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六十五)
——针灸医生的边界感
很多针灸医生喜欢说一句话:“针灸不是万能的,要有边界感。”都知道针灸是有治疗适应症的。
但真正的挑战,并不是“知不知道有边界”,而是,当病人坐在你面前时,你能不能分辨,他的病是在针灸的边界内,还是已经跨出边界了?其实,分辨针灸边界说出来容易,做起来很难!
我把针灸医生的边界感,分成四个层次。
第一层:照单全收
刚走上临床时,很多初级医生只会按照课本和症状来针灸治病。
病人说“我是颈椎病”,就当颈椎病治;报告写“腕管综合征”,就当腕管治。
这种医生“会用针”,但不会看病。疗效往往一般,有时治疗数次都没有起效。归根到底,还分不清针灸的边界。
第二层:会治常见病
随着几年临床经验的积累,有些医生开始能分清落枕、肩周炎、腰肌劳损等常见病。对面瘫,神经卡压,痛经等少见病,也能得心应手。
一旦遇到复杂的情况,针灸无效,他们只会说“治不好”,却说不清“为什么针灸无效”。
这就是缺乏深入的鉴别诊断,常常困在“经验诊断”的圈子里,其实是治疗了针灸边界意外的疾病。例如,肩背麻木患者,当颈肩病治,如果能查出“马褂样感觉分离”,做MRI 能证实是脊髓空洞症,最后手术引流有效。
第三层:懂诊断与鉴别
再往前一步,医生开始具备了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能力。
能分辨出症状相似但本质不同的疾病。比如,病人手麻,别人都当腕管综合征治。而你通过检查颈椎、斜角肌,发现其实是胸廓出口综合征。
这就是边界感的成熟,知道哪些病针灸能治,哪些必须转诊。
第四层:专家级的边界感
最高层次的边界感,建立在深厚的诊断力之上。不仅能治常见病,更能在常见症状背后,发现少见病、疑难病。
例如一例走路不稳患者,别人按颈椎病治,我多问了一句,发现伴随“听力下降”,我推荐做MRI,结果是桥小脑角的听神经瘤,手术后症状消失。
再例如腋下疼痛一年患者,别人当肩部病治,总在肩膀处打转,我发现异常在脊髓,做MRI结果是髓内肿瘤,手术也很成功。
如果没有这种诊断力,病人就会被困在“针灸按摩”的边界里,耽误最佳治疗时机。其实是针灸边界外疾病。
一个医生的成熟,不在于“什么病都敢治”,而在于知道什么能治,什么不能治;更重要的,是能看出病人患的病,究竟在不在针灸的边界内。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