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
Oct
皮穿支针法讲座学习体会
——经络的现代解剖学验证
昨天参加了关于皮穿支针法的讲座,内容非常精彩。讲者利用现代影像设备(类似血流探测仪)演示了皮穿支的存在与分布。
所谓皮穿支(perforator),是指从深层动脉或静脉分出的细小血管分支,伴随神经、淋巴、筋膜小通道穿过筋膜裂孔,最终到达皮下,支配局部皮肤。
讲者指出:
这些皮穿支点与中医传统的腧穴位置高度重合,
验证了古代“穴位”确实具有解剖学基础。
他还通过实例展示了皮穿支针法的临床应用:
-
飞扬穴(BL58):治疗鼻炎、过敏性鼻塞,效果显著;
-
阳溪穴(LI5):用于戒烟调理,也取得一定效果。
理论启发
皮穿支针法把“气”的概念落地到解剖结构上。
针刺得气时的“吸针感”“空中之机”,很可能正是针尖穿过筋膜裂孔、触及穿支点的生理反应。
传统所说的“补泻”“气至病所”,在现代视角下可理解为:
-
补法:促进局部血流增强与组织代谢;
-
泻法:疏通排出、解除张力与炎症。
这让我们看到,古代的经络经验,其实与现代生理机制并不矛盾,而是不同语言对同一现象的描述。
临床思考
-
皮穿支理论让穴位定位更精准,不仅凭体表经验,还能结合触诊与结构验证;
-
穿支点是深层循环与皮肤感应的交汇处,针刺到位后往往能获得更深、更稳定的疗效;
-
“得气”的判断可以结合解剖触感、患者反应以及血流变化,更加客观。
个人体会
这次课程让我深刻体会到:
古人以气论穴,今人以结构证穴。
皮穿支针法为经络提供了新的科学解释,让我们看到经络并非抽象能量线,而是由血管、神经与筋膜链共同构成的动态网络。
未来针灸的精准化、标准化,也许就从这一点开始。
对我而言,这是一次重新理解“得气”与“通络”的重要启发。
皮穿支的发现,让“穴位”从经验概念变成了解剖实体,它证明了古人发现的经络系统并非虚构,而是有明确的结构基础。这种“结构性验证”的意义,确实远大于它当下的临床应用价值。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