保护性紧张模式,斜角肌成为慢性高张力肌群。或身体其它部位的创伤,引起反射性的斜角肌紧张。 8,心理-情绪因素 长期精神紧张、焦虑,促使斜角肌等颈肩部肌肉产生非意识性紧张,诱发或加重症状。 斜角肌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一、疼痛相关症状(牵涉痛 + 神经痛) 头痛、耳痛、眼痛 颈部痛、肩痛、肩胛骨内缘痛 胸痛、锁骨痛、腋窝下痛、胁部痛 上肢痛(包括肘部痛、腕部痛) 👉 肚脐以上的疼痛,都可以考虑与斜角肌有关 二、神经血管压迫表现 上肢麻木(特别是尺侧) 手发沉、发凉、无力 手变颜色(紫色、白色) 奇痒、烧灼感、放射痛 三、植物神经相关症状 头晕、头鸣 心慌、胸闷、恶心 耳堵、听力迟钝 阵发性后头局部出汗 打嗝 🔍 临床症状提示斜角肌综合征诊断要点 当患者表现出以下情况之一或多项时,应高度怀疑斜角肌综合征: 1,存在两个或以上疼痛部位,无法用一个疾病解释 → 多处疼痛分布广泛但定位不清,警惕神经源性或肌筋膜牵涉痛。 2,某一或多个部位疼痛,同时伴有: – 手麻、上肢麻木、感觉迟钝或针刺感等神经症状。 → 上肢远端症状可能由颈部近端压迫所致。 […]

> View article

这是我昨天接诊的一位膝关节疼痛已一年多的患者,B超提示为滑囊炎。但我发现他的疼痛分布并不符合单纯滑囊炎。 详细检查发现: 左小腿上外侧感觉迟钝; 叩击腘窝外侧沟可引发向小腿上外侧的放射痛; 该沟区按压也可诱发相同的放射痛。 综合判断为腓肠外侧皮神经卡压,卡压点位于腘窝外侧沟。针刺治疗后,放射痛明显缓解。下次复诊将观察远期效果。 我一点体会 1, 膝关节疼痛位于左膝外侧,有时向左小腿上外侧放射。 2,当检查时,左小腿上外侧有一片钝麻区域。 3, Tinel 征:叩击左大腿后侧下部时,疼痛放射至左小腿上外侧。 4,如果卡压发生在腓总神经分出腓肠外侧皮神经的部位,可能会累及腓总神经,导致足部无力。但如果卡压发生在腓肠外侧皮神经已分出之后,仅腓总神经受影响,此时不会出现小腿上外侧的感觉异常。 5,鉴于左下肢无无力表现,因此这是一个单纯的腓肠外侧皮神经卡压案例,卡压点位于腘窝外侧沟。 6,在该沟处进行针刺可以松解卡压,疼痛随之消失。 7,为什么我在面对这种病例时不首先考虑膝关节局部问题?第一,因为疼痛有时会放射至左小腿上外侧;第二,患者夜间因膝痛醒来;第三,局部无明显压痛点。正是这些细节促使我进行了进一步检查,例如感觉测试和 Tinel 征。 8,我决定进一步检查,特别是做一些神经方面的测试,因为我觉得有些地方对不上号。一旦我把我的思路和检查过程展示出来,诊断就会变得很清晰,看起来这个病例一点也不神奇。有价值的是,能想到它不是单纯的滑囊炎,而做进一步的检查,找出真正原因,对因治疗,这才是我想分享的重点。 我以前治疗的二例患者 1), https://youtu.be/ZMnbhUWjhpw 2), https://youtu.be/2csg4dPsIEE 一点腓肠外侧皮神经卡压的知识。 🧠 1. 解剖与功能 腓肠外侧皮神经(LSCN) 是 腓总神经(Common Peroneal Nerve) 的一个分支,主要负责小腿外上侧皮肤的感觉支配。 它在**腘窝的外侧沟(lateral popliteal fossa groove)**处分支,表浅地穿出筋膜,在腘窝外侧走行。 它与胫内侧皮神经(medial sural cutaneous nerve)共同参与组成腓肠神经(sural nerve),但不是每个人都形成腓肠神经。 ⚠️ 2. 卡压的高风险部位 腘窝外侧沟:LSCN 在这里穿出深筋膜,是常见的卡压点。腘窝外侧沟是指腘窝上外侧到腘窝下外侧的股二头肌内侧缘的沟,是腓总神经下行的线路。 坐姿压迫或交叉盘腿:久坐或压迫腘窝区域容易导致神经受压。 肌肉紧张或损伤(如股二头肌外侧头)也可能压迫该神经。 😖 3. 临床表现 症状区域: […]

> View article

以耳部疼痛伴耳堵,耳鸣,这种病例在临床上还是常见的,常在耳科检查治疗,而无果。如果把握住发病原因,发病机理,针灸治疗效果还是满意的。 小面是我治疗有记录的几例 耳廓不舒服|耳部难受|耳廓周围胀闷|带耳机戴游泳帽严重 ear block, noisy ear, and hearing lost for 2 weeks 一例颈椎病引起的耳堵,头晕,不平衡分享 一点体会 1,颈源性耳大神经痛。患者的左耳后疼痛,放射至前额和眼睛。耳后下耳廓、耳垂、下颌角感觉迟钝。颈椎2-3横突处压痛,压痛放射至耳后、前额和眼睛。这些都是耳大神经痛的诊断证据,但它是颈部肌肉,筋膜或颈椎引起的,意思是,耳大神经痛不是原发的。 2,而耳鸣,耳堵,听力迟钝等症状也是颈源性的,而不是耳大神经引起的,耳大神经是纯感觉神经。因此治疗耳大神经痛,就治疗了耳鸣,耳堵。 3,耳大神经(C2-C3)与耳颞神经、枕小神经等存在交叉连接,颈部病变可通过这些交叉神经的影响,传导耳部症状,解释了耳鸣、耳堵感等耳部不适的出现。 4,颈部深筋膜通过咽后间隙、颅底筋膜等连接至: 颞骨、翼内肌、咽鼓管开口肌群(腭咽肌、腭帆张肌); 导致咽鼓管开闭失衡(ETD); 继而出现耳闷、耳鸣、自声增强、听力迟钝等。 5,交感神经链功能紊乱(如颈交感节紧张)。上颈段紧张可能刺激或抑制交感链,进而影响咽鼓管周围血管收缩与黏膜调节; 内耳微循环 ➜ 耳鸣、耳堵、轻度听力下降; 甚至出现头晕、焦虑感等自主神经表现。 6,很多疾病教科书上没有答案,我们就自己就瞎琢磨吧。颈源性耳大神经痛与颈源性耳鸣一起考虑会更全面一点。 7, 从中医的角度,耳鸣,听力迟钝我们要从肝肾辩证论治,从气血论治。我认为,如果是病在二侧,年龄稍大,一定要考虑全身因素;如果是单侧,并且有局部的疼痛,要从局部考虑,也可称为【继发性耳鸣】,是耳内问题,还是颈椎问题,局部问题多是血气淤或湿寒。取穴也应遵循这个原则。 谢谢关注!一起进步!

> View article

基本信息: • 年龄/性别/体型:70岁,男性,肥胖。患者自述为”坐骨神经痛”。 • 主诉:双侧大腿后侧疼痛,左侧明显,右侧轻微,持续一年多。 疼痛特点: • 部位:大腿后侧,未延伸至腘窝。 • 性质:紧痛。 • 诱因:站立或行走约100米后加重。 • 缓解:坐下后疼痛立即消失,平躺时无痛。 • 伴随症状:臀部疼痛,腰部无痛。 体格检查: • 直腿抬高试验:阴性。 • 感觉与肌力:无异常。 • 四字试验:阴性。 • 腰部:无压痛。 • 大腿后侧:无压痛。 • 臀中肌:有压痛,但无放射痛。 • 梨状肌和股方肌:无压痛 看看大家什么看法? 1. 坐骨神经痛 临床特点。腰臀→小腿、足部放射痛,麻木、刺痛,常一侧,弯腰加重。 鉴别要点。小腿、足部症状明显;大腿后侧感觉常正常;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居家治疗建议。腰部伸展、避免弯腰久坐、热敷腰臀、适当行走。 2. 骶髂关节炎 临床特点。骶髂部深处痛,晨僵、翻身困难,久坐久站后加重。 鉴别要点。髂后联合压痛,4字试验阳性,多为双侧。 居家治疗建议。热敷骶部、普拉提桥式、避免久站久坐、适量抗炎药。 3. 臀深肌综合征(梨状肌综合征,股方肌综合征,闭孔肌综合征,髂腰肌综合征) 临床特点。臀中深层痛,可放射至大腿、小腿,久坐或开车加重。 鉴别要点。腰部MRI正常,梨状肌压痛明显,坐骨神经牵拉痛。 居家治疗建议。臀深肌伸展(如鸽式拉伸)、滚筒放松臀部、避免交叉盘坐。 4. 股后皮神经卡压 临床特点。大腿后侧皮肤灼痛、麻木,坐久或穿紧身裤加重。 鉴别要点。只影响感觉;不放射至小腿;直腿抬高试验阴性。 居家治疗建议。穿宽松裤、避免压迫、热敷臀下缘、泡沫轴轻压。 5. 股二头肌拉伤 临床特点。剧痛,活动时加重,大腿后外侧压痛,跑步或爆发动作引起。 […]

> View article

1. 坐骨神经痛 临床特点。腰臀→小腿、足部放射痛,麻木、刺痛,常一侧,弯腰加重。 鉴别要点。小腿、足部症状明显;大腿后侧感觉常正常;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居家治疗建议。腰部伸展、避免弯腰久坐、热敷腰臀、适当行走。 2. 骶髂关节炎 临床特点。骶髂部深处痛,晨僵、翻身困难,久坐久站后加重。 鉴别要点。髂后联合压痛,4字试验阳性,多为双侧。 居家治疗建议。热敷骶部、普拉提桥式、避免久站久坐、适量抗炎药。 3. 臀深肌综合征(梨状肌综合征,股方肌综合征,闭孔肌综合征,髂腰肌综合征) 临床特点。臀中深层痛,可放射至大腿、小腿,久坐或开车加重。 鉴别要点。腰部MRI正常,梨状肌压痛明显,坐骨神经牵拉痛。 居家治疗建议。臀深肌伸展(如鸽式拉伸)、滚筒放松臀部、避免交叉盘坐。 4. 股后皮神经卡压 临床特点。大腿后侧皮肤灼痛、麻木,坐久或穿紧身裤加重。 鉴别要点。只影响感觉;不放射至小腿;直腿抬高试验阴性。 居家治疗建议。穿宽松裤、避免压迫、热敷臀下缘、泡沫轴轻压。 5. 股二头肌拉伤 临床特点。剧痛,活动时加重,大腿后外侧压痛,跑步或爆发动作引起。 鉴别要点。有明确外伤史、急性拉伤后肿痛、活动受限。 居家治疗建议。冰敷急性期、绷带包扎、48小时后轻度牵拉和热敷。 6. 坐骨结节滑囊炎 临床特点。坐骨结节局部钝痛、坐着硬板凳加重,起身困难。 鉴别要点。结节局限压痛,触之有囊性感觉。 居家治疗建议。坐垫保护、减少坐硬凳、热敷、手法放松股二头肌起点。

> View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