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九十七)
——解决疑难杂症真正难的,其实是医生的思维方式
临床越久,我越看病越明白,解决疑难杂症,靠的不是某一项技术,也不是某一个检查结果,而是一整套成熟的思维方式。技术会更新,设备会升级,但医生的思维方式决定了用什么技术和设备。
疑难杂症的病人大多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已经看过很多医生,做过很多检查,甚至已经有了各种“既定诊断”。这些诊断来自专家、来自影像、来自网络,也来自病人自己对身体的想象。真正的第一步,是先把这些“现成的诊断”全部放在一边,从零开始看。不是盲目反对,而是主动从症状和体征里寻找能够推翻它们的证据。只要症状对不上,只要体征不支持,那原诊断就不能成立。临床上,独立思考是最难的,因为它要求医生不被经验、不被权威、不被病人的叙述带偏。
但更难的,是否定自己。我们第一次给出的诊断,往往只是一个“初步诊断”。它听起来很像定论,但其实远远没有成型。疑难杂症的诊断,从来不是“一次命中”,而是一个不断纠偏的过程,根据治疗反应再验证,根据复诊表现再修正,根据症状变化不断调整。一个成熟的诊断往往要经过几轮治療與觀察,像雕刻一样,慢慢把错误刨掉,把多余修掉,才能露出真正的形状。
疑难杂症之所以让人棘手,还因为它的关键信息往往深藏不露。有些症状藏在病史的某一句话里,有些特征体征隐藏在深层组织的某一个瞬间跳痛里。如果医生不认真倾听、不细致检查,很容易错过那些能决定方向的微小线索。敏锐的观察力,看似是“眼尖”“耳灵”,其实是大脑在快速筛选、归纳、概括,把零碎的细节转化成一种逻辑。
然而,疑难杂症最大的难点往往不是“没有线索”,而是“线索太多,垃圾量大”。病人的叙述里夹着大量无关信息;网络上的医学知识掺杂着错误推断;影像检查里充满“轻度改变”“信号异常”“膨出”“退变”等与本病毫无关系的伪阳性。如果医生不懂得过滤,很容易被这些垃圾压垮。成熟的医生不是信息掌握得多,而是能在成堆的信息里,只抓住对病因真正有价值的那一两个点。
越是疑难的病,越不能停在一阶思维上。所谓一阶思维,是看到什么症状,就立刻对号入座,这是大多数常见病的诊断方式。但疑难杂症需要的是二阶思维,不断追问“为什么”。为什么是这个人?为什么长期不好?为什么局部治疗无效?为什么远处调节反而有效?为什么症状在这个时间点出现?当一个医生习惯于这样“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表面走向机制,从局部走向上游,病的本质才开始清晰。
疑难杂症最大的特点就是矛盾,症状矛盾,体征矛盾,影像矛盾,转归矛盾。矛盾不是障碍,而是线索。只要能找到一个统一的逻辑,让所有矛盾都能在更高层次的机制下“闭环”,那就是病的本质。敢于面对矛盾,并能整合矛盾,是处理疑难杂症最核心的能力。
疑难杂症真正难的,是思维;真正值得修炼的,也是思维。
中文微信:nzacupunctureclinic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