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八十六)
——膝无力,估计你怎么也想不到是下腹部的一个吊筋引起的
今天接诊一例膝关节无力患者,六十多岁,男性。他自己以为是膝关节坏了;理疗师、家庭医生、专科也都把问题归在膝上:锻炼、理疗、电疗、针灸等。做了X光“骨头没大问题”,专科还准备安排他做MRI。几个月过去,仍从双膝跪着起不来,需要扶着地,从下蹲位也站不起来。他是我的老病人,兜兜转转,最后又回来找我治疗了。
这位病人最大的特征,是“无力为主”,而不是“疼痛为主”。典型的关节病变多为痛大于无力,而他恰恰相反,起不来、发不上力,更像神经性无力而非关节性疼痛。于是我的思路是,从无力想到股四头肌发不上力,追上游的股神经,再追它最容易受限的腹股沟通道,而通道张力增高的常见“推手”,正是髂腰肌高张或短缩。由此形成假设链,髂腰肌高张→腹股沟区狭窄→股神经受压→股四头肌抑制→蹲位起不来。
检查时发现,仰卧屈膝力量差,伸膝平抬力量弱,提示股神经支配环节受抑制;髂腰肌压痛8/10,髂前上棘前压痛点9/10,股直肌上段筋膜牵扯明显。检查时还发现,他必须扶着床才能从蹲位起立。这些体征基本坐实了“髂腰肌—腹股沟—股神经—股四头肌”这一条抑制链。
治疗时,我以腹部精准松解髂腰肌为主,联合股直肌上段筋膜滑移。治疗后复测:髂腰肌压痛从8分降到4分,患者不扶床即可从蹲位站起。这不是“突然有劲”,而是股神经通路的抑制被解除,动力链重新接通。
这样的病例,正体现出功能性与结构性治疗的分界。早期(尚未进入明显挛缩与结构性卡压)时,单纯经络取穴、脏腑辨证的功能性调节,有时也能见效,因为它间接松了髂腰肌,暂时缓解了神经刺激。但这位病人从去年12月拖到现在,接近一年,已经进入结构性锁链期。不针对性松解髂腰肌,就解决不了问题。这就是功能性治疗的天花板与结构性治疗的切入点。
可能有人问我,书上没写“蹲不起就查髂腰肌”,你怎么想到的?其实答案很简单,靠长期的病例积累与知识构架。书本给的是“点”,临床要的是“链”。面对“无力大于疼痛”的线索,我先定位到神经,再顺着股神经—腹股沟—髂腰肌这条链去验证。病人说“膝有问题”,我不被症状牵着走,而是用链条去反证症状。病例见多了,思考的点就多了;思路多了,方法就多了;方法多了,疑难病例就会有出口。
这位病人一路在“膝关节路径”上消耗了几个月,真正改变他的,是把诊断起点从膝,挪到神经与上游。临床上,没有明确诊断,就谈不上治疗,那种模糊、馄饨的治疗方式,对功能性病例有效,而对结构性病变就无能为力了。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