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六十八)
——从一个疲劳病例谈医生的责任
今天接诊了一位五十岁的华人女性。她的主诉是“累”——工作一天回到家,觉得精疲力竭。
我给她检查了舌脉和身体状况,发现并没有什么病理性的问题。她只是一个“正常的疲劳”,年纪渐长,加上性格认真、工作辛苦、思虑过多,消耗自然更大。
我告诉她:“五十岁的女性进入更年期,身体机能下降,精力不如二三十岁时旺盛,感到疲劳是正常的老化过程。正因为如此,中国的退休年龄是女性五十岁,男性六十岁。这不是病,不需要特别治疗。劳逸结合、好好休息,才是根本。”
她听后似乎理解,但临走时还是问我一句:“黄博士,要不要开一点药呢?”
我回答:“不需要。因为这不是病,开药既无必要,又可能带来副作用和经济负担。”
然而,这里就出现了医生的两难:
• 不开药 —— 患者可能怀疑医生的水平,觉得“好像没看懂我的病”,转头去别处看,反而被贴上“气虚”“肾虚”等标签,再开一堆药。
• 开了药 —— 患者安心,医生也赚到钱,但这其实并不符合医学原则,也对不起自己的良心。
这让我再次想到,病人来找医生时,往往已经认定自己有病。可医生必须分得清,这是病,还是正常的生理现象。类似的情况,在临床中太常见了:
• 女人来例假时,肚子胀、腰酸;
• 熬夜后的头胀;
• 长走路后的手肿胀;
• 酒醉后的头痛;
• 青少年的“生长痛”。
这些,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不需要治疗。真正的挑战是,如何在患者的认知与医生的判断之间找到平衡。
• 站在经营诊所的角度,给病人开药似乎“天经地义”;
• 站在道德与良心的高度,不乱开药才是真正对得起病人。
这种取舍,考验的不是医术,而是医生的智慧与良知。
我只希望,这位病人能够和我的思维同频,别一扭头找另一位医生。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