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七十六)
——不懂古人,不足以为医;不看今人,治病就一筹莫展
前几天,一个八岁的孩子,歪着脖子,被爸爸带到诊室。孩子一进门,我心里就有数了,不是受了风寒,而是手机玩得太多。
在我们中医的认识里,这样的病叫“落枕”。古人认为是风寒袭络,颈项不利,常常针灸即好。可如今,孩子们的落枕,发病机理已经完全不同,因长时间低头玩手机,导致颈项肌肉、筋膜慢性劳损,出现挛缩、肥厚。单纯的传统针灸往往收效甚微,必须加上滑罐、放血等手法,才更容易见效。
这就是“同名之病,异质之因”。看似同一个“落枕”,实则古今的病性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古人没有成型的医院,没有先进的设备,只有民间郎中的一双手,一根针,一把草药。急病来临,往往听天由命,中风、痈疽、产难,多半就是死亡。死亡率高,寿命短,这是那个时代的必然。
而现代,医疗条件完善,得了脑出血,可以开颅、微创;得了心肌梗塞,可以强心、放支架。于是人们“死得少”,但“活着带病”的人更多。偏瘫、心衰、截瘫、慢性并发症,成了我们必须长期面对的课题。
古人生活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饮食不足,营养不良,身体常见的是“气虚、脾虚”,所以医者多从补气血、健脾胃入手,以扶正为要。
今人却处在营养过剩的时代,饮食精细,油盐糖俱全,于是“三高”、肥胖、痛风层出不穷。这样的病机,不再是单纯的虚,而是实证偏多,治疗更要注重“泻实、清热、化痰”。
古人以针药相托,重在顺应自然。
他们观四时,察阴阳,调和气血,让身体回归自身的节律。
今人以机器、手术、化药相救,重在与疾病搏斗。
以钢刀、支架、影像设备为武器,和疾病短兵相接,把死亡推迟,把病程拉长。
作为针灸师,我更应该站在这两端之间。
在针药相托、顺其自然、调节身体功能的同时,也必须看到现代人的新病机。颈项的神经卡压、筋膜的增厚肥厚,这些并非单纯“风寒之邪”能解释。若仍然一味尊古,而拒绝针灸微创、筋膜松解、放血滑罐等现代针灸技术的发展,当面对结构性改变疾病,而一筹莫展。
治病不仅要懂古人,更要看清今人;
不仅要会用古方,还要认清当下的病机。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