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六十一) ___临床疗效,往往来自那些看不见的信号 前几天和一个老病人聊天,忽然让我产生了一个新的信号灵感。 这个病人是老乡,早些年我还在山东省立医院上班的时候,他就找过我看病。他见到我,还习惯叫我“黄主任”。他笑着说:“黄主任啊,要是你现在还在省立医院上班,那更了不得了。” 我就跟他说:“我要是还在省立医院上班,恐怕我的治病水平不一定有现在高。” 在大医院里,要搞课题、做研究、写论文、出书,还得平衡各种关系,精力被分散得厉害。而我在小诊所二十多年,心无旁骛,把全部精力都用在琢磨技术、治病救人上,这才有了今天的积累。 说到这儿,我就自然谈到一个话题,做科研。像焦虑症、抑郁症、慢性疼痛综合症、慢性疲劳综合症这些病人,在针灸研究里很难做出真正严谨的临床课题。为什么?因为影响病人的因素太多,根本无法控制。 比如我最近遇到的焦虑症的病人、内膜异位症的小姑娘,几次治疗就出现了惊人的改善。我心里很清楚,不可能完全是针灸本身的作用。里面掺杂了太多其他的东西: • 朋友的推荐,给了她信任的信号; • 对中医、对针灸的神秘感,给了她希望的信号; • 诊所的停车场停满了车辆、病人笑脸,传递了实力与可靠的信号; • 医生本人稳重、专业,让她产生尊重的信号。 这些信号交织在一起,共同起了作用,才有了满意的结果。 但如果要把这些东西纳入研究,就几乎没法做。实验室研究强调“剥离变量”,可临床真实效果恰恰是多种变量交织的结果。这种差异,就形成了 实验室研究与临床实践的反差。 更何况,现在很多临床研究是多中心合作的。可是在不同的医院,这些信号能一样吗?医院大小不同,病人的第一印象完全不一样;医生的气质不同,产生的信任感完全不一样;环境不同,病人接收到的心理暗示也完全不一样。甚至病人是“熟人推荐”来的,还是“随机招募”的,也会有本质差别。这些怎么可能做到统一?显然不能。这就是为什么科研和临床之间总会存在落差。 这个“信号”的灵感,它让我再次确认,真正的临床疗效,往往并不在冷冰冰的实验数据里,而是在一个个鲜活的信号中,在病人亲眼看到、亲耳听到、亲身感受到的细节里。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 View articleCategory: Uncategorized
一位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三十) ——面瘫康复,为何中外差异这么大? 上周,我接诊了一位刚从中国移居奥克兰的面瘫患者。他是在我们网站上提前预约的,一下飞机就直奔我的诊所。 他的面瘫已经三个多月了。病是在上海得的,在当地一家中医医院持续针灸治疗,虽然面部功能有所改善,但笑的时候嘴角还是歪,张嘴也不对称,并且流泪现象依旧明显,说明恢复不理想,仍未痊愈。 恰好入冬以来,在奥克兰,我也连续治疗了多例新发面瘫患者,分别来自不同族裔,华人、欧裔、毛利人和印度人。他们的共同点是,全部在三周内明显好转,甚至痊愈。其中有一位,两周内就恢复得几乎看不出异常。 为什么同样是面瘫,上海和奥克兰的患者恢复差距却如此之大?这个现象,引发了我很多思考。 一、地域不同,病毒不同 现代医学研究已确认,大多数面瘫是由于病毒感染(如带状疱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所致。 病毒虽同属一类,但不同地域流行的病毒株是不同的。在中国感染的可能是某种毒性较强的病毒,在奥克兰则可能是另一种毒性较弱的变异型。同样是“面瘫”,致病的病毒类型和毒力,可能天差地别。 从这个角度看,地区差异可能才是真正影响康复速度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同一地区,不同年份也不同 不只中外差异,就拿奥克兰来说,今年冬天的面瘫患者,恢复普遍比去年更快。 我还有一位去年的面瘫患者,至今仍在复诊,仍未完全恢复。而今年患病的几例面瘫患者,则普遍恢复迅速。这说明,即便同一地区,不同年份、不同季节的病毒强弱,也影响疗效。 这也是病毒类疾病的常见特点,流行株每年变,毒性也有强有弱。 三、病毒毒性,往往被低估 我们平常对面瘫康复的判断,往往集中在患者年龄、体质、发病早晚、治疗手段等因素。 但真正决定恢复快慢的,可能是“病毒毒性”本身。可惜这一点目前缺乏常规检测手段,也不常被临床重视。 其实,“同样的治疗,为什么有的人三周痊愈,有的人三个月不见起色?”,背后也许是病毒本身就不一样。 四、针灸是加速剂,但不是决定因素 身为针灸中医医生,我必须坦诚,针灸能帮助患者更快康复,但它并不是决定面瘫恢复的唯一关键。 有些患者经常说:“早知道早点来针灸就好了,不然也不至于这样。”,其实这种说法未必严谨。 针灸是“助推器”,不是“控制器”。病毒的类型和毒性、人体的免疫反应、个体基础状态才是根本。 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 View article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二十九) ——MRI看到的是结构,我们治的是功能 三周前,一位50多岁的患者走进我的诊所。他说,腰痛连着腿痛,痛从大腿后侧延伸到腘窝,再到脚踝。抬腿困难、行走受限,但没有麻木,也没放射到脚趾头。 家医说可能是“受凉”,给了止痛药让他回家休息。他休了三周,疼痛没减,反而越来越影响走路。 他问我:“真的只是受凉?怎么这么久都不好?” 他像一个“假性坐骨神神经痛”。没有放射性电击痛,没有麻木,也没有肌力减退。反而,压痛点集中在腰椎3、4、5旁开约2公分处,梨状肌和腰大肌处压痛非常敏感。 我告诉他:“你这不太像神经受压,更像是肌肉、筋膜张力失衡,特别是腰大肌损伤引起的牵涉痛。” 他一脸疑惑,我做了几个动作测试,并按压几个关键点,他立刻皱眉:“对!就是这里!一按就放射到腿后边去了。” 第一次治疗后,我松解了腰大肌和梨状肌。他来的时候几乎不能抬腿,治疗结束,直腿抬高大幅改善,疼痛从7分降到4分,人也敢走路了。 📍报告来了,疑虑也来了 第二次复诊,他带来一份MRI报告,显示“L4/5轻度椎间盘突出”。专科医生建议他打封闭。 他开始迟疑:“那我这到底是椎间盘的问题,还是你说的肌肉问题?” 我没有直接反驳MRI报告,而是告诉他:“MRI看到的是椎间盘,我们现在治的是软组织。” 轻度突出,很多健康人也有;真正突出导致疼痛的,也是有临床体征的。你的压痛点、症状模式、神经检查和对治疗的反应,更像是肌肉筋膜问题,而不是神经根受压。 📍封闭针为什么也可能有效? 我补充说了一句:“就算你去打封闭针,也可能会缓解。” 他疑惑:“如果不是神经压迫,封闭为什么会好?” 我解释:“因为封闭针是类固醇,有抗炎作用,不管你是神经根发炎,还是腰大肌和筋膜发炎,它都有可能缓解。”但是药可能管用,但未必对因。 📍结构≠病因,是临床上的大盲区 现代医学太依赖影像。报告上写着“突出”,患者就认为是病因;医生也往往“以图为据”,按影像下诊断、定治疗。 但现实中,“结构异常≠症状病因”。 有的人椎间盘突出十年没感觉,有的人MRI显示正常,却痛得动不了。关键在于临床症状、体征要与检查结果相匹配。 我们不是治疗影像报告,我们是治疗一个真实的人体。 第三次复诊时,他笑着走进来:“我没去打封闭,现在已经能走得很轻松了。” 我点了点头。他也没再问“我到底是不是椎间盘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他疾病的答案了。 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 View article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二十八) ——治疗有形病,是术;治疗无形病,是道 今天接诊了一位肩痛五年的患者。 她说,过去也在中国一家中医诊所治疗很长时间,用了针灸、拔罐、贴膏药和方药等各种方法,自觉脾胃好多了,睡眠也改善了,但肩膀的痛始终没太大起色。 她认为那位中医师“很厉害”,治好了很多脑中风、癌症等疑难杂症,自己的脾胃虚弱也被“调好了”。 我问她:“那你的肩痛,为什么他没给你治好呢?” 她一时语塞。 这时,她的女婿接过话:“他治好的中风、癌症,你亲眼见过吗?” 她说:“是医生自己说的。” 女婿继续:“你的脾胃问题,是‘无形病’,靠主观感觉;但你的肩膀痛,是‘有形病’,是能摸到、按出、测得清的。那个中医师治疗了你的无形病,现在黄博士治的是你的有形病。不是谁高谁低,而是主攻点不同。” “治疗无形病,靠的是感知力、能量层、心念等微妙机制。” 我听了,点头再点头。心想这是【高人啊】 他又说:“其实,无形病,很多医生有意无意都在治。并且像佛家讲调心,道家讲调气,特异功能者调场调神,也都是在无形病上起劲。都是一个道理,不见形,不谈病,只调势、调气、调神。” “但有形病,必须得下真功夫。医生要读得懂结构、分得清神经、看得懂影像、操作得精准。没有这些硬技术,连病在哪都找不到。” “如果一个医生,既能把有形病治得精准,又能对无形病有所领悟,那就不得了了。” 治疗有形病,是术;治疗无形病,是道;能兼顾术与道,才是医中上者。 我默然,心生敬意。 这一段对话,说出了很多医生在职业修行中不断追求的终极目标——从治“形”到治“神”,从治“痛”到治“势”,从可见的症状,到看不见的生命状态。 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 View article“一针见效”背后的误区与陷阱 核心:一针见效(Misleading Instant Relief),病因诊断(Root Cause Diagnosis)医学误区(Medical Misconceptions)精准治疗(Precision Treatment) 临床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形:患者第一次接受针灸治疗后,症状立刻缓解,有的甚至当场就说“不疼了”,高兴得不得了。 可问题来了——这就说明病治好了吗? 年轻的时候,我也曾为“一针见效”沾沾自喜,觉得这是自己医术高明的体现。病人也欢喜,说终于找对人、找对方法了。 但多年以后,我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 “见效”≠“治愈”,“缓解”≠“解决”,有时甚至只是一种错觉。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症状减轻,只说明神经传导或局部张力得到了暂时缓解;但它并不代表病因已经解除,结构已经修复,或者疾病不会再发作。 比如有个患者,肩痛多年,甚至做了手术。术后好了一阵,但没过几个月又复发了。这能说问题彻底解决了吗?显然没有。 我们必须搞清楚:症状是表象,病因才是根本。 有时一个肩痛,远端取穴有效,局部取穴也有效,经验取穴也有效。推拿、拔罐、理疗、消炎药,甚至整脊也能缓解症状。那是不是每种方法都“对”了?不是。 只是,这个症状刚好被这些方法“碰巧”缓解了而已。 问题是:肩痛到底是由什么引起的?是肌腱撕裂?滑囊炎?神经卡压?还是颈源性放射?——没人去追究。 我们太容易被“有效”两个字牵着走。病人一见效,医生就安心了,病人也不再追问。 可是真正负责的医生,应该问的是: 为什么有效? 到底哪个结构出了问题? 最适合的治疗方案是什么?保守?微创?还是手术? 当我们不去追问这些问题,就会把病人带入一个“见效-复发-再治-再复发”的循环中。病人从这个诊所跑到那个诊所,花时间、花金钱,还得不到明确答案,最后对整个医疗系统失望。 我们医生,常常把“一针见效”当作医术的荣耀。可如果十次治疗后病人还是反复发作,那这“一针”的价值又有多大呢? 有时,我们所谓的“一针见效”,其实是“糊弄”——糊弄病人,也糊弄了自己。 真正能让病人不再复发、彻底康复的,不是那一针的“巧合”,而是对病因的深刻理解和精准的干预。 如果有一天,我们真的能做到“一针除根”,那当然是病人的福气,也是医者的光荣,应当被大书特书、传为佳话。 但在此之前,请我们每一位医生记住: “见效”只是开始,“找准病因,解决病根”才是目的。 “不是每一次见效都值得庆贺,唯有找到病因,才配称为‘好医生’。” 一位老医生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 View article第一例,奥克兰医院 医生 第二例,大型老人医疗服务中心 护士
> View article从问诊中啊,患者的症状有几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它是右侧肩胛内缘与脊椎之间这个地方疼,也就是说这个菱形肌这个地方疼。第二个特点,患者有腋下松前的疼痛,也就是这个图片所指示的这个方位。 第二个特点,患者有腋下胸前的疼痛,也就是这个图片所指示的这个位置。 第三个特点,这个患者夜间疼痛比较厉害,疼痛能到七八分,侧卧,仰卧都会痛,只有俯卧还可以,因此睡眠很不好。 第四个特点就是止疼药不管用,哎,他吃了最强的,Tramadol都不管用。 检查的时候,他有几个特点, 第一个就是它向左侧拉伸颈部,引发右后背有疼痛感,然后转头,哎那个下颏往那个右侧的锁骨窝转,而前胸,腋下有疼痛。 第二,患者后伸肩部,他这个右后背有疼痛。 第三,按压斜角肌这个地方啊,也就是天窗穴这个地方,它这个压痛比较明显,右侧肩胛骨的内上角,这个地方没有压疼痛。 第五,并且局部压痛不明显,就是它疼痛这个地方,右肩胛骨内缘压痛不明显。 问诊和检查时这些特点呢,让我想到了这个肩胛背神经疼,但是他有前胸疼,我又想到了胸长神经卡压,因此他是肩胛背神经合并胸长神经卡压。这个卡压点,就是斜角肌卡压点。 临床上啊,这个肩胛背神经,它有两个最常见的卡压点,一个就是在肩胛骨内上角这个地方,也就是说肩胛提肌卡压,第二个就是颈部,斜角肌处卡压。 这个患者是斜角肌处卡压,并且合并胸长神经的卡压,相对这种病例不是很常见。 治疗也就是在天窗穴这个穴位,进行神经松解,这个地方也就是肩胛背神经和胸长神经斜角肌卡压处。 治疗几次后,再与大家分享最后治疗效果。 谢谢观看! 欢迎与朋友分享此内容,别忘了点赞并订阅我的频道!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 View article近期治疗一位疑难病案,咽喉部干燥,吞咽困难,呼吸不畅,乏力一年余。 一年前,他患新冠,发热,咳嗽,通过治疗,发热消失,不再咳嗽,但患者非常疲乏,全身无力,特别是咽喉部功能都丧失了。吞咽困难,吃饭非常慢,只能吃流质,一顿饭二个多小时;说话不清楚,不能大声说话,说话稍多,非常疲劳;不会吐痰,不会咳嗽,不会打喷嚏,因此感觉咽部有东西出不来,堵在咽喉部,呼吸困难。做了各种检查,无异常。看了各种专家,都没有结论。做了各种中西医治疗,几乎无效。无奈,有病乱投医,找到我,想针灸治疗。 检查,无阳性发现。 下面是患者初诊前的邮件(10/10/2024)。 【黃医生您好 我是一名长新冠患者, 请看以下我的病历。 新冠给我带来了很多严重后遗症。令我神经受损, 和夺走了我许多自然的身体功能。 (1) 面部下垂, 面部神经受损 – 右侧面部/嘴唇下垂, 下垂程度每天都在变化 – 偶尔面部轻微抽搐 – 前额突然多了皱纹 – 面部和颈部感到紧绷和僵硬 – 颈部疼痛和/或肿胀 (颈部的淋巴结/甲状腺部位轻微肿胀) – 耳朵/鼻子/喉咙感到压力 (有时感觉紧绷, 饱胀和, 堵塞或受限) – 基本上颈部, 肩膀, 和上半身长期都是处于紧绷和僵硬的状态 (2) 干燥 – 口, 喉, 鼻子总是干燥的 – 经常口渴, 经常喝水 – 喝水多了便尿频 (3) 失去了排出咽喉和鼻腔内的痰或粘液的功能: – 无法把咽喉内的痰咳出来 – 无法清嗓子 – 无法呕吐 – 无法正常擤鼻涕 – 几乎从不打喷嚏了 由于干燥和无法排或咳出痰或粘液, 导致喉咙和鼻子长期不適和堵塞, 进而触发了一系列以下的严重健康问题: (4) 吞咽困难, 不能吃任何干燥和硬的食物, 吞咽能力比小孩和老人更差很多 (5) 喉咙沙哑, 声音受损, 言语不清 (6) 痰把喉咙长期堵塞了, 感觉上气不接下气, 呼吸困难】 我初步印象,延髓球麻痹 {肌肉型,新冠病毒引起) 对于这样的一例患者,我起初也是一头雾水,理不太清。他有很典型的延髓球麻痹症状,如吞咽困难,语音不清,但是不是新冠病毒感染引起的,我不太确定,因为我没有见到过相似病例。 不管是怎么引起的,我按延髓球麻痹治疗了。 用项针配合翳风、天容。 二十多年前,我导师孙申田教授与高文滨教授提出项针治疗球麻痹,我的师兄徐继信博士对此进行了三年的临床前期研究,总结出项针治疗球麻痹的取穴、手法及针灸机理等,这为我们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以后高文滨教授进行了深入研究,增减了一些穴位。我博士毕业后,在山东省立医院工作期间遇到的二次医疗事故使我的研究又深入一步。一次是当我治疗一例面肌痉挛患者时,在翳风穴注射安定,注射后患者出现典型的球麻痹症状。另一例是下级医院的一位儿科大夫在天容穴注射青霉素治疗慢性扁桃体炎,治疗后患儿出现语言不清、舌肌萎缩。因此,我想到了二个穴位的特殊功效,既然它们能导致球麻痹,那么针灸这二个穴位也能治疗球麻痹。以后,我在针灸治疗球麻痹的研究中又增添了这二个穴位。 治疗效果。 […]
> View article一,几个概念,几个皮神经 桡神经沟 肱三头肌内、外侧头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桡神经沟 桡管 在上臂中段进入屈肌间隙后,桡神经走行于3个形成拱形结构的肌肉下方,此结构被称为桡管 Frohse弓 桡神经深支(骨间后神经)穿过旋后肌的一个肌性间隙,旋后肌在肱骨外上髁的外侧和内侧的起点形成一个弧形向远端的腱性弓(Frohse弓) 骨间背神经及其分支在指伸肌下方走行时,依次支配拇长展肌、拇长伸肌和拇短伸肌 臂后侧皮神经 臂后侧皮神经是桡神经发出的第一个感觉神经分支。它自腋窝发出,与桡神经相伴于肱三头肌长头和内侧头之间向远端走行,并在肱三头肌外侧头和长头之间穿过筋膜进入皮下,随后在上臂后方皮下向下走行至尺骨鹰嘴,此即其感觉支配范围 臂外侧下皮神经 臂外侧下皮神经在桡神经沟部位起自桡神经主干,向下走行至外侧肌间隔(约平臂中、下1/3交界处)时穿过筋膜走行于皮下(图3-24)。此神经支配皮朕的感觉范围包括上臂下外侧三角肌以下区域。 前臂后侧皮神经 前臂后侧皮神经在腋肱角,臂下外侧皮神经起点近端,由桡神经分支而来,其与桡神经共同走行于桡神经沟中,并与臂下外侧皮神经在外侧肌间隔处(约平臂中、下1/3交界处)共同穿出筋膜走行至皮下。在进入皮下后,前臂后侧皮神经由后向外走行,经过外上髁至尺骨鹰嘴外侧,其感觉支配范围是前臂后外侧 桡浅神经 桡浅神经在前臂走行于肱桡肌和桡侧腕长伸肌之间,随后进入皮下穿入手腕背侧,支配手背外侧半皮肤感觉,以及第二指近端2/3背侧、第三指近端2/3背侧和第四指外侧半近端2/3背侧皮肤感觉、拇指外侧部分 桡神经掌皮支 二,桡神经易卡压部位及治疗定点 1.斜角肌间隙 2.胸小肌和肩胛下肌之间 有臂丛神经通过,治疗定点为胸小肌和肩胛下肌。 3,大圆肌和背阔肌 四边口综合征 3.桡神经沟起始部位 由肱三头肌的内侧头、外侧头和肱骨的桡神经沟组成,治疗定点为上臂后方中上1/3交界处 4 .穿出外侧肌间隔的部位 位于三角肌止点水平,在该处桡神经常常被交叉的腱性肌腱包裹,治疗定点为肱骨外上髁上方10 cm 5.桡管 其内侧壁为肱肌和肱二头肌肌腱,外侧壁为肱桡肌起始,后侧壁为外上髁和桡侧腕短伸肌,治疗定点为肱骨外上髁偏内侧2 ~3 cm 6.旋后肌管 桡神经深支(骨间后神经)穿过旋后肌的一个肌性间隙,旋后肌在肱骨外上髁的外侧和内侧的起点形成一个弧形向远端的腱性弓(Frohse弓),这个弓可造成骨间后神经在此处卡压,治疗定点为肱骨外上髁下方2 ~3 cm, 偏内侧 7.桡神经浅支,前臂外侧中下1/3交界处 桡神经浅支在前臂外侧中下1/3交界处绕行进入手背,此处神经紧贴桡骨,易出现神经的损伤,治疗定点为腕上3 ~ 4 cm 8.臂后侧皮神经易卡压部位 臂后侧皮神经于肱三头肌外侧头和长头之间穿过筋膜进入皮下,治疗定点在上臂后方中上1/3交界处稍偏上 9.前臂后侧皮神经 前臂后侧皮神经在外侧肌间隔处穿出,治疗定点在约平臂中、下1/3交界处的外侧肌间隔
> View article患者为50岁男性,来自南非。 他主诉右膝剧烈疼痛已有1天,因从床上摔下扭伤膝盖,之后无法正常行走,且无法伸直右腿。由于剧烈疼痛,睡眠质量差。 为什么我怀疑是单侧小腿外侧皮神经卡压? 1, 剧烈疼痛位于右膝外侧,并辐射至右下肢外侧区域。 2,右下肢上外侧部位存在敏感区域。 3,背屈和跖屈正常。 4,如果卡压发生在小腿绯肠外侧皮神经从腓总神经分支的以上部位,不但出现小腿上外侧感觉敏感,也可能会出现腓总神经受累的症状,如足部无力。然而,如果卡压发生在小腿绯肠外侧皮神经分支后,小腿绯肠外侧皮神经不受影响,仅会出现腓总神经损伤等症状,如足下垂,而无小腿外侧的敏感疼痛。 看一下这个上图就清楚了。 这是一例坐骨神经干损伤患者。 这是一例小腿绯肠外侧皮神经分支以前损伤的病例。他不但有足下垂,还有小腿外侧的疼痛。以膝关节外侧疼痛为主,检查发现有足下垂。 另一例小腿绯肠外侧皮神经分支之前损伤的病案—-以足背疼痛为主绯总神经损伤,检查发现背屈无力。 一例小腿绯肠外侧皮神经分支之后损伤的病案—-绯总神经损伤
> View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