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四十一)
——AI时代,临床医生该怎么用AI
我行医四十多年,见过太多“技术变革”,从纸质病历到电脑系统,从手抄检查单到PACS影像系统(影像归档与通信系统),再到今天,AI已经悄无声息地走进了每一位医生的诊室。
不少年轻医生问我:“AI会不会取代我们?”
我说:“不会。但会用AI的医生,会取代不会用AI的医生。”
过去,一个医生从初学到成熟,需要十年、十五年,靠的是不断积累,反复撞墙,不断推翻自己。我也曾是那个到图书馆翻阅外文期刊、晚上熬夜写讲稿、手写病案、亲自整理图片的人。但现在,只要你愿意学、敢于问,AI可以大大压缩这个过程。
AI不是替你治病,而是放大你的判断力。
就像我那例误诊为坐骨神经痛的患者,大腿后麻木,但不过膝。我一看,症状不对路,坐骨神经不支配大腿后侧皮肤。再检查,坐骨结节压痛明显。我当场判断是股后皮神经卡压。
这个案例,我后来拿来问AI,它也能回答对,但前提是你要问得准、方向对。否则它会被“坐骨神经痛”这个标签带偏。
这让我越来越明白,AI再聪明,也靠你提的问题引导。
我还有不少病例,比如深蹲蹲不下,我用点穴+柔性微调一分钟,立刻下蹲顺畅。这类结构性调整,AI看不见,摸不到,逻辑通了,手下得准,病就好了。但AI只能提醒你“可能是腘窝外侧沟综合征”,但它也不会动手。
这时候,就得靠老医生几十年训练出来的触感、诊断力和治疗策略。
但你不能否认,AI真的很强。
它能写病历摘要,能帮做讲座提纲,能查科研文献,还能帮我用英文整理病例报告发在网站上。有时我不确定某个英文术语写法,AI几秒钟就搞定。而我,省下这些时间去想更有价值的事,比如怎么让患者少走弯路。
有些患者对我说:“黄医生,我信你,不信机器。”我心里明白,他们是信我这个人。但我用的工具,只要对他们有帮助,就是我的“延伸”。
就像以前用的针灸、电针、拔罐、正骨等,现在用了AI,它也临床上的一种“工具”。
AI像一个学生,你教它,它能学得很快;它像一个秘书,你交代得清楚,它干活利索;它像一个助理医生,能帮你抓细节、查资料、整理方案。但它不是“真正医生”,因为它没有经验、没有判断、没有人心。
未来的好医生,是“医生+AI”的复合体。一个不懂AI的医生,就像一个不愿意用听诊器的老医生,即使技术再好,终有一天会落伍。
“AI不能替代你,但你不会用AI,就真的会被别人替代。”
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