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四十八)
——服药让月经停经了,下腹痛怎么还在?
今天接诊了一位22岁的KIWI女孩,下腹痛已经整整8年了。她说从第一次来例假开始,每次月经都“痛不欲生”。医生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于是给她服用抑制排卵的药物,让月经停了。但奇怪的是,月经没了,疼痛还在,而且变成了持续性的隐痛、坠胀、抽痛交替出现,时轻时重。
这几年,她断断续续看了很多医生,用了无数药物,也做了检查和影像学评估。可没有人真正帮她止住疼痛。上周,疼痛加剧到9~10分,进了奥克兰医院急诊室,住了两天也没什么改善。医生建议她尝试针灸。她妈妈的朋友Ruth是我的老患者,推荐她来我这里。
我做了检查并针刺治疗。治疗后,疼痛从7分降到2分,她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这位年轻女孩的经历,让我思考良久。背后其实牵出了三个关键问题:
一、为什么停经了,她还在痛?
很多人以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痛,来自经血逆流,只要停经,痛就会自然消失。但事实上,很多人停了经、甚至进入更年期,疼痛还是继续。
背后有至少四种机制,而这些机制无一例外,都与心理—神经—肌肉有交集:
1,盆腔粘连:反复炎症造成组织之间粘连,一活动就牵扯出痛感,并且对疼痛更敏感。
2,肌肉筋膜参与:像髂腰肌、盆底肌、骶髂关节因为长期代偿性紧张,产生压痛点,甚至刺激到神经。久坐、弯腰、走路都会牵动痛感。
3, 神经敏感化:慢性疼痛让大脑“记住了疼”,哪怕病灶静止,神经也持续报警。这类患者常常伴随焦虑、睡眠差、情绪波动,说明心理已经介入疼痛回路。
4, 病灶微活跃:部分异位灶对极微量雌激素仍敏感。当患者长期关注疼痛、焦虑症状时,轻微刺激也会被大脑放大,出现“疼痛持续”的错觉。
5,心理因素:这类患者常常伴随焦虑、睡眠差、情绪波动,说明心理已经介入疼痛回路
二、为什么8年都没人解决她的痛?
因为大家都被“子宫内膜异位症”这个标签困住了。
标签贴上,所有治疗就围着激素—月经—内膜这条线走。可她的痛,早已不是激素控制能解释的了。她真正的问题,是慢性疼痛的机制转移:
• 医生只看病史,不看身体;
• 病人只相信标签,不相信变化;
• 治疗只控制激素,不调整结构、情绪和神经调节。
于是,真正有效的路径,被挡在“标签墙”外面。
三、我为什么能让她满意?
不是因为我有“奇招”,而是我重新打开了“评估之门”:
1,从身体结构找原因:她的髂腰肌、腹壁、骶髂关节、盆底筋膜明显压痛,疼痛并非来源于“病灶”,而是源于紧张的肌肉筋膜与神经牵连。
2,从心理状态引导:她长期害怕痛、被动接受治疗,对身体失去掌控。我在治疗中反复给她解释“不是你身体坏了,而是系统需要重启”,她立刻感到轻松。
3,从神经调节下针:我采用舒缓型针法、非强刺激手法,重点是安抚神经而不是对抗病灶。疼痛从7降到2,说明她的痛是“敏感神经 + 肌筋膜紧张”的复合型。
这个病例的医学的真相是:疼痛,不只是病灶的问题,更是整个身心系统的表现。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