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九十九)
——用现代语言解读中医的【舌脉象和五脏】
很多年来,我一直以为中医和西医是两套体系、两种世界,好像互相无法对话。直到近几年,我才慢慢明白,它们其实从来不是两个世界,而是同一个生命系统的两种描述方式。让中医走向未来,第一步不是创新,也不是创造新理论,而是把语言换掉。只要语言变了,框架就会自动更新;框架一变,中西之间那堵厚墙也就自然消失了。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脉。过去我们被教导寸关尺对应心肝脾肺肾,好像脉象就是器官地图。但桡动脉只有一条,一根血管不可能物理上分成三个器官区。今天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寸关尺根本不是解剖定位,而是一条脉的三个“解读方向”。寸脉是看动力系统,反映神经张力、循环动力、交感与副交感的博弈;关脉是看代谢系统,反映饮食负担、湿痰堆积、消化压力;尺脉是看代偿系统,反映体液平衡、内分泌状态与长期能量的底色。寸关尺是一套“信息分类方式”,不是“器官定位方式”。它是用一个输入信号,解读三个不同维度的功能系统。
舌象也是一样。舌头不是器官好坏的影像,也不是“湿气”“火气”这种粗糙标签。舌象是身体物质状态的窗口,是慢变量的沉积,是体质的底色。寒,对应代谢慢与血流慢;热,对应炎症与代谢快;湿,是体液负担;痰,是代谢废物;虚,是能量与营养不足;瘀,是微循环障碍。舌象告诉你身体“有什么”,脉象告诉你身体“怎么运作”。一个是物质系统,一个是动力系统。把这两个维度分清,中医所有的模糊突然变得清晰。
而五脏,从来不是五个器官,而是五个系统的代称。古人没有神经科学、没有内分泌学、没有免疫学,只能借用器官名称来表达系统。今天的翻译应该是,【心】代表神经系统和循环动力系统;【肺】代表呼吸系统、表浅循环和免疫屏障;【肝】代表自主神经系统和筋膜张力系统;【脾】代表消化与代谢系统;【肾】代表体液系统、内分泌系统与长期代偿系统。五脏一旦从“器官”翻译成“系统”,中医和现代医学就立刻对接了。所有的语言壁垒,在一瞬间消失。
当脉象呈现动力层,舌象呈现物质层,而五脏呈现系统层,这三套语言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现代整体医学框架。而我这几年逐渐清晰的“四阶思维”,恰恰是把结构、链条、系统、调控整合成一个更大的医学地图。点是结构,链是连接,面是系统,神是调控。中医的舌脉与寒热虚实,在这个框架里变得可解释;西医的影像、解剖、指标,也自然被整合进去。它们不是对立,而是互补;不是竞争,而是融合。
所以我常常对自己说,医学的未来不会再叫“中医”或“西医”。那只是历史阶段的产物。真正的医学,只会是一种更接近生命本质、更能解释人体复杂性的【整体医学】。当语言被重新定义,当框架被重新整理,当古老经验与现代科学在同一个坐标系中汇合的时候,人类对医学的理解,才真正进入下一阶段。
中文微信:nzacupunctureclinic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