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七十五)
——传统针灸的经络思维和现代医学的结构诊断
昨天我接诊一位新西兰职业足球运动员。他踢完球后,总是出现右大腿内侧刺痛,休息后缓解。
如果只凭部位下诊断,很多针灸师会认为这是“三阴经不通”,或是内收肌损伤,于是在大腿内侧下针。病人也说,他去过别的针灸诊所,医生就是在那里扎针。但问题是,大腿内侧压上去并不痛,连病人自己都觉得不像肌肉拉伤。
进一步检查发现:大腿内侧无压痛;腰大肌压痛不明显,但髂肌压痛高达 9/10,腹股沟韧带压痛同样 9/10;Tomas 实验阳性(提示髂腰肌紧张/缩短)。这些表现让我排除了内收肌群损伤,更倾向于髂肌的病变。
我的诊断思路是髂腰肌挛缩引起闭孔神经卡压,造成大腿内侧神经性疼痛。
因此,通过松解髂腰肌,刺痛很快消失
传统针灸确实可以解决很多功能性的问题,比如肌肉短暂紧张,气血不畅。针一扎,气血一动,症状能减轻。
但如果病程进入结构性改变,比如髂腰肌长期高强度使用,已经出现明显挛缩,肌肉不仅紧,还缩短、变硬,而出现【结构性变化】,这就不是单纯“调气血”能解决的。
这个球员的髂肌和腹股沟韧带压痛达到 9/10,这已经是结构性卡压。在这种情况下,针灸必须“直面病灶”:
-
直接按压髂腰肌,从腹部深探到髂窝,触到那条紧绷的髂肌,点按数秒,病人往往会立即牵扯到腹股沟或大腿内侧,然后逐渐松缓;
-
针刺髂腰肌两个“扶着点”——腰椎横突和股骨小转子,一个松解近端起点,一个松解远端附着,才能真正解除髂腰肌挛缩,减轻对闭孔神经的刺激。
如果还停留在“哪里痛就扎哪里”的层面,只能治表,治不了本。
传统针灸的诊断,主要依靠经络辨证,大腿内侧痛,就归在三阴经;大腿外侧痛,就说是胆经;后侧痛,就按膀胱经。再往上一步,就是把它牵扯到脏腑,比如大腿内侧痛,算作脾、肝、肾的问题。
但这套体系,说到底是部位的诊断,而不是病因的诊断。
对于痛症来说,把大腿内侧痛牵扯到“肝肾不调”,其实没有实际临床意义。它只是一个古代的“标签”。真正决定病人能否痊愈的,不是标签,而是能不能找到那个具体的卡压点。
现代医学的解剖知识告诉我们:
-
髂腰肌的紧张,
-
腹股沟韧带的张力,
-
闭孔管内压力增加,
都可能直接导致闭孔神经受到刺激。
这种诊断,比“三阴经经络不通”要精确千百倍。
传统针灸的长处在功能调节,但短板在结构层面。
如果不吸收现代医学的解剖学、神经学知识,就很容易陷在“哪条经络有病,就在哪条经络下针”的惯性思维里。
但病人不是古代的病人。一个踢职业足球的运动员,他要的不是“调理三阴经”,而是能不能马上踢球、跑动时不再刺痛。
所以,现代针灸师,要把传统针灸的经络思维和现代医学的结构诊断结合起来。前者善于调节人体功能障碍,后者则能通过精准治疗解决结构性问题。
功能性的调节靠经络,结构性的松解靠解剖。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