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我们写一些关于针灸/中医和健康的文章,做一些临床经验的分享,也记录了我们成功治疗的病例,希望您从中得到有用的东西

Show more
d74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七十四) ——八把半锁,解锁身体的疼痛密码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七十四)——八把半锁,解锁身体的疼痛密码 做中医推拿的医者,都知道古人有一套“八把半锁”——青龙锁、返魂锁、紫金锁、白虎锁、循门阴阳锁。把这些关键部位称为“锁”,其实形象极了,它们都是关节或关节周围的枢纽点;而所谓“解锁”,就是打开这些枢纽,让气血畅通,疼痛自然缓解。 最近查找这些锁的位置,才越发佩服古人的眼光: 青龙锁在颈肩交界,也就是斜方肌的转角位置; 返魂锁在腋窝区域,前后有胸大肌、背阔肌、大圆肌,以及肱三头长头腱组成的四边口; 紫金锁在腹部,下面就是腰大肌。 用现代解剖学来看,这些锁对应的其实是神经枢纽: 青龙锁,解臂丛神经卡压 返魂锁,解腋神经、桡神经卡压 紫金锁,解髂腹股沟皮神经、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卡压 换句话说,古人从表象入手、从外到里,早就精准地抓住了疼痛和麻木的根源。他们可能不知道“神经卡压”这个现代名词,但靠触诊、压痛反应、关节活动受限,就找到了问题所在。 在我们的临床实践里,我们一直强调: 斜角肌搞清楚了,解决一大半肩背痛麻问题; 髂腰肌搞清楚了,解决一大半腰腿痛麻问题。 而古人早就发现了这些枢纽点,并实实在在帮老百姓解除病痛。我们常说“继承中医精华”,可是真正的精华,其实就是这些功能锁与解锁手法——比那些空洞的口号强大百倍。 古人的眼光、临床智慧和直觉,远远超过了很多现代教科书上的描述。我们能做的,是把这些经验与现代解剖、神经学结合,让中医的手法更精准,也让老百姓真正受益。 今天我刚治疗一例腹股沟和大腿外侧疼麻的患者。三天前,她做瑜伽后开始右腿抬不起来,右大腿外侧麻木,右腹股沟刺痛。她一进诊室,一说病史,我就知道问题出在哪。我一压右下腹,她疼得难忍,疼痛指数9/10,右腹股沟压痛明显,右大腿感觉异常。诊断很明确——髂腰肌痉挛,刺激了股外侧皮神经。 于是,解锁,解【紫金锁】。一分钟以后,全部疼痛消失,走路抬右腿完全正常。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Read More
Show more
post-1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七十三) ——“像而不是”的病例,恰恰是很多慢性病、顽固病久治不愈的根源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七十三) ——“像而不是”的病例,恰恰是很多慢性病、顽固病久治不愈的根源 昨天接诊一例肩痛患者。患者来时,带着B超报告、家医推荐信,诊断都是——肩袖损伤。她自己也坚信问题在肩袖。看起来答案已经写好,任何医生见到这样的病案,大多会顺着这个思路走。 可当我仔细追问,发现她夜里痛得睡不着,肩胛缝也痛得厉害。这两个细节让我停下脚步。正是这份警觉,让诊断的天平发生了倾斜。最后,一次简单的临床实验(Adson试验、斜角肌压痛)揭开了真相,她真正的病因是——斜角肌神经卡压。 1. 诊断的力量,远胜于治疗 如果不去怀疑,她就会继续在“肩袖损伤”的标签下兜圈子,吃止痛药、打封闭、做理疗,甚至考虑手术。真正让她好转的,并不是针灸手法,而是重新审视、重新定位诊断的那一刻。 2. 常见疾病背后的陷阱 肩痛是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很多医生习惯性地把它归到“肩袖损伤”或“肩周炎”。但真正让病人反复多年、久治不愈的,往往不是这些表象,而是被忽略的深层病因。“像而不是”,才是临床最大的陷阱。 3. 医生与机器的差别 B超可以看到撕裂,却解释不了“为什么夜里痛得不能睡”,更解释不了“肩胛缝痛”。影像能看到的是结构,而人的症状很多时候来自功能障碍。机器看不到这些细节,只有医生通过触诊、问诊和临床思维,才能捕捉到真正的病因。 4. 临床经验与自信 怀疑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用方法去验证。Adson实验、斜角肌压痛,给了我最直接的答案。这背后是一种自信,对经验的自信,对临床逻辑的自信。随着病例的积累,这种自信不断被验证,又反过来增强。这就是“临床经验的功力”,不仅治好病,还能改变病人甚至同行的思维。 5. 我的最终感受 这是一个典型的“超越教科书”的病例: 看似标准的肩袖损伤,实则斜角肌卡压 传统穴位(肩髃、肩井)针而无效,精准取穴(天窗、天牖、缺盆)立竿见影 影像报告提示有限,临床检查决定胜负 医学的最高修炼,其实就是看透“像”,找到“真”。 【昨天治疗肩痛病例分享】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Read More
Show more
post-1

【肩痛病例分享】右肩疼痛已超过3个月| 夜间痛得无法入睡,右侧肩胛缝也疼得厉害 | B超报告“肩袖撕裂伴滑囊炎”| 家医诊断 rotator cuff syndrome|奥克兰黄博士中医诊所

肩痛病例分享 今天接诊一位50多岁的女性患者,主诉右肩疼痛已超过3个月,每天服用止痛药仍无法缓解。她带来了B超报告,提示“肩袖撕裂伴滑囊炎”。她此前曾接受过针灸5次,但疗效不佳。由于她的家医是我的粉丝,且她的肩痛是我之前治疗过的,因此家医在诊断为 rotator cuff syndrome 后,推荐她来找我。 诊断再思考 患者右肩活动明显受限,稍一活动就痛得齿牙咧嘴。从病史和检查来看,她的诊断似乎毫无疑问就是肩袖损伤。 但在问诊中,患者补充了一个细节:夜间痛得无法入睡。同时,她还指出右侧肩胛缝也疼得厉害,自己以为是肩袖损伤牵涉过去的。正是这个夜间痛和肩背痛,让我警觉并开始怀疑。 进一步检查中,我让患者做 Adson 实验:头转向右侧,下颏朝向锁骨后再抬头。结果立刻诱发了她熟悉的肩背剧痛,甚至让她难以忍受。随后按压右侧前、中斜角肌,患者疼痛高达 9/10,并伴随麻木感放散至整个右上肢。 结合这些表现,我确诊为 胸出口综合征(斜角肌卡压),而非单纯的肩袖损伤。 治疗过程 确诊后,我在右侧斜角肌区取 天窗、缺盆穴,每穴按压1分钟。按压后让患者活动肩关节,症状立刻减轻不少。 随后针刺松解斜角肌,远端取 后溪穴,得气后指导患者活动肩关节约10分钟。再针刺 天窗、缺盆、天牖穴,得气后留针30分钟,中间行针2次。 治疗结束后,患者肩背痛由原来的剧痛缓解至 3/10,斜角肌按压痛降至 5/10。她激动得直喊“太神奇、太不可思议”,最后甚至能与我击掌庆贺。 临床体会 1,看似肩袖损伤,其实只是像,真的不是。临床上这种像而不是的病例太多了。我们的任务就是把看着像的,找出它真正的疾病。 2,再一次验证B超报告不可信,只做参考。 3,单从中医辨证出发,知道它是斜角肌的问题与不知道它是斜角肌的问题,选穴一定是大不一样,不知道斜角肌的问题,一定是选肩井,肩宗,肩髃穴为主,而知道它是斜角肌,一定是以天窗、天牖,缺盆为主。 4,别人也选肩髃,肩井,肩宗穴,治疗不管用,为什么我就选管用啊,最后也是以失败告终。 5,很多来找我的患者,我会推翻原有诊断或治疗方案。虽然患者一开始未必理解,但按我思路治疗,往往能获得理想结果,这也是我行医生涯中的庆幸所在。   像这样的病例,我一天能接四、五例。别人久治不效,我常常一次见效。真正的差别,不在针法,而在思路。抓住病因,疗效自然就出来了。
Read More
Show more
post-1

【病案分享】左膝痛二个多月,加重二天|痛到脚不能着地,柱着双拐进诊室,扔掉拐杖回家|奥克兰黄博士中医诊所

今天治疗一例膝痛,男性,50岁,二个月前健身房训练时,扛杠铃时,马步下蹲,再起时,扭伤了左膝关节,一直不舒服,带护膝保护,不是很疼,但总觉得不对劲。昨天突然膝痛加重,走不了路,需要柱双拐。 膝痛病例分析: 1. 起病机制 • 健身房扛杠铃,下蹲起身时扭伤。 • 之后持续两个月仅有“感觉不对劲”,提示膝关节内部结构可能有轻度损伤,而非单纯软组织扭伤。 • 昨天突然加重,疼痛剧烈,行走困难,需要双拐。 2. 体格检查 • 屈曲受限:不能大幅度弯曲,强行屈膝痛达 9/10。 • 膕窝深压痛:压痛点 9/10,定位意义强。 • 影像学:X 光提示关节积液,但无明显外观肿胀。 提示关节腔内刺激,而非单纯骨性损伤。 3. 针灸治疗反应 • 针刺 委中、委阳 后疼痛立即明显缓解。 • 病人屈膝疼痛降至 5/10,下床能自行走路,不再依赖双拐。 • 提示为 急性痉挛/功能障碍 性疼痛,而非固定性机械卡顿。 4. 鉴别要点 半月板撕裂 • 自然史:典型半月板损伤一旦发生,多为反复发作、长期屈伸障碍。 • 本例不符:患者两个月几乎无明显疼痛,仅“不对劲”,不符合典型大撕裂的病程。 膕肌损伤 • 特点:轻度损伤时仅表现为隐约不适、深部酸胀,运动后偶有发紧。 • 加重机制:在下蹲、扭转或负重时容易诱发痉挛。 • 急性表现:一旦痉挛,屈膝立即受限,疼痛剧烈,甚至无法行走。 • 针刺反应:委中、委阳能快速解除膕肌紧张,临床表现与本病例高度吻合。 5. 逻辑链 • 初始扭伤,膕肌轻度损伤(或拉伤)。 […]
Read More
Show more
post-1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七十二) ——针灸该往哪走?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七十二) ——针灸该往哪走? 这几年,我参加过太多针灸学术讲座。平衡针、董氏奇穴、舌针、脉针……一个接一个,听得人眼花缭乱。有时候听完,我心里就会冒出一句话:针灸到底是什么?它究竟该往哪走? 今天的针灸,说白了,已经成了一个“学派丛林”。从传统的经络八纲,到董氏奇穴、平衡针、针灵、动筋针、浮针,再到眼针、脐针、腹针、耳针……各种新名字层出不穷。表面看是百花齐放,其实背后暴露了一个问题:没有统一标准。 很多学派有创始人,有理论,有追随者,但大部分还停留在“个人经验”的层面。真正能体系化、被广泛认可的,也就针刀医学、董氏奇穴、腕踝针、浮针这几个。所以,国际医学界常批评针灸“不严谨”——不是没有道理。 我越来越清楚地感觉到:传统针灸的作用,本质上是功能调节。比如肌肉痉挛、紧张、神经功能紊乱,这些它都能起作用。再加上心理暗示和名声效应,病人往往觉得“扎针就有用”。 但一旦遇到结构性问题——肌肉挛缩、神经卡压、韧带粘连、关节损伤——传统针灸就显得无力了。 比如骶髂关节、颈椎、脊柱的错位,本质是力学问题,针灸无法复位。肩背筋膜炎、筋膜增厚,也不是单纯扎针能解决。往往需要配合火罐、滑罐,甚至针刀松解,疗效才会显著。 这也是为什么全息针灸(眼针、脐针、腹针)、象诊体系(舌针、脉针)、各种特色学派,虽然各自都有新说法,但归根结底,还是在传统针灸的框架里打转。能治的,大多是功能性和心理性疾病;真要解决结构性疑难杂症,就力不从心。 真正的突破,是针刀体系的兴起。从小针刀,到微针刀,再到刃针,针灸第一次有了介入结构性病变的能力。 过去像网球肘、跟骨痛、骨膜炎,传统针灸怎么扎都不见效;颈椎病、斜角肌卡压、肩胛提肌卡压、肩背神经卡压、肱二头肌长腱炎,这些病人和医生都愁。但有了针刀,疗效一下子上来了。 可以说,这是针灸体系里一次真正的“革命性跨越”。 但我也必须说:针刀只是工具。工具用对了地方,它就是利器;用不对地方,就是白搭。 针刀的革命,必须和现代医学结合。你如果连神经卡压在哪里都不知道,影像学、解剖学一窍不通,那就算手里有针刀,也无从下手。所以我一直强调:精准诊断,才有精准治疗。 走到今天,我越来越明白:一个现代针灸医生,必须推开两扇大门。 第一扇门,是传统针灸的知识。守住老祖宗的根基,保留整体观、经络学说、阴阳平衡、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这是西医所没有的优势。 功能性疾病并不只有针灸能治,推拿、按摩、西方理疗也能起作用。但针灸几千年来已形成完整体系,老百姓普遍接受,全世界也认可。它不仅有生理作用,还有心理暗示和文化信任的加成。 正因如此,在功能性疾病的治疗上,针灸往往更稳定、更持久。因此,我们必须坚守传统针灸,守住经络与整体观,这是我们最大的根。 第二扇门,是现代医学的知识。学会解剖、神经、影像,理解结构性病变,用针刀、刃针、浮针去处理那些传统针灸解决不了的问题。 两扇门都打开了,我们才能既看得见“森林”,又看得清“树木”;既能调节功能,又能解决结构。只有这样,针灸才真正有未来。 针灸学派的七大体系—-针灸【学派丛林】的现状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Read More
Show more
post-1

针灸学派的七大体系—-针灸【学派丛林】的现状

针灸学派的七大体系 A. 传统中医辨证系统 经络辨证:循经取穴,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按经脉走向辨证。 八纲辨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最宏观的辨证框架。 脏腑辨证:肝肾亏虚、脾虚湿盛等;以脏腑功能失调为核心。 子午流注针法:依时间取穴;顺应经气昼夜流注。 灵龟八法 / 飞腾八法:以日期、时辰配合取穴;强调天人相应。 B. 针刀医学类体系 小针刀(朱汉章):针刀医学创立者;软组织粘连松解。 微针刀:小针刀改良,更微创;损伤更小、恢复快。 刃针(王学昌):结合针刀与手术刀;创伤更小的松解。 超微针刀(胡超伟):进一步微创;门诊可普及操作。 钩活术(魏玉锁):钩鍉针发明人;2009 年获官方推广。 棍针疗法(李志刚):粗针体,按压拨动;结合经筋与康复。 三棱针:古老放血针;活血化瘀,已系统化。 C. 特色针灸学派 董氏奇穴(董景昌):奇穴体系;穴位独特,远端取穴。 谭氏平衡针(谭××):平衡原理;少穴速效,常治痛症。 针灵(潘晓川):调脉理论;针下见效,脉象即时反馈。 动筋针(陈德成):经筋与运动学;动态留针,松解软组织。 腕踝针(张心曙):分区取穴;远端针刺,安全无痛。 大叉穴(左常波):微针气化体系;调命门气机,温补阳气。 醒脑开窍针法(石学敏):经络结合神经;治疗脑血管病。 浮针疗法(符仲华,1996):皮下浅筋膜扫散;颈肩腰腿痛见效快。 D. 全息针灸体系 眼针(彭静山):眼区全息;眼周分区治全身病。 脐针(齐永):神阙全息;脐周取穴调全身。 腹针(薄智云):腹部分区;针刺浅而舒适。 头针(朱明清等):皮层功能区对应;常用于中风、痛症。 耳针(Nogier):耳廓全息;膝点治关节痛。 手针、足针(韩国):手足全息;独立体系,应用广。 E. 象诊体系 舌诊独立化:舌象为核心;诊断与治疗依舌像。 脉诊独立化:以脉象反馈;脉灵针法即代表。 F. 现代医学结合体系 神经调控针法:针对神经卡压点;对应取穴与松解。 解剖针法 / 触发点针刺:类似干针;针刺压痛点、肌腱韧带。 经筋学说:筋膜链张力;远端筋结松解。 精准针灸 / 影像引导针刺:超声或 CT 导向;提高安全性与精准度。 G. […]
Read More
Show more
d72

一些在民间常见、流传甚广的“土法子”“民间疗法”

收集整理一些在民间常见、流传甚广的“土法子”“民间疗法”,大概分几类: 一、祛邪避病类 • 扎小人:做一个泥人或纸人,写上“病人名字”,用针扎,认为能把邪气、疾病转移走。 • 烧纸符/喝符水:把写好符咒的纸烧成灰,冲水喝下,或贴在病人身上。 • 请神驱邪:请道士、巫婆作法,敲锣打鼓、念咒语,驱赶“邪祟”。 • 打小鬼:小孩生病不愈时,有的地方会用鞋子或棍子象征性地打“鬼”。 二、滚蛋、拔毒类 • 滚鸡蛋:用煮熟的鸡蛋在小孩身上滚,说是能“吸走”发烧、邪气。 • 鸡蛋吸毒法:把鸡蛋剥开、放银针或铜钱,扣在肚脐或患处,说能吸走病气(类似“收阴术”)。 • 拔罐走罐:虽有医学基础,但在民间常常用于各种“邪气”解释,比如“罐里发黑=毒气被吸出”。 三、食物疗法类 • 红绳煮鸡蛋:小孩生病时,把鸡蛋系上红绳煮,吃下后认为能避邪。 • 喝鸡血/狗血:古代一些地区认为喝生鸡血能“驱瘟疫”。 • 土豆片/葱姜敷额头:孩子发烧时,把土豆片、葱姜贴在头上或脚心,说能退烧。 四、象征转移类 • 过火盆:病人或小孩从火盆上跨过去,象征烧掉邪气。 • 过桥/钻桌子:让孩子从桌子底下钻三次,象征重生。 • “过路财神”疗法:病人拿着东西送给陌生人,认为可以把病气转移出去。 五、特定人群习俗 • 孕妇禁忌:怀孕不能看丧事、不能碰剪刀、不能吃某些食物,否则孩子会出问题。 • 小儿惊风:给孩子挂红布条、戴虎头帽,认为能吓走“鬼怪”。 • 夜啼症:拿孩子的衣服放到十字路口丢弃,或在半夜敲门三下,说能治夜哭。 这些“土法”大多数带有: 1. 心理安慰:家属觉得“做了点什么”。 2. 象征意义:鸡蛋变黑=病邪被吸出,过火=烧掉疾病。 3. 自然病程:很多小孩病本来就能自愈,结果被归功于方法。 民间疗法是文化现象,不是医学方法。它能满足人心,但若混同于中医,会让中医看起来“迷信化”,所以必须 尊重但划清界限。
Read More
Show more
d71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七十一) ——中医与民间疗法的边界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七十一) ——中医与民间疗法的边界 在行医生涯中,我常常遇到病人跟我说:“大夫啊,我家老人在家用这个办法治。” 有的是真正的方药经验,比如熬点姜汤、喝点藿香正气水;有的则是一些土办法,比如鸡蛋滚一滚、银片压一压,甚至小时候农村里还有“扎小人祛邪”的做法。 这些方法,有的确实能起到安慰作用。小孩发烧、抽风,家里人一折腾,反而退烧了。到底是自然病程自愈,还是热敷起了作用,抑或心理暗示在起作用?很难说清。老百姓往往记住的是:“用了这个办法,孩子就好了。”于是,这些经验就一代代传下来。 我并不一概否定这些方法。 它们的价值在于,老百姓相信,信则灵。心理安慰、家庭陪伴,本身就是康复的一部分。 在医疗资源稀缺的年代,这些办法确实帮过人,至少让家属心安。 问题在于,多人分不清中医和民间疗法。 在老百姓眼里,凡是祖上传下来的,都会被笼统地归到“中医”里面。 但实际上,中医是有完整体系的。 有经典文献、有理论框架、有诊断方法、有疗效积累。 而民间疗法,大多是基于经验、信仰和习俗的“土办法”。 把两者混为一谈,表面上是抬高民俗,实质上却是 矮化了中医。 当一个“煮鸡蛋+银片”的小把戏被说成是“中医的奇效”,在专业人看来,中医就更容易被贴上“迷信”的标签。 我最担心的,是一些老医生把个案经验,用很高的调子讲到学术圈里。年轻医生听了,就容易以为这就是“中医的真传”,于是照单全收,缺乏独立思考。久而久之,中医在专业领域里反而失去了公正性。 医学的本质是要 分清楚什么是经验、什么是证据。民间方法,可以讲,可以分享,但要标注边界。 它们可以是文化,可以是心理安慰,但不能被当成体系化的医学方法。 作为一个在中西医夹缝里走了几十年的医生,我越来越觉得,中医的价值,不是靠“神奇”来证明,而是靠严谨、靠疗效、靠体系。 而民间的土疗法,不是要否定,而是要尊重、要分类、要界线分明。 所以,我今天写下这一篇,不是要否定任何民间疗法,而是提醒自己,学术需要边界,经验需要公正。 不然,别人眼里的中医,就会永远停留在“鸡蛋、银片、扎小人”的层次。而这,绝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中医。 一些在民间常见、流传甚广的“土法子”“民间疗法”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Read More
Show more
post-1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七十) ——最会伪装的腰部肌肉腰大肌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七十) ——最会伪装的腰部肌肉腰大肌 今天接诊了一位Kiwi病人,主诉左下腹痛。 他先去找了家庭医生,被认为是肠炎,给了止痛药,可是没用。后来他在网上搜到我,想着试试中医。结果我一检查,发现不是肠炎,而是腰大肌出了问题。松解之后,十分钟不到,疼痛就消失了。 这类情况,我已经不是第一次遇见。腰大肌是最会“伪装”的肌肉。 腰大肌的几张“假面具” • 妇科病:不少女性下腹痛、盆腔痛,被误诊为附件炎、盆腔炎、甚至卵巢囊肿;检查结果往往显示正常,但疼痛就是不消失。 • 肠炎:今天这个病例就是典型,被当作结肠炎、大肠炎来治,结果方向完全错了。 • 泌尿/男性科疾病:有男性病人,表现为阴囊、睾丸痛,反复做泌尿检查,没有任何异常。最后发现是腰大肌挛缩,牵涉痛到了会阴区。 • 其他误诊:有一位患者跑了一年,看了三个科,妇科、消化科、泌尿科,结果“查不出病”,只能自己承受。 这种状况并不能怪医生。现代医学分科太细,每个医生只熟悉自己的那一块: • 妇科医生只看子宫、卵巢; • 消化科医生只盯肠胃; • 泌尿科医生只查膀胱、前列腺。 这种“专业的深”,带来了“知识的窄”。当病因来自肌肉、神经,却投射到内脏区域时,专科医生往往就无从下手。患者一次次检查,得到的答案都是:“没问题”。 可他明明就在痛。 针灸师往往没有那么多分科,什么病人都会接诊。正因为如此,我们不得不学得更杂一些,既要懂一点妇科、男性科、消化科的思路,还要熟悉肌肉、筋膜、神经的牵涉规律。 尤其在我的临床里,更多着眼于 肌肉、骨骼和神经问题,是不是肌肉太紧?是不是神经受压? 这样,很多“无答案”的病,才能找到线索。 当然,我也有自己的短板和弱项,不可能样样精通。但正是因为见过这些病例,我越来越感受到,针灸医生的价值,不仅仅是会针几根针,而是能够在 分科医学的缝隙里,帮患者找回一个完整的身体图景。 有时候,治病靠的不是多高深的技术,而是能不能换一个角度去看。病人说“我疼”,如果我们只想着“是哪一个器官坏了”,就会越来越走偏。 可一旦想到,也许是一个肌肉、一条神经在作怪,就可能豁然开朗。 医学需要分科,但病人的疼痛从来不是分科的。针灸医生的价值,就在于用更整体的眼光,弥补那些被忽略的角落。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Read More
Show more
post-1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六十九)—— 久治不愈的肩背痛,真凶可能在颈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六十九) —— 久治不愈的肩背痛,真凶可能在颈部 今天接诊了两位肩痛患者。一个是肩前痛,压痛明显,看起来很像肱二头肌腱炎;另一个是肩后痛,50岁,肩关节活动受限,伴轻微手麻,几乎所有医生都会当成“肩周炎”。 但在我检查以后发现,这两个人的问题其实都出在颈部的斜角肌。我在病侧斜角肌上按压,能马上复制出肩部的疼痛,甚至伴随上肢麻木。再一松解,肩部活动立刻恢复,疼痛几乎消失。 而在外面治疗了几个月都没好,原因就是根本病因没被找到。 斜角肌在颈部深处,血管和臂丛神经穿行与斜角肌。 • 血管受压,肩背部血流受影响,循环不好,就容易疼; • 神经受刺激、受压迫,就会把痛传到肩、背,甚至手臂麻木。 所以,很多人肩痛、背痛拖了几个月甚至几年不见好转,并不是病难治,而是方向错了,肩部只是“下游”,真正的“上游病根”在斜角肌。 有几个信号特别要注意: 1. 疼痛不是普通的酸胀,而是刺痛、烧灼样的神经痛,常常很厉害。 2. 夜里更痛,休息时比活动时更严重,甚至会痛醒。 3. 伴随手臂或手指发麻。 4. 活动肩膀不一定加重,但活动颈部时,疼痛明显。 如果肩背痛伴随这几个特点,就要想到是不是斜角肌在作怪。 简单的检查方法 • 按压病侧颈部斜角肌,如果能复制肩背部的疼痛,或者出现上肢麻木,就说明斜角肌有问题。 • 再和健侧对比,病侧斜角肌常常压痛明显,这也是一个重要信号。 确定位置: 斜角肌在颈侧、锁骨上方,靠近神经和血管。 医生用手指由浅入深按压,很容易找到一条紧张、敏感的肌肉,那就是斜角肌。 松解手法: 无论用针刺还是手法,只要把斜角肌松解开来,很多患者的肩背痛会立刻缓解,肩关节活动度马上改善。 这种“立竿见影”,其实也是最直接的诊断。 我的体会: 很多所谓的“肩周炎”“肩凝症”,其实并不是肩本身的病,而是斜角肌惹的祸。 如果只在肩膀附近做治疗,当然效果不佳。 真正要解决问题,就要从症状,检查,确定位置,松解验证,一步步找到病根。 这就是我常说的,精准诊断,精准治疗。 斜角肌引起肩背痛的自测和自我松解方法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Read More
Show more
d66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六十八) ——从一个疲劳病例谈医生的责任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六十八) ——从一个疲劳病例谈医生的责任 今天接诊了一位五十岁的华人女性。她的主诉是“累”——工作一天回到家,觉得精疲力竭。 我给她检查了舌脉和身体状况,发现并没有什么病理性的问题。她只是一个“正常的疲劳”,年纪渐长,加上性格认真、工作辛苦、思虑过多,消耗自然更大。 我告诉她:“五十岁的女性进入更年期,身体机能下降,精力不如二三十岁时旺盛,感到疲劳是正常的老化过程。正因为如此,中国的退休年龄是女性五十岁,男性六十岁。这不是病,不需要特别治疗。劳逸结合、好好休息,才是根本。” 她听后似乎理解,但临走时还是问我一句:“黄博士,要不要开一点药呢?” 我回答:“不需要。因为这不是病,开药既无必要,又可能带来副作用和经济负担。” 然而,这里就出现了医生的两难: • 不开药 —— 患者可能怀疑医生的水平,觉得“好像没看懂我的病”,转头去别处看,反而被贴上“气虚”“肾虚”等标签,再开一堆药。 • 开了药 —— 患者安心,医生也赚到钱,但这其实并不符合医学原则,也对不起自己的良心。 这让我再次想到,病人来找医生时,往往已经认定自己有病。可医生必须分得清,这是病,还是正常的生理现象。类似的情况,在临床中太常见了: • 女人来例假时,肚子胀、腰酸; • 熬夜后的头胀; • 长走路后的手肿胀; • 酒醉后的头痛; • 青少年的“生长痛”。 这些,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不需要治疗。真正的挑战是,如何在患者的认知与医生的判断之间找到平衡。 • 站在经营诊所的角度,给病人开药似乎“天经地义”; • 站在道德与良心的高度,不乱开药才是真正对得起病人。 这种取舍,考验的不是医术,而是医生的智慧与良知。 我只希望,这位病人能够和我的思维同频,别一扭头找另一位医生。 常见不需要治疗的生理现象清单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Read More
Show more
d70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六十七) ——在海外,中医师先要学会放下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六十七) ——在海外,中医师先要学会放下 前段时间,我遇到两个病人,让我重新思考中医师在海外的位置和心态。 一个是手麻病例。她大拇指、食指、中指,还有无名指一半麻木,一看就是正中神经的问题。他去看了神经内科,医生说不是腕管综合征,但不知道是哪里出问题了,先让她服用B12。我诊断是胸小肌卡压,做了几次松解,麻木明显减轻。但当我问他感觉怎么样时,他说:“好了一点,尤其是吃了B12以后。”在他脑子里,疗效是维生素的作用,而不是针灸。 另一个是坐骨神经痛患者。她是KIWI,坐骨神经痛几个月了。核磁显示腰椎间盘突出,专家就给她打了封闭,还告诉她“有时几周以后才会见效”。事实上,封闭打完第二天就应该立即有效,可她一点变化都没有。我诊断是梨状肌综合征,照这个思路治疗,她一次比一次好。但在她心里,还是觉得是封闭在起作用,只是需要时间。KIWI更相信西医,我承认。 这就是现实。哪怕你有很扎实的西医基础,哪怕诊断再精准、逻辑再清晰,疗效多么的好,在海外的医疗体系里,病人最终往往还是会选择主流西医的诊断与方案。为什么?第一,社会信任度。大家认定正规医疗就是医院,就是西医。                第二,制度保障。医保、ACC、保险,全都以西医为准。                第三,文化习惯。从小到大的教育、宣传、指南,全是西医的声音。 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医师要把自己的位置摆正。别把自己当权威,别想去争话语权。我们就是一个中医师,仅此而已。 如果你总是想着“我诊断得更准”“我治疗见效更快”,却希望病人完全把功劳归给你,那你一定会产生落差。因为在病人的心里,最有分量的声音,永远来自主流的西医。 所以,当病人把疗效归功于西医的西药、注射、手术时,我们不必失落,也不必觉得不公。这样一来,心态就会从不平衡,变得平静。 在海外,中医师首先是把中医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我们靠针灸、靠辨证、靠双手养家糊口,这是最直接的存在理由。但在这个谋生的过程中,其实你也在无形中传播中医。每一次针后的改善,每一个病人的康复,都在替中医做宣传,替中医赢得口碑。 至于病人信不信,主流医生认不认可,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它需要时间,需要一个个活生生的事实去累积。一个病例传到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再传到一群家庭,一群家庭又传到一个社区。当这样的病例越来越多,连主流医学也不得不承认:“中医确实有价值。” 那一天,就是中医在海外真正立住脚跟、被认可的一天。那一天,疗效显现时,病人首先想到的,就是中医治疗。 (不放下又如何呢?这也是一种无奈。我只能寄望三十年后,当我九十岁的时候,中医在海外已不再是今天的处境。 到那时再翻开这一篇随笔,若能带着微笑而不是遗憾,那便足够了。)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Read More
Show more
d66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六十六) ——五年偏头痛,五次治疗见效的背后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六十六) ——五年偏头痛,五次治疗见效的背后 昨天,我治疗了一位头痛整整五年的 Kiwi 患者。 他的症状很典型,左侧头痛,伴着头晕。平时轻轻的痛,大概 3–4 分,严重时能达到 7–8 分,还会牵连到眼睛。因为头痛长期存在,他晚上睡不好,白天整个人都很疲乏,工作和生活都被严重影响。 他是个“中医粉”。他曾在韩国工作过一年,那时候就针灸治疗他的头痛,回到奥克兰后依旧在针灸治疗。效果也不是没有,能缓解一些,可头痛就是不肯彻底放过他。 后来,经朋友介绍,他来找我。没想到,仅仅五次针灸治疗,他的头痛几乎完全消失了。睡眠改善了,精神也回来了,脸上终于有了久违的笑容。 那为什么我能治好他的头痛呢?我总结为二个字:精准。 第一,精准诊断。 他并不是“真正的偏头痛”,而是枕大神经痛。 很多老百姓说的“偏头痛”,其实就是“一侧头痛”,严格意义上讲,这种更多是“假性偏头痛”。真正的医学上的偏头痛,机制不同,无很好的方法,不好根治;而枕大神经痛,是有办法可以治好的。 第二,精准治疗。 头部虽小,却有 七条主要神经负责感觉,三叉神经前额支、耳颞神经、耳大神经、枕小神经、枕大神经、第三枕神经和枕下神经。 别看它们细细的,每一条神经都有自己的分布区域。任何一条神经受压,都会在相应区域引起疼痛。 所以,治疗的关键不是“头痛就扎针”,而是要找到究竟是哪一条神经出了问题,在那个部位卡压了,或受损了,并把它松解开。 第三,精准卡压点。 每一条神经都有“最容易被卡压的地方”: • 耳颞神经易卡压点下关穴 • 耳大神经易卡压点天窗穴 • 枕小神经易卡压点完骨穴 • 枕大神经易卡压点风池穴 • 第三枕神经易卡压点天柱穴 • 枕下神经易卡压点也是天柱穴 只要判断清楚是哪个神经受压,对准它的卡压点松解,疼痛往往就能当场缓解,甚至立刻消失。用神经感觉障碍区和压痛点就可以判断是那条神经受损了。 第四,精准康复。 在松解卡压点时,我常用 0.4mm 粗的毫针,有时也用 0.4mm 微针刀,用苍龟探穴法,一点点精准探刺。 但我要强调的是,头痛消失,并不代表治疗结束。 疼痛没了,只是症状缓解。只有等头部的感觉恢复正常,才说明神经损伤真正痊愈。换句话说,头痛不痛了,是康复的起点,而不是终点。 这就是我为什么能治好这位五年偏头痛患者的原因。 医学的秘诀,其实很简单,找对病因,锁定卡压点,精准松解,再守住康复的底线。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Read More
Show more
d65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六十五) ——针灸医生的边界感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六十五) ——针灸医生的边界感 很多针灸医生喜欢说一句话:“针灸不是万能的,要有边界感。”都知道针灸是有治疗适应症的。 但真正的挑战,并不是“知不知道有边界”,而是,当病人坐在你面前时,你能不能分辨,他的病是在针灸的边界内,还是已经跨出边界了?其实,分辨针灸边界说出来容易,做起来很难! 我把针灸医生的边界感,分成四个层次。 第一层:照单全收 刚走上临床时,很多初级医生只会按照课本和症状来针灸治病。 病人说“我是颈椎病”,就当颈椎病治;报告写“腕管综合征”,就当腕管治。 这种医生“会用针”,但不会看病。疗效往往一般,有时治疗数次都没有起效。归根到底,还分不清针灸的边界。 第二层:会治常见病 随着几年临床经验的积累,有些医生开始能分清落枕、肩周炎、腰肌劳损等常见病。对面瘫,神经卡压,痛经等少见病,也能得心应手。 一旦遇到复杂的情况,针灸无效,他们只会说“治不好”,却说不清“为什么针灸无效”。 这就是缺乏深入的鉴别诊断,常常困在“经验诊断”的圈子里,其实是治疗了针灸边界意外的疾病。例如,肩背麻木患者,当颈肩病治,如果能查出“马褂样感觉分离”,做MRI 能证实是脊髓空洞症,最后手术引流有效。 第三层:懂诊断与鉴别 再往前一步,医生开始具备了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能力。 能分辨出症状相似但本质不同的疾病。比如,病人手麻,别人都当腕管综合征治。而你通过检查颈椎、斜角肌,发现其实是胸廓出口综合征。 这就是边界感的成熟,知道哪些病针灸能治,哪些必须转诊。 第四层:专家级的边界感 最高层次的边界感,建立在深厚的诊断力之上。不仅能治常见病,更能在常见症状背后,发现少见病、疑难病。 例如一例走路不稳患者,别人按颈椎病治,我多问了一句,发现伴随“听力下降”,我推荐做MRI,结果是桥小脑角的听神经瘤,手术后症状消失。 再例如腋下疼痛一年患者,别人当肩部病治,总在肩膀处打转,我发现异常在脊髓,做MRI结果是髓内肿瘤,手术也很成功。 如果没有这种诊断力,病人就会被困在“针灸按摩”的边界里,耽误最佳治疗时机。其实是针灸边界外疾病。 一个医生的成熟,不在于“什么病都敢治”,而在于知道什么能治,什么不能治;更重要的,是能看出病人患的病,究竟在不在针灸的边界内。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Read More
Show more
d64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六十四) ——膝关节炎只是背景,不是严重膝痛的主角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六十四) ——膝关节炎只是背景,不是严重膝痛的主角 前两天来了一个六十多岁的病人,膝关节外侧疼得厉害,走路一瘸一拐。他对我说:“大夫,这个膝关节疼了半年了,我这感觉啊,就像有一条筋被拉住一样,一走路,钻心的疼啊。” 这些年来,他一直被诊断为“老年性膝关节炎”。在外面针灸了将近三十次,换了两三个医生,都没有效果。为什么?因为大家都认定——膝关节炎就是导致疼痛的元凶。既然关节炎治不好,那疼痛当然也治不好。 可是在我检查的时候,发现了一个细节。他的膕窝外侧沟,压痛非常明显。我就在那一带给他做了松解。结果很快,他的疼痛就缓解了,走路也轻快了许多。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他的主要疼痛,并不是膝关节炎本身,而是神经受到刺激。膝关节炎当然存在,但它只是一个背景。真正让他痛得走不了路的,是叠加的继发病因。 针灸治病并不是越多越好。他在外面做了将近三十次针灸,为什么没效?因为没有对因治疗。针灸也得扎到点子上。普通的针灸,只能解决一些单纯、容易恢复的问题;而像这种疑难病例,就必须进行针对性、精准的治疗,才能见效。 这让我更加体会到,病人的描述往往就是关键线索。他说“像筋被拉住”,其实已经给了提示。可如果医生脑子里没有相关知识,就听不懂,也不会去查。于是只能看到关节肿胀、关节变形,就认定是关节炎的疼痛。其实真正的问题,就这样被忽略了。 我们医生最容易被表象误导,看到膝关节肿胀、看到年纪大,就自然想到“骨性膝关节炎”。但是我们往往看不到更深的一层,看不到隐藏的、合并的、继发的病因。要想避免误诊,就得多想一步,再深入一层。 我们常说呀,“难了不会,会了不难。” 可这个“会”,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要长期学习、长期积累经验。 对那些治不好的、效果不理想的病人,要去找原因,要查资料,要去问老师。 我的治疗视频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Read More
Show more
post-1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六十三) ____免费的,往往最贵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六十三) ____免费的,其实最贵 前些天,我订阅了 GPT 的 Plus 版本。每月四十美元,对我来说并不是负担,但我犹豫了很久。心里反复盘算,既然有免费的版本,为什么还要付钱? 直到有一次,免费版的额度用完,我正要上传图片做卡通时,它提示“今日已达上限”。那一刻我才真正体会到,所谓的“免费”,其实就是一个半吊子。能用,但处处受限,偏偏在最需要的时候掉链子。 这种心态让我想起我的病人。 在新西兰,注册针灸师可以为 ACC 病人提供治疗。ACC 会补助每个病人一小时,大约几十纽币。但是否额外收费,就取决于各个治疗师,有的分文不取,有的收十元、二十元,有的甚至手五十。 这种差别,说到底反映的是医生水平和投入的不同。可很多病人,尤其年纪稍大一些的,第一反应总是,哪里免费就去哪,哪里便宜就去哪。 他们并不是没钱,而是心里过不去这个免费的坎。结果往往是省下几十块,却多花了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把病拖到慢性。便宜是便宜了,但代价却是时间和健康。 这种“免费思维”并不仅仅出现在看病上。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面对类似的情况。 ChatGPT、Spotify、YouTube、Netflix、NBA 转播,几乎都有免费版。可一打开,就是广告轰炸,清晰度有限,还经常卡顿。你以为没花钱,实际上是在用时间、耐心和注意力在付费。 而一旦付费,体验就完全不同了。在 Spotify 听音乐,不再被广告打断;在 YouTube 看视频,不再被插播破坏专注;看电影、看 NBA,画质更清晰,过程更完整;在 GPT 里,写文案、做卡通、上传下载图片,都能随时进行,不再担心额度限制。 付费换来的,并不是“高级功能”,而是一种完整而流畅的体验。钱花出去了,省下的却是更多的时间和心力。挣钱的意义,本就不是攒着,而是花在值得的地方。 我为 GPT 犹豫,病人为 ACC 治疗选择犹豫,本质上是一回事。问题从来不在于钱,而在于观念。 免费让人觉得“赚到了”,却忽略了隐藏的代价;付费让人心疼,却换来效率、自由和质量。 免费的,其实最贵;而付费,才是对时间、健康和生命的尊重。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Read More
Show more
d63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六十二) ——患者发信息问“这个病能治吗?”,其实医生是没答案的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六十二) ——患者发信息问“这个病能治吗?”,其实医生是没答案的 最近接到不少咨询,几乎都从一句话开始:“医生,我有××病,能治吗?” “我拍了片子,你看看能不能治疗?” 看似直接,其实很难回答。真正的诊断,并不是一句信息、一个片子就能下的。 病例一|颈椎病?头痛? 一位女士,自诉颈椎多年不好,左侧头痛多年,最近还伴随左脸痛。她拍了颈椎片,显示骨质增生,问我能不能治“颈椎病”。 面诊检查: • 左脸痛觉敏感,三叉神经炎得证据 • 左风池穴压痛,左后头痛觉敏感,可诊断枕神经痛 • 颈椎X片骨质增生,与症状并不匹配 患者以为是颈椎病,其实病因另有所在。最后我的诊断是枕神经痛、三叉神经炎。她咨询我颈椎病能治吗?是不是没法回答。 病例二|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一位87岁老人,两个月前臀腿长过疱疹,疼痛迟迟未缓解,家属认定是“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电邮咨询,针灸是否能治疗? 面诊发现: • 左下肢明显水肿,膝下僵硬 • 直腿抬高、神经体征正常 结论并非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而是下肢水肿造成的下肢痛。针灸放松、活动患肢后,疼痛缓解,老人居然能下床行走。家属的认识与病情相差好远啊。 病例三|椎间盘突出? 一位男患者做了腰椎核磁共振,显示腰5、骶1椎间盘突出。他发信息问能不能治他的“椎间盘脱出”。 检查: • 核磁共振显示左侧椎间盘突出。 • 而右腰痛,右大腿内侧麻木。 • 右侧腰大肌压痛明显,直腿抬高无力,提示腰大肌损伤、股神经受累。 症状和核磁共振完全不符啊。 针灸五六次后,疼痛缓解,麻木消失。但患者仍坚持再做腰椎核磁,执念于片子上的“椎间盘突出”。 针对三则病例,我的一些体会: 第一,诊断必须遵循医学原则。 中医靠望闻问切,西医靠问诊、查体,再结合辅助检查。诊断不是“病人说了算”,也不是“机器拍了算”。 第二,患者口中的诊断往往并不精准。 很多病人说出的“病名”,其实是从其他医生那儿听来的,或者是从检查报告上看到的,或者是自己推测的。这些往往并不等于真实诊断,仍需医生详细问诊和查体来核实。 第三,网络咨询有其局限性。 现在网络看病兴起,但从手机信息、图片中得到的信息本身就不够完整。医生没有第一手资料,诊断就只能模棱两可,偏差很大。 第四,真正的看病需要预约面诊。 医生面对面问诊、检查、推理,才能做出精准诊断,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误差,也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最后,当患者发来一句“什么什么病能治吗?”时,医生最负责任的回答是,请预约面诊吧。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Read More
Show more
d64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六十一) ___临床疗效,往往来自那些看不见的信号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六十一) ___临床疗效,往往来自那些看不见的信号 前几天和一个老病人聊天,忽然让我产生了一个新的信号灵感。 这个病人是老乡,早些年我还在山东省立医院上班的时候,他就找过我看病。他见到我,还习惯叫我“黄主任”。他笑着说:“黄主任啊,要是你现在还在省立医院上班,那更了不得了。” 我就跟他说:“我要是还在省立医院上班,恐怕我的治病水平不一定有现在高。” 在大医院里,要搞课题、做研究、写论文、出书,还得平衡各种关系,精力被分散得厉害。而我在小诊所二十多年,心无旁骛,把全部精力都用在琢磨技术、治病救人上,这才有了今天的积累。 说到这儿,我就自然谈到一个话题,做科研。像焦虑症、抑郁症、慢性疼痛综合症、慢性疲劳综合症这些病人,在针灸研究里很难做出真正严谨的临床课题。为什么?因为影响病人的因素太多,根本无法控制。 比如我最近遇到的焦虑症的病人、内膜异位症的小姑娘,几次治疗就出现了惊人的改善。我心里很清楚,不可能完全是针灸本身的作用。里面掺杂了太多其他的东西: • 朋友的推荐,给了她信任的信号; • 对中医、对针灸的神秘感,给了她希望的信号; • 诊所的停车场停满了车辆、病人笑脸,传递了实力与可靠的信号; • 医生本人稳重、专业,让她产生尊重的信号。 这些信号交织在一起,共同起了作用,才有了满意的结果。 但如果要把这些东西纳入研究,就几乎没法做。实验室研究强调“剥离变量”,可临床真实效果恰恰是多种变量交织的结果。这种差异,就形成了 实验室研究与临床实践的反差。 更何况,现在很多临床研究是多中心合作的。可是在不同的医院,这些信号能一样吗?医院大小不同,病人的第一印象完全不一样;医生的气质不同,产生的信任感完全不一样;环境不同,病人接收到的心理暗示也完全不一样。甚至病人是“熟人推荐”来的,还是“随机招募”的,也会有本质差别。这些怎么可能做到统一?显然不能。这就是为什么科研和临床之间总会存在落差。 这个“信号”的灵感,它让我再次确认,真正的临床疗效,往往并不在冷冰冰的实验数据里,而是在一个个鲜活的信号中,在病人亲眼看到、亲耳听到、亲身感受到的细节里。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