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黄博士中医诊所

关于黄博士

黄文川博士拥有近40年的临床经验。他1981年进入山东菏泽医学专科,毕业后从事神经内科临床5年。1989年考取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的针灸研究生,跟随中国针灸界名医、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专家孙申田教授学习6年,并获得硕士、博士学位(针灸临床)。从1995年到2001年一直在山东省立医院(中国最大的综合性医院之一,有职工25000余人)针灸科工作,任针灸科主任、副主任医师。被山东中医药大学和山东大学(医学院)聘为副教授、研究生导师。从2001年在新西兰奥克兰,拥有自己的黄博士中医诊所。

阅读更多

黄文川博士一直从事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特别在针灸治疗脑血管病、脑外伤后遗症、面瘫、神经痛、血管性痴呆、延髓球麻痹、瘫痪等方面有所建树。在针灸,正骨治疗领域,对一些普通疾病如头痛、颈椎病、肩周炎、肩背筋膜炎、腰肌劳损、关节炎、关节错位,运动损伤,亚健康调理等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移居奥克兰后,对中医经方治疗妇科,内科等疑难杂症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曾经主持研究的医学科研课题有: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与实验研究(黑龙江科委课题);针灸治疗多发性脑梗塞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山东省科委课题);针灸治疗截瘫的实验研究(青年基金课题);针灸治疗假性球麻痹的临床研究(山东省卫生厅课题)。参与编写了《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和《神经系统疾病中西医诊疗手册》两部专业书籍。

名医讲堂

告      知

预约后,预约前一天,预约系统会自动发送提醒信息,请你务必一定给与回复,【Yes】 or 【No】,谢谢合作!

服务项目

null

针灸

null

中药、把脉、处方

null

拔罐、刮痧

null

推拿、正骨

客户感言

如果您有任何疑问,请随时联系我们。

成功案例

特别在针灸治疗脑血管病、脑外伤后遗症、面瘫、神经痛、血管性痴呆、延髓球麻痹、瘫痪等方面有所建树。在针灸,正骨治疗领域,对一些普通疾病如头痛、颈椎病、肩周炎、肩背筋膜炎、腰肌劳损、关节炎、关节错位,运动损伤,亚健康调理等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移居奥克兰后,对中医经方治疗妇科,内科等疑难杂症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d 34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四十八) ——服药让月经停经了,下腹痛怎么还在?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四十八) ——服药让月经停经了,下腹痛怎么还在? 今天接诊了一位22岁的KIWI女孩,下腹痛已经整整8年了。她说从第一次来例假开始,每次月经都“痛不欲生”。医生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于是给她服用抑制排卵的药物,让月经停了。但奇怪的是,月经没了,疼痛还在,而且变成了持续性的隐痛、坠胀、抽痛交替出现,时轻时重。 这几年,她断断续续看了很多医生,用了无数药物,也做了检查和影像学评估。可没有人真正帮她止住疼痛。上周,疼痛加剧到9~10分,进了奥克兰医院急诊室,住了两天也没什么改善。医生建议她尝试针灸。她妈妈的朋友Ruth是我的老患者,推荐她来我这里。 我做了检查并针刺治疗。治疗后,疼痛从7分降到2分,她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这位年轻女孩的经历,让我思考良久。背后其实牵出了三个关键问题: 一、为什么停经了,她还在痛? 很多人以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痛,来自经血逆流,只要停经,痛就会自然消失。但事实上,很多人停了经、甚至进入更年期,疼痛还是继续。 背后有至少四种机制,而这些机制无一例外,都与心理—神经—肌肉有交集: 1,盆腔粘连:反复炎症造成组织之间粘连,一活动就牵扯出痛感,并且对疼痛更敏感。 2,肌肉筋膜参与:像髂腰肌、盆底肌、骶髂关节因为长期代偿性紧张,产生压痛点,甚至刺激到神经。久坐、弯腰、走路都会牵动痛感。 3, 神经敏感化:慢性疼痛让大脑“记住了疼”,哪怕病灶静止,神经也持续报警。这类患者常常伴随焦虑、睡眠差、情绪波动,说明心理已经介入疼痛回路。 4, 病灶微活跃:部分异位灶对极微量雌激素仍敏感。当患者长期关注疼痛、焦虑症状时,轻微刺激也会被大脑放大,出现“疼痛持续”的错觉。 5,心理因素:这类患者常常伴随焦虑、睡眠差、情绪波动,说明心理已经介入疼痛回路 二、为什么8年都没人解决她的痛? 因为大家都被“子宫内膜异位症”这个标签困住了。 标签贴上,所有治疗就围着激素—月经—内膜这条线走。可她的痛,早已不是激素控制能解释的了。她真正的问题,是慢性疼痛的机制转移: • 医生只看病史,不看身体; • 病人只相信标签,不相信变化; • 治疗只控制激素,不调整结构、情绪和神经调节。 于是,真正有效的路径,被挡在“标签墙”外面。 三、我为什么能让她满意? 不是因为我有“奇招”,而是我重新打开了“评估之门”: 1,从身体结构找原因:她的髂腰肌、腹壁、骶髂关节、盆底筋膜明显压痛,疼痛并非来源于“病灶”,而是源于紧张的肌肉筋膜与神经牵连。...
Read More
d49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四十七) ——三条神经,一只手,能不能治,就看你看不看得懂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四十七) ——三条神经,一只手,能不能治,就看你看不看得懂 昨天接诊一位女性患者,右手麻木。我让她做一个“OK 👌”手势,她怎么都做不出来。 我说:“你这是正中神经受损。” 她睁大眼睛问:“你怎么知道的?” 其实,这是一个很基础的神经功能测试。只要你掌握了一些规律性的手势、手型和感觉分布,就能通过简单的动作,判断是哪条神经出了问题。 一、动作判断:一个手势,一条神经 • 👌 做不了 OK 手势(拇指食指对捏) → 正中神经受损 • ✋ 五指无法张开 → 尺神经受损(骨间肌无力) • 🙌 手腕不能上翘(腕下垂) → 桡神经重度损伤 动作做不出来,往往说明神经正在影响该区域的肌肉功能。 二、手型改变:时间久了,会变形 如果神经长期受压,肌肉会萎缩、代偿,出现典型“病态手型”:...
Read More
D 48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四十六) ——不是每一个“突出”,都需要治疗

一个老医生的自我修炼随笔(四十六) ——不是每一个“突出”,都需要治疗 有一个词,“无症状性椎间盘突出”是不是很陌生,其实它存在与大多数成年人当中。 就是你做MRI时,发现了“椎间盘有突出”,但你本人没有任何不适,不腰痛、不腿麻、不坐骨神经痛,生活、工作一切如常。 一,“无症状性椎间盘突出”并不等于“患病” 事实上,这种影像上的“突出”,就像白头发、皱纹一样,是一种生理性退变,是年龄增长后人体结构的自然变化。 医学研究已经表明,在没有任何症状的人群中,60%以上的中年人做MRI时,都能查出轻度椎间盘突出或退变。但他们并不痛,也没有任何神经症状,因为“突出”≠“压迫”,更不等于“疼痛”。 它并不是疾病,不需要治疗,更不应该当成威胁一样恐惧或回避。 二、把“无症状性椎间盘突出”当成病态,这类错误认知,会带来四大危害: 1️⃣ 心理负担加重 很多人一看到报告写着“椎间盘突出”,立刻陷入恐慌,觉得自己“得了大病”,甚至担心“随时可能瘫痪”。 结果,过度紧张 → 不敢动弹 → 肌肉僵硬、血液循环变差 → 反而真的开始疼了。 2️⃣ 医疗路径被误导 医生看到MRI,也往往“顺着片子走”,默认是神经受压,按“椎间盘突出”来设计治疗方案,结果反而忽略了真正的病因,可能是肌筋膜紧张、骨盆旋移,甚至是髋关节的功能障碍。 结果,误诊 → 误治 → 久治不愈 →...
Read More

预约服务

取消预约条件:我们知道有时您会有特殊情况不能按时来诊,请电话告知 (0211793736) 或电邮 (drwinacupuncture@gmail.com)。记住,请您提前12小时取消预约。谢谢!

August 2025
Mon Tue Wed Thu Fri Sat Sun
28293031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31