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五十一)
——在新西兰开诊所,也是临床科研
这几年,有人常问我:“你是博士,怎么不做科研、写文章?著书立说才像专家啊。”
我笑着说 “我每天都在做,只不过是临床科研。”
我在新西兰开中医诊所二十多年,是个一人一诊所的模式。这里没有科研助手,没有团队支持,也没有国内医院那样分工明确的环境,没有实验室。我要自己接诊、诊断、治疗,还要经营、宣传、管理,一天几十个病人看下来,哪还有时间搞选题、写论文、投期刊呢?
但我始终觉得,【治好病人,就是最好的科研】。我总结出的每一套治疗思路、每一个针刺路径、每一次经验的积累,不也都是活生生的中医研究吗?
在临床中,我不断扩展知识边界。原本专攻针灸,如今经方也能开,中医儿科、妇科、内科都敢接手;以前对“中医正骨”理解有限,现在也慢慢摸索出一套柔性微调正骨体系,扩展了治疗范围。而微针刀技术的应用,也让我处理疑难痛症的能力大为提升。
这些年,我越来越重视“精准针灸”。不是简单“辩证取穴”,而是要先搞清楚西医疾病机制、明确病因,再找到最贴近靶点的穴位。例如,有次接诊一位中年装修工人,腰痛两年,扎遍了“委中、肾俞”,总是反复。我评估后,判断是髂腰肌紧张,选了髀关穴,三次治疗后痊愈,至今未复发。这种案例,就是我临床科研的成果。
不但严守自己的特长,也要丰富自己的全科知识。一次接诊腹痛病人,我判断不对劲,立刻让她去急诊,结果确诊宫外孕破裂;还有一次病人腿痛发紫,我怀疑是深静脉血栓,劝他去医院,果然命悬一线。这些不是治病,是救命。但也印证了我们临床医生必须具备的综合判断力。知道该怎么治,更要知道什么时候不能治。
这些年沉淀下来的东西,我打算退休以后慢慢写出来,总结出我自己的治疗体系、诊疗路径和体会,这也是中医的一种科研——临床科研。我想把它留下来,作为一份对同行的交流,也作为对年轻医生的分享。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