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九十四)
——为什么现在疑难杂症那么多
这几年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所谓“疑难杂症”,并不是病有多罕见,也不是治不好。真正的“疑难”,是诊断过程本身变得模糊了。病人痛得很真实,症状清清楚楚,但医生却很难说出“它到底是怎么回事”。这种“说不清的状态”,才是疑难杂症的本质。
回顾我们日常门诊中遇到的一些“疑难病”,其实很多都不是病本身难,而是诊断逻辑出了问题。我把造成“疑难杂症越来越多”的原因,总结为以下六点。
第一,望症生病,只看表面。
手麻了就说颈椎病,腿疼了就说坐骨神经痛,腰痛就说是腰肌劳损。这样的诊断,医生的思维和老百姓的常识并无差别。症状只是一层外表,而疾病的根源是在神经传导、肌肉链条和生物力学关系中。如果只停在“像什么”,不去找“到底是什么”,那病当然越看越糊涂。
第二,看报告诊病,把检查当结论。
现在不少医生看病,不问诊,不查体,不验证,只盯着影像和化验单。例如看到CT写“腔隙性脑梗塞”,就把面瘫归为脑梗塞。但只要做简单的功能检查,就会知道那是周围性面瘫。**报告是辅助,诊断是本事。**当医生把顺序搞反了,病就自然变“疑难”。
第三,不按诊断标准推理,只按“像不像”。
每个病都有诊断标准,但现实中病人的表现经常“不典型”。这时需要医生去推理、对照、排除,而不是“看着差不多”。诊断不是“像不像”,而是“符不符合”。当诊断不扎实,病因就模糊,治疗方向也就偏了。
第四,多病叠加,不分主次链条。
一个病人往往不止一个病,可能是两三个病叠加。症状覆盖、牵扯、放大,表现自然复杂。如果医生仍然用单一病名解释所有问题,那一定解释不通。真正的临床能力在于:抽丝剥茧,抓住主因,理清疾病链条。
第五,缺少逆向思维,不敢否定自己。
大多数医生习惯顺向思维:症状→体征→检查→病名。但真正的临床高手,会逆向思维:**只要有一个症状、一个体征与诊断不符,就必须重新审视诊断。**医学的真功夫,不在确认,而在否定。不敢否定,就永远到不了真相。
第六,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病人说出来的信息被忽视了。
有些关键性线索,其实病人已经说出来了:
“穿运动鞋脚痛,穿拖鞋不痛”;
“走沙地痛,走草地不痛”;
“光脚走硬地板就难受”。
这些差异,往往就是疾病的切入点。
听懂患者的话,比看十张片子都重要。
所以,疑难杂症不是病难治,而是病被看得不清楚。
把模糊的,变成清晰的;
把表象的,追到根源;
把叠加的,理出主次;
把“像”变成“准”;
把顺向变成逆向;
把患者的一句话,当成诊断入口。
这,才是真正的临床。
疑难杂症,从来不是病难。
难的是——医生是否有能力把病看懂。
中文微信:nzacupunctureclinic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