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
Sep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七十三)
——“像而不是”的病例,恰恰是很多慢性病、顽固病久治不愈的根源
昨天接诊一例肩痛患者。
患者来时,带着B超报告、家医推荐信,诊断都是——肩袖损伤。她自己也坚信问题在肩袖。看起来答案已经写好,任何医生见到这样的病案,大多会顺着这个思路走。
可当我仔细追问,发现她夜里痛得睡不着,肩胛缝也痛得厉害。这两个细节让我停下脚步。正是这份警觉,让诊断的天平发生了倾斜。最后,一次简单的临床实验(Adson试验、斜角肌压痛)揭开了真相,她真正的病因是——斜角肌神经卡压。
1. 诊断的力量,远胜于治疗
如果不去怀疑,她就会继续在“肩袖损伤”的标签下兜圈子,吃止痛药、打封闭、做理疗,甚至考虑手术。真正让她好转的,并不是针灸手法,而是重新审视、重新定位诊断的那一刻。
2. 常见疾病背后的陷阱
肩痛是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很多医生习惯性地把它归到“肩袖损伤”或“肩周炎”。
但真正让病人反复多年、久治不愈的,往往不是这些表象,而是被忽略的深层病因。“像而不是”,才是临床最大的陷阱。
3. 医生与机器的差别
B超可以看到撕裂,却解释不了“为什么夜里痛得不能睡”,更解释不了“肩胛缝痛”。
影像能看到的是结构,而人的症状很多时候来自功能障碍。
机器看不到这些细节,只有医生通过触诊、问诊和临床思维,才能捕捉到真正的病因。
4. 临床经验与自信
怀疑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用方法去验证。Adson实验、斜角肌压痛,给了我最直接的答案。
这背后是一种自信,对经验的自信,对临床逻辑的自信。随着病例的积累,这种自信不断被验证,又反过来增强。
这就是“临床经验的功力”,不仅治好病,还能改变病人甚至同行的思维。
5. 我的最终感受
这是一个典型的“超越教科书”的病例:
-
看似标准的肩袖损伤,实则斜角肌卡压
-
传统穴位(肩髃、肩井)针而无效,精准取穴(天窗、天牖、缺盆)立竿见影
-
影像报告提示有限,临床检查决定胜负
医学的最高修炼,其实就是看透“像”,找到“真”。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