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七十二)
——针灸该往哪走?
这几年,我参加过太多针灸学术讲座。
平衡针、董氏奇穴、舌针、脉针……一个接一个,听得人眼花缭乱。
有时候听完,我心里就会冒出一句话:针灸到底是什么?它究竟该往哪走?
今天的针灸,说白了,已经成了一个“学派丛林”。
从传统的经络八纲,到董氏奇穴、平衡针、针灵、动筋针、浮针,再到眼针、脐针、腹针、耳针……各种新名字层出不穷。
表面看是百花齐放,其实背后暴露了一个问题:没有统一标准。
很多学派有创始人,有理论,有追随者,但大部分还停留在“个人经验”的层面。真正能体系化、被广泛认可的,也就针刀医学、董氏奇穴、腕踝针、浮针这几个。
所以,国际医学界常批评针灸“不严谨”——不是没有道理。
我越来越清楚地感觉到:传统针灸的作用,本质上是功能调节。
比如肌肉痉挛、紧张、神经功能紊乱,这些它都能起作用。
再加上心理暗示和名声效应,病人往往觉得“扎针就有用”。
但一旦遇到结构性问题——
肌肉挛缩、神经卡压、韧带粘连、关节损伤——
传统针灸就显得无力了。
这也是为什么全息针灸(眼针、脐针、腹针)、象诊体系(舌针、脉针)、各种特色学派,虽然各自都有新说法,但归根结底,还是在传统针灸的框架里打转。
能治的,大多是功能性和心理性疾病;
真要解决结构性疑难杂症,就力不从心。
真正的突破,是针刀体系的兴起。
从小针刀,到微针刀,再到刃针,针灸第一次有了介入结构性病变的能力。
过去像网球肘、跟骨痛、骨膜炎,传统针灸怎么扎都不见效;
颈椎病、斜角肌卡压、肩胛提肌卡压、肩背神经卡压、肱二头肌长腱炎,这些病人和医生都愁。
但有了针刀,疗效一下子上来了。
可以说,这是针灸体系里一次真正的“革命性跨越”。
但我也必须说:针刀只是工具。
工具用对了地方,它就是利器;用不对地方,就是白搭。
针刀的革命,必须和现代医学结合。
你如果连神经卡压在哪里都不知道,影像学、解剖学一窍不通,那就算手里有针刀,也无从下手。
所以我一直强调:精准诊断,才有精准治疗。
走到今天,我越来越明白:
一个现代针灸医生,必须推开两扇大门。
第一扇门,是传统针灸的知识。
守住老祖宗的根基,保留整体观、经络学说、阴阳平衡、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这是西医所没有的优势。
第二扇门,是现代医学的知识。
学会解剖、神经、影像,理解结构性病变,用针刀、刃针、浮针去处理那些传统针灸解决不了的问题。
两扇门都打开了,我们才能既看得见“森林”,又看得清“树木”;既能调节功能,又能解决结构。
只有这样,针灸才真正有未来。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