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管视频在最后,欢迎观看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九十二)
——膕肌上游制动链解锁法的思考
昨天门诊来了一个急诊病人。
他在工地蹲下干活,起身时突然“卡”了一下,腿伸不直,也站不起来。疼得厉害,只能弯着腿一瘸一拐地挪过来。
他说:“腘窝这一带像被一条筋绷住了。”
检查时我看到,他的膝关节伸展明显受限,膕窝外侧紧绷,有条索感,按压时出现牵扯痛,腿一用力就更痛。
这是典型的“膕肌锁死步态”。
一、膕肌不是“坏了”,而是被“锁”了
很多医生看到这样的病例,会先想到“拉伤”或“扭伤”。
但我这些年发现,膕肌本身往往没有真正受伤。
它的问题更像是“被迫痉挛”——它想解锁膝关节,却被上游的外侧结构锁住。
在解剖上,膕肌位于膝后深层,负责胫骨与股骨间的微旋解锁动作。
而膝外侧的股二头肌短头腱膜与腓总神经鞘,共同构成了一个“外侧制动链”。
当这条链的滑动层紧张、空间受限时,膕肌就无法完成解锁动作,被迫处于持续抗张状态。
于是出现:1,膝伸不直。2,膕窝外侧剧痛 。3,走路弯着腿。4,一瘸一拐
膕肌成了受害者,而不是罪魁祸首。
二、针刺的目标不是膕肌,而是“锁”
很多人看到我用针治疗,以为我是在扎膕肌。
其实不然。
我扎的点在膕窝外侧沟——也就是股二头肌短头止点与腓总神经鞘的交界层。
那是“膕肌上游制动链”的关键节点。
我称之为:膕肌上游制动链解锁法(Popliteus Upstream Release Method)
针刺的目的,不是刺激膕肌收缩,而是松解腱膜—神经鞘的滑动层,降低外侧张力,解除膕肌的被动抗阻。
当外侧制动解除,膕肌自动放松,膝关节的解锁机制恢复。
于是,病人立刻能站、能走、疼痛迅速下降。
那一刻,结构回正,功能重启。
三、疼痛的来源
很多医生问我,既然膕肌没受伤,那疼从哪来?
疼痛其实来自三个层次:
-
膕肌的被迫抗张——深层钝胀痛;
-
股二头肌短头腱膜的牵扯痛——外侧条索样压痛;
-
腓总神经鞘滑动受限——轻微放射痛或电感。
它们形成了一个“滑动层张力综合体”。针刺腘窝外侧沟后,张力下降、滑动恢复、膕肌被释放,疼痛自然消失。
四、从偶然疗效到理论自觉
这些年来,我陆续治疗过许多类似病例。
起初我也以为是膕肌本身的劳损,但一针下去,效果好得“不合理”。
后来我才意识到,我一直在解一个“锁”,只是以前没给它命名。
现在我终于明白,膕肌的痛,不在膕肌本身,而在它的上游制动链。
这正是我临床体系里常说的那句话,“治病,要治结构的动力关系,而不是表面的疼痛点。”
五、文献的印证
现代解剖与生物力学研究指出:
膕肌是膝关节后外侧复合体(posterolateral complex, PLC)的关键动态稳定结构,
而PLC的完整性依赖股二头肌腱、腓侧副韧带、腓总神经通道等外侧结构的协调滑动。
(LaPrade et al., Am J Sports Med 2003; Laprade RF et al., J Bone Joint Surg Am 2008)
腓总神经在股二头肌腱深面绕腓骨颈行走,是下肢最常见的神经卡压部位之一(Otoshi K et al., Muscle Nerve 2019)。
股二头肌远端腱的肥厚或张力异常,也可导致外侧膝痛与伸膝受限(Chiba D et al., Knee 2015)。
此外,围神经—筋膜滑动层受限已被证实是疼痛与运动障碍的重要机制,
超声引导的水分离或滑动松解治疗可迅速缓解症状(Cass SP et al., PM&R 2020)。
这些研究,从结构与功能两端印证了我临床中的观察:当“腓总神经鞘—股二头肌腱膜”滑动受限时,膕肌解锁机制被抑制;松解滑动层,即可恢复膝关节的自然动力。
六、写在最后
医学的真正难处,不在“治不好”,而在“看不清”。很多“治不好的痛”,其实是结构之间的微妙失衡。有时,只要你找到那条“锁”,轻轻一针,让身体回到它应有的位置。
这就是结构医学与中医针法在现代相遇的地方。也是我所说的——“膕肌上游制动链解锁法”,一个从经验中总结出来的针法。
中文微信:nzacupunctureclinic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