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七十一)
——中医与民间疗法的边界
在行医生涯中,我常常遇到病人跟我说:“大夫啊,我家老人在家用这个办法治。”
有的是真正的方药经验,比如熬点姜汤、喝点藿香正气水;有的则是一些土办法,比如鸡蛋滚一滚、银片压一压,甚至小时候农村里还有“扎小人祛邪”的做法。
这些方法,有的确实能起到安慰作用。小孩发烧、抽风,家里人一折腾,反而退烧了。到底是自然病程自愈,还是热敷起了作用,抑或心理暗示在起作用?很难说清。老百姓往往记住的是:“用了这个办法,孩子就好了。”于是,这些经验就一代代传下来。
我并不一概否定这些方法。
它们的价值在于,老百姓相信,信则灵。心理安慰、家庭陪伴,本身就是康复的一部分。
在医疗资源稀缺的年代,这些办法确实帮过人,至少让家属心安。
问题在于,多人分不清中医和民间疗法。
在老百姓眼里,凡是祖上传下来的,都会被笼统地归到“中医”里面。
但实际上,中医是有完整体系的。
有经典文献、有理论框架、有诊断方法、有疗效积累。
而民间疗法,大多是基于经验、信仰和习俗的“土办法”。
把两者混为一谈,表面上是抬高民俗,实质上却是 矮化了中医。
当一个“煮鸡蛋+银片”的小把戏被说成是“中医的奇效”,在专业人看来,中医就更容易被贴上“迷信”的标签。
我最担心的,是一些老医生把个案经验,用很高的调子讲到学术圈里。年轻医生听了,就容易以为这就是“中医的真传”,于是照单全收,缺乏独立思考。久而久之,中医在专业领域里反而失去了公正性。
医学的本质是要 分清楚什么是经验、什么是证据。民间方法,可以讲,可以分享,但要标注边界。
它们可以是文化,可以是心理安慰,但不能被当成体系化的医学方法。
作为一个在中西医夹缝里走了几十年的医生,我越来越觉得,中医的价值,不是靠“神奇”来证明,而是靠严谨、靠疗效、靠体系。
而民间的土疗法,不是要否定,而是要尊重、要分类、要界线分明。
所以,我今天写下这一篇,不是要否定任何民间疗法,而是提醒自己,学术需要边界,经验需要公正。
不然,别人眼里的中医,就会永远停留在“鸡蛋、银片、扎小人”的层次。而这,绝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中医。
一些在民间常见、流传甚广的“土法子”“民间疗法”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