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四十六)
——不是每一个“突出”,都需要治疗
有一个词,“无症状性椎间盘突出”是不是很陌生,其实它存在与大多数成年人当中。
就是你做MRI时,发现了“椎间盘有突出”,但你本人没有任何不适,不腰痛、不腿麻、不坐骨神经痛,生活、工作一切如常。
一,“无症状性椎间盘突出”并不等于“患病”
事实上,这种影像上的“突出”,就像白头发、皱纹一样,是一种生理性退变,是年龄增长后人体结构的自然变化。
医学研究已经表明,在没有任何症状的人群中,60%以上的中年人做MRI时,都能查出轻度椎间盘突出或退变。但他们并不痛,也没有任何神经症状,因为“突出”≠“压迫”,更不等于“疼痛”。
它并不是疾病,不需要治疗,更不应该当成威胁一样恐惧或回避。
二、把“无症状性椎间盘突出”当成病态,这类错误认知,会带来四大危害:
1️⃣ 心理负担加重
很多人一看到报告写着“椎间盘突出”,立刻陷入恐慌,觉得自己“得了大病”,甚至担心“随时可能瘫痪”。
结果,过度紧张 → 不敢动弹 → 肌肉僵硬、血液循环变差 → 反而真的开始疼了。
2️⃣ 医疗路径被误导
医生看到MRI,也往往“顺着片子走”,默认是神经受压,按“椎间盘突出”来设计治疗方案,结果反而忽略了真正的病因,可能是肌筋膜紧张、骨盆旋移,甚至是髋关节的功能障碍。
结果,误诊 → 误治 → 久治不愈 → 患者越来越迷茫、痛苦。
3️⃣ 活动过度限制
一旦贴上“突出”标签,很多人开始对身体“处处小心”:不敢弯腰、不敢下蹲、不敢锻炼,日常生活如履薄冰。
结果,活动减少 → 腰背肌肉退化、核心稳定性下降 → 腰椎变得更不稳,反而更容易出问题。
⸻
4️⃣ 被标签“锁死”
“我这个是椎间盘突出”“专家说我这没救了”,于是很多人彻底放弃进一步的诊断与治疗尝试,不再查、不再问、不再希望。
结果,本来可能是肌肉问题、筋膜牵拉、骨盆代偿,却因为被“突出”这个标签套牢,错过了本可以康复的最佳时机。
三、这个“错觉”,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
作为一个老医生,我必须坦诚,把无症状性椎间盘突出当成“重大疾病”,这个集体错觉并不是偶然形成的,而是多方力量共同制造的“医学幻象”。
1️⃣ 影像学的“权威迷信”
很多人相信“片子不会骗人”。
一看到MRI报告上写着“椎间盘突出”,就仿佛坐上了通往瘫痪的列车。
但必须提醒大家:影像只能显示结构,不能说明疼痛是否来自于这里。
2️⃣ 医生的默认从众与“免责心理”
一旦报告写了“突出”,许多医生便“顺着片子走”,
懒得重新评估,也不愿否定已有标签——
怕一旦出事被患者追责,干脆顺水推舟,走流程、套方案。
结果是:真正病因被忽略,治疗方向越走越远。
3️⃣ “突出等于瘫痪”的恐吓宣传
一些专家、媒体、自媒体,常以“瘫痪”“压迫”“晚了就完了”为标题制造焦虑。
病人一听就害怕,不敢动、不敢锻炼,甚至患上“类病人心态”。
没有病的人,被吓成了病人。
4️⃣ “治疗项目化”的诱导机制
一些机构和个体将“椎间盘突出”作为治疗套餐的入场券,
制造“疾病恐慌”,正是他们营销中最有效的抓手。
一旦你戴上“突出”这个帽子,就很难摘掉了。
我接诊过太多“被椎间盘突出困住的人”。他们的痛,不是病本身,而是“椎间盘突出”这个标签带来的误导、限制、焦虑,乃至对生活的放弃。
。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