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五十)
——我又不小心把自己当成“医生”了
昨天一个病人打电话来,他要取消今天的预约。他说:“我还是先去看看家医,听听他怎么说,再来找你。”
我一听,就知道了:我上次给他的诊断、治疗建议,在他心里不过是“参考意见”。
说白了,我又不小心把自己当成“医生”了。
二十年前,我刚来到新西兰,给诊所起了个名字:【Dr Win Acupuncture Clinic】。
“Dr”有两层含义:一是我毕业于中国针灸专业,是真正的医学博士;二是我曾是省级医院的副教授、副主任医师,是“医生”。
这个名字用了几年,直到有一天,新西兰广告管理局找上门来。他们说:“你不是注册西医,不能用 Dr 这个称呼。”
我解释:“我是 PhD,是博士。”
他们说:“博士也不行,公众容易误认为你是医生,属于误导,违反广告法。”
我只好无奈地把诊所名字改成【PhD Win Acupuncture Clinic】。虽然不能准确表达“针灸博士”的意思,但也算保留一点“博士”的痕迹。
在中国,我是省级医院的副教授,临床一线的医生;但到了新西兰,这些统统失效了。中医被归为“自然疗法”,针灸则是“辅助治疗”,根本不在主流医疗体系之内。
根据广告法,凡属自然疗法,都不能用“治愈”“治疗”“fix”“heal”这类词汇。就算病人真的好了,也只能说“帮助”“改善”,不能说“治好了”。
我曾在自己的网站上写了几百篇临床文章,实事求是地记录病案。广告局来信警告我,说你的网站内容违法,要罚款。我说:“这些病例都是真的啊。”
他们回答:“真事也不能写,这是法律。”
于是我一个字一个字地改,把“治愈”换成“缓解”,“治疗”改成“帮助”,“解决”变成“改善”。
从医学逻辑,到语言表达,我一步一步退让,让位于一个完全不属于中医的话语体系。
Kiwi病人也常常让我感到落差。
我说:“你这个腰不能再搬重物了,得休息一周。”,他们说:“我还是问问我的家医。”
我说:“你这个肩膀要练稳定肌群。”,他们说:“我先听听理疗师怎么说。”
在他们眼里,我不是“医生”,只是一个“保健服务提供者”。
后来我终于明白了:他们不否定你的人,而是否定你所代表的这套医学。
他们不在意你有没有经验、有多专业,因为你根本不在他们的医学地图里。
这些年,我慢慢放下了。
不再执着于“医生”的头衔,不再试图用中医博士的身份去赢得谁的承认。
我连病人也不强求承认我,我自己承认我就够了。
做一个“三无治疗师”,无注册医生身份、无处方权、无诊断资格。
但我有一双手,有几十年临床经验,有一颗不灭的医学热情。
做一个纯粹的治疗者,一个 therapist,没有头衔的治疗师。
这,可能就是我真正的归处。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