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二十七)
——看病,最怕方向错了
上个月,一位山东老乡来到我诊所。
下腹和腹股沟疼了一年多,走路都成问题。
她说,过去一年,妇科看了,肠胃科也看了,泌尿科也看了,医生都说“没问题”。她苦笑着问我一句:“我都看了一年了,怎么还找不到毛病?”
其实,问题根本不在检查仪器,也不在治疗方法——是方向错了。
在新西兰,看病得先去找家庭医生(GP)。
看哪个专科、做什么检查,全要靠GP来“指路”。
但这一环如果判断错了,后面整个路径就全歪了。
这位老乡就是典型的例子。下腹疼,查肠子;肠子没问题,查妇科;妇科没结果,查泌尿系统;三大系统转了个遍,查了个干净,疼痛依旧如初。
这不是因为病难查,而是走了错路
这是现代医学中一种常见却又被忽略的“结构盲区”,按器官查病,而忽略了“结构”本身的问题。
她的真正病因,根本不在“内脏”,而在髂腰肌的挛缩与神经卡压。
这个问题,既不属于肠胃科、也不归妇科、泌尿科管,甚至在普通的影像学检查中,也未必能明显体现。
她走进诊所时一瘸一拐,我怀疑是结构性病因。
轻轻按压髂腰肌,她立刻痛得跳起来。再压一压腹股沟韧带附近,她几乎要叫出声。
我给她针刺松解髂腰肌及周围软组织,十五分钟后,她站起身,一脸惊讶地说:“咦?不疼了!”
这不是奇迹,只是找对了方向。
类似的“误走方向”,在临床中太常见了。左肩胛疼痛被当作心脏病,查了半年冠脉都没异常,其实是背阔肌劳损;上腹痛查胃镜,查了三次,没发现问题,结果是腹直肌附着点炎症;头痛做脑核磁、脑血流图,查了一圈,原来是颈源性头痛。
这类病,如果不从“肌肉—骨骼—神经”结构体系去考虑,就永远陷在“器官病”的思维模式中,越查越迷。
其实,从西医角度讲,这种病该归骨科。
从中医角度,是“筋伤”“络阻”“气滞血瘀”的范畴,要找骨伤科或擅长结构分析的针灸师。
但她一年来,从没人告诉她这条路该怎么走。
在海外,中医针灸师其实是“全科型医生”。我们不但处理胃肠问题、月经失调、高血压、焦虑抑郁,也要懂运动损伤、神经卡压、筋膜疼痛。
针灸覆盖的不只是“症”,更是一整套“结构-功能-情绪”的系统评估。
很多时候,一位经验丰富的针灸医生,对某些病的理解,甚至比“专科”还要精准。
看病,最怕的,不是“看不好”,而是方向错了。
你再高明的技术,用错地方,都是枉然。
你再高级的仪器,用错对象,也是空转。
医生的本事,不只在于治疗,而在于识别。识得准,方向才对;方向对,治疗才有效。
——一点经历,记录下来。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