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九十三)
——诊病是耗力又耗神的复杂过程
昨天接诊了一位华裔年轻人,二十多岁,给他看病相似熬了一个通宵,整个人都要瘫了,脑子最后都僵住了。
上周他联系我,说自己椎间盘突出,腰不舒服,腿紧,坐不住,坐车更难受。最让他痛苦的是近三个月出现的脚部症状,脚底板发麻,脚趾刺痛,脚后跟像针扎一样疼。他针灸、理疗都做了,不好,反而加重,他的朋友推荐我。
他把核磁片也发过来,我看了,确实有椎间盘突出。于是我就认定他是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
昨天他提前来到诊所,我对他说,你先坐一会儿。他说,坐不了,我一坐腿和脚就难受。1个180多公分的男子汉,站在候诊室非常占地方,也显眼,我接诊完一个患者,又对他说,小伙子你坐一会吧,等一会。小伙子说,黄博士,我不敢坐啊,我站着更舒服。这时,我更加相信,他是椎间盘突出的问题了。
当我给他检查时,我不是想推翻椎间盘的诊断,而是要从临床上验证他的椎间盘突出。我就是发现了二侧腱反射是对称的,感觉没有分布性的丢失,L4、L5、S1节段并没有明显异常,这些都不支持椎间盘突出,我也没想他不是椎间盘突出。并且直腿抬高实验是阳性,抬腿会出现脚麻和腹股沟牵扯痛,这时,表面上看,逻辑好像还是很清楚,坐骨神经张力高,似乎还是腰椎间盘的问题。
直到做托马斯实验。我发现他髋关节的活动受限非常明显,大腿根本无法靠近腹部,髂腰肌紧得像被铁丝勒着,按压腹部点,疼痛指数能到8,并且臀中肌、臀小肌几乎整个成块紧绷。当我检查梨状肌、腘窝外侧沟也没有放射痛,这时直觉告诉我,他的状况不完全有腰椎间盘突出引起。
问诊时,他说,因为知道自己有椎间盘突出,所以不敢弯,从拿东西到日常所有动作都用下蹲代替弯腰,转腰也小心翼翼。这时,我知道他这个腰臀、腹部肌肉紧张、压痛的原因了。腰臀部肌肉紧张、压痛是不正确应用引起的。
那一刻,我很清楚地看到了一条真正的因果链,不是椎间盘先害了他,而是“害怕椎间盘”改变他的身体活动模式。长期不弯腰,使髂腰肌缩短,骨盆力线改变,臀部代偿紧张,整条神经张力链被拉紧。他的坐着疼、侧卧疼、直腿抬不高,都可以用这个因果链解释。
可是,脚的刺疼仍然解释不通。脚底板、脚趾、脚后跟,这些都不能用【椎间盘突出】、【腰臀部肌肉紧张】来解释。
真正点醒我的是他的一句话,穿运动鞋走路,脚就刺痛;而换成拖鞋就明显好转,或者不疼。让我一下子想到,是鞋帮包裹内踝,增大了踝管区域的压力,引起脚底板麻痛,原来他是【踝管综合征】。
我问他脚疼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他说是三个月前走路时,好像扭了一下,脚地板那里突然有一下刺痛。之前多年是腰和腿不舒服,但根本没有脚疼啊。
我按压内踝后的踝管位置,他的脚底板、脚趾和脚后跟的疼痛当场全部再现。答案落地,不是椎间盘导致,而是踝管综合征。
于是整个病变时间线变得清楚了,椎间盘突出是旧背景,是核磁的报告,髂腰肌和臀部肌群的紧张是长期积累,不敢用腰的结果。三个月前踝管那一下,是触发点,也是真正让脚开始疼的起点。
今天我真正想讲的,并不是这个【病】本身,而是这个诊断的过程。看病从来都不是只有一个答案,而是不断推翻自己原来的合理解释。看到核磁,会往椎间盘突出上靠;听到腰腿痛,会往坐骨神经上靠;但每一步都需要被验证、被否定、被重新构建。大脑在不断计算、筛选、比对、推演。我们不是照着书寻找答案,而是在活体上做思维演算。
当我最终确认是踝管综合征的那一刻,我的大脑就像突然断电,不工作了。那是所有路径都走了一遍后,那种精疲力竭的累。
最后我给小伙子说,看诊这20分钟,比搬一天砖都累啊!
中文微信:nzacupunctureclinic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