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八十三) ——功能性与结构性疾病的那条界线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八十三)
——功能性与结构性的那条界线
昨天有个学生来跟诊。看我给一个板机指的病人做刃针,他忽然问我:“老师,您常说功能性的问题、结构性的问题,到底有什么区别?”
这个问题问得真好。其实我自己,也花了很多年,才慢慢体会到其中的差别。
板机指在早期的时候,其实只是轻微的炎症或水肿。早上起来手指有点僵,弯曲或伸直时会“咔”一声,但活动几下又好了。这时候的病,多半还只是功能性的——也就是说,组织本身的结构还没变,只是循环不畅、腱鞘滑动受阻。就像门轴上少了点油,磨一磨还能转得动。针灸、拔罐、热敷、活动训练,这些调节气血的办法都能奏效。那时候的病,是“活”的,是可以逆转的。
但时间一长,情况就变了。腱鞘在反复摩擦、反复炎症的过程中,慢慢增厚、变硬,腱和鞘之间开始粘连,通道变窄。弯指时“卡一下”,甚至伸不直。那时候,再也不是功能性的问题,而是结构性的问题——形已经变了。就像水管里结了垢,再冲水也没用。针灸能调气,却改不了形。
刃针的意义,就在这里。它不是单纯去“调”,而是去“解”。解那一点“卡”,解那一处“硬”。它把粘连的腱鞘划开,让结构恢复本来的滑动。那一刻,患者能立刻感受到——那种被松开的轻松。那就是结构被重新释放。
我常说,刃针是针灸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它让针术从“调功能”走向了“改结构”,从“气的层面”深入到“形的层面”。气可以调,形必须解。调不动的气,往往是因为形被卡住了。
很多病都是这样,起初是功能的紊乱,久了就成了结构的固化。早期治,是“调”;晚期治,就要“解”。一个医生能否看清这条界线,决定了他医术的深浅。
一位针灸师,从只能治疗功能性疾病,到能治疗结构性疾病,这是成熟的重要标志。而能治疗结构性疾病的工具越多,他的段位也就越高。因为那代表着他不仅懂“气”的运行,也懂“形”的束缚;他不只是调节身体的功能,更能修复身体的结构。
到这一步,针灸不再只是“扎针”的手艺,而是一种结构与功能、气与形相互映照的医者境界。
中文微信:nzacupunctureclinic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