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六十一) ___临床疗效,往往来自那些看不见的信号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六十一)
___临床疗效,往往来自那些看不见的信号
前几天和一个老病人聊天,忽然让我产生了一个新的信号灵感。
这个病人是老乡,早些年我还在山东省立医院上班的时候,他就找过我看病。他见到我,还习惯叫我“黄主任”。他笑着说:“黄主任啊,要是你现在还在省立医院上班,那更了不得了。”
我就跟他说:“我要是还在省立医院上班,恐怕我的治病水平不一定有现在高。” 在大医院里,要搞课题、做研究、写论文、出书,还得平衡各种关系,精力被分散得厉害。而我在小诊所二十多年,心无旁骛,把全部精力都用在琢磨技术、治病救人上,这才有了今天的积累。
说到这儿,我就自然谈到一个话题,做科研。像焦虑症、抑郁症、慢性疼痛综合症、慢性疲劳综合症这些病人,在针灸研究里很难做出真正严谨的临床课题。为什么?因为影响病人的因素太多,根本无法控制。
比如我最近遇到的焦虑症的病人、内膜异位症的小姑娘,几次治疗就出现了惊人的改善。我心里很清楚,不可能完全是针灸本身的作用。里面掺杂了太多其他的东西:
• 朋友的推荐,给了她信任的信号;
• 对中医、对针灸的神秘感,给了她希望的信号;
• 诊所的停车场停满了车辆、病人笑脸,传递了实力与可靠的信号;
• 医生本人稳重、专业,让她产生尊重的信号。
这些信号交织在一起,共同起了作用,才有了满意的结果。
但如果要把这些东西纳入研究,就几乎没法做。实验室研究强调“剥离变量”,可临床真实效果恰恰是多种变量交织的结果。这种差异,就形成了 实验室研究与临床实践的反差。
更何况,现在很多临床研究是多中心合作的。可是在不同的医院,这些信号能一样吗?医院大小不同,病人的第一印象完全不一样;医生的气质不同,产生的信任感完全不一样;环境不同,病人接收到的心理暗示也完全不一样。甚至病人是“熟人推荐”来的,还是“随机招募”的,也会有本质差别。这些怎么可能做到统一?显然不能。这就是为什么科研和临床之间总会存在落差。
这个“信号”的灵感,它让我再次确认,真正的临床疗效,往往并不在冷冰冰的实验数据里,而是在一个个鲜活的信号中,在病人亲眼看到、亲耳听到、亲身感受到的细节里。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