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中医和针灸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七十一) ——中医与民间疗法的边界 在行医生涯中,我常常遇到病人跟我说:“大夫啊,我家老人在家用这个办法治。” 有的是真正的方药经验,比如熬点姜汤、喝点藿香正气水;有的则是一些土办法,比如鸡蛋滚一滚、银片压一压,甚至小时候农村里还有“扎小人祛邪”的做法。 这些方法,有的确实能起到安慰作用。小孩发烧、抽风,家里人一折腾,反而退烧了。到底是自然病程自愈,还是热敷起了作用,抑或心理暗示在起作用?很难说清。老百姓往往记住的是:“用了这个办法,孩子就好了。”于是,这些经验就一代代传下来。 我并不一概否定这些方法。 它们的价值在于,老百姓相信,信则灵。心理安慰、家庭陪伴,本身就是康复的一部分。 在医疗资源稀缺的年代,这些办法确实帮过人,至少让家属心安。 问题在于,多人分不清中医和民间疗法。 在老百姓眼里,凡是祖上传下来的,都会被笼统地归到“中医”里面。 但实际上,中医是有完整体系的。 有经典文献、有理论框架、有诊断方法、有疗效积累。 而民间疗法,大多是基于经验、信仰和习俗的“土办法”。 把两者混为一谈,表面上是抬高民俗,实质上却是 矮化了中医。 当一个“煮鸡蛋+银片”的小把戏被说成是“中医的奇效”,在专业人看来,中医就更容易被贴上“迷信”的标签。 我最担心的,是一些老医生把个案经验,用很高的调子讲到学术圈里。年轻医生听了,就容易以为这就是“中医的真传”,于是照单全收,缺乏独立思考。久而久之,中医在专业领域里反而失去了公正性。 医学的本质是要 分清楚什么是经验、什么是证据。民间方法,可以讲,可以分享,但要标注边界。 它们可以是文化,可以是心理安慰,但不能被当成体系化的医学方法。 作为一个在中西医夹缝里走了几十年的医生,我越来越觉得,中医的价值,不是靠“神奇”来证明,而是靠严谨、靠疗效、靠体系。 而民间的土疗法,不是要否定,而是要尊重、要分类、要界线分明。 所以,我今天写下这一篇,不是要否定任何民间疗法,而是提醒自己,学术需要边界,经验需要公正。 不然,别人眼里的中医,就会永远停留在“鸡蛋、银片、扎小人”的层次。而这,绝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中医。 一些在民间常见、流传甚广的“土法子”“民间疗法”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 View article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七十) ——最会伪装的腰部肌肉腰大肌 今天接诊了一位Kiwi病人,主诉左下腹痛。 他先去找了家庭医生,被认为是肠炎,给了止痛药,可是没用。后来他在网上搜到我,想着试试中医。结果我一检查,发现不是肠炎,而是腰大肌出了问题。松解之后,十分钟不到,疼痛就消失了。 这类情况,我已经不是第一次遇见。腰大肌是最会“伪装”的肌肉。 腰大肌的几张“假面具” • 妇科病:不少女性下腹痛、盆腔痛,被误诊为附件炎、盆腔炎、甚至卵巢囊肿;检查结果往往显示正常,但疼痛就是不消失。 • 肠炎:今天这个病例就是典型,被当作结肠炎、大肠炎来治,结果方向完全错了。 • 泌尿/男性科疾病:有男性病人,表现为阴囊、睾丸痛,反复做泌尿检查,没有任何异常。最后发现是腰大肌挛缩,牵涉痛到了会阴区。 • 其他误诊:有一位患者跑了一年,看了三个科,妇科、消化科、泌尿科,结果“查不出病”,只能自己承受。 这种状况并不能怪医生。现代医学分科太细,每个医生只熟悉自己的那一块: • 妇科医生只看子宫、卵巢; • 消化科医生只盯肠胃; • 泌尿科医生只查膀胱、前列腺。 这种“专业的深”,带来了“知识的窄”。当病因来自肌肉、神经,却投射到内脏区域时,专科医生往往就无从下手。患者一次次检查,得到的答案都是:“没问题”。 可他明明就在痛。 针灸师往往没有那么多分科,什么病人都会接诊。正因为如此,我们不得不学得更杂一些,既要懂一点妇科、男性科、消化科的思路,还要熟悉肌肉、筋膜、神经的牵涉规律。 尤其在我的临床里,更多着眼于 肌肉、骨骼和神经问题,是不是肌肉太紧?是不是神经受压? 这样,很多“无答案”的病,才能找到线索。 当然,我也有自己的短板和弱项,不可能样样精通。但正是因为见过这些病例,我越来越感受到,针灸医生的价值,不仅仅是会针几根针,而是能够在 分科医学的缝隙里,帮患者找回一个完整的身体图景。 有时候,治病靠的不是多高深的技术,而是能不能换一个角度去看。病人说“我疼”,如果我们只想着“是哪一个器官坏了”,就会越来越走偏。 可一旦想到,也许是一个肌肉、一条神经在作怪,就可能豁然开朗。 医学需要分科,但病人的疼痛从来不是分科的。针灸医生的价值,就在于用更整体的眼光,弥补那些被忽略的角落。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 View article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六十九) —— 久治不愈的肩背痛,真凶可能在颈部 今天接诊了两位肩痛患者。一个是肩前痛,压痛明显,看起来很像肱二头肌腱炎;另一个是肩后痛,50岁,肩关节活动受限,伴轻微手麻,几乎所有医生都会当成“肩周炎”。 但在我检查以后发现,这两个人的问题其实都出在颈部的斜角肌。我在病侧斜角肌上按压,能马上复制出肩部的疼痛,甚至伴随上肢麻木。再一松解,肩部活动立刻恢复,疼痛几乎消失。 而在外面治疗了几个月都没好,原因就是根本病因没被找到。 斜角肌在颈部深处,血管和臂丛神经穿行与斜角肌。 • 血管受压,肩背部血流受影响,循环不好,就容易疼; • 神经受刺激、受压迫,就会把痛传到肩、背,甚至手臂麻木。 所以,很多人肩痛、背痛拖了几个月甚至几年不见好转,并不是病难治,而是方向错了,肩部只是“下游”,真正的“上游病根”在斜角肌。 有几个信号特别要注意: 1. 疼痛不是普通的酸胀,而是刺痛、烧灼样的神经痛,常常很厉害。 2. 夜里更痛,休息时比活动时更严重,甚至会痛醒。 3. 伴随手臂或手指发麻。 4. 活动肩膀不一定加重,但活动颈部时,疼痛明显。 如果肩背痛伴随这几个特点,就要想到是不是斜角肌在作怪。 简单的检查方法 • 按压病侧颈部斜角肌,如果能复制肩背部的疼痛,或者出现上肢麻木,就说明斜角肌有问题。 • 再和健侧对比,病侧斜角肌常常压痛明显,这也是一个重要信号。 确定位置: 斜角肌在颈侧、锁骨上方,靠近神经和血管。 医生用手指由浅入深按压,很容易找到一条紧张、敏感的肌肉,那就是斜角肌。 松解手法: 无论用针刺还是手法,只要把斜角肌松解开来,很多患者的肩背痛会立刻缓解,肩关节活动度马上改善。 这种“立竿见影”,其实也是最直接的诊断。 我的体会: 很多所谓的“肩周炎”“肩凝症”,其实并不是肩本身的病,而是斜角肌惹的祸。 如果只在肩膀附近做治疗,当然效果不佳。 真正要解决问题,就要从症状,检查,确定位置,松解验证,一步步找到病根。 这就是我常说的,精准诊断,精准治疗。 斜角肌引起肩背痛的自测和自我松解方法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 View article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六十八) ——从一个疲劳病例谈医生的责任 今天接诊了一位五十岁的华人女性。她的主诉是“累”——工作一天回到家,觉得精疲力竭。 我给她检查了舌脉和身体状况,发现并没有什么病理性的问题。她只是一个“正常的疲劳”,年纪渐长,加上性格认真、工作辛苦、思虑过多,消耗自然更大。 我告诉她:“五十岁的女性进入更年期,身体机能下降,精力不如二三十岁时旺盛,感到疲劳是正常的老化过程。正因为如此,中国的退休年龄是女性五十岁,男性六十岁。这不是病,不需要特别治疗。劳逸结合、好好休息,才是根本。” 她听后似乎理解,但临走时还是问我一句:“黄博士,要不要开一点药呢?” 我回答:“不需要。因为这不是病,开药既无必要,又可能带来副作用和经济负担。” 然而,这里就出现了医生的两难: • 不开药 —— 患者可能怀疑医生的水平,觉得“好像没看懂我的病”,转头去别处看,反而被贴上“气虚”“肾虚”等标签,再开一堆药。 • 开了药 —— 患者安心,医生也赚到钱,但这其实并不符合医学原则,也对不起自己的良心。 这让我再次想到,病人来找医生时,往往已经认定自己有病。可医生必须分得清,这是病,还是正常的生理现象。类似的情况,在临床中太常见了: • 女人来例假时,肚子胀、腰酸; • 熬夜后的头胀; • 长走路后的手肿胀; • 酒醉后的头痛; • 青少年的“生长痛”。 这些,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不需要治疗。真正的挑战是,如何在患者的认知与医生的判断之间找到平衡。 • 站在经营诊所的角度,给病人开药似乎“天经地义”; • 站在道德与良心的高度,不乱开药才是真正对得起病人。 这种取舍,考验的不是医术,而是医生的智慧与良知。 我只希望,这位病人能够和我的思维同频,别一扭头找另一位医生。 常见不需要治疗的生理现象清单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 View article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六十七) ——在海外,中医师先要学会放下 前段时间,我遇到两个病人,让我重新思考中医师在海外的位置和心态。 一个是手麻病例。她大拇指、食指、中指,还有无名指一半麻木,一看就是正中神经的问题。他去看了神经内科,医生说不是腕管综合征,但不知道是哪里出问题了,先让她服用B12。我诊断是胸小肌卡压,做了几次松解,麻木明显减轻。但当我问他感觉怎么样时,他说:“好了一点,尤其是吃了B12以后。”在他脑子里,疗效是维生素的作用,而不是针灸。 另一个是坐骨神经痛患者。她是KIWI,坐骨神经痛几个月了。核磁显示腰椎间盘突出,专家就给她打了封闭,还告诉她“有时几周以后才会见效”。事实上,封闭打完第二天就应该立即有效,可她一点变化都没有。我诊断是梨状肌综合征,照这个思路治疗,她一次比一次好。但在她心里,还是觉得是封闭在起作用,只是需要时间。KIWI更相信西医,我承认。 这就是现实。哪怕你有很扎实的西医基础,哪怕诊断再精准、逻辑再清晰,疗效多么的好,在海外的医疗体系里,病人最终往往还是会选择主流西医的诊断与方案。为什么?第一,社会信任度。大家认定正规医疗就是医院,就是西医。                第二,制度保障。医保、ACC、保险,全都以西医为准。                第三,文化习惯。从小到大的教育、宣传、指南,全是西医的声音。 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医师要把自己的位置摆正。别把自己当权威,别想去争话语权。我们就是一个中医师,仅此而已。 如果你总是想着“我诊断得更准”“我治疗见效更快”,却希望病人完全把功劳归给你,那你一定会产生落差。因为在病人的心里,最有分量的声音,永远来自主流的西医。 所以,当病人把疗效归功于西医的西药、注射、手术时,我们不必失落,也不必觉得不公。这样一来,心态就会从不平衡,变得平静。 在海外,中医师首先是把中医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我们靠针灸、靠辨证、靠双手养家糊口,这是最直接的存在理由。但在这个谋生的过程中,其实你也在无形中传播中医。每一次针后的改善,每一个病人的康复,都在替中医做宣传,替中医赢得口碑。 至于病人信不信,主流医生认不认可,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它需要时间,需要一个个活生生的事实去累积。一个病例传到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再传到一群家庭,一群家庭又传到一个社区。当这样的病例越来越多,连主流医学也不得不承认:“中医确实有价值。” 那一天,就是中医在海外真正立住脚跟、被认可的一天。那一天,疗效显现时,病人首先想到的,就是中医治疗。 (不放下又如何呢?这也是一种无奈。我只能寄望三十年后,当我九十岁的时候,中医在海外已不再是今天的处境。 到那时再翻开这一篇随笔,若能带着微笑而不是遗憾,那便足够了。)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 View article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六十六) ——五年偏头痛,五次治疗见效的背后 昨天,我治疗了一位头痛整整五年的 Kiwi 患者。 他的症状很典型,左侧头痛,伴着头晕。平时轻轻的痛,大概 3–4 分,严重时能达到 7–8 分,还会牵连到眼睛。因为头痛长期存在,他晚上睡不好,白天整个人都很疲乏,工作和生活都被严重影响。 他是个“中医粉”。他曾在韩国工作过一年,那时候就针灸治疗他的头痛,回到奥克兰后依旧在针灸治疗。效果也不是没有,能缓解一些,可头痛就是不肯彻底放过他。 后来,经朋友介绍,他来找我。没想到,仅仅五次针灸治疗,他的头痛几乎完全消失了。睡眠改善了,精神也回来了,脸上终于有了久违的笑容。 那为什么我能治好他的头痛呢?我总结为二个字:精准。 第一,精准诊断。 他并不是“真正的偏头痛”,而是枕大神经痛。 很多老百姓说的“偏头痛”,其实就是“一侧头痛”,严格意义上讲,这种更多是“假性偏头痛”。真正的医学上的偏头痛,机制不同,无很好的方法,不好根治;而枕大神经痛,是有办法可以治好的。 第二,精准治疗。 头部虽小,却有 七条主要神经负责感觉,三叉神经前额支、耳颞神经、耳大神经、枕小神经、枕大神经、第三枕神经和枕下神经。 别看它们细细的,每一条神经都有自己的分布区域。任何一条神经受压,都会在相应区域引起疼痛。 所以,治疗的关键不是“头痛就扎针”,而是要找到究竟是哪一条神经出了问题,在那个部位卡压了,或受损了,并把它松解开。 第三,精准卡压点。 每一条神经都有“最容易被卡压的地方”: • 耳颞神经易卡压点下关穴 • 耳大神经易卡压点天窗穴 • 枕小神经易卡压点完骨穴 • 枕大神经易卡压点风池穴 • 第三枕神经易卡压点天柱穴 • 枕下神经易卡压点也是天柱穴 只要判断清楚是哪个神经受压,对准它的卡压点松解,疼痛往往就能当场缓解,甚至立刻消失。用神经感觉障碍区和压痛点就可以判断是那条神经受损了。 第四,精准康复。 在松解卡压点时,我常用 0.4mm 粗的毫针,有时也用 0.4mm 微针刀,用苍龟探穴法,一点点精准探刺。 但我要强调的是,头痛消失,并不代表治疗结束。 疼痛没了,只是症状缓解。只有等头部的感觉恢复正常,才说明神经损伤真正痊愈。换句话说,头痛不痛了,是康复的起点,而不是终点。 这就是我为什么能治好这位五年偏头痛患者的原因。 医学的秘诀,其实很简单,找对病因,锁定卡压点,精准松解,再守住康复的底线。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 View article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六十五) ——针灸医生的边界感 很多针灸医生喜欢说一句话:“针灸不是万能的,要有边界感。”都知道针灸是有治疗适应症的。 但真正的挑战,并不是“知不知道有边界”,而是,当病人坐在你面前时,你能不能分辨,他的病是在针灸的边界内,还是已经跨出边界了?其实,分辨针灸边界说出来容易,做起来很难! 我把针灸医生的边界感,分成四个层次。 第一层:照单全收 刚走上临床时,很多初级医生只会按照课本和症状来针灸治病。 病人说“我是颈椎病”,就当颈椎病治;报告写“腕管综合征”,就当腕管治。 这种医生“会用针”,但不会看病。疗效往往一般,有时治疗数次都没有起效。归根到底,还分不清针灸的边界。 第二层:会治常见病 随着几年临床经验的积累,有些医生开始能分清落枕、肩周炎、腰肌劳损等常见病。对面瘫,神经卡压,痛经等少见病,也能得心应手。 一旦遇到复杂的情况,针灸无效,他们只会说“治不好”,却说不清“为什么针灸无效”。 这就是缺乏深入的鉴别诊断,常常困在“经验诊断”的圈子里,其实是治疗了针灸边界意外的疾病。例如,肩背麻木患者,当颈肩病治,如果能查出“马褂样感觉分离”,做MRI 能证实是脊髓空洞症,最后手术引流有效。 第三层:懂诊断与鉴别 再往前一步,医生开始具备了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能力。 能分辨出症状相似但本质不同的疾病。比如,病人手麻,别人都当腕管综合征治。而你通过检查颈椎、斜角肌,发现其实是胸廓出口综合征。 这就是边界感的成熟,知道哪些病针灸能治,哪些必须转诊。 第四层:专家级的边界感 最高层次的边界感,建立在深厚的诊断力之上。不仅能治常见病,更能在常见症状背后,发现少见病、疑难病。 例如一例走路不稳患者,别人按颈椎病治,我多问了一句,发现伴随“听力下降”,我推荐做MRI,结果是桥小脑角的听神经瘤,手术后症状消失。 再例如腋下疼痛一年患者,别人当肩部病治,总在肩膀处打转,我发现异常在脊髓,做MRI结果是髓内肿瘤,手术也很成功。 如果没有这种诊断力,病人就会被困在“针灸按摩”的边界里,耽误最佳治疗时机。其实是针灸边界外疾病。 一个医生的成熟,不在于“什么病都敢治”,而在于知道什么能治,什么不能治;更重要的,是能看出病人患的病,究竟在不在针灸的边界内。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 View article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六十四) ——膝关节炎只是背景,不是严重膝痛的主角 前两天来了一个六十多岁的病人,膝关节外侧疼得厉害,走路一瘸一拐。他对我说:“大夫,这个膝关节疼了半年了,我这感觉啊,就像有一条筋被拉住一样,一走路,钻心的疼啊。” 这些年来,他一直被诊断为“老年性膝关节炎”。在外面针灸了将近三十次,换了两三个医生,都没有效果。为什么?因为大家都认定——膝关节炎就是导致疼痛的元凶。既然关节炎治不好,那疼痛当然也治不好。 可是在我检查的时候,发现了一个细节。他的膕窝外侧沟,压痛非常明显。我就在那一带给他做了松解。结果很快,他的疼痛就缓解了,走路也轻快了许多。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他的主要疼痛,并不是膝关节炎本身,而是神经受到刺激。膝关节炎当然存在,但它只是一个背景。真正让他痛得走不了路的,是叠加的继发病因。 针灸治病并不是越多越好。他在外面做了将近三十次针灸,为什么没效?因为没有对因治疗。针灸也得扎到点子上。普通的针灸,只能解决一些单纯、容易恢复的问题;而像这种疑难病例,就必须进行针对性、精准的治疗,才能见效。 这让我更加体会到,病人的描述往往就是关键线索。他说“像筋被拉住”,其实已经给了提示。可如果医生脑子里没有相关知识,就听不懂,也不会去查。于是只能看到关节肿胀、关节变形,就认定是关节炎的疼痛。其实真正的问题,就这样被忽略了。 我们医生最容易被表象误导,看到膝关节肿胀、看到年纪大,就自然想到“骨性膝关节炎”。但是我们往往看不到更深的一层,看不到隐藏的、合并的、继发的病因。要想避免误诊,就得多想一步,再深入一层。 我们常说呀,“难了不会,会了不难。” 可这个“会”,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要长期学习、长期积累经验。 对那些治不好的、效果不理想的病人,要去找原因,要查资料,要去问老师。 我的治疗视频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 View article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六十三) ____免费的,其实最贵 前些天,我订阅了 GPT 的 Plus 版本。每月四十美元,对我来说并不是负担,但我犹豫了很久。心里反复盘算,既然有免费的版本,为什么还要付钱? 直到有一次,免费版的额度用完,我正要上传图片做卡通时,它提示“今日已达上限”。那一刻我才真正体会到,所谓的“免费”,其实就是一个半吊子。能用,但处处受限,偏偏在最需要的时候掉链子。 这种心态让我想起我的病人。 在新西兰,注册针灸师可以为 ACC 病人提供治疗。ACC 会补助每个病人一小时,大约几十纽币。但是否额外收费,就取决于各个治疗师,有的分文不取,有的收十元、二十元,有的甚至手五十。 这种差别,说到底反映的是医生水平和投入的不同。可很多病人,尤其年纪稍大一些的,第一反应总是,哪里免费就去哪,哪里便宜就去哪。 他们并不是没钱,而是心里过不去这个免费的坎。结果往往是省下几十块,却多花了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把病拖到慢性。便宜是便宜了,但代价却是时间和健康。 这种“免费思维”并不仅仅出现在看病上。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面对类似的情况。 ChatGPT、Spotify、YouTube、Netflix、NBA 转播,几乎都有免费版。可一打开,就是广告轰炸,清晰度有限,还经常卡顿。你以为没花钱,实际上是在用时间、耐心和注意力在付费。 而一旦付费,体验就完全不同了。在 Spotify 听音乐,不再被广告打断;在 YouTube 看视频,不再被插播破坏专注;看电影、看 NBA,画质更清晰,过程更完整;在 GPT 里,写文案、做卡通、上传下载图片,都能随时进行,不再担心额度限制。 付费换来的,并不是“高级功能”,而是一种完整而流畅的体验。钱花出去了,省下的却是更多的时间和心力。挣钱的意义,本就不是攒着,而是花在值得的地方。 我为 GPT 犹豫,病人为 ACC 治疗选择犹豫,本质上是一回事。问题从来不在于钱,而在于观念。 免费让人觉得“赚到了”,却忽略了隐藏的代价;付费让人心疼,却换来效率、自由和质量。 免费的,其实最贵;而付费,才是对时间、健康和生命的尊重。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 View article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六十二) ——患者发信息问“这个病能治吗?”,其实医生是没答案的 最近接到不少咨询,几乎都从一句话开始:“医生,我有××病,能治吗?” “我拍了片子,你看看能不能治疗?” 看似直接,其实很难回答。真正的诊断,并不是一句信息、一个片子就能下的。 病例一|颈椎病?头痛? 一位女士,自诉颈椎多年不好,左侧头痛多年,最近还伴随左脸痛。她拍了颈椎片,显示骨质增生,问我能不能治“颈椎病”。 面诊检查: • 左脸痛觉敏感,三叉神经炎得证据 • 左风池穴压痛,左后头痛觉敏感,可诊断枕神经痛 • 颈椎X片骨质增生,与症状并不匹配 患者以为是颈椎病,其实病因另有所在。最后我的诊断是枕神经痛、三叉神经炎。她咨询我颈椎病能治吗?是不是没法回答。 病例二|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一位87岁老人,两个月前臀腿长过疱疹,疼痛迟迟未缓解,家属认定是“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电邮咨询,针灸是否能治疗? 面诊发现: • 左下肢明显水肿,膝下僵硬 • 直腿抬高、神经体征正常 结论并非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而是下肢水肿造成的下肢痛。针灸放松、活动患肢后,疼痛缓解,老人居然能下床行走。家属的认识与病情相差好远啊。 病例三|椎间盘突出? 一位男患者做了腰椎核磁共振,显示腰5、骶1椎间盘突出。他发信息问能不能治他的“椎间盘脱出”。 检查: • 核磁共振显示左侧椎间盘突出。 • 而右腰痛,右大腿内侧麻木。 • 右侧腰大肌压痛明显,直腿抬高无力,提示腰大肌损伤、股神经受累。 症状和核磁共振完全不符啊。 针灸五六次后,疼痛缓解,麻木消失。但患者仍坚持再做腰椎核磁,执念于片子上的“椎间盘突出”。 针对三则病例,我的一些体会: 第一,诊断必须遵循医学原则。 中医靠望闻问切,西医靠问诊、查体,再结合辅助检查。诊断不是“病人说了算”,也不是“机器拍了算”。 第二,患者口中的诊断往往并不精准。 很多病人说出的“病名”,其实是从其他医生那儿听来的,或者是从检查报告上看到的,或者是自己推测的。这些往往并不等于真实诊断,仍需医生详细问诊和查体来核实。 第三,网络咨询有其局限性。 现在网络看病兴起,但从手机信息、图片中得到的信息本身就不够完整。医生没有第一手资料,诊断就只能模棱两可,偏差很大。 第四,真正的看病需要预约面诊。 医生面对面问诊、检查、推理,才能做出精准诊断,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误差,也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最后,当患者发来一句“什么什么病能治吗?”时,医生最负责任的回答是,请预约面诊吧。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 View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