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7
Jul
一位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三十四)
——小小穴位,直通中枢
今天接诊一位耳部带状疱疹患者,耳垂、耳廓下部及下颌角出现密集水疱,红肿刺痛,正好符合耳大神经带状疱疹的分布。最有意思的是,耳廓上部干净如常,分界清晰。
这是神经在皮肤上的真实“投影图”——耳大神经(C2-C3)只支配耳朵下部,而耳廓上部则归耳颞神经(三叉神经分支)和枕小神经(颈丛分支)。带状疱疹病毒不会越界,神经分工泾渭分明。
这个病例让我再次惊讶,一个耳朵,竟由九条神经共同支配。从脑神经到颈神经,层层防护,只为守护这个看似小巧的器官。
这些神经包括:
• 蜗神经(听觉)
• 前庭神经(平衡)
• 面神经(蹬骨肌及耳后感觉)
• 舌咽神经(中耳鼓室、鼓膜内侧感觉)
• 迷走神经(耳道深部、鼓膜外侧下部感觉)
• 三叉神经下颌支(耳颞神经,耳前与耳廓上部感觉)
• 枕小神经(耳后上部感觉)
• 耳大神经(耳垂与耳下部感觉)
• 三叉神经下颌支(鼓膜张肌运动)
在人体,器官功能越复杂,神经保护越周密。
耳朵不仅听声音,还参与平衡、姿态、反射,甚至与咳嗽、面瘫、咀嚼等系统相关。
我也联想到,大脑皮层的感觉区地图上,耳朵、眼睛、手、舌等部位,占据显著位置。大脑总是把最重要的器官,安排在“核心地段”。
这也让我理解了针灸的治病原理。耳针、眼针、手针、舌针,并非经验之谈,而是中医在没有解剖工具的年代,对神经系统规律的本能把握。
这些小部位之所以能治疗大病,是因为它们直通中枢、连接全身。一个小小刺激点,就像击中电路板上的关键芯片,牵一发而动全身。
小小穴位,直通中枢。这不是玄学,而是人体神经系统的精准设计。
这或许就是针灸“以小制大”“四两拨千斤”的真正背后机理。
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