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五十一)——在新西兰开诊所,也是临床科研 这几年,有人常问我:“你是博士,怎么不做科研、写文章?著书立说才像专家啊。”我笑着说 “我每天都在做,只不过是临床科研。” 我在新西兰开中医诊所二十多年,是个一人一诊所的模式。这里没有科研助手,没有团队支持,也没有国内医院那样分工明确的环境,没有实验室。我要自己接诊、诊断、治疗,还要经营、宣传、管理,一天几十个病人看下来,哪还有时间搞选题、写论文、投期刊呢? 但我始终觉得,【治好病人,就是最好的科研】。我总结出的每一套治疗思路、每一个针刺路径、每一次经验的积累,不也都是活生生的中医研究吗? 在临床中,我不断扩展知识边界。原本专攻针灸,如今经方也能开,中医儿科、妇科、内科都敢接手;以前对“中医正骨”理解有限,现在也慢慢摸索出一套柔性微调正骨体系,扩展了治疗范围。而微针刀技术的应用,也让我处理疑难痛症的能力大为提升。 这些年,我越来越重视“精准针灸”。不是简单“辩证取穴”,而是要先搞清楚西医疾病机制、明确病因,再找到最贴近靶点的穴位。例如,有次接诊一位中年装修工人,腰痛两年,扎遍了“委中、肾俞”,总是反复。我评估后,判断是髂腰肌紧张,选了髀关穴,三次治疗后痊愈,至今未复发。这种案例,就是我临床科研的成果。 不但严守自己的特长,也要丰富自己的全科知识。一次接诊腹痛病人,我判断不对劲,立刻让她去急诊,结果确诊宫外孕破裂;还有一次病人腿痛发紫,我怀疑是深静脉血栓,劝他去医院,果然命悬一线。这些不是治病,是救命。但也印证了我们临床医生必须具备的综合判断力。知道该怎么治,更要知道什么时候不能治。 这些年沉淀下来的东西,我打算退休以后慢慢写出来,总结出我自己的治疗体系、诊疗路径和体会,这也是中医的一种科研——临床科研。我想把它留下来,作为一份对同行的交流,也作为对年轻医生的分享。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博客
我们写一些关于针灸/中医和健康的文章,做一些临床经验的分享,也记录了我们成功治疗的病例,希望您从中得到有用的东西
August 6, 2025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五十) ——我又不小心把自己当成“医生”了 昨天一个病人打电话来,他要取消今天的预约。他说:“我还是先去看看家医,听听他怎么说,再来找你。” 我一听,就知道了:我上次给他的诊断、治疗建议,在他心里不过是“参考意见”。 说白了,我又不小心把自己当成“医生”了。 二十年前,我刚来到新西兰,给诊所起了个名字:【Dr Win Acupuncture Clinic】。 “Dr”有两层含义:一是我毕业于中国针灸专业,是真正的医学博士;二是我曾是省级医院的副教授、副主任医师,是“医生”。 这个名字用了几年,直到有一天,新西兰广告管理局找上门来。他们说:“你不是注册西医,不能用 Dr 这个称呼。” 我解释:“我是 PhD,是博士。” 他们说:“博士也不行,公众容易误认为你是医生,属于误导,违反广告法。” 我只好无奈地把诊所名字改成【PhD Win Acupuncture Clinic】。虽然不能准确表达“针灸博士”的意思,但也算保留一点“博士”的痕迹。 在中国,我是省级医院的副教授,临床一线的医生;但到了新西兰,这些统统失效了。中医被归为“自然疗法”,针灸则是“辅助治疗”,根本不在主流医疗体系之内。 根据广告法,凡属自然疗法,都不能用“治愈”“治疗”“fix”“heal”这类词汇。就算病人真的好了,也只能说“帮助”“改善”,不能说“治好了”。 我曾在自己的网站上写了几百篇临床文章,实事求是地记录病案。广告局来信警告我,说你的网站内容违法,要罚款。我说:“这些病例都是真的啊。” 他们回答:“真事也不能写,这是法律。” 于是我一个字一个字地改,把“治愈”换成“缓解”,“治疗”改成“帮助”,“解决”变成“改善”。 从医学逻辑,到语言表达,我一步一步退让,让位于一个完全不属于中医的话语体系。 Kiwi病人也常常让我感到落差。 我说:“你这个腰不能再搬重物了,得休息一周。”,他们说:“我还是问问我的家医。” 我说:“你这个肩膀要练稳定肌群。”,他们说:“我先听听理疗师怎么说。” 在他们眼里,我不是“医生”,只是一个“保健服务提供者”。 后来我终于明白了:他们不否定你的人,而是否定你所代表的这套医学。 他们不在意你有没有经验、有多专业,因为你根本不在他们的医学地图里。 这些年,我慢慢放下了。 不再执着于“医生”的头衔,不再试图用中医博士的身份去赢得谁的承认。 我连病人也不强求承认我,我自己承认我就够了。 做一个“三无治疗师”,无注册医生身份、无处方权、无诊断资格。 但我有一双手,有几十年临床经验,有一颗不灭的医学热情。 做一个纯粹的治疗者,一个 therapist,没有头衔的治疗师。 这,可能就是我真正的归处。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August 3, 2025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四十九) ——从“一针治腰痛”到“精准针灸” 从文献报道、临床经验总结,乃至网络分享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话:“一针见效”“立竿见影”“腰痛马上好”。我搜索了一下,发现几十个治疗腰痛的“特效穴”,每一个都说得头头是道、神乎其神。我统计了一下,有 52个穴位 被列入“治疗腰痛”。 并且每一个,都曾被冠以“关键穴位”“经验传承”“屡试不爽”的名义,流传甚广。比如:人中、攒竹、百会、飞扬、养老、委中…… 但这也引出了一个关键问题: 如果每一个穴位都“特效”,那么,所谓“特异性”还成立吗? 针刺治疗腰痛的疗效,真的依赖于某一个“关键穴位”吗?、 还是说许多穴位都可能起效? 换句话说,腰痛与穴位之间,并不是“一对一”的精准匹配关系,而更像是“一对多”的模糊关联。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又是什么在支撑这种“哪都能扎”的疗效?我们回顾这些临床操作背后的理论,大多离不开以下几种: 现代理念的“全息论” 笼统的“经络相通” 泛化的“气血不通则痛” 模糊的“辨证选穴”或“经验取穴” 这些话,看起来句句在理,听起来也顺风顺水。可认真追问,它们多是“车轱辘话”:自洽,但不精确;顺口,但缺乏验证;理论看似完整,实则缺乏机制解释与靶点描述。 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理解“经络”,把它从神秘系统还原为“人体功能协同的网络结构”,很多问题就更通透了。 所谓经络,其实就是人体 神经、血管、肌肉、筋膜、免疫、内分泌 等多系统之间协调联动的结果。它不是一根“线”,而是一个多维联结的“网”。 你可以把经络理解为: 脊神经系统与肌肉、皮肤之间的感应网络; 自主神经影响下的内脏与体表反应链; 筋膜、肌肉之间的力学张力链条;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在特定节点上的调节反馈。 在这个意义上,穴位是网络节点,针灸是精准干预。经络不是玄学,而是功能的整合表达。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脚上的太溪可以治头痛,为什么飞扬能缓解腰酸——它们“连”的不是脏腑,而是某种 功能状态。我们不再拘泥于“哪个病扎哪个穴”,而是理解,哪个节点能精准调节那个病因对应的网络失衡。 我们针灸,究竟应该往哪走?我认为,真正值得我们追求的,是一种基于明确诊断、靶点清晰、路径明确的“精准针灸观”。 不再仅仅从“腰痛”这个泛泛的症状出发,而是从具体的病因机制入手: 是内脏相关性腰痛? 是腰骶关节错位? 是L4神经根卡压? 是髂腰肌、骶棘肌、臀中肌的触发点? 是韧带劳损、筋膜炎、骶髂关节不稳? 一旦明确了病因,我们就可以结合解剖结构、神经支配、肌肉链条、筋膜路径等现代医学机制,进行精准选穴,靶向干预。 这时,穴位的选择,不再是“谁都可以”,而是: 哪个穴位最贴近病因? 哪个穴位最能调节受损机制? 哪个穴位最具治疗特异性? 前阵子接诊一位五十多岁的中年男性,做装修二十多年。主诉是“腰痛反复发作”,走路久了就酸胀,晚上翻身时也痛,已经持续了两年多。 他之前看过多位中医,扎过“委中、肾俞、大肠腧”等传统穴位,也热敷、贴膏药,甚至还推拿、正骨、拔罐。结果?每次只是缓解几天,又痛回来。 我让他站立、屈膝、单腿跪地、仰卧抬腿……体态观察+功能测试后,我判断是髂腰肌问题,而不是单纯“腰肌劳损”。 我选用髀关穴,深入髂腰肌行针、配合松解,三次后明显改善,六次后症状消失,再无复发。对他而言,“特异穴”不是委中,也不是肾俞,而是髀关。 所以说,特异性不是穴位“本身”,而是针对病因和解剖靶点而言的。 从模糊经验走向清晰路径,从“52个穴位都能治腰痛”的泛化经验,走向“找准那个关键点”的精准实践。 这,才是针灸的未来。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August 1, 2025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四十八) ——服药让月经停经了,下腹痛怎么还在? 今天接诊了一位22岁的KIWI女孩,下腹痛已经整整8年了。她说从第一次来例假开始,每次月经都“痛不欲生”。医生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于是给她服用抑制排卵的药物,让月经停了。但奇怪的是,月经没了,疼痛还在,而且变成了持续性的隐痛、坠胀、抽痛交替出现,时轻时重。 这几年,她断断续续看了很多医生,用了无数药物,也做了检查和影像学评估。可没有人真正帮她止住疼痛。上周,疼痛加剧到9~10分,进了奥克兰医院急诊室,住了两天也没什么改善。医生建议她尝试针灸。她妈妈的朋友Ruth是我的老患者,推荐她来我这里。 我做了检查并针刺治疗。治疗后,疼痛从7分降到2分,她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这位年轻女孩的经历,让我思考良久。背后其实牵出了三个关键问题: 一、为什么停经了,她还在痛? 很多人以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痛,来自经血逆流,只要停经,痛就会自然消失。但事实上,很多人停了经、甚至进入更年期,疼痛还是继续。 背后有至少四种机制,而这些机制无一例外,都与心理—神经—肌肉有交集: 1,盆腔粘连:反复炎症造成组织之间粘连,一活动就牵扯出痛感,并且对疼痛更敏感。 2,肌肉筋膜参与:像髂腰肌、盆底肌、骶髂关节因为长期代偿性紧张,产生压痛点,甚至刺激到神经。久坐、弯腰、走路都会牵动痛感。 3, 神经敏感化:慢性疼痛让大脑“记住了疼”,哪怕病灶静止,神经也持续报警。这类患者常常伴随焦虑、睡眠差、情绪波动,说明心理已经介入疼痛回路。 4, 病灶微活跃:部分异位灶对极微量雌激素仍敏感。当患者长期关注疼痛、焦虑症状时,轻微刺激也会被大脑放大,出现“疼痛持续”的错觉。 5,心理因素:这类患者常常伴随焦虑、睡眠差、情绪波动,说明心理已经介入疼痛回路 二、为什么8年都没人解决她的痛? 因为大家都被“子宫内膜异位症”这个标签困住了。 标签贴上,所有治疗就围着激素—月经—内膜这条线走。可她的痛,早已不是激素控制能解释的了。她真正的问题,是慢性疼痛的机制转移: • 医生只看病史,不看身体; • 病人只相信标签,不相信变化; • 治疗只控制激素,不调整结构、情绪和神经调节。 于是,真正有效的路径,被挡在“标签墙”外面。 三、我为什么能让她满意? 不是因为我有“奇招”,而是我重新打开了“评估之门”: 1,从身体结构找原因:她的髂腰肌、腹壁、骶髂关节、盆底筋膜明显压痛,疼痛并非来源于“病灶”,而是源于紧张的肌肉筋膜与神经牵连。 2,从心理状态引导:她长期害怕痛、被动接受治疗,对身体失去掌控。我在治疗中反复给她解释“不是你身体坏了,而是系统需要重启”,她立刻感到轻松。 3,从神经调节下针:我采用舒缓型针法、非强刺激手法,重点是安抚神经而不是对抗病灶。疼痛从7降到2,说明她的痛是“敏感神经 + 肌筋膜紧张”的复合型。 这个病例的医学的真相是:疼痛,不只是病灶的问题,更是整个身心系统的表现。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July 30, 2025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四十七) ——三条神经,一只手,能不能治,就看你看不看得懂 昨天接诊一位女性患者,右手麻木。我让她做一个“OK 👌”手势,她怎么都做不出来。 我说:“你这是正中神经受损。” 她睁大眼睛问:“你怎么知道的?” 其实,这是一个很基础的神经功能测试。只要你掌握了一些规律性的手势、手型和感觉分布,就能通过简单的动作,判断是哪条神经出了问题。 一、动作判断:一个手势,一条神经 • 👌 做不了 OK 手势(拇指食指对捏) → 正中神经受损 • ✋ 五指无法张开 → 尺神经受损(骨间肌无力) • 🙌 手腕不能上翘(腕下垂) → 桡神经重度损伤 动作做不出来,往往说明神经正在影响该区域的肌肉功能。 二、手型改变:时间久了,会变形 如果神经长期受压,肌肉会萎缩、代偿,出现典型“病态手型”: • 🐒 猿手(拇指不能对掌,掌心扁平) → 正中神经严重受损 • 🐾 爪形手(小指无名指屈曲) → 尺神经受损 • 🙇 奴形手(手垂+手指不能伸) → 桡神经广泛受损 这类手型变化,往往预示病情已久,甚至存在不可逆损伤。 三、感觉麻木区域:哪麻哪根神经出问题 • 🐯 虎口麻木(拇指与食指之间) → 桡神经 • ☝️ 小指+无名指一半麻木 → 尺神经 […]
July 29, 2025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四十六) ——不是每一个“突出”,都需要治疗 有一个词,“无症状性椎间盘突出”是不是很陌生,其实它存在与大多数成年人当中。 就是你做MRI时,发现了“椎间盘有突出”,但你本人没有任何不适,不腰痛、不腿麻、不坐骨神经痛,生活、工作一切如常。 一,“无症状性椎间盘突出”并不等于“患病” 事实上,这种影像上的“突出”,就像白头发、皱纹一样,是一种生理性退变,是年龄增长后人体结构的自然变化。 医学研究已经表明,在没有任何症状的人群中,60%以上的中年人做MRI时,都能查出轻度椎间盘突出或退变。但他们并不痛,也没有任何神经症状,因为“突出”≠“压迫”,更不等于“疼痛”。 它并不是疾病,不需要治疗,更不应该当成威胁一样恐惧或回避。 二、把“无症状性椎间盘突出”当成病态,这类错误认知,会带来四大危害: 1️⃣ 心理负担加重 很多人一看到报告写着“椎间盘突出”,立刻陷入恐慌,觉得自己“得了大病”,甚至担心“随时可能瘫痪”。 结果,过度紧张 → 不敢动弹 → 肌肉僵硬、血液循环变差 → 反而真的开始疼了。 2️⃣ 医疗路径被误导 医生看到MRI,也往往“顺着片子走”,默认是神经受压,按“椎间盘突出”来设计治疗方案,结果反而忽略了真正的病因,可能是肌筋膜紧张、骨盆旋移,甚至是髋关节的功能障碍。 结果,误诊 → 误治 → 久治不愈 → 患者越来越迷茫、痛苦。 3️⃣ 活动过度限制 一旦贴上“突出”标签,很多人开始对身体“处处小心”:不敢弯腰、不敢下蹲、不敢锻炼,日常生活如履薄冰。 结果,活动减少 → 腰背肌肉退化、核心稳定性下降 → 腰椎变得更不稳,反而更容易出问题。 ⸻ 4️⃣ 被标签“锁死” “我这个是椎间盘突出”“专家说我这没救了”,于是很多人彻底放弃进一步的诊断与治疗尝试,不再查、不再问、不再希望。 结果,本来可能是肌肉问题、筋膜牵拉、骨盆代偿,却因为被“突出”这个标签套牢,错过了本可以康复的最佳时机。 三、这个“错觉”,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 作为一个老医生,我必须坦诚,把无症状性椎间盘突出当成“重大疾病”,这个集体错觉并不是偶然形成的,而是多方力量共同制造的“医学幻象”。 1️⃣ 影像学的“权威迷信” 很多人相信“片子不会骗人”。 一看到MRI报告上写着“椎间盘突出”,就仿佛坐上了通往瘫痪的列车。 但必须提醒大家:影像只能显示结构,不能说明疼痛是否来自于这里。 2️⃣ 医生的默认从众与“免责心理” 一旦报告写了“突出”,许多医生便“顺着片子走”, 懒得重新评估,也不愿否定已有标签—— 怕一旦出事被患者追责,干脆顺水推舟,走流程、套方案。 结果是:真正病因被忽略,治疗方向越走越远。 […]
July 28, 2025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四十五) ——被贴错的标签,有时比病还可怕 今天是他第二次来诊,腰腿痛已经五年了。 左侧从腰到腿,反反复复,严重时连站都站不稳、走也走不了。在中国做了个核磁,说是“腰椎4-5椎间盘突出”,这个诊断他就记在了心里,从此所有医生的治疗也都围着这个“帽子”转。他出门看病,MRI片子随身带着,谁看都是那句话,你这是椎间盘压迫神经。 可越治越重,疼痛越来越频繁,甚至干不了活、无法走路。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怕瘫痪、怕加重、怕做错动作,这五年,他基本放弃了锻炼,整个人小心翼翼地“活着”。 他来找我,说:“我这椎间盘又严重了吗?” 我听了他的症状,疼痛从腰到大腿外侧,再到脚踝,我第一反应就是,他疼痛的部位就不是椎间盘问题。 检查直腿抬高试验,阴性;腱反射、皮肤感觉都正常,连一点典型坐骨神经痛的迹象都没有。这哪里是神经受压? 再细查,腰大肌压痛明显,按到腹部那一块他直喊“救命”;臀中肌、臀小肌、阔筋膜张肌全都紧绷;髋关节活动时“吱吱响”,就像一个生锈的门轴。 这是个典型的腰臀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核心问题是肌肉,不是椎间盘。 我告诉他,你的椎间盘没问题,问题在肌肉。这种病能治,根本不是什么“快要瘫痪”的征兆。第一次治疗后,他明显感觉左腿轻松了,血流“过去了”,那种久违的畅快感让他信心倍增,也把压在他心头多年的恐惧和焦虑拿走了一半。 今天第二次治疗后,他回家就写了这张Google评价。语气很轻松,能看出来他是真的释怀了。 这个病例,我想说几点: 一、错误的标签,比疼痛本身更可怕 他并不缺努力就医,也不缺医学检查,但被一个“椎间盘突出”的诊断绑架太久,导致治疗方向错了,五年时间全部浪费。 很多人都是这样,MRI 一做,医生一说,就像铁证如山。但没人追问,这个“突出”真的会导致这些症状吗? 二、换一个医生,就是换一个命运 如果我们不推倒原有诊断,不重新审视病因,就永远跳不出错误循环。只要真正找对方向,再顽固的旧伤,也可能出现转机。 他的改善,不靠运气,而是靠重新评估病因、重新理解疼痛路径。这不是“神经压迫”,是肌肉张力和血液供应问题,当然能治。 三、技术可以被复制,诚意无法伪装 他在谷歌上写的评价中,有一句话我特别感动:“黄博士与其他医生最大的区别,是他为人真诚,医术精湛,诊察亲民。” 说实话,这并不是我“特别厉害”,只是我愿意多听几分钟,肯多按几下,也愿意推翻既有诊断,从头再来。做医生久了才知道,技术是可以学的,但诚意,是伪装不了的。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July 27, 2025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四十四) ——也许你就是那个能治好的幸运儿 Leo 是我去年接诊的一位病人,四十岁出头,十五年前打篮球扭伤了左膝。从那以后,膝盖总是酸痛、伸不直,不能运动,下蹲也蹲不下。他一直以为是半月板损伤,也听别人说可能要做手术,但他拖着没查,也不想进医院,怕排队、怕麻烦,就这样放了十五年。 直到他父亲一句话:“去找黄博士看看,他也许能帮你。” 我看了他的症状,立刻排除了半月板损伤的可能。他的症结在于“膕肌”紧张。这块小小的肌肉隐藏在膝后外侧,容易被忽视,但它的紧张,会直接导致膝盖伸不直、蹲不下。几次针灸和筋膜松解后,Leo的膝盖能伸直了,疼痛缓解,下蹲正常。他兴奋得在Google上写了长长的感谢留言,文笔很好,一看就是有文化的人。 感谢他没有彻底放弃。我想借这个病案说两点: 一、不要轻易放弃,只有挑战,才没遗憾 我见过太多患者,病了好多年、查了几张片子、听了专家几句话之后,就彻底失去了希望。其实不是不能治,而是没人告诉你,那可能不是你以为的那个病。 我治好过15年头痛,被人说成颞动脉炎,最后发现是耳大神经卡压; 我也遇到腿麻十几年,以为是糖尿病神经病变,结果是梨状肌压迫坐骨神经; 还有肩痛抬不起来、以为是肩袖撕裂,结果是胸小肌卡压臂丛神经。 只有坚持再查一遍,再问一个医生,才可能遇到改变你命运的那一针。 二、不要迷信标签,也不要轻信“专家”或“自己” Leo认为自己半月板有问题,连专家也这么说;可我一看查体、症状分布,就知道不是;更可惜的是,他也差点信了这个错误的标签,耽误了十五年。 我们太容易给自己贴标签了:“我就是老腰”“我这是骨刺”“我可能是风湿”…… 就像有些“专家”一句话:“这个病没办法”,病人就信了。 问题是,这些贴的,也许就是错的标签。 贴错的标签可以撕掉,放弃的机会还能找回。只要你不放弃,故事就还没结束。 也许,再换个角度;也许,再找一个医生;也许,再重新评估一次病因,你就是那个幸运儿。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July 25, 2025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四十三) ——腘窝外侧沟综合征:教科书之外的神经卡压 有时候,医学的真正启示并不在书本上,而是在患者身上。 最近我接连治疗了三例类似的病例:患者主诉为小腿外上侧的麻木、灼痛、放射样不适,常在久坐、久站、剧烈活动后加重,局部查体压痛点多在腘窝外侧沟——也就是股二头肌腱与腓肠肌外侧头之间。我用针灸、小针刀松解该区,一次见效,症状立刻缓解。 这是典型的腘窝外侧沟综合征,但这个词你在标准的《人体解剖学》《实用神经病学》《骨科手术学》里,很难查到。教科书上讲的是腓总神经在腓骨颈处的卡压,甚至更远端踝部的腓肠神经卡压,而腘窝外侧沟这一结构,几乎未被列为高发卡压点。 解剖细节决定一切 我们来看看这个区域的解剖结构—— 腘窝外侧沟是股二头肌腱与腓肠肌外侧头之间的筋膜性狭窄通道,腓总神经在此穿行,并发出其皮支——腓肠外侧皮神经(lateral sural cutaneous nerve, LSCN),该神经支配小腿外上侧的感觉,个体变异极大。 有文献表明,LSCN 有时会单独穿行腘窝,有时与腓肠神经融合,但都可能在穿越腘窝外侧筋膜时发生卡压,尤其在肌腱紧张、筋膜肥厚、腘窝囊肿、外伤瘢痕之后更容易发生压迫(参考:Springer解剖学文献 & PeripheralNerve.org 案例报告)。 尽管这样的案例不常见,但在临床实践中却远比文献数量所反映的更常发生。 临床胜于文献,经验高于逻辑 我不是靠理论判断这个区域有问题,而是从病人身上“读”出来的。每个压痛点、每个皮肤区域的感觉异常、每次针刺的反馈,都是患者亲自“教我”的。 这不是唯一一次“教科书之外”的发现。 我还遇到并治疗过多例如下“非典型卡压综合征”: 耳大神经卡压:不仅引起耳后痛,甚至导致耳鸣、耳堵、轻度听力下降、眩晕等“耳科症状”。一旦解除神经卡压,这些症状也随之缓解。 桡神经在三边孔处受压:教科书常讲桡神经沟、前臂浅支受压,我治疗的几例却明确表现为前臂不适,麻木,无力,检查虎口区感觉障碍,治疗松解三边孔后缓解。 髂腰肌导致股外侧皮神经牵拉:传统解剖学将焦点放在腹股沟韧带下的卡压,但临床发现,深层髂腰肌紧张才是主因,尤其在久坐、产后、跑步者中多见。 闭孔神经卡压导致腹股沟内侧放散痛:教科书讲闭孔管,但我们针灸师不能“穿墙而入”。我通过放松臀深肌群,尤其耻骨下支附近触诊压痛点,成功缓解疼痛。 这些都不是我“发明”的,而是患者“告诉我”的。 教科书是出发点,不是终点 我们必须承认:教材的编写需要共识与统计学支撑,而临床的发现往往先于共识的形成。很多今天已经被写进教材的“综合征”,最早不过是一些医生反复遇到、认真记录、不迷信书本而坚持下来的结果。 我写这些随笔不是为了“挑战权威”,也不是“否定基础”,而是想说: 真正实用的医学,往往来源于临床,而不是纸面。 几例腘窝外侧沟综合征治疗实例 1,腿痛十多年,腿发紧,疼痛,不适,一个血罐症状缓解一大半 2,Still sharp pain in the knee after surgery | tears of the meniscus +ACL | lateral popliteal sulcus 3,Knee pain for year […]
July 23, 2025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四十二) ——膝关节疼痛的六个针灸临床思维层次 膝关节疼痛,是我在临床上最常见的主诉之一。很多患者挂号时说“膝盖疼”,但这个“疼”背后,可能是六种完全不同的病因和路径。 刚当医生那几年,我也常常以“疼痛在哪里,就在哪里取穴”为主要策略。那时候治膝痛,大多离不开阳陵泉、足三里、阴陵泉,或者直接在膝周围扎针,多少也能缓解。 但后来我发现,有些膝痛明明局部处理有效,过两天又痛回来了;有些膝痛扎了几个星期,毫无动静;还有一些人,说是膝盖痛,仔细一查,根本不是膝盖的问题。久而久之,我开始总结出自己看待膝痛的分层思维。 这不是书本上的知识,是我二十多年临床一点一滴踩出来的路径。我把它归纳为“膝关节疼痛的六个针灸治疗层次”: 第一层次:经络辨证,按痛取穴 这是最基础的一层,也最符合传统中医思维。哪里疼,就看归属哪条经络: • 膝后痛,多属足太阳膀胱经; • 膝外侧痛,属足少阳胆经; • 膝前痛,归足阳明胃经; • 膝内侧痛,多见于足三阴经(肝、脾、肾)。 按经络循行,可以局部取穴,也可以远端取穴,效果往往立竿见影。但这只是起点,不是终点。 第二层次:辨病与辨证结合 光靠经络还不够,得知道病是什么。是骨关节炎?风湿关节炎?痛风?半月板损伤?还是某种反应性关节炎? 只有把“病”辨清楚,再结合“经络”,才能真正做到精准针刺。 这就像射箭,辨病是拉弓,经络是箭道,辨证是校准风向。 第三层次:不是膝的问题,却痛在膝 很多患者以为是膝盖发炎,其实问题出在旁边的结构: • 鹅足肌腱炎,痛点在内侧下方; • 隐神经痛,像蚂蚁咬,有时夜里痛醒; • 股外侧皮神经卡压,会让膝外侧麻木、刺痛; • 甚至坐骨神经痛,也会“伪装”成孤立性膝痛。 如果不仔细查找,只在膝盖周围打转,就容易误诊误治。 第四层次:深部结构,少见但不能忽略 临床上还有一些隐匿的病因,常常被忽略: • 膕窝外侧沟综合征,腓总神经受压; • 膕肌损伤,运动员里不少见; • 闭孔神经卡压,导致膝内侧牵涉痛。 这些病例不多,但一旦遇上,能不能认出来,就看医生功力了。 第五层次:从“上游”寻找病根 很多膝痛,是“下游受害者”,真正的根源在上游: • 腰椎间盘轻度突出,压迫L3-L4神经; • 髂腰肌紧张,卡压股神经; • 骶髂关节错位,牵连整个下肢肌肉链。 • 臀部深层肌肉牵涉痛。 这种时候,必须从腰、骨盆、髋部入手治疗,不能光盯着膝盖。 第六层次:从全身整体与生活方式出发 还有一些膝痛,其实是全身状态或生活方式导致的: • […]
July 20, 2025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四十一) ——AI时代,临床医生该怎么用AI 我行医四十多年,见过太多“技术变革”,从纸质病历到电脑系统,从手抄检查单到PACS影像系统(影像归档与通信系统),再到今天,AI已经悄无声息地走进了每一位医生的诊室。 不少年轻医生问我:“AI会不会取代我们?” 我说:“不会。但会用AI的医生,会取代不会用AI的医生。” 过去,一个医生从初学到成熟,需要十年、十五年,靠的是不断积累,反复撞墙,不断推翻自己。我也曾是那个到图书馆翻阅外文期刊、晚上熬夜写讲稿、手写病案、亲自整理图片的人。但现在,只要你愿意学、敢于问,AI可以大大压缩这个过程。 AI不是替你治病,而是放大你的判断力。 就像我那例误诊为坐骨神经痛的患者,大腿后麻木,但不过膝。我一看,症状不对路,坐骨神经不支配大腿后侧皮肤。再检查,坐骨结节压痛明显。我当场判断是股后皮神经卡压。 这个案例,我后来拿来问AI,它也能回答对,但前提是你要问得准、方向对。否则它会被“坐骨神经痛”这个标签带偏。 这让我越来越明白,AI再聪明,也靠你提的问题引导。 我还有不少病例,比如深蹲蹲不下,我用点穴+柔性微调一分钟,立刻下蹲顺畅。这类结构性调整,AI看不见,摸不到,逻辑通了,手下得准,病就好了。但AI只能提醒你“可能是腘窝外侧沟综合征”,但它也不会动手。 这时候,就得靠老医生几十年训练出来的触感、诊断力和治疗策略。 但你不能否认,AI真的很强。 它能写病历摘要,能帮做讲座提纲,能查科研文献,还能帮我用英文整理病例报告发在网站上。有时我不确定某个英文术语写法,AI几秒钟就搞定。而我,省下这些时间去想更有价值的事,比如怎么让患者少走弯路。 有些患者对我说:“黄医生,我信你,不信机器。”我心里明白,他们是信我这个人。但我用的工具,只要对他们有帮助,就是我的“延伸”。 就像以前用的针灸、电针、拔罐、正骨等,现在用了AI,它也临床上的一种“工具”。 AI像一个学生,你教它,它能学得很快;它像一个秘书,你交代得清楚,它干活利索;它像一个助理医生,能帮你抓细节、查资料、整理方案。但它不是“真正医生”,因为它没有经验、没有判断、没有人心。 未来的好医生,是“医生+AI”的复合体。一个不懂AI的医生,就像一个不愿意用听诊器的老医生,即使技术再好,终有一天会落伍。 “AI不能替代你,但你不会用AI,就真的会被别人替代。” 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July 19, 2025
一杯Guinness,让我想起了中医的味道 昨天傍晚,天气有点冷,我点了一杯Guinness黑啤,等牛排上桌。黑色的酒液缓缓落入杯中,泡沫细腻绵密,像奶油一样浮在最上面。第一口喝下去,有点苦,有点焦,有点沉稳的厚重感。 说实话,Guinness不是那种“好喝”的酒。它不甜,不清爽,也没有果香。但它有一种老派的从容,让人慢慢静下来,细细去品。 这酒始于1759年,已经流传了两百多年。它不是靠流行活到今天的,而是靠“撑得住时间”。 这让我一下子想起了中医。 中医呢?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也常常不被第一时间理解,甚至被误解。但它就像Guinness一样,一旦有人真正走近、慢慢理解,就会发现里面藏着的,是时间打磨出来的智慧和讲究。 它们有个共同点:不是迎合,不讨喜,但很耐看,也很耐用。它们都不争一时的流行,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喝完那杯酒,我忽然明白了一句话——流传下来的,往往都是有理由的。 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July 18, 2025
腰腿痛,大腿后侧的麻木过电,麻木疼痛坐不住,坐骨神经痛,为什么理疗,针灸,调脊,麻痛,奥克兰中医针灸正骨诊所
July 15, 2025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三十七) ——我从不相信“点穴”,到今天点穴治病 今天,一位患者深蹲蹲不下,需要垫脚跟。我用点穴手法按了她下腹部一个部位,不到一分钟,再让她下蹲,她竟然一下就蹲下去了,自己也吓了一跳。 这种瞬间效果,我已经见怪不怪了。针灸下去,腰不痛了、头不晕了、呕吐止住了、肠梗阻缓解了,这些病例我经历太多。但是,至于“点穴”,早些年我是完全不信的。 很多年前,一些患者跟我讲他们家乡的神奇医生,点一下穴,腰椎间盘突出好了;膝盖伸不直,一点穴就恢复了;还有人多年胸闷,一点穴立刻舒畅。 听得多了,我一开始只是将信将疑。 但随着临床时间长了,我越来越发现,仅靠针灸有时难以解决一些结构性问题,比如筋出槽、小关节错位、骶髂关节错位、斜角肌卡压等等。针灸可以缓解症状,但结构不复位,病根还在。 于是,我开始认真对待“点穴”和“手法”治疗。我上网找资料,看YouTube视频,研究点穴的理论机制、手法技巧,并尝试将其用于实际病例。 渐渐地,我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方法。我把点穴用于临床,把柔性整个发展成自己的一套“柔性微调”技术。只要我判断出是结构性病变,比如小关节紊乱、筋膜粘连、肌肉神经卡压,我就会尝试点穴或柔性微调手法,很多时候立竿见影,效果令人惊喜。 这条路我走了几十年。从最初的怀疑、不屑,到慢慢了解、尝试、改进、融合,今天我已经完全把点穴作为中医骨伤治疗的重要一环。 现在我明白,不是点穴神奇,是你真的懂了它在干什么。不是方法不行,是你还没走到那一步。 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July 14, 2025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三十八) ——不是帕金森,而是桡神经在哭泣 最近接诊一位女性患者,右手拇指和食指震颤已有一年。尤其安静时最明显,越是不动,抖得越厉害;一活动,反而减轻了。专家给她的诊断是“震颤麻痹”(帕金森病),建议她服用多巴胺类药物。 她担心副作用,不愿吃药,转而来找我针灸,抱着试试看的心态。 说实话,这种“局部静止性震颤”,确实容易让人联想到帕金森病。安静时抖动,活动时缓解——这正是教科书上对帕金森震颤的描述。但我总觉得哪儿不太对。 她没有动作迟缓,也没有步态异常;没有面部表情变少,没有齿轮样肌张力。更关键的是,震颤局限于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一年多了,不进展也不扩散,这不像是帕金森病。 我换了个思路,问她:“端锅、提东西有没有问题?” 她说:“端锅的时候,手腕发软。” 我一听就来了兴趣。于是让她坐下,检查她虎口区的感觉——果然有轻度迟钝。我又在肩部的三边孔区域按了一下,她一下说:“哎呀,大拇指麻了一下,还有点疼。” 线索开始清晰起来了。 大拇指、食指震颤,拇指麻木,手腕无力,虎口感觉减退,再加上三边孔压痛诱发麻木,这不是帕金森病,这是桡神经出问题了。 我告诉她:“你这个问题,不是脑子出了问题,而是肩膀深处的神经出了问题。桡神经从肩后一个叫‘三边孔’的地方穿过,如果因为旧伤、粘连或瘢痕压住了它,就会导致你这些症状。” 她这才想起,一年前确实有过“肩凝症”,医生当时就在肩后部打过封闭针。 “这些症状虽然不排除有神经源性震颤的成分,但并不符合帕金森病的模式。帕金森病的震颤,虽然是静止性为主,但往往伴随动作迟缓、齿轮样肌张力增高,以及逐渐加重。而你这一年不变的局部震颤,更可能是肩部桡神经通道的卡压,造成了肌肉控制的不稳定。” 针灸的目的,不是立刻“治好震颤”,而是尝试松解这处压迫,看看震颤是否随之缓解。这是一个顺着线索往下走的过程,一边治疗,一边验证。 有些病,不是诊断难,而是方向一旦错了,越往前走,离真相越远。静止性震颤不一定是帕金森,尤其是那种局限于一个局部、一年无进展的,更要仔细想一想,是不是外周神经在放电,而不是中枢神经的问题。 下一次复诊时告诉上次的治疗效果,也会验证下我的诊断。 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July 13, 2025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三十七) ——找到病根,不等于你能治病根 一位10岁的小女孩,是游泳俱乐部的头牌,教练的金牌希望。每天训练2到3小时,周末还有比赛。终于撑不住了,肩背一动就痛,连比赛都放弃了。 她妈妈带她来找我。我一看,就是典型的肌肉劳损。几次治疗后,疼痛缓解,训练也恢复了。 但家长问了一句让我沉思的话:“她以后还会不会犯?” 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中医常说是“治根”。但这个孩子的“病根”是什么?不是体虚,也不是气血不调,而是训练过度。 这才是她反复疼痛的根本原因。医生能治的是疼痛,不是训练制度。我们看到了病根,却治不了病根。但我们必须指出病根,否则患者和家属会把希望全部压在医生身上,治不好就觉得是医生的问题,甚至失望、埋怨。 这种情况太多了。 有的电脑工作者颈椎病反复,天天靠针灸推拿。可真正的病根是久坐不动、不合理的桌椅高度、不良的坐姿习惯。医生能松解斜角肌、调节颈椎,可治不了你八小时不动的工作习惯。 瓷砖工膝盖痛,一跪就是半小时,一跪就是一个工程。膝盖出问题很正常。但要不反复,必须改换姿势、戴护膝、设法减少单次跪地时间。这是生活方式的问题。 还有人因为移民身份久拖不决,焦虑、失眠、肠胃功能紊乱。你可以用中药安神,针灸调理,但病根是“身份未定”这件事。你治得再好,移民局没批,焦虑不会真的消失。 最常见的是肥胖引起的“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根本病因是体重。而体重控制不是医生能帮你做到的,是管住嘴、迈开腿,是饮食与运动的坚持。医生只能提醒和辅助。 医生不是万能的,但医生必须有辨识病根的能力。指出来,是医生的责任;解决掉,是患者的课题。 很多时候,真正的“根治”掌握在患者手中。我们只是陪跑者,而不是替跑者。 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July 12, 2025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三十六) —-我认识肩痛的六个阶段 肩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我自己从医几十年,对肩痛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今天回头看,几乎可以把这段历程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哪里痛,扎哪里 最初行医时,只要患者说肩痛,我就按最传统的方法——局部取穴、循经远端取穴,再配合拔罐、推拿。治疗思路简单粗暴,但有时也有不错效果,毕竟大部分是轻症或自限性疾病。 第二阶段:会分病名了,治疗更“对路”了 渐渐开始分清一些常见肩部疾病:肩周炎、肱二头肌腱炎、肩峰下滑囊炎等。不再“通治肩痛”,而是“对号入座”地治疗。治疗上依然是经验取穴为主,思路开始向病因靠拢,不再完全依赖传统经络理论。 第三阶段:进入解剖和功能的世界 在第三阶段,我几乎重新学习了一遍肩部的解剖结构。关节、肌肉、韧带、滑囊位置与功能了然于心,开始应用现代方法治疗,包括小针刀、正骨、松解技术。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判断哪些肩痛可以治疗,哪些应当转诊。 第四阶段:识别少见病,打开盲区 这一阶段,我开始关注“肩痛但不常见”的病因,如:肩胛下肌损伤、喙肱肌劳损、肱肌炎症,等等。我也逐步掌握了神经卡压类疾病的识别与治疗,如:四边口综合征、腋神经卡压、颈椎源性肩痛等。 第五阶段:系统掌握肩痛的“神经性地图” 到了第五阶段,治疗思路已经脱离“肩部局部”,而是转向整个神经系统。我开始熟练识别各种神经源性肩痛:肩胛上神经、肩胛背神经卡压,胸出口综合征,颈椎神经根病,甚至包括: • 糖尿病性神经痛 • 隐匿型带状疱疹 • 酒精中毒性神经病变 • 癌性疼痛 • 丘脑性神经痛 这些病可能表现为肩部疼痛,却完全不是局部肌肉问题。 第六阶段:超越“病”本身,治人而非只治病 到了现在,我对肩痛的理解不仅是“识病-治病”,还要结合患者体质、生活方式、用力习惯,做整体评估。比如有的人肩痛是因为姿势不良,有的人则是过度焦虑、睡眠障碍,单纯治疗病灶远远不够。 在这个阶段,治疗已不再只靠“技术”,而是要有“对人的判断”。我会用中医方式调理身体,用沟通打开患者心结,告诉他如何锻炼、如何避免复发,甚至如何认识身体老化的过程。 这六个阶段,是我几十年行医路上的脚印。它们不是严格分开的,每个阶段都是融合的,彼此交错。但它们真实地代表了我从“治肩”到“识病”再到“疗人”的认知跃迁。 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
July 9, 2025
一位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三十五) ——青春痘,不是病 昨天,一个17岁的华人女孩来找我看痘痘。 她皮肤干净,只有几颗不算明显的小痘。我检查了舌象、脉象,一切正常。我说:“你没有病,可以不用治疗,回去吧。” 她有点意外,似乎从没听医生这么说过。我继续解释:“你现在的痘痘,是身体自然在变化,不是疾病。” 在我看来,青春期的痘痘,不是病,而是身体发育的一个标志,是体内激素水平波动带来的正常反应。真正需要担心的,是内分泌严重失调、感染化脓,或者全身状态明显异常。 我告诉她,女人一生中,会经历几个身体的大变化期,每一个阶段,都会有一些“小反应”,但这些反应,绝大多数都是身体自我调节的过程,不需要过度干预。 少女期,乳房开始发育,有人会胀痛;也许有些月经不规律,也许开始长痘,这都很正常。 成年期,压力变大,睡眠失调,偶尔内分泌紊乱,也可能起痘。 怀孕期,有人血压升高、血糖偏高,也不一定就是病,只要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更年期,潮热、失眠、烦躁,是身体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的信号。 这些阶段,有时候并不需要医生“治疗”,而是需要一个人“理解自己”。 我常说,医生不光是治病的人,也是一个“翻译者”——把身体的语言,翻译给病人听。 有些疼痛,不是病;有些反应,是修复;有些起伏,是正常的生理波动。 当然,如果这种身体反应严重到影响日常生活,比如痘痘感染化脓、妊娠期出现高血压危象、更年期失眠到无法正常生活,那就需要严肃看待、及时干预。 但她的情况不在此列。她的身体很好,她也没有生病。 她只是在长大。 临走时,她松了一口气,对我说:“谢谢您,我以为自己有问题。” 我笑着回答:“你很好,不用改变任何事。” 有时候,一个医生最重要的处方,就是,【告诉一个人,她没有病】。 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系列 我的油管频道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phdwinn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