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四十二)
——膝关节疼痛的六个针灸临床思维层次
膝关节疼痛,是我在临床上最常见的主诉之一。很多患者挂号时说“膝盖疼”,但这个“疼”背后,可能是六种完全不同的病因和路径。
刚当医生那几年,我也常常以“疼痛在哪里,就在哪里取穴”为主要策略。那时候治膝痛,大多离不开阳陵泉、足三里、阴陵泉,或者直接在膝周围扎针,多少也能缓解。
但后来我发现,有些膝痛明明局部处理有效,过两天又痛回来了;有些膝痛扎了几个星期,毫无动静;还有一些人,说是膝盖痛,仔细一查,根本不是膝盖的问题。久而久之,我开始总结出自己看待膝痛的分层思维。
这不是书本上的知识,是我二十多年临床一点一滴踩出来的路径。我把它归纳为“膝关节疼痛的六个针灸治疗层次”:
第一层次:经络辨证,按痛取穴
这是最基础的一层,也最符合传统中医思维。哪里疼,就看归属哪条经络:
• 膝后痛,多属足太阳膀胱经;
• 膝外侧痛,属足少阳胆经;
• 膝前痛,归足阳明胃经;
• 膝内侧痛,多见于足三阴经(肝、脾、肾)。
按经络循行,可以局部取穴,也可以远端取穴,效果往往立竿见影。但这只是起点,不是终点。
第二层次:辨病与辨证结合
光靠经络还不够,得知道病是什么。是骨关节炎?风湿关节炎?痛风?半月板损伤?还是某种反应性关节炎?
只有把“病”辨清楚,再结合“经络”,才能真正做到精准针刺。
这就像射箭,辨病是拉弓,经络是箭道,辨证是校准风向。
第三层次:不是膝的问题,却痛在膝
很多患者以为是膝盖发炎,其实问题出在旁边的结构:
• 鹅足肌腱炎,痛点在内侧下方;
• 隐神经痛,像蚂蚁咬,有时夜里痛醒;
• 股外侧皮神经卡压,会让膝外侧麻木、刺痛;
• 甚至坐骨神经痛,也会“伪装”成孤立性膝痛。
如果不仔细查找,只在膝盖周围打转,就容易误诊误治。
第四层次:深部结构,少见但不能忽略
临床上还有一些隐匿的病因,常常被忽略:
• 膕窝外侧沟综合征,腓总神经受压;
• 膕肌损伤,运动员里不少见;
• 闭孔神经卡压,导致膝内侧牵涉痛。
这些病例不多,但一旦遇上,能不能认出来,就看医生功力了。
第五层次:从“上游”寻找病根
很多膝痛,是“下游受害者”,真正的根源在上游:
• 腰椎间盘轻度突出,压迫L3-L4神经;
• 髂腰肌紧张,卡压股神经;
• 骶髂关节错位,牵连整个下肢肌肉链。
• 臀部深层肌肉牵涉痛。
这种时候,必须从腰、骨盆、髋部入手治疗,不能光盯着膝盖。
第六层次:从全身整体与生活方式出发
还有一些膝痛,其实是全身状态或生活方式导致的:
• 肥胖者膝关节负重过大;
• 痛风患者饮食不当,尿酸高;
• 跑步姿势不当导致“跑步膝”;
• 长期久坐、久站的职业性劳损;
• 青少年关节炎,需关注心理、成长发育、运动教育。
这些问题不是针灸一针能解决的,但如果医生能指出来,患者的人生会少走很多弯路。
写在最后:膝关节疼痛,看似一个局部问题,实则牵一发而动全身。
它可能是经络不通,也可能是关节病变、神经牵涉,甚至与体重、姿势、情绪、饮食相关。
这六个层次,不只是用来选穴,更是一种临床思维的训练。
面对一个膝痛的病人,我希望自己不是只治“膝”,而是看见一个整个“人”
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