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二十六)
——从“挠痒痒”想到针灸镇痛的神经秘密
昨晚睡觉时,鼻子突然发痒,不由自主地轻轻一挠,立刻舒服了。这一刹那,我忽然想到:为什么挠一下,痒就能止住?痒觉的消失,背后一定藏着神经调控的秘密。
联想到针灸镇痛的机制,我越发觉得,这些生活中的小动作,其实藏着医学的大逻辑。
🧠 痒,不是简单的感觉
“痒”并不是“轻微的痛”,而是一种独立的感觉形式,主要通过无髓鞘的 C 类神经纤维传导,经脊髓进入大脑。
而当我们轻轻挠痒时,激活的是有髓鞘的触觉神经纤维(如 Aβ 纤维)。这类触觉信号在脊髓层面会抑制痒觉信号的上行传导——这就是著名的“门控机制”。
简而言之,强触觉信号“盖过”了痒觉信号,让大脑暂时“忽略”了它。
🔥 挠破皮肤止痒,其实是“痛盖过痒”
有时痒得厉害,一不小心挠破了皮肤,反而觉得更不痒了。这其实是因为痛觉信号的大量输入,彻底压制了痒觉的神经通路。
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更强的感觉信号,可以抑制原有的感受传导。
只不过,这种“止痒”是以身体损伤为代价的,显然并不可取。
🪡 针灸镇痛的神经原理,与“挠痒”如出一辙
针灸的镇痛效果,其实正是借助类似的“门控机制”实现的。
针刺刺激皮肤及深层组织,激活不同类型的神经纤维(触觉、痛觉、压力感受器等),这些信号传入脊髓并上行中枢,同时在脊髓水平抑制原有的痛觉通路。
结果就是:痛觉被“打断”或“削弱”,病人感觉舒服了。
🎯 针灸“酸麻胀”与不同神经纤维的对应关系
针刺时产生的“酸、麻、胀”感,并不等于“痛”,而是治疗中重要的“得气”表现。这些感觉来源于不同的神经通路:
-
酸感:多由慢传导的 C 纤维激活;
-
麻感:主要来源于 Aβ 纤维;
-
胀感:是多种纤维受刺激后的综合感受,尤其来自深层组织的牵拉。
这些感觉提示:针刺已经有效激活了神经系统,进入调控状态。
📌 小结
从“挠痒”止痒,到针灸镇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其实都基于人体神经系统中的信号竞争与调节机制。
理解这些机制,不仅让我们更科学地认识针灸,也能在临床中做到精准、适度、有效。
生活中的细节,就是通往医学真相的捷径。只要你愿意观察,医学从不遥远。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