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四阶思维:让中医与西医第一次拥有共同语言
多年来,“中医与西医”始终是一个争不完的话题。
有人坚持中医是整体医学,有人认为西医才是真正科学;有人崇拜仪器和数据,也有人信任经络和气血。
争论越激烈,结论越简单;知识越丰富,理解反而越贫乏。
为什么?
因为我们一直用同一个平面,去比较两套本来就不在同一层级的医学体系。
中医与西医不是谁好谁坏的问题,
而是 它们站在不同的“认知阶层”上看人体。
一、为什么中医与西医的争论始终没有结论?
因为我们试图用一种线性的方式,比较两个多维度的系统。
-
西医从“点”出发:组织、器官、指标、结构、病灶。
-
中医从“场”出发:气、神、经络、体质、节律。
两者看见的不是同一幅图。
所以所有争论,都像是在比较“显微镜和卫星图哪一个更好”。
显微镜看得清楚,但范围太小;卫星图看得全面,但缺乏细节。
真正的问题不是“选哪一个”,而是 它们各自看见了什么。
要让这场争论有意义,我们需要一个更高阶的坐标系。
二、四阶思维:从点、链、线、神,重新理解人体
在行医四十余年、跨越西医、中医、结构医学、神经诊疗等不同系统之后,我逐渐意识到:
人体不是用一个层次能看懂的。
于是我提出了一个简单却极具解释力的框架:
点 → 链 → 线 → 神。
一阶:点(Point)
看局部、看结构、看病灶、看指标。
这是现代医学的强项,是急诊、外科、感染治疗的基础。
二阶:链(Chain)
看节点之间的关联:经络链、神经链、肌筋膜链、力线链。
这是传统医学与现代功能医学的核心,是慢性病和疼痛诊疗的关键。
三阶:线(Line)
看趋势、走向、病机变化、疾病演变轨迹。
这是理解“为什么反复”“为什么扩大”的关键。
四阶:神(Field)
看整个人体生命场:情绪、气血、睡眠、节律、姿态、代谢与中枢的整合。
这是人体真正的“根”。
这四阶,不是玄学,而是认知层级的差异。
也是我行医多年后对人体理解的框架化总结。
三、四阶思维让中医与西医第一次拥有共同语言
当我们用四阶思维来看两套医学时,结论突然变得清晰:
西医强在一阶(点)与部分三阶(局部时间线)。
精准、可测量、可验证、可手术、可控性强。
中医强在二阶(链)、三阶(线)和四阶(神)。
整体、趋势、走向、系统、生命场。
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恰恰因为站位不同,所以互补,而不是互斥。
四阶思维不是为了调和争论,而是让我们看到:
很多争论根本不在一个层次。
当我们站在四阶思维上,
中医和西医的差异不再是“对立关系”,
而成为一幅多层次的、彼此互相成就的医学全景图。
四、为什么我要写这一系列文章?
因为我亲眼看过太多人困在体系之间:
-
做了很多检查,看不见病因;
-
吃了很多药,解决不了问题;
-
按照某个理论治疗,但没有考虑整体链条;
-
依赖一个点,却忽略了整条线;
-
陷入争论,却无法真正理解两套医学各自的根基。
我希望用最简洁的框架,
帮助普通人,甚至医生,重新认识中医和现代医学。
让大家看到它们的合理性,也看到它们的边界。
这既是科普,也是一次医学思想的整理。
更是为未来可能出版的一本书奠定基础。
五、这将是一个系列,也是一扇门
从这一篇序言开始,我会依次从四个维度写下去:
-
从四阶思维认识人体(本篇的延续)
-
从四阶思维理解疾病诊断
-
从四阶思维比较治疗的逻辑
-
从四阶思维看慢性病、疼痛与功能医学
-
从四阶思维看情绪、睡眠与神经系统
-
从四阶思维理解体质、节律与生命场
-
为什么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最终要在四阶相遇
它既是科普,也是系统化的理论构建;
既面向大众,也面向未来的医生。
这里,就是这个系列的起点。
我希望,通过这条路径,我们能让中医和西医的讨论,从争论,走向理解;
从互斥,走向互补;
从分裂,走向真正的整合。
医学最终不是二选一。
医学最终是看见更大的那幅图。
中文微信:nzacupunctureclinic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