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
Sep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七十七)
——一句“放气减压”,患者什么都懂了
上星期接诊一例KIWI患者,膝关节肿痛大半年,走路沉重、发僵。我就给他做了拔罐放血,结果立刻感觉不一样了,今天来诊她告诉我,走路轻松了,关节的肿胀也明显消了。
她问我,你的治疗这么有效,什么原理啊。我说这就是中医的“活血化瘀、疏通经络”。这时患者一头雾水,我自己心里也虚,这个解释太抽象了,总觉得落不到点子上。
我然后又说,“这就是在放气、减压。”
膝关节肿胀,就好比一个憋得满满的气球,或者一根被堵住的水管。放血拔罐,就是给它开了个小口,把里面的压力释放出去。压力一降,局部的循环重新顺畅起来,水肿的液体被带走,人自然就觉得轻松了。
对患者来说,“放气减压”比“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更直观;对医生来说,这背后其实对应的就是改善微循环、促进淋巴回流、降低组织间隙压力这些现代医学可以解释的机制。
其实,这种‘放气减压’的思路,并不只限于关节肿胀,在神经卡压上同样适用。
用中医术语,常说解释神经卡压缓解就是“疏通经络”。但这种说法太抽象,怎么经络不通了?,怎么疏通的?,疏通什么地方?对中国人都稀里糊涂,对KIWI更是,不知所云。
更直观的比喻是,“一条水渠,被石头堵住了口子,水流过不去,下游就缺水;神经也是一样,被肌肉、韧带卡住了,电流传不下去,就会麻木、疼痛。针一扎、手一松,就像开闸放水,立刻通畅。”
这类比喻,病人一听就懂,“开闸放水”就是解除卡压,恢复传导。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把中医术语用成了套话,看似通俗,简单,容易理解,其实非常难懂,抽象而宏观。真正有效的沟通,需要找到一个能让病人立刻懂、医生自己也能站得住的表达。
‘放气减压’、‘开闸放水’,看似粗俗,却把治疗机制讲得透彻,也让中医的科普变得轻松易懂。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