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神经和肌肉问题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四十七) ——三条神经,一只手,能不能治,就看你看不看得懂 昨天接诊一位女性患者,右手麻木。我让她做一个“OK 👌”手势,她怎么都做不出来。 我说:“你这是正中神经受损。” 她睁大眼睛问:“你怎么知道的?” 其实,这是一个很基础的神经功能测试。只要你掌握了一些规律性的手势、手型和感觉分布,就能通过简单的动作,判断是哪条神经出了问题。 一、动作判断:一个手势,一条神经 • 👌 做不了 OK 手势(拇指食指对捏) → 正中神经受损 • ✋ 五指无法张开 → 尺神经受损(骨间肌无力) • 🙌 手腕不能上翘(腕下垂) → 桡神经重度损伤 动作做不出来,往往说明神经正在影响该区域的肌肉功能。 二、手型改变:时间久了,会变形 如果神经长期受压,肌肉会萎缩、代偿,出现典型“病态手型”: • 🐒 猿手(拇指不能对掌,掌心扁平) → 正中神经严重受损 • 🐾 爪形手(小指无名指屈曲) → 尺神经受损 • 🙇 奴形手(手垂+手指不能伸) → 桡神经广泛受损 这类手型变化,往往预示病情已久,甚至存在不可逆损伤。 三、感觉麻木区域:哪麻哪根神经出问题 • 🐯 虎口麻木(拇指与食指之间) → 桡神经 • ☝️ 小指+无名指一半麻木 → 尺神经 […]

> View article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四十六) ——不是每一个“突出”,都需要治疗 有一个词,“无症状性椎间盘突出”是不是很陌生,其实它存在与大多数成年人当中。 就是你做MRI时,发现了“椎间盘有突出”,但你本人没有任何不适,不腰痛、不腿麻、不坐骨神经痛,生活、工作一切如常。 一,“无症状性椎间盘突出”并不等于“患病” 事实上,这种影像上的“突出”,就像白头发、皱纹一样,是一种生理性退变,是年龄增长后人体结构的自然变化。 医学研究已经表明,在没有任何症状的人群中,60%以上的中年人做MRI时,都能查出轻度椎间盘突出或退变。但他们并不痛,也没有任何神经症状,因为“突出”≠“压迫”,更不等于“疼痛”。 它并不是疾病,不需要治疗,更不应该当成威胁一样恐惧或回避。 二、把“无症状性椎间盘突出”当成病态,这类错误认知,会带来四大危害: 1️⃣ 心理负担加重 很多人一看到报告写着“椎间盘突出”,立刻陷入恐慌,觉得自己“得了大病”,甚至担心“随时可能瘫痪”。 结果,过度紧张 → 不敢动弹 → 肌肉僵硬、血液循环变差 → 反而真的开始疼了。 2️⃣ 医疗路径被误导 医生看到MRI,也往往“顺着片子走”,默认是神经受压,按“椎间盘突出”来设计治疗方案,结果反而忽略了真正的病因,可能是肌筋膜紧张、骨盆旋移,甚至是髋关节的功能障碍。 结果,误诊 → 误治 → 久治不愈 → 患者越来越迷茫、痛苦。 3️⃣ 活动过度限制 一旦贴上“突出”标签,很多人开始对身体“处处小心”:不敢弯腰、不敢下蹲、不敢锻炼,日常生活如履薄冰。 结果,活动减少 → 腰背肌肉退化、核心稳定性下降 → 腰椎变得更不稳,反而更容易出问题。 ⸻ 4️⃣ 被标签“锁死” “我这个是椎间盘突出”“专家说我这没救了”,于是很多人彻底放弃进一步的诊断与治疗尝试,不再查、不再问、不再希望。 结果,本来可能是肌肉问题、筋膜牵拉、骨盆代偿,却因为被“突出”这个标签套牢,错过了本可以康复的最佳时机。 三、这个“错觉”,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 作为一个老医生,我必须坦诚,把无症状性椎间盘突出当成“重大疾病”,这个集体错觉并不是偶然形成的,而是多方力量共同制造的“医学幻象”。 1️⃣ 影像学的“权威迷信” 很多人相信“片子不会骗人”。 一看到MRI报告上写着“椎间盘突出”,就仿佛坐上了通往瘫痪的列车。 但必须提醒大家:影像只能显示结构,不能说明疼痛是否来自于这里。 2️⃣ 医生的默认从众与“免责心理” 一旦报告写了“突出”,许多医生便“顺着片子走”, 懒得重新评估,也不愿否定已有标签—— 怕一旦出事被患者追责,干脆顺水推舟,走流程、套方案。 结果是:真正病因被忽略,治疗方向越走越远。 […]

> View article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四十五) ——被贴错的标签,有时比病还可怕 今天是他第二次来诊,腰腿痛已经五年了。 左侧从腰到腿,反反复复,严重时连站都站不稳、走也走不了。在中国做了个核磁,说是“腰椎4-5椎间盘突出”,这个诊断他就记在了心里,从此所有医生的治疗也都围着这个“帽子”转。他出门看病,MRI片子随身带着,谁看都是那句话,你这是椎间盘压迫神经。 可越治越重,疼痛越来越频繁,甚至干不了活、无法走路。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怕瘫痪、怕加重、怕做错动作,这五年,他基本放弃了锻炼,整个人小心翼翼地“活着”。 他来找我,说:“我这椎间盘又严重了吗?” 我听了他的症状,疼痛从腰到大腿外侧,再到脚踝,我第一反应就是,他疼痛的部位就不是椎间盘问题。 检查直腿抬高试验,阴性;腱反射、皮肤感觉都正常,连一点典型坐骨神经痛的迹象都没有。这哪里是神经受压? 再细查,腰大肌压痛明显,按到腹部那一块他直喊“救命”;臀中肌、臀小肌、阔筋膜张肌全都紧绷;髋关节活动时“吱吱响”,就像一个生锈的门轴。 这是个典型的腰臀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核心问题是肌肉,不是椎间盘。 我告诉他,你的椎间盘没问题,问题在肌肉。这种病能治,根本不是什么“快要瘫痪”的征兆。第一次治疗后,他明显感觉左腿轻松了,血流“过去了”,那种久违的畅快感让他信心倍增,也把压在他心头多年的恐惧和焦虑拿走了一半。 今天第二次治疗后,他回家就写了这张Google评价。语气很轻松,能看出来他是真的释怀了。 这个病例,我想说几点: 一、错误的标签,比疼痛本身更可怕 他并不缺努力就医,也不缺医学检查,但被一个“椎间盘突出”的诊断绑架太久,导致治疗方向错了,五年时间全部浪费。 很多人都是这样,MRI 一做,医生一说,就像铁证如山。但没人追问,这个“突出”真的会导致这些症状吗? 二、换一个医生,就是换一个命运 如果我们不推倒原有诊断,不重新审视病因,就永远跳不出错误循环。只要真正找对方向,再顽固的旧伤,也可能出现转机。 他的改善,不靠运气,而是靠重新评估病因、重新理解疼痛路径。这不是“神经压迫”,是肌肉张力和血液供应问题,当然能治。 三、技术可以被复制,诚意无法伪装 他在谷歌上写的评价中,有一句话我特别感动:“黄博士与其他医生最大的区别,是他为人真诚,医术精湛,诊察亲民。” 说实话,这并不是我“特别厉害”,只是我愿意多听几分钟,肯多按几下,也愿意推翻既有诊断,从头再来。做医生久了才知道,技术是可以学的,但诚意,是伪装不了的。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 View article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四十四) ——也许你就是那个能治好的幸运儿 Leo 是我去年接诊的一位病人,四十岁出头,十五年前打篮球扭伤了左膝。从那以后,膝盖总是酸痛、伸不直,不能运动,下蹲也蹲不下。他一直以为是半月板损伤,也听别人说可能要做手术,但他拖着没查,也不想进医院,怕排队、怕麻烦,就这样放了十五年。 直到他父亲一句话:“去找黄博士看看,他也许能帮你。” 我看了他的症状,立刻排除了半月板损伤的可能。他的症结在于“膕肌”紧张。这块小小的肌肉隐藏在膝后外侧,容易被忽视,但它的紧张,会直接导致膝盖伸不直、蹲不下。几次针灸和筋膜松解后,Leo的膝盖能伸直了,疼痛缓解,下蹲正常。他兴奋得在Google上写了长长的感谢留言,文笔很好,一看就是有文化的人。 感谢他没有彻底放弃。我想借这个病案说两点: 一、不要轻易放弃,只有挑战,才没遗憾 我见过太多患者,病了好多年、查了几张片子、听了专家几句话之后,就彻底失去了希望。其实不是不能治,而是没人告诉你,那可能不是你以为的那个病。 我治好过15年头痛,被人说成颞动脉炎,最后发现是耳大神经卡压; 我也遇到腿麻十几年,以为是糖尿病神经病变,结果是梨状肌压迫坐骨神经; 还有肩痛抬不起来、以为是肩袖撕裂,结果是胸小肌卡压臂丛神经。 只有坚持再查一遍,再问一个医生,才可能遇到改变你命运的那一针。 二、不要迷信标签,也不要轻信“专家”或“自己” Leo认为自己半月板有问题,连专家也这么说;可我一看查体、症状分布,就知道不是;更可惜的是,他也差点信了这个错误的标签,耽误了十五年。 我们太容易给自己贴标签了:“我就是老腰”“我这是骨刺”“我可能是风湿”…… 就像有些“专家”一句话:“这个病没办法”,病人就信了。 问题是,这些贴的,也许就是错的标签。 贴错的标签可以撕掉,放弃的机会还能找回。只要你不放弃,故事就还没结束。 也许,再换个角度;也许,再找一个医生;也许,再重新评估一次病因,你就是那个幸运儿。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 View article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四十三) ——腘窝外侧沟综合征:教科书之外的神经卡压 有时候,医学的真正启示并不在书本上,而是在患者身上。 最近我接连治疗了三例类似的病例:患者主诉为小腿外上侧的麻木、灼痛、放射样不适,常在久坐、久站、剧烈活动后加重,局部查体压痛点多在腘窝外侧沟——也就是股二头肌腱与腓肠肌外侧头之间。我用针灸、小针刀松解该区,一次见效,症状立刻缓解。 这是典型的腘窝外侧沟综合征,但这个词你在标准的《人体解剖学》《实用神经病学》《骨科手术学》里,很难查到。教科书上讲的是腓总神经在腓骨颈处的卡压,甚至更远端踝部的腓肠神经卡压,而腘窝外侧沟这一结构,几乎未被列为高发卡压点。 解剖细节决定一切 我们来看看这个区域的解剖结构—— 腘窝外侧沟是股二头肌腱与腓肠肌外侧头之间的筋膜性狭窄通道,腓总神经在此穿行,并发出其皮支——腓肠外侧皮神经(lateral sural cutaneous nerve, LSCN),该神经支配小腿外上侧的感觉,个体变异极大。 有文献表明,LSCN 有时会单独穿行腘窝,有时与腓肠神经融合,但都可能在穿越腘窝外侧筋膜时发生卡压,尤其在肌腱紧张、筋膜肥厚、腘窝囊肿、外伤瘢痕之后更容易发生压迫(参考:Springer解剖学文献 & PeripheralNerve.org 案例报告)。 尽管这样的案例不常见,但在临床实践中却远比文献数量所反映的更常发生。 临床胜于文献,经验高于逻辑 我不是靠理论判断这个区域有问题,而是从病人身上“读”出来的。每个压痛点、每个皮肤区域的感觉异常、每次针刺的反馈,都是患者亲自“教我”的。 这不是唯一一次“教科书之外”的发现。 我还遇到并治疗过多例如下“非典型卡压综合征”: 耳大神经卡压:不仅引起耳后痛,甚至导致耳鸣、耳堵、轻度听力下降、眩晕等“耳科症状”。一旦解除神经卡压,这些症状也随之缓解。 桡神经在三边孔处受压:教科书常讲桡神经沟、前臂浅支受压,我治疗的几例却明确表现为前臂不适,麻木,无力,检查虎口区感觉障碍,治疗松解三边孔后缓解。 髂腰肌导致股外侧皮神经牵拉:传统解剖学将焦点放在腹股沟韧带下的卡压,但临床发现,深层髂腰肌紧张才是主因,尤其在久坐、产后、跑步者中多见。 闭孔神经卡压导致腹股沟内侧放散痛:教科书讲闭孔管,但我们针灸师不能“穿墙而入”。我通过放松臀深肌群,尤其耻骨下支附近触诊压痛点,成功缓解疼痛。 这些都不是我“发明”的,而是患者“告诉我”的。 教科书是出发点,不是终点 我们必须承认:教材的编写需要共识与统计学支撑,而临床的发现往往先于共识的形成。很多今天已经被写进教材的“综合征”,最早不过是一些医生反复遇到、认真记录、不迷信书本而坚持下来的结果。 我写这些随笔不是为了“挑战权威”,也不是“否定基础”,而是想说: 真正实用的医学,往往来源于临床,而不是纸面。 几例腘窝外侧沟综合征治疗实例 1,腿痛十多年,腿发紧,疼痛,不适,一个血罐症状缓解一大半 2,Still sharp pain in the knee after surgery | tears of the meniscus +ACL | lateral popliteal sulcus 3,Knee pain for year […]

> View article

腰腿痛,大腿后侧的麻木过电,麻木疼痛坐不住,坐骨神经痛,为什么理疗,针灸,调脊,麻痛,奥克兰中医针灸正骨诊所

> View article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三十八) ——不是帕金森,而是桡神经在哭泣 最近接诊一位女性患者,右手拇指和食指震颤已有一年。尤其安静时最明显,越是不动,抖得越厉害;一活动,反而减轻了。专家给她的诊断是“震颤麻痹”(帕金森病),建议她服用多巴胺类药物。 她担心副作用,不愿吃药,转而来找我针灸,抱着试试看的心态。 说实话,这种“局部静止性震颤”,确实容易让人联想到帕金森病。安静时抖动,活动时缓解——这正是教科书上对帕金森震颤的描述。但我总觉得哪儿不太对。 她没有动作迟缓,也没有步态异常;没有面部表情变少,没有齿轮样肌张力。更关键的是,震颤局限于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一年多了,不进展也不扩散,这不像是帕金森病。 我换了个思路,问她:“端锅、提东西有没有问题?” 她说:“端锅的时候,手腕发软。” 我一听就来了兴趣。于是让她坐下,检查她虎口区的感觉——果然有轻度迟钝。我又在肩部的三边孔区域按了一下,她一下说:“哎呀,大拇指麻了一下,还有点疼。” 线索开始清晰起来了。 大拇指、食指震颤,拇指麻木,手腕无力,虎口感觉减退,再加上三边孔压痛诱发麻木,这不是帕金森病,这是桡神经出问题了。 我告诉她:“你这个问题,不是脑子出了问题,而是肩膀深处的神经出了问题。桡神经从肩后一个叫‘三边孔’的地方穿过,如果因为旧伤、粘连或瘢痕压住了它,就会导致你这些症状。” 她这才想起,一年前确实有过“肩凝症”,医生当时就在肩后部打过封闭针。 “这些症状虽然不排除有神经源性震颤的成分,但并不符合帕金森病的模式。帕金森病的震颤,虽然是静止性为主,但往往伴随动作迟缓、齿轮样肌张力增高,以及逐渐加重。而你这一年不变的局部震颤,更可能是肩部桡神经通道的卡压,造成了肌肉控制的不稳定。” 针灸的目的,不是立刻“治好震颤”,而是尝试松解这处压迫,看看震颤是否随之缓解。这是一个顺着线索往下走的过程,一边治疗,一边验证。 有些病,不是诊断难,而是方向一旦错了,越往前走,离真相越远。静止性震颤不一定是帕金森,尤其是那种局限于一个局部、一年无进展的,更要仔细想一想,是不是外周神经在放电,而不是中枢神经的问题。 下一次复诊时告诉上次的治疗效果,也会验证下我的诊断。 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 View article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三十六) —-我认识肩痛的六个阶段 肩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我自己从医几十年,对肩痛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今天回头看,几乎可以把这段历程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哪里痛,扎哪里 最初行医时,只要患者说肩痛,我就按最传统的方法——局部取穴、循经远端取穴,再配合拔罐、推拿。治疗思路简单粗暴,但有时也有不错效果,毕竟大部分是轻症或自限性疾病。 第二阶段:会分病名了,治疗更“对路”了 渐渐开始分清一些常见肩部疾病:肩周炎、肱二头肌腱炎、肩峰下滑囊炎等。不再“通治肩痛”,而是“对号入座”地治疗。治疗上依然是经验取穴为主,思路开始向病因靠拢,不再完全依赖传统经络理论。 第三阶段:进入解剖和功能的世界 在第三阶段,我几乎重新学习了一遍肩部的解剖结构。关节、肌肉、韧带、滑囊位置与功能了然于心,开始应用现代方法治疗,包括小针刀、正骨、松解技术。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判断哪些肩痛可以治疗,哪些应当转诊。 第四阶段:识别少见病,打开盲区 这一阶段,我开始关注“肩痛但不常见”的病因,如:肩胛下肌损伤、喙肱肌劳损、肱肌炎症,等等。我也逐步掌握了神经卡压类疾病的识别与治疗,如:四边口综合征、腋神经卡压、颈椎源性肩痛等。 第五阶段:系统掌握肩痛的“神经性地图” 到了第五阶段,治疗思路已经脱离“肩部局部”,而是转向整个神经系统。我开始熟练识别各种神经源性肩痛:肩胛上神经、肩胛背神经卡压,胸出口综合征,颈椎神经根病,甚至包括: • 糖尿病性神经痛 • 隐匿型带状疱疹 • 酒精中毒性神经病变 • 癌性疼痛 • 丘脑性神经痛 这些病可能表现为肩部疼痛,却完全不是局部肌肉问题。 第六阶段:超越“病”本身,治人而非只治病 到了现在,我对肩痛的理解不仅是“识病-治病”,还要结合患者体质、生活方式、用力习惯,做整体评估。比如有的人肩痛是因为姿势不良,有的人则是过度焦虑、睡眠障碍,单纯治疗病灶远远不够。 在这个阶段,治疗已不再只靠“技术”,而是要有“对人的判断”。我会用中医方式调理身体,用沟通打开患者心结,告诉他如何锻炼、如何避免复发,甚至如何认识身体老化的过程。 这六个阶段,是我几十年行医路上的脚印。它们不是严格分开的,每个阶段都是融合的,彼此交错。但它们真实地代表了我从“治肩”到“识病”再到“疗人”的认知跃迁。 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 View article

这个患者,男性,30岁,华裔, 木工。后背前胸痛一周。他以前也在我们诊所治疗过,这一次就直接过来治疗。 从检查到症状,患者诊断肋间神经痛是没问题,这里我就谈谈我的诊断思路。 1, 开始听到他说,前胸后背痛,我脑子里,想到的第一个病是,”肩胛背神经合并胸长神经卡压“。这个合并卡压的典型症状就是前胸透后背的疼痛,如果发生在身体的左侧,有些患者按“心脏病”检查处理。但是,我检查颈椎5卡压点,无阳性体征。 2,我们临床上做物理检查,不是大撒网样的检查,全面检查,或无目的的检查,而是有目的的检查,这样才准,快。想到肩胛背神经合并胸长神经卡压,就去检查颈椎五卡压点,无阳性体征,再考虑别的问题。 3,我想到第二个病,就是“肋间神经痛”。也是患者描述的“像刀子插进去,到后背”。这个症状一定是神经痛,患者没有拉伤,不可能是肌肉,肋骨的问题。因此按压胸椎5旁,疼痛传到患者前胸的疼痛处。再检查感觉,沿着肋间神经5,有一个感觉敏感带。诊断肋间神经已经确定。我怀疑他是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痛。 4,有时候我们常说,针灸治疗什么病效果好,是的针灸治疗很多病,并且效果好,但是每一个患者来找我们都不是贴上标签啊,不是把“肩周炎”,“颈椎病”,”坐骨神经痛“,”肋间神经痛“,“斜角肌综合征”贴到脑门上的啊,需要我们去”识病“。只有识病,诊断明确,才有我们想得到的治疗效果,不然就是为什么我们治疗不好”肩胛背神经合并胸前神经卡压“。 5,有人会说,中医讲究的辩证,针灸讲究的是经络辩证。你想想,针灸的经络辩证是不是以大致部位辩证为主,以头疼为例,厥阴头痛,少阳头痛,太阳头痛,阳明头痛,是不是大致部位诊断,就是跟经络联系上,也看不出疾病的性质。我们说识病要从定位,定性二方面着手,但经络辩证就是定位,并且还是粗略定位,病位在哪里也还是不明确。定性更谈不上了。 6,上两星期,治疗一例老熟人,认识我二十多年,现在住的离我诊所很远,小病就找附近的医生治疗。这次,她的”网球肘“就是在外边怎么也治疗不好了,影响了她正常生活。这不,又找我。她右手拿水杯都吃力,整个小臂酸麻。我一检查,按压肘部,二侧无明显差异。我就知道她不是”网球肘“。再检查,虎口区感觉迟钝,我感觉她是桡神经损伤。最后按压肩贞穴处压痛明显,因此我诊断”三边口“综合征。在肩贞穴处针灸拔罐,三次后,她告诉我右手有力了。这就是识病的重要性,我也按网球肘治疗,结果可想而知。 一点体会,与大家分享。 今天(13/07/2025 }与患者联系,身上起了水泡,发来照片。诊断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痛无疑。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 View article

一位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三十四) ——小小穴位,直通中枢 今天接诊一位耳部带状疱疹患者,耳垂、耳廓下部及下颌角出现密集水疱,红肿刺痛,正好符合耳大神经带状疱疹的分布。最有意思的是,耳廓上部干净如常,分界清晰。 这是神经在皮肤上的真实“投影图”——耳大神经(C2-C3)只支配耳朵下部,而耳廓上部则归耳颞神经(三叉神经分支)和枕小神经(颈丛分支)。带状疱疹病毒不会越界,神经分工泾渭分明。 这个病例让我再次惊讶,一个耳朵,竟由九条神经共同支配。从脑神经到颈神经,层层防护,只为守护这个看似小巧的器官。 这些神经包括: • 蜗神经(听觉) • 前庭神经(平衡) • 面神经(蹬骨肌及耳后感觉) • 舌咽神经(中耳鼓室、鼓膜内侧感觉) • 迷走神经(耳道深部、鼓膜外侧下部感觉) • 三叉神经下颌支(耳颞神经,耳前与耳廓上部感觉) • 枕小神经(耳后上部感觉) • 耳大神经(耳垂与耳下部感觉) • 三叉神经下颌支(鼓膜张肌运动) 在人体,器官功能越复杂,神经保护越周密。 耳朵不仅听声音,还参与平衡、姿态、反射,甚至与咳嗽、面瘫、咀嚼等系统相关。 我也联想到,大脑皮层的感觉区地图上,耳朵、眼睛、手、舌等部位,占据显著位置。大脑总是把最重要的器官,安排在“核心地段”。 这也让我理解了针灸的治病原理。耳针、眼针、手针、舌针,并非经验之谈,而是中医在没有解剖工具的年代,对神经系统规律的本能把握。 这些小部位之所以能治疗大病,是因为它们直通中枢、连接全身。一个小小刺激点,就像击中电路板上的关键芯片,牵一发而动全身。 小小穴位,直通中枢。这不是玄学,而是人体神经系统的精准设计。 这或许就是针灸“以小制大”“四两拨千斤”的真正背后机理。 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 View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