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遇到几例患者,都是过来治疗他们的原发病的,像腰痛、颈椎病、小便痛等,但这些患者都有明显的焦虑症状,经我仔细检查、询问,这些焦虑都是继发性焦虑,也可以说【医源性焦虑】。今天写这个话题,一个是,医者一定知道患者焦虑的存在,在原发病处理上更容易一些;另一方面,做为医者不要给患者病上加病(原发病加焦虑),治疗上更复杂。
医源性焦虑指的是由医疗行为、医生的言语或行为引发的患者焦虑情绪。这种焦虑可能会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甚至影响治疗效果。
以下是医源性焦虑的一些常见原因。(有时间写病案)
1. 诊断不确定性
医生无法明确诊断或频繁更改诊断,导致患者对病情感到迷茫和担忧,增加焦虑感。
2. 过度解释或不充分沟通
医生在沟通过程中过度解释病情或并发症,可能引起患者的恐惧。相反,不充分的沟通也可能让患者因信息不足而产生焦虑。
3. 严肃或夸大的语言
医生使用过于严肃或夸大的措辞,使患者误以为病情严重,导致不必要的恐惧和焦虑。
4. 长期治疗但效果不显著
患者在长期治疗后未见显著改善,可能会对疗效产生怀疑,并担心病情会加重,增加焦虑。
5. 医生有意夸大病情
医生可能出于某些目的(如增加依从性或规避法律责任)故意夸大病情,导致患者对轻病产生不必要的恐惧和焦虑。
6. 不必要的昂贵辅助检查
医生要求患者进行不必要的昂贵检查,可能给患者带来经济负担,甚至让患者怀疑是否患有严重疾病,增加焦虑。
7. 医疗程序的恐惧
某些复杂或侵入性的医疗程序可能让患者感到恐惧,导致焦虑情绪的产生。
8. 医疗环境和流程
医院环境、复杂的流程以及长时间的等待都可能给患者带来压力,诱发焦虑。
9. 对医生动机的怀疑
如果患者感到医生的建议或行为并非为了他们的最佳利益,可能会产生不信任感,进而导致焦虑。
10. 经济和时间压力
长期治疗、昂贵检查带来的经济负担和时间压力,也可能成为焦虑的来源。
案例1,一位华裔男性,30 多岁,来找我治疗他的失眠。他二个月前,去家医看他的头痛,量血压,95/150mmhg, 当时家医就按“高血压”治疗。给与降压药服用。回家后左思右想,为什么自己患上“高血压”,再在网上搜一下高血压的危害,什么终身服药,什么心脑血管病,什么肾衰竭,什么糖尿病,一股脑的不良信息压得他喘不过去,百思不得其解。他本身就睡眠不好,这样形成彻夜不眠。
首先,医生的诊断有点武断,一次血压测量是不够的,给患者解释一下,先观察几天,休息,放松,过几天再约诊。
第二,就是再量血压仍高,先生活中调理,休息,锻炼,减肥,饮食。观察几个星期或几个月后,再商量服用降压药。
第三,就是服用降压药,是否先给予“缓解紧张压力”的药,先从精神方面入手。
最后,就是患有高血压,医生也要耐心解释高血压的危害,高血压药的副作用,平时患者生活中的注意事项等。
对因治疗,焦虑解决了。患者的失眠也很快就好了。
案例2,女性, 华裔,20多岁。来找我治疗她的腰痛。她一年前就腰痛一次,去中国当地医院骨科看诊,拍片后,医生告诉她,她患的是”腰椎间盘突出“。当时理疗、针灸、服药,花了几千人民币,”腰椎间盘突出”就好了,但医生告诉她,一定要带一个护腰带,预防她的“椎间盘再突出”。这一年来,天天带着护腰带,不敢做体育锻炼,生怕椎间盘突出了。
这次因为搬重物,有腰痛,她来治疗她的“腰椎间盘突出”。
我检查后没有发现椎间盘突出的征象,更没有坐骨神经痛的症状。我认为只是一个一般的腰痛。
给她解释,X光片不能诊断椎间盘的问题。
当我说她不是椎间盘突出,她高兴的说,我不用天天带护腰带了。也再不用为“椎间盘突出担心了。
案例3,
总结
医源性焦虑的成因复杂,涉及医生的言行、医疗程序、沟通方式以及患者的个人感受。减少医源性焦虑的关键在于医生与患者之间的透明、真诚的沟通,合理解释医疗行为,提高医者的技术水平,避免不必要的医疗措施,并提供适当的心理支持。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