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些在民间常见、流传甚广的“土法子”“民间疗法”
收集整理一些在民间常见、流传甚广的“土法子”“民间疗法”,大概分几类:
一、祛邪避病类
• 扎小人:做一个泥人或纸人,写上“病人名字”,用针扎,认为能把邪气、疾病转移走。
• 烧纸符/喝符水:把写好符咒的纸烧成灰,冲水喝下,或贴在病人身上。
• 请神驱邪:请道士、巫婆作法,敲锣打鼓、念咒语,驱赶“邪祟”。
• 打小鬼:小孩生病不愈时,有的地方会用鞋子或棍子象征性地打“鬼”。
二、滚蛋、拔毒类
• 滚鸡蛋:用煮熟的鸡蛋在小孩身上滚,说是能“吸走”发烧、邪气。
• 鸡蛋吸毒法:把鸡蛋剥开、放银针或铜钱,扣在肚脐或患处,说能吸走病气(类似“收阴术”)。
• 拔罐走罐:虽有医学基础,但在民间常常用于各种“邪气”解释,比如“罐里发黑=毒气被吸出”。
三、食物疗法类
• 红绳煮鸡蛋:小孩生病时,把鸡蛋系上红绳煮,吃下后认为能避邪。
• 喝鸡血/狗血:古代一些地区认为喝生鸡血能“驱瘟疫”。
• 土豆片/葱姜敷额头:孩子发烧时,把土豆片、葱姜贴在头上或脚心,说能退烧。
四、象征转移类
• 过火盆:病人或小孩从火盆上跨过去,象征烧掉邪气。
• 过桥/钻桌子:让孩子从桌子底下钻三次,象征重生。
• “过路财神”疗法:病人拿着东西送给陌生人,认为可以把病气转移出去。
五、特定人群习俗
• 孕妇禁忌:怀孕不能看丧事、不能碰剪刀、不能吃某些食物,否则孩子会出问题。
• 小儿惊风:给孩子挂红布条、戴虎头帽,认为能吓走“鬼怪”。
• 夜啼症:拿孩子的衣服放到十字路口丢弃,或在半夜敲门三下,说能治夜哭。
这些“土法”大多数带有:
1. 心理安慰:家属觉得“做了点什么”。
2. 象征意义:鸡蛋变黑=病邪被吸出,过火=烧掉疾病。
3. 自然病程:很多小孩病本来就能自愈,结果被归功于方法。
民间疗法是文化现象,不是医学方法。它能满足人心,但若混同于中医,会让中医看起来“迷信化”,所以必须 尊重但划清界限。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