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神经和肌肉问题

【医学病例报告】 如履鹅卵石:一例被误诊为跖板撕裂的 Morton 神经瘤 患者信息患者女性,67 岁,欧洲裔,护士。主诉前足疼痛约 7–8 个月。 现病史患者自述前脚掌持续锐痛,行走赤足或踮脚时加重,前足负重时尤为明显,以致无法正常承重。穿紧鞋或高跟鞋时症状加重,休息或脱鞋后缓解。患者形容疼痛感如“脚下踩到一粒小石子”,即使赤足行走时亦然。站立时可见足趾分开,排列不齐。 既往就诊及检查 起初因疼痛及足趾排列异常就诊足科医生。 X 线片:未见骨折。 转诊足踝专科医生。 MRI 检查:提示跖板部分撕裂,并伴有跖趾关节退变。 专科医生处理意见:建议 11 月复诊;若撕裂未愈合且症状持续,考虑手术修复。 体格检查 第 3–4 趾间跖骨头间隙明显压痛。 Mulder 征阳性。 前足跖面感觉减退,趾端感觉基本正常。 临床印象 Morton 神经瘤(第 3–4 趾间)。 跖板部分撕裂伴退变(MRI 所见)。 分析与推理虽然 MRI 显示跖板部分撕裂,但患者的临床表现——如“踩石子感”、锐性神经痛、Mulder 征阳性以及前足感觉异常——更符合跖间神经卡压的特征。跖板撕裂很可能是既往旧伤或背景性病变,其作用主要在于改变足趾排列、增加跖间隙,从而使跖间神经更容易受到压迫。真正导致患者疼痛的原因,更符合神经卡压而非撕裂本身。 结论跖板撕裂可能是旧伤,并非直接疼痛来源;真正的症状源自跖间神经卡压。本病例强调了临床检查与影像学结果结合的重要性,提示只有通过临床—影像对照,才能揭示真正的致痛因素。 备注患者将接受针灸治疗,随访结果将在数周后报道。

> View article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七十五) ——传统针灸的经络思维和现代医学的结构诊断 昨天我接诊一位新西兰职业足球运动员。他踢完球后,总是出现右大腿内侧刺痛,休息后缓解。如果只凭部位下诊断,很多针灸师会认为这是“三阴经不通”,或是内收肌损伤,于是在大腿内侧下针。病人也说,他去过别的针灸诊所,医生就是在那里扎针。但问题是,大腿内侧压上去并不痛,连病人自己都觉得不像肌肉拉伤。 进一步检查发现:大腿内侧无压痛;腰大肌压痛不明显,但髂肌压痛高达 9/10,腹股沟韧带压痛同样 9/10;Tomas 实验阳性(提示髂腰肌紧张/缩短)。这些表现让我排除了内收肌群损伤,更倾向于髂肌的病变。 我的诊断思路是髂腰肌挛缩引起闭孔神经卡压,造成大腿内侧神经性疼痛。因此,通过松解髂腰肌,刺痛很快消失 传统针灸确实可以解决很多功能性的问题,比如肌肉短暂紧张,气血不畅。针一扎,气血一动,症状能减轻。但如果病程进入结构性改变,比如髂腰肌长期高强度使用,已经出现明显挛缩,肌肉不仅紧,还缩短、变硬,而出现【结构性变化】,这就不是单纯“调气血”能解决的。 这个球员的髂肌和腹股沟韧带压痛达到 9/10,这已经是结构性卡压。在这种情况下,针灸必须“直面病灶”: 直接按压髂腰肌,从腹部深探到髂窝,触到那条紧绷的髂肌,点按数秒,病人往往会立即牵扯到腹股沟或大腿内侧,然后逐渐松缓; 针刺髂腰肌两个“扶着点”——腰椎横突和股骨小转子,一个松解近端起点,一个松解远端附着,才能真正解除髂腰肌挛缩,减轻对闭孔神经的刺激。如果还停留在“哪里痛就扎哪里”的层面,只能治表,治不了本。 传统针灸的诊断,主要依靠经络辨证,大腿内侧痛,就归在三阴经;大腿外侧痛,就说是胆经;后侧痛,就按膀胱经。再往上一步,就是把它牵扯到脏腑,比如大腿内侧痛,算作脾、肝、肾的问题。但这套体系,说到底是部位的诊断,而不是病因的诊断。 对于痛症来说,把大腿内侧痛牵扯到“肝肾不调”,其实没有实际临床意义。它只是一个古代的“标签”。真正决定病人能否痊愈的,不是标签,而是能不能找到那个具体的卡压点。 现代医学的解剖知识告诉我们: 髂腰肌的紧张, 腹股沟韧带的张力, 闭孔管内压力增加,都可能直接导致闭孔神经受到刺激。 这种诊断,比“三阴经经络不通”要精确千百倍。 传统针灸的长处在功能调节,但短板在结构层面。如果不吸收现代医学的解剖学、神经学知识,就很容易陷在“哪条经络有病,就在哪条经络下针”的惯性思维里。但病人不是古代的病人。一个踢职业足球的运动员,他要的不是“调理三阴经”,而是能不能马上踢球、跑动时不再刺痛。 所以,现代针灸师,要把传统针灸的经络思维和现代医学的结构诊断结合起来。前者善于调节人体功能障碍,后者则能通过精准治疗解决结构性问题。功能性的调节靠经络,结构性的松解靠解剖。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 View article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七十四)——八把半锁,解锁身体的疼痛密码 做中医推拿的医者,都知道古人有一套“八把半锁”——青龙锁、返魂锁、紫金锁、白虎锁、循门阴阳锁。把这些关键部位称为“锁”,其实形象极了,它们都是关节或关节周围的枢纽点;而所谓“解锁”,就是打开这些枢纽,让气血畅通,疼痛自然缓解。 最近查找这些锁的位置,才越发佩服古人的眼光: 青龙锁在颈肩交界,也就是斜方肌的转角位置; 返魂锁在腋窝区域,前后有胸大肌、背阔肌、大圆肌,以及肱三头长头腱组成的四边口; 紫金锁在腹部,下面就是腰大肌。 用现代解剖学来看,这些锁对应的其实是神经枢纽: 青龙锁,解臂丛神经卡压 返魂锁,解腋神经、桡神经卡压 紫金锁,解髂腹股沟皮神经、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卡压 换句话说,古人从表象入手、从外到里,早就精准地抓住了疼痛和麻木的根源。他们可能不知道“神经卡压”这个现代名词,但靠触诊、压痛反应、关节活动受限,就找到了问题所在。 在我们的临床实践里,我们一直强调: 斜角肌搞清楚了,解决一大半肩背痛麻问题; 髂腰肌搞清楚了,解决一大半腰腿痛麻问题。 而古人早就发现了这些枢纽点,并实实在在帮老百姓解除病痛。我们常说“继承中医精华”,可是真正的精华,其实就是这些功能锁与解锁手法——比那些空洞的口号强大百倍。 古人的眼光、临床智慧和直觉,远远超过了很多现代教科书上的描述。我们能做的,是把这些经验与现代解剖、神经学结合,让中医的手法更精准,也让老百姓真正受益。 今天我刚治疗一例腹股沟和大腿外侧疼麻的患者。三天前,她做瑜伽后开始右腿抬不起来,右大腿外侧麻木,右腹股沟刺痛。她一进诊室,一说病史,我就知道问题出在哪。我一压右下腹,她疼得难忍,疼痛指数9/10,右腹股沟压痛明显,右大腿感觉异常。诊断很明确——髂腰肌痉挛,刺激了股外侧皮神经。 于是,解锁,解【紫金锁】。一分钟以后,全部疼痛消失,走路抬右腿完全正常。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 View article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七十三) ——“像而不是”的病例,恰恰是很多慢性病、顽固病久治不愈的根源 昨天接诊一例肩痛患者。患者来时,带着B超报告、家医推荐信,诊断都是——肩袖损伤。她自己也坚信问题在肩袖。看起来答案已经写好,任何医生见到这样的病案,大多会顺着这个思路走。 可当我仔细追问,发现她夜里痛得睡不着,肩胛缝也痛得厉害。这两个细节让我停下脚步。正是这份警觉,让诊断的天平发生了倾斜。最后,一次简单的临床实验(Adson试验、斜角肌压痛)揭开了真相,她真正的病因是——斜角肌神经卡压。 1. 诊断的力量,远胜于治疗 如果不去怀疑,她就会继续在“肩袖损伤”的标签下兜圈子,吃止痛药、打封闭、做理疗,甚至考虑手术。真正让她好转的,并不是针灸手法,而是重新审视、重新定位诊断的那一刻。 2. 常见疾病背后的陷阱 肩痛是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很多医生习惯性地把它归到“肩袖损伤”或“肩周炎”。但真正让病人反复多年、久治不愈的,往往不是这些表象,而是被忽略的深层病因。“像而不是”,才是临床最大的陷阱。 3. 医生与机器的差别 B超可以看到撕裂,却解释不了“为什么夜里痛得不能睡”,更解释不了“肩胛缝痛”。影像能看到的是结构,而人的症状很多时候来自功能障碍。机器看不到这些细节,只有医生通过触诊、问诊和临床思维,才能捕捉到真正的病因。 4. 临床经验与自信 怀疑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用方法去验证。Adson实验、斜角肌压痛,给了我最直接的答案。这背后是一种自信,对经验的自信,对临床逻辑的自信。随着病例的积累,这种自信不断被验证,又反过来增强。这就是“临床经验的功力”,不仅治好病,还能改变病人甚至同行的思维。 5. 我的最终感受 这是一个典型的“超越教科书”的病例: 看似标准的肩袖损伤,实则斜角肌卡压 传统穴位(肩髃、肩井)针而无效,精准取穴(天窗、天牖、缺盆)立竿见影 影像报告提示有限,临床检查决定胜负 医学的最高修炼,其实就是看透“像”,找到“真”。 【昨天治疗肩痛病例分享】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 View article

肩痛病例分享 今天接诊一位50多岁的女性患者,主诉右肩疼痛已超过3个月,每天服用止痛药仍无法缓解。她带来了B超报告,提示“肩袖撕裂伴滑囊炎”。她此前曾接受过针灸5次,但疗效不佳。由于她的家医是我的粉丝,且她的肩痛是我之前治疗过的,因此家医在诊断为 rotator cuff syndrome 后,推荐她来找我。 诊断再思考 患者右肩活动明显受限,稍一活动就痛得齿牙咧嘴。从病史和检查来看,她的诊断似乎毫无疑问就是肩袖损伤。 但在问诊中,患者补充了一个细节:夜间痛得无法入睡。同时,她还指出右侧肩胛缝也疼得厉害,自己以为是肩袖损伤牵涉过去的。正是这个夜间痛和肩背痛,让我警觉并开始怀疑。 进一步检查中,我让患者做 Adson 实验:头转向右侧,下颏朝向锁骨后再抬头。结果立刻诱发了她熟悉的肩背剧痛,甚至让她难以忍受。随后按压右侧前、中斜角肌,患者疼痛高达 9/10,并伴随麻木感放散至整个右上肢。 结合这些表现,我确诊为 胸出口综合征(斜角肌卡压),而非单纯的肩袖损伤。 治疗过程 确诊后,我在右侧斜角肌区取 天窗、缺盆穴,每穴按压1分钟。按压后让患者活动肩关节,症状立刻减轻不少。 随后针刺松解斜角肌,远端取 后溪穴,得气后指导患者活动肩关节约10分钟。再针刺 天窗、缺盆、天牖穴,得气后留针30分钟,中间行针2次。 治疗结束后,患者肩背痛由原来的剧痛缓解至 3/10,斜角肌按压痛降至 5/10。她激动得直喊“太神奇、太不可思议”,最后甚至能与我击掌庆贺。 临床体会 1,看似肩袖损伤,其实只是像,真的不是。临床上这种像而不是的病例太多了。我们的任务就是把看着像的,找出它真正的疾病。 2,再一次验证B超报告不可信,只做参考。 3,单从中医辨证出发,知道它是斜角肌的问题与不知道它是斜角肌的问题,选穴一定是大不一样,不知道斜角肌的问题,一定是选肩井,肩宗,肩髃穴为主,而知道它是斜角肌,一定是以天窗、天牖,缺盆为主。 4,别人也选肩髃,肩井,肩宗穴,治疗不管用,为什么我就选管用啊,最后也是以失败告终。 5,很多来找我的患者,我会推翻原有诊断或治疗方案。虽然患者一开始未必理解,但按我思路治疗,往往能获得理想结果,这也是我行医生涯中的庆幸所在。   像这样的病例,我一天能接四、五例。别人久治不效,我常常一次见效。真正的差别,不在针法,而在思路。抓住病因,疗效自然就出来了。

> View article

今天治疗一例膝痛,男性,50岁,二个月前健身房训练时,扛杠铃时,马步下蹲,再起时,扭伤了左膝关节,一直不舒服,带护膝保护,不是很疼,但总觉得不对劲。昨天突然膝痛加重,走不了路,需要柱双拐。 膝痛病例分析: 1. 起病机制 • 健身房扛杠铃,下蹲起身时扭伤。 • 之后持续两个月仅有“感觉不对劲”,提示膝关节内部结构可能有轻度损伤,而非单纯软组织扭伤。 • 昨天突然加重,疼痛剧烈,行走困难,需要双拐。 2. 体格检查 • 屈曲受限:不能大幅度弯曲,强行屈膝痛达 9/10。 • 膕窝深压痛:压痛点 9/10,定位意义强。 • 影像学:X 光提示关节积液,但无明显外观肿胀。 提示关节腔内刺激,而非单纯骨性损伤。 3. 针灸治疗反应 • 针刺 委中、委阳 后疼痛立即明显缓解。 • 病人屈膝疼痛降至 5/10,下床能自行走路,不再依赖双拐。 • 提示为 急性痉挛/功能障碍 性疼痛,而非固定性机械卡顿。 4. 鉴别要点 半月板撕裂 • 自然史:典型半月板损伤一旦发生,多为反复发作、长期屈伸障碍。 • 本例不符:患者两个月几乎无明显疼痛,仅“不对劲”,不符合典型大撕裂的病程。 膕肌损伤 • 特点:轻度损伤时仅表现为隐约不适、深部酸胀,运动后偶有发紧。 • 加重机制:在下蹲、扭转或负重时容易诱发痉挛。 • 急性表现:一旦痉挛,屈膝立即受限,疼痛剧烈,甚至无法行走。 • 针刺反应:委中、委阳能快速解除膕肌紧张,临床表现与本病例高度吻合。 5. 逻辑链 • 初始扭伤,膕肌轻度损伤(或拉伤)。 […]

> View article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五十五) ___不是病,却要命!三年头痛,被我一根针松开 Steve 的治疗视频 Steve,KIWI,是一位在奥克兰工作的水工,头痛整整三年了。 这种头痛,不是瞬间的刺痛,也不是阵发性的偏头痛,而是整天像有人在他头上缠了一条厚厚的毛巾,紧紧勒着,让人透不过气。 这种感觉,日复一日,三年来没停过。 他说:“我每天像老牛拉破车,没得选。上有老,下有小,公司还得跑。” 可这样的状态,让他完全失去了生活的乐趣。 Steve 其实并不是自己来找我的。 他的一个员工曾在我这里治疗过疼痛,效果很好,就劝他说:“去试试针灸吧。” 他才勉强来了。 第一次针灸,他说:“好像松了一点。” 第三次,他说:“这两天没怎么痛。” 第五次,他已经能笑着说:“好久没这么轻松了。” 他后来在反馈中写道: “我头上的那条‘毛巾’终于解开了,感觉自己又能呼吸到新鲜空气了。” 像 Steve 这样头痛多年、生活质量被严重影响的人很多,很多人被迫一辈子依赖止痛药。 我治疗头痛无数,谈谈自己的一点临床体会: 1. 先分颅内、颅外 • 颅内病变(良性颅内压增高、偏头痛、癫痫性头痛、颅内占位、脑炎等),往往难以单靠中医根治,需要西医影像学检查和干预。 • 颅外性头痛(精神性、神经性、肌肉性),是中医针灸的优势领域。 2. 颅外再分神经、肌肉、血管 • 神经性头痛:针灸、穴位封闭效果显著。 • 肌肉性头痛:口服中药、推拿、针刺均可。 • 血管性头痛:配合活血化瘀、疏通经络的治疗方法。 3. 首选检查颈椎 现代人低头用手机、伏案工作过多,颈椎病几乎人人有,是导致或加重头痛的常见因素。因此治疗颈椎病是关键一环。 4. 取穴有重点 • 肌肉性头痛:颈头交界处八块肌肉是治疗重点,常取风池、天柱、完骨。 • 神经性头痛:重在解除卡压,重点穴位有风池、天窗、天牖。 • 精神性头痛:医缘很重要,患者的信任、配合,以及医者的语气与态度,都直接影响疗效。 一句话寄语 头痛不是病,痛起来真要命。 无论是什么类型的头痛,哪怕痛了十年、二十年,也不要放弃,想办法帮你缓解、改善,甚至摆脱它。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 View article

一位老医生的修炼随笔(五十四) —–一个慢性疼痛病案治疗失败分享 这篇随笔,想和大家分享一个我临床中遇到的慢性疼痛病例,以及我在治疗过程中的失败与思考。 患者双下肢小腿外侧疼痛剧烈,疼痛评分可达9分,已折磨他近13年。除小腿上外侧二个点,还有左颈部两个点、左肩前侧一个点。他长期依赖局部封闭注射,每3-4周一次,坚持了7年,同时还服用强效止痛药来缓解疼痛。 他不愿长期打封闭,想用中医方法,因此找到我。我为他采用针灸、拔罐、筋膜松解等中医疗法,持续治疗了几个月。在此过程中,左颈部的两个痛点和左肩前侧的痛点明显缓解,生活与工作状态都有很大改善。患者对此非常高兴,也因此坚持配合治疗。 然而,真正困扰他的核心问题,双下肢小腿外侧的两个痛点几乎没有改善,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更糟糕的是,他长期服用强力止痛药,已经形成了明显的药物依赖。 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慢性疼痛的成因远比想象复杂。它不仅涉及局部组织病变,还常伴有中枢敏感化、心理障碍、精神压力以及药物依赖等多重因素。单纯依靠针灸或肌筋膜松解等局部治疗,显然很难彻底解决。 回顾这次治疗,我认为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首先,是我最初治疗思路的局限。我起初主要将其视为肌肉筋膜问题,忽略了患者可能已进入中枢敏感化阶段。 其次,是我与患者在认知与期望上的偏差。他坚持使用中医疗法,不愿面对药物依赖和心理问题的存在,这使治疗方案难以全面展开。 最后,也是现实限制,作为一个私人中医诊所,没有资源,没有大医院提供的平台,无法提供止痛药物管理、心理疏导和康复训练等多学科支持。 面对这样的病例,我学会了承认失败,也更清楚自己的局限。慢性疼痛患者需要多学科协作与综合管理。疼痛科、心理科、康复科,甚至营养师的支持都不可或缺。 我希望能与更多专业团队合作,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治疗。同时,加强患者教育与沟通,让他们理解慢性疼痛的多维机制,接受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此外,非药物的“无形”治疗同样重要,如疼痛教育、认知行为疗法、渐进性运动疗法等,这些方法不仅有助于缓解疼痛,也能帮助患者戒除药物依赖。 我也会坚持定期评估疗效,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无效治疗的长期重复。 患者去年早期治疗的视频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 View article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四十七) ——三条神经,一只手,能不能治,就看你看不看得懂 昨天接诊一位女性患者,右手麻木。我让她做一个“OK 👌”手势,她怎么都做不出来。 我说:“你这是正中神经受损。” 她睁大眼睛问:“你怎么知道的?” 其实,这是一个很基础的神经功能测试。只要你掌握了一些规律性的手势、手型和感觉分布,就能通过简单的动作,判断是哪条神经出了问题。 一、动作判断:一个手势,一条神经 • 👌 做不了 OK 手势(拇指食指对捏) → 正中神经受损 • ✋ 五指无法张开 → 尺神经受损(骨间肌无力) • 🙌 手腕不能上翘(腕下垂) → 桡神经重度损伤 动作做不出来,往往说明神经正在影响该区域的肌肉功能。 二、手型改变:时间久了,会变形 如果神经长期受压,肌肉会萎缩、代偿,出现典型“病态手型”: • 🐒 猿手(拇指不能对掌,掌心扁平) → 正中神经严重受损 • 🐾 爪形手(小指无名指屈曲) → 尺神经受损 • 🙇 奴形手(手垂+手指不能伸) → 桡神经广泛受损 这类手型变化,往往预示病情已久,甚至存在不可逆损伤。 三、感觉麻木区域:哪麻哪根神经出问题 • 🐯 虎口麻木(拇指与食指之间) → 桡神经 • ☝️ 小指+无名指一半麻木 → 尺神经 […]

> View article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四十六) ——不是每一个“突出”,都需要治疗 有一个词,“无症状性椎间盘突出”是不是很陌生,其实它存在与大多数成年人当中。 就是你做MRI时,发现了“椎间盘有突出”,但你本人没有任何不适,不腰痛、不腿麻、不坐骨神经痛,生活、工作一切如常。 一,“无症状性椎间盘突出”并不等于“患病” 事实上,这种影像上的“突出”,就像白头发、皱纹一样,是一种生理性退变,是年龄增长后人体结构的自然变化。 医学研究已经表明,在没有任何症状的人群中,60%以上的中年人做MRI时,都能查出轻度椎间盘突出或退变。但他们并不痛,也没有任何神经症状,因为“突出”≠“压迫”,更不等于“疼痛”。 它并不是疾病,不需要治疗,更不应该当成威胁一样恐惧或回避。 二、把“无症状性椎间盘突出”当成病态,这类错误认知,会带来四大危害: 1️⃣ 心理负担加重 很多人一看到报告写着“椎间盘突出”,立刻陷入恐慌,觉得自己“得了大病”,甚至担心“随时可能瘫痪”。 结果,过度紧张 → 不敢动弹 → 肌肉僵硬、血液循环变差 → 反而真的开始疼了。 2️⃣ 医疗路径被误导 医生看到MRI,也往往“顺着片子走”,默认是神经受压,按“椎间盘突出”来设计治疗方案,结果反而忽略了真正的病因,可能是肌筋膜紧张、骨盆旋移,甚至是髋关节的功能障碍。 结果,误诊 → 误治 → 久治不愈 → 患者越来越迷茫、痛苦。 3️⃣ 活动过度限制 一旦贴上“突出”标签,很多人开始对身体“处处小心”:不敢弯腰、不敢下蹲、不敢锻炼,日常生活如履薄冰。 结果,活动减少 → 腰背肌肉退化、核心稳定性下降 → 腰椎变得更不稳,反而更容易出问题。 ⸻ 4️⃣ 被标签“锁死” “我这个是椎间盘突出”“专家说我这没救了”,于是很多人彻底放弃进一步的诊断与治疗尝试,不再查、不再问、不再希望。 结果,本来可能是肌肉问题、筋膜牵拉、骨盆代偿,却因为被“突出”这个标签套牢,错过了本可以康复的最佳时机。 三、这个“错觉”,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 作为一个老医生,我必须坦诚,把无症状性椎间盘突出当成“重大疾病”,这个集体错觉并不是偶然形成的,而是多方力量共同制造的“医学幻象”。 1️⃣ 影像学的“权威迷信” 很多人相信“片子不会骗人”。 一看到MRI报告上写着“椎间盘突出”,就仿佛坐上了通往瘫痪的列车。 但必须提醒大家:影像只能显示结构,不能说明疼痛是否来自于这里。 2️⃣ 医生的默认从众与“免责心理” 一旦报告写了“突出”,许多医生便“顺着片子走”, 懒得重新评估,也不愿否定已有标签—— 怕一旦出事被患者追责,干脆顺水推舟,走流程、套方案。 结果是:真正病因被忽略,治疗方向越走越远。 […]

> View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