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九十一)
——真正的“闪腰”,是腰椎小关节囊嵌顿
过去,我们常说“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或者“腰椎小关节紊乱”。这些词看上去都解释得通,但都太笼统,太抽象,总觉得落不到实处。真正让一个人突然痛得不敢动、直不起腰、翻不了身的那个“瞬间”,这些词是解释不清的。
真正的病因,其实是腰椎的小关节关节囊被卡住了,也就是腰椎小关节囊嵌顿。
腰椎小关节像门轴,在弯腰、起身、转身、打喷嚏等动作时,关节面都会发生轻微的滑动。有些时候,这个滑动方向偏得很小,有时候甚至不到一毫米,关节囊就被夹进了关节的缝隙里。关节囊内布满了神经末梢,极其敏感,所以疼痛不是“酸”,不是“胀”,而是撕裂样的剧痛。这时,身体立刻会做一件事,保护。多裂肌、竖脊肌、腰大肌、臀中肌这些深层肌肉会同时收缩,把腰“锁住”。所以我们看到病人是站不直、翻身困难、走路小碎步、咳嗽都会痛。这不是肌肉出问题,是肌肉在保护那个被卡住的关节囊。
也正因为如此,过去把这种情况叫“腰椎小关节紊乱”其实太模糊。它说不出病变在哪个结构,也解释不了为什么“弯得下、起不来”,为什么“咳一下就痛到不敢动”。“小关节囊嵌顿”这个名称,就比“小关节紊乱”更加准确和具体。它指出病变结构是关节囊,指出性质是嵌顿,指出表现是疼痛 和保护性痉挛。这样病就“看得见”、“摸得着”、“能对证”。
在临床上,它与“髂腰肌挛缩”是需要严格区分的。髂腰肌的问题多是因为大动作牵拉,比如搬重物、抬腿过猛、长期久坐后突然站起。小关节囊嵌顿则常常是在小动作时触发,如咳嗽、转身、从椅子上起身、弯腰捡东西。两者的动作模式也不同,小关节囊嵌顿是“弯得下,起不来”,后伸时最痛;髂腰肌挛缩则是“弯腰本身就痛”,病人走路呈腰前屈姿势。触诊也不一样,囊嵌顿时棘突旁的多裂肌呈条索样紧硬,而髂腰肌挛缩在腹部深压时有明显的防御性疼痛。另外一个非常有用的鉴别,就是托马斯实验,囊嵌顿一般为阴性,而髂腰肌挛缩为阳性。最后,治疗反应本身就是最好的验证,松髂腰肌以后能立即站直的是髂腰肌的问题;松深层肌和做小关节微调以后立刻缓解的,是关节囊嵌顿。
X光、CT、核磁看不到关节囊被卡。真正的诊断是“动作、手下的紧张模式和治疗后的反应”。如果松解深层肌,再做轻柔小关节松动后,疼痛能立刻下降,动作能恢复,那就是最可靠的证据。医学上,这叫治疗性诊断。
我自己临床中常用的处理方式有两个。第一个是让患者俯卧,在上端用天柱、风池调节脊柱整体张力,再让患者轻轻、缓慢地摇骨盆。大约十分钟一次,休息,再十分钟。这样做的目的不是摇松表层,而是让深层多裂肌的护锁反射松开,让脊柱重新开始“呼吸”。第二个方式,是抓住脚踝,轻轻提起双腿,同时让患者抬头、抬胸,骨盆贴床,形成一个前后对拉的“翘翘板”式节律性轻抖动。这不是“掰”,而是利用牵张和节律信号让关节囊自己退出来。真正松开的那一瞬间,往往不用病人说,他会呼一口气,腰自然就活了。
所以,【闪腰】不是肌肉的问题,也不是神经的问题,更不是简单的“拉伤”。它是一个结构性的小关节囊卡顿和深层防御反应的问题。
中文微信:nzacupunctureclinic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