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隔离封国32天。上午看到《文茜世界周报》一个视频(我的杂谈31里有YouTube,从36分开始看),视频看得我伤心无泪。欧洲、美国等西方先进国家,养老院里老人的死亡率占整个新冠肺炎死亡总数的25–50%。更可恶的是加拿大一个高级养老院,发生疫情后,工作人员全部跑掉,留下行动不便的老人不管。有些老人拉尿到床上,全身恶臭,养老院的做法令人发指。今天收罗一些新西兰的养老制度与朋友分享,也该考虑自己的养老问题了。 一,新西兰实行的是人人平等的养老金制度,不管你退休前是做什么的,不管你有没有给这个国家做贡献,不管你有多少资产,不管你有多少负债,不管你的性别、种族、品行记录,只要符合资格,就可申领。 申领条件: ● 年满65周岁; ● 持有新西兰护照或新西兰永久居民身份; ● 常年生活在新西兰境内; ● 至少在新西兰境内生活了10年,且50岁以后至少在新西兰境内生活了5年。 新西兰没有老干部局、老干部处之类的机构,即使是新西兰总理,到了65岁退休后,待遇也和普通人一样,也要从工收局领取和一辈子没干过任何工作的流浪汉一样多的养老金。 要说“不平等”也有,那就是参加过战争的复员军人或残疾人有特殊待遇。当然,他们的养老金稍微高一些。 一般情况下,单身且独居的老人,每个月可以获得$769.52 X 2 = $1539.04。老两口同居,每个月可获得$1183.88 X 2=$2367.76。由于65岁以上老人看病不用花钱,坐公交车、火车、轮渡都不用花钱,如果老两口有车、有房,基本生活可以保证。 二,新西兰有居家养老和养老院养老两种方式。养老院又分为退休村和医院级养老院两种。 经医生评估,适合于居家养老的人,医院可以免费提供居家服务,每周3次。紧急服务每天2次。主要内容有医疗服务、老年人需要的家庭设备及装修、清洁服务等。 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会被安排住进医院级养老院,这种医院级别的养老院配有7天24小时值班注册护士和护工,为老人提供洗澡、换衣、喂饭等全方位护理。 进入养老院的前提条件是,在新西兰居住10年以上,50岁以后至少居住5年。根据本人所拥有资产情况决定是否能得到政府给予的补助。目前的规定是,如果资产在22万新元以下者,可以享受政府100%的补助,但没有了原来的养老金,只发少量的零用钱。超出22万新元资产的老年人,要等超出部分扣除完后才能享受政府补助。 新西兰的养老机构主要分为3类。第1类为基本可以自理的的老年人,入住Rest home; 第2类为不能自理者,入住Private hospital; 第3类为有精神障碍者,入住Dementia care。 生活自理的老年人在养老院可以自由活动,家人也可以带出去小住。可以跨区申请养老院。老年人夫妇能否一起申请养老院,需根据本人身体情况决定。 如何申请养老院。如果是患慢性病的老年人,申请的第一步是看家庭医生。如家庭医生认为需入住养老院,会介绍到医院的老年科。第二步是医院老年科进行健康评估。第三步是由政府的需求评估与服务协调机构(Needs Assessment and Service Coordination organization,NASC)进行需求评估、服务协调并协助完成资产及收入评估(申请人完成政府补贴申请表后,要尽快寄往Work and Income即工作和收入局)。 通过以上三个步骤后,就可以决定进入哪家养老院了。如果本人愿意去的养老院没有床位的话,还需要继续等待。 三,退休村(Retirement Villiages)提供独立而又有一定看护的生活选择,让居民在自己的家中享有充分的隐私和自由,如果他们要求,还可以付费得到额外的看护照顾。 生活完全自理的入住退休村,退休村一般在风光优美、安静平和的地区,退休村配有注册护士、护理员以及必备的医疗设备等。老人每人一间独立的房间,既生活方便又安全隐私。 当您“购买”退休村单元时,购买的并不是永久性房产,而只是购买了居住使用权。 这意味着您不会从投资中获得任何资本收益。如果您以15万纽币的价格购买了该物业的居住权,然后运营商以40万纽币的价格将其出售给其他人,那么额外的25万纽币就是他们的利润,而不是您的。 相反,当你离开退休村时,你所能得到退还的可能是你最初的15万纽币中的70%到80%之间,这取决于退休村运营商从居住者那里收取了多少的“延期性管理费”。 有些退休村提供一次性费用购买,如果这对你很重要的话。有少数退休村也提供像公寓一样的产权(Unit Title), 共享土地产权(Cross Lease)或有限期租用产权(Lease for life, 直到老人自愿离开或去世) 以上是我从网上收集的资料(图片为网络照片),仅供参考!详情浏览新西兰工收局网站 https://www.govt.nz/browse/health/rest-homes-and-residential-care/ 请点击下面链接,阅读居家隔离杂谈1–31 居家隔离杂谈1—-9
> View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